《发展心理学的对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三章 个体早期心理发展第一节胎儿的发展*第二节 个体早期心理过程的发展第三节个体早期动作和活动的发展第四节个体早期言语的发展第五节个体早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游戏第三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五节 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五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第三节
2、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中学生发展的概述第二节 初中生认知的发展第三节 中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 成年期心理发展第一节成年初期心理发展第二节成年中期心理发展第三节成年晚期心理发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一、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一)生理发展生理发展是指人或动物的个体生理结构与功能的自然展开。(1)生理结构的发展(2)生理功能的发展生理发展取决于个体的基因特点,环境因素是必要条件。(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既包括动物进化的种系发展,又包括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1、种系发展种系发展是指不同物种的心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它包括种系心理进化和人类心理进化两个
3、阶段。(1)种系心理的进化历程不同物种的心理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脑结构的复杂性。A刺激的感应性阶段l 代表物种:原生动物(如草履虫)、腔肠动物(如水螅)l 神经系统:无神经系统或无中枢网状神经系统l 心理功能:能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动作B感觉阶段l 代表物种: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昆虫)l 神经系统:有头神经结和独立的神经元l 代表功能:能对单一刺激进行应答C知觉阶段l 代表物种: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l 神经系统:有大脑和丰富的神经系统l 心理功能:能对周围环境的复杂刺激作出反应D思维萌芽阶段l 代表物种:类人猿l 神经系统:接近于人类l 心理功能:有一定的思
4、维能力(2)人类心理的进化A人类进化的三个条件:l 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l 使用和制造劳动工具l 在交往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了语言B人类的进化受社会规律的制约。C人类心理的特点l 意识性的心理l 社会性的心理l 有语言功能的心理2、个体发展l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中的心理结构与功能的发展过程。l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二、发展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科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l 动物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l 人类心理的进化(民族心理学)l 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发
5、展心理学)2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现象与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l 个体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l 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二)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地位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2发展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3、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贡献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2、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普莱尔(1842-1897)生平(1)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2) 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都进行系
6、统的观察,有时也进行实验。1882年他将记录整理成儿童心理一书出版。(3) 全书分三编:其一关于感觉,其二关于意志(主要是关于动作),其三是关于智力(主要谈语言的发展)。这部著作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二、西方发展心理学的演变(一)发展心理学诞生的准备期(1882年以前)1、近代社会的发展为发展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基本前提。近代社会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使儿童地位受到了一定的重视,这是发展心理学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三大发明(细胞学、能量转换学说、进化论)推翻了形而上学,促进了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从事物的变化发展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7、(1876年)为儿童心理学的的产生准备了直接前提。4、近代教育思想直接促进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l 近代教育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l 进步教育家和思想家提出尊重儿童的口号;l 洛克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法则;l 18世纪卢梭发表儿童教育小说爱弥儿;l 教育家提出教育必须依据心理学(赫尔巴特)。(二)儿童心理学的形成期(1882第一次世界大战)继普莱尔以后有一些开拓者,为儿童心理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霍尔(1844-1924)和复演说l 霍尔受冯特影响在美国第一个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891年创办了教育学刊刊载儿童心理学的论文报告,后更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代表著作是青年期,中文缩译本名为青
8、年期的心理和教育。l 复演说:霍尔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进程,而儿童期的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行的历程。2、鲍德温的“融合理论”l 鲍德温(1861-1934)全美第四届心理学会主席和国际心联主席。代表著作有心理学手册、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与伦理的诠释。l “融合理论”试图阐述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顺序。他将发展分为三个部分,即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行为的种系发生的关系。这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这一理论构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思想雏形。3、杜威的心理学思想l 杜威(1859-1962)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代
9、表作是心理学中反射弧概念。l 他强调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这一思想对皮亚杰有很大影响。4、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l 施太伦(1871-1938)是一名出色的儿童心理学家。代表作是六岁以前早期的儿童心理学。他将研究拓展到六岁儿童,并在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l 人格主义学派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他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5、比纳的测验学派。l 比纳和西蒙1905年编制了第一个测量儿童智力发展的量表,1908年又进行了修订
