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80233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贴敷疗法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穴位贴敷和隔物灸法的临床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王健,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调成糊状,或膏、丸剂或饼剂,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穴位疗法。,一、穴位贴敷疗法,(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二)、穴位敷贴疗法特点(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三伏贴,目录,1、古代概况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

2、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一)、穴位敷贴疗法简史,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记载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

3、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宋代的多种医学等著,诸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南阳活人书都有穴位敷贴疗法的记载。如普济本事方中指出:“治妇人生产数日不下及胞衣死胎不下者”,“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如泥,涂足心(相当于涌泉),才下,便急洗之。”,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另外还有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

4、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2.现代概况,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剂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通经膏等;使药物溶解

5、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止痛的辣椒膏等,穴位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三、敷贴剂型不断革新,穴位疗法的真正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则是近十余年的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防治病种急骤扩大二

6、、疗效得以科学验证三、敷贴剂型不断革新,(一)大样本验证其可重复性。就现有报道的一百余种病症看,极大部分是临床资料,少则数十例,多则数百例,甚至千例以上。不少还建立了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或进行远期随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疗效的可靠性。,二、疗效得以科学验证,(二)对照观察验证其临床价值:在一些常见的重要疾病,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针灸学者还将穴位敷贴疗法与其他针灸疗法或其他疗法,如中药、西药等,进行了分组对照观察,这有助于肯定本疗法在该病症防治中的实际价值。,(三)建立指标验证其客观