10、,并发表了他的著作儿童智力的发展。这一测验后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三)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战期间)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学派。1、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派(后面重点评述)2、华生(1878-1958)和行为主义学派(后面重点评述)3、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l 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先于部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综合,整体包括了部分所不存在的性质。他认为儿童个体和其环境组成不可分割的心理生活空间,在心理生活空间中有各种区域关系,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儿童的心理活动。4、彪勒夫妇的复演说l 彪勒夫妇,维也纳大学心理学教授。彪勒先生著有儿童心理发展(1930
11、);彪勒夫人著有人生第一年(1930)、儿童发展测验(1934)、从出生到成熟(1935)。l 彪勒夫妇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是属于所谓复演说。他们将动物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本能阶段、训练阶段、智力阶段。这实际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观点。l 彪勒夫妇还编制了1-6岁儿童发展量表,每一年龄包括六个项目:感觉作用、身体运动、社会行为、学习、运用物体能力、心理创造力。5、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l 格赛尔著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925)、儿童发展研究(1948)、儿童生活的最初五年(1940)、青少年,从十岁到十六岁(1956)。他对儿童心理进行了长期的纵向研究。他编制了1-5岁儿童心理发展量表耶鲁量表,
12、这个量表包括四个项目:运动、语言、适应、社会行为。l 他的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内环境有关)和学习(外环境有关)。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的顺序出现的过程。l 他的一对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双生子分别从48周和53周开始爬梯,后爬者在经过两周以后即赶上先爬者。6、皮亚杰和日内瓦学派7、瓦龙和巴黎学派l 瓦龙,法国共产党党员,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著有从行动到思维(1942)、儿童心理发展(1941)、儿童思维的起源(1943)、学校心理学。l 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他不同意皮亚杰关于思维是从所谓“自我中心主义”逐
13、步达到社会化的观点。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l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规律。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他重视环境的作用。他认为所谓内因是指个体的兴趣、机体的生长、学习等,而不是皮亚杰所说的先天的“图式。l 瓦龙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各种方法都有其作用;并认为研究的的观点对研究材料的选择乃到形成的结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l 瓦龙在研究上与皮亚杰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如一些术语的解释不同,在“可逆性”产生的时间上也有分歧,瓦龙认为儿童在四岁时就出现“可逆性”。(四)儿童心理学的成熟期(二战至今)三、西方先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的变化1有的影响减小。
14、如复演说、人格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等。2有的尚有影响,但已以新内容出现。如测验学派。3有的公开打出革新的口号,至今仍有很大势力。如新弗洛伊德主义、新行为主义。4有的仍有很大影响。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5另有一些新的观点出现。如乔姆斯基和班杜拉等。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环境在个体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作用的争论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从中世纪一直争论到今天。这些争论有以下几种表现:l 先天与后天之争l 成熟与学习之争l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这种争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绝对决定论阶段(1)遗传决定论l 代表人物是优生学创始人
15、高尔顿。l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l 他的名言是:“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而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天才的遗传,1869)(2)环境决定论l 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l 他的名言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2共同决定论阶段(1)幅合论l 代表人物为斯腾(Stern,W,18711938)。l 个体的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两重作用
16、,但不同的机能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程度是各不相同的。(2)成熟优势论l 代表人物为格赛尔(Gesell,A,18801961)。l 学习受成熟与学习两个因素决定,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当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有效。3相互作用论阶段l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再如维列鲁学派。l 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机制发展原有的图式,以适应环境。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个因素。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二)我国学者对遗传、成熟
17、、环境作用的基本观点1遗传和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1)遗传l 承认遗传是先天的东西,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l 遗传现象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的;以后德国的魏斯曼和丹麦的约翰逊分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遗传基因的存在,揭开了遗传之迷。l 通过遗传个体获得了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l 遗传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前提。个体这些生物特征的任何一点缺失,都会使人难以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l 遗传是个体心理差异的物质基础:智力(心理活动的能量);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不能
18、过分强调遗传的作用。l 遗传只是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速度。2成熟l 我们把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生理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然成长叫做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主要是依据有机体的遗传素质而发生变化的,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和学习。l 生理成熟的程序性,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程序性,严格地控制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大脑皮层机能的成熟水平可以用脑电图来研究。A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脑电波经历两次重大的转变。l 由波向波转变,大脑各部位这种转变一般在3岁前基本完成。l 由半原始的波向代表大脑完全成熟的波转变。l 波与波的斗争是从枕叶区开
19、始,按照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的顺序发展着。B在420岁这个期间,大脑经历两个加速发展的时期:l 56岁间,大脑枕叶区波与波的斗争最为剧烈;l 1314岁间,除额叶外,几乎整个大脑皮层的波与波的斗争基本结束。l 通过对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发现56岁和1314岁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加速期。由此可见,大脑皮层的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发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A脑重l 脑的重量为39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5。l 出生后的第一年,其脑重的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每天增加约1克;l 到9个月时,脑的重量为660克左右;l 23岁时达90010
20、11克,相当于成人件75。l 67岁时,脑重达1280克,为成人脑重的90;l 12岁时,脑重为1400克。l 20岁以后脑重便不再增加。B个体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逐渐发育成熟;C神经细胞逐渐完善化和复杂化;D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保证了信息传递畅通而且不相互干扰。神经系统功能的发展A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功能的不断增强,使条件反射形成速度逐步加快,这是个体学习效率提高基本前提。B皮质抑制的发展使大脑有可能更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刺激。C第二信号系统的逐步形成和发展。1周岁时,语言的强化作用开始出现。在幼儿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不断增强,但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到了学龄初期,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
21、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使个体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3遗传和成熟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1)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举例:感觉剥夺、能力的培养、不同性格的培养;(2)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三)关于教育和发展的辩证关系1、儿童心理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是由适合于主体
22、心理内因的外因决定的。具体来说:l 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不断向儿童提出较高要求,指引儿童的发展;l 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出发,才能实现其决定作用。2、从教育到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关系。领会是教育和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这里的领会主要是指知识经验的掌握。3、最近发展区:l 儿童独立地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l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l 如果所提出的新的任务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会促使儿童达到新的水平。二、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3、。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所谓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个体间的年龄特征具有普遍和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各发展阶段顺序是一致性的,每一阶段经历相似的变化过程,每一阶段发展速度彼此接近。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和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下列发展具有稳定性:l 脑的发育;l 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
24、l 人类学习l 人类知识的结构的发展2、可变性所谓儿童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是指由于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以及社会教育条件对儿童个体的作用不同,儿童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有的差距。儿童心理特征可变性产生的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社会条件、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三)研究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意义1、选择教材和教法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如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状况)。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教师的任务在于从这个出必点来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方面,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进行积极引导。3
2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一般特征,我们还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性。(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危险期1、关键期l 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叫做关键期或最佳期。l 学前期是个体口语形成的最佳期。2、危险期l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两个转折阶段之间,心理发展在短期内出现剧烈的变化,这个时期叫危险期或转折期。l 3岁、7岁、13岁是儿童阶段三重要的危险期。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的功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1、描述描述就是描述对象的现状。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目的。只有正确的描述个体心理发展的现状,才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26、2、解释解释就是对发展心理学的现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作出说明。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3、预测预测就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变化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作出推断。4、控制控制就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关系十分密切。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解释才能产生正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1、研究变量的复杂性l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
27、个体心理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l 在研究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因变量(心理发展变化)完全归结于年龄,而要努力发现导致因变量(心理发展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很大,对象的复杂性大。不同年龄的个体的特点对研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1)在幼儿的研究中:l 幼儿对指导语的理解能力不足;l 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差;l 觉醒状态短;l 心理的稳定性差,使实验操作往往不能连续;(2)在青少年的研究中l 心理的敏感性(对涉及个体尊严的事比较敏感)l 心理的闭锁性(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3、无关变量的干扰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28、往往出现无关变量的干扰,如:l “实验者效应”l “霍桑效应”(新的刺激情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l “皮格马里翁效应”4、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意识性,对真实回答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在研究中出现:l “掩饰”心理l “从众”心理, 5、研究被动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不能对象进行随意的控制,具有被动性,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l 道德l 伦理l 人道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这是确保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要条件。影响研究客观性的两个方面因素:1客观方面的因素:l 问题的提出(问题是否真实存在)l 研究的设计(研究方法、变
29、量控制、数据的采集等)、l 数据的处理(方法及严格性)l 结论及推论(扩大推论的范围)2主观方面的因素:l 恶意捏造数据;l 有意忽略重要数据;(二)教育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心理发展的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其基本要求是:不能损害个体身心发展,不能提出与教育目的、任务相违背的图片、问题、作业等。(三)矛盾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心理发展的研究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矛盾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其基本要求是: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重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四)层次性原则其基本思想是:注意心理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以适当的表层形式来揭示心理的深层结构。(如以“临床方法
30、”进行研究发现,个体对具体事物的运算中所包含的思维,比以语言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思维早好几年。)(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将理论的研究与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其基本要求是:研究实际的问题,避免纯“理论”的研究。四、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一)纵向研究设计1纵向研究的概念纵向研究就是对同一批人进行长期或终身的跟踪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彩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并编著了儿童心理一书的。2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3纵向研究的缺点:l 研究时间长,变量会不断增多,不易同时进行大量研究;l 被试重复参加同一类测验,影响被试情绪,
31、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l 样本会因时间的延续而减少。l 被试人员的变化和研究人员的调整使研究的可信度降低;l 最为重要的是,无法确定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年龄变化的结果,还是由于实验引起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的结果。(二)横向研究设计1横向研究的概念横向研究是指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个体进行研究。2横向研究优点:l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或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l 具有省时、省力、省钱的特点。3横向研究缺点:l 由于时间短,缺乏连续性,不易看出发展的连续过程和关键的转折点,难以确定因果关系。l 取样程序也十分复杂。(三)聚合交叉设计同时测查不同年龄的个体(横向研究)
32、,再对所研究的对象集体追踪测数年(纵向研究)。吸收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如达尔文的一个儿童的传略,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观察法一般用于研究复杂中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但经过严格设计了能为探明因果关系提供重要线索。观察法的使用包括下列三个步骤:1确立观察内容;2选择观察策略(1)时间取样策略l 指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纬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的行为或事件,并记录在表格上。l 本策略适用于经常发生
33、的外显行为的观察。l 本策略在应用时,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给出行为的操作定义;确定观察的时间间隔;,制订行为表现的代码系统;(2)事件取样策略l 不考虑时间间隔和时段的规定,只要所选定的行为事件发生,就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l 本策略适用于各种行为的观察,但所取利的数据不易量化。(3)参与观察策略l 本策略是许多人类学家采用的方法;l 本策略要求研究者参与到观察对象中去,深入了解对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获得更深入的信息。l 三策略的目的不在于提示因果关系,而在于对求知领域进行现象描述和方向探索。l 由于主观偏见资料的不充分等因素,影响了研究的信度。(4)行为核查表策略如果观察的行为明确而具体,
34、并且主要是考察它是否出现以及发生时间,则可以采用行为核查表策略。观察法的优点是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全面,其缺点是研究被动、受观察者的影响大、费时、费钱。(二)访谈法通过与儿童交谈,收集与儿童心理有关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1访谈法的具体要求是:l 访谈前充分准备;l 访谈中注意导入话题、把握主题、记录方式等方面的问题;l 访谈后的资料整理。3访谈法的优点与缺点访谈法的优点是研究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比问卷法回收率高;其缺点是受研究者的影响大、费时、费钱,所获得的资料不易量化。(三)问卷法问卷法是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1问卷的设计的内容A题目;B基本情况;
35、C前言和指导语;D问题;E被选项;F结束语2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A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要紧扣主题;B试题内容是儿童熟悉的;C试题的编制要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D问题以封闭式的为主,以开放式的为辅;E问卷的数量要多于所需要的数量;F要注意避免出现虚假回答。3问卷法的优点是具有科学性、标准化,缺点是回收率难以控制。(四)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测量量表:A中国比内量表(陆志韦,1924,1936):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等51项,分为语言、数学、解题、技巧四类,适合于2-18岁的个体。B韦克斯勒量表C瑞文推理测验(五)实验法的概念实
36、验法是通过创设或控制一些条件,以探明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六)故事法1两难故事法2对偶故事法3故事续成法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和艾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二分法:意识与无意识1长期以来,人们将心理等于意识。2他认为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其中意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潜意识则的强大的。3潜意识是人类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人生而就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却为社会规范所不容,而被排入意识阈以下,即潜意识。由于潜意识不自觉地积极活动,构成了人的行为的
37、背后的内驱力。(二)弗洛伊德修订观点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1本我(1)什么本我本我相当于潜意识,是人格中原始的、本能的、强有力的,最难接近的部分;(2)本我的成份它包括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3)本我的功能l 本我的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减小紧张。l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的状态;l 本我会使我们产生幻觉和对希望目标的想象。这被他称为“初级过程思维”。(4)本我是自我产生的条件儿童不断扩大与外界的接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使自我得以产生。2自我(1)什么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结
38、构部分,是本我的奴隶。(2)自我的功能l 本我必须通过自我才能与现实世界接触;l 自我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遵循现实的原则,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l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能支配自己的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被称为“二级过程思维”。即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3超我(1)什么超我l 超我是社会准则和社会期望的心理反映。(2)超我的成份l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即良心和自我理想。(3)超我的作用l 良心是超我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让自己不能违背良心。l 自我理想则是超我中积极的部分,它包括雄心、理想所构成。(4)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l 自
39、我主要起调节本我、超我、现实矛盾的作用。l 自我对本我的抑制是为了避免盲目的激情而使机体受到伤害;l 超我则代表了社会的价值,它力图延缓满足,或使人完全不能满足。因此,超我也有与本我对立的一面。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其性生活的发展所造成的。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1口唇期l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巴开始的。l 这个时期的快感与偏见会发展到成人:如成人吮吸、抽烟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2肛门期l 13岁的儿童的兴趣转移到肛门区域;l
40、 以排泄为乐,玩弄粪便、恋粪癖;3前生殖器期(恋母情结期)l 36岁开始出现类似成人的性生活,但与成人有区别即:没有固定形式;倒错现象;冲动较为薄l 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又叫“俄底普斯情节”(Oedipus Complex)4潜伏期l 6-11岁的儿童建立较强的抵御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了潜伏期。以前的感受被遗忘。5青春期l 从11岁或13岁开始,儿童进入了青春期。l 青春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l 在青春期,儿童容易产生性冲动 ,容易与成人发生冲突。三、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新弗洛伊德学派,又称精神分析社会学派。它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学派认为,心理的一切变态
41、都是人的本性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以至产生失调的结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姆、霍妮、沙利文。在发展心理学上有特殊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里克森。(一)埃里克森理论的基本观点1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着主导作用,引导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将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2每个人的生长过程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3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l 心理发展的内部规律,它是不可逆的;l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l 每一个人的特异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的发展方式。(二)埃里克森以自我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假定人的一生存在8个发展阶
42、段,其中前4个阶段与弗洛伊德提出的口腔、肛门、性器和潜伏4个时期相似,但他不强调本能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社会经验上。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2岁)(1)如果母亲对婴儿的慈爱的态度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对他人的基本的信息信任感。如,当母亲从视线中消失,没有明显的不安感。信任他人是社会交往的基础。(2)如果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的不信任感。当母亲从视线中消失,会产生明显的不安感。(3)当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婴儿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本阶段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需要,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生理需要是
43、否能得到满足是关键,如果得到满足,则对环境产生基本的信任感。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1)这个阶段,儿童的肌肉有了一定的成熟,开始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肌肉。父母在这一阶段,开始训练儿童的大小便。(2)如果父母以理智和忍耐的精神,坚定和负责的态度,循序渐进地训练儿童的行为,使儿童遵循父母的要求,又不伤害他的自信和自尊。儿童就会产生自主感,觉得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3)如果父母放任自流,或专制苛刻,那么儿童就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羞怯和疑虑。这样的儿童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己象一个傀儡。这些孩子容易患强迫性神经症。(4)如果儿童的自信超过羞怯,则会形成意志。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满足探索的需要
4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这影响着未来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为遵守法纪的生活打好基础。3学前期(游戏期):主动性对内疚感(47岁)(1)如果前两阶段的危险顺利解决,儿童就感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个体,开始从语言上和行动上探索环境,并表现出以下特点:l 对周围的一切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l 交往范围更大;l 爱提问题;l 想象丰富;l 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感。(2)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儿童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则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事物,主动追求有价值的目标。(3)如果父母讥笑或惩罚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干事时,
45、就会畏首畏尾,难以成功,导致内疚感的产生。这样的孩子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倾向于依赖他人。因此,本阶段的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未来的工作上或经济上的成就都与本阶段的主动发展有关。(4)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产生恋母情结的时期,艾里克森则认为儿童能从现实中认识到其不现实性,从而产生对同性自居作用,并且能在同伴中找到代替异性父母的对象。(5)游戏能执行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进行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4学龄期:勤奋对自我(712岁)(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成为儿童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如果儿童在学校里经常地获得成功,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承认和奖励,则会形成勤奋感。(3)如果儿童得不到正确指导,经常体验到学业的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也可能是以前的发展不足所造成。(4)如果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因此,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成人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5青春期:自我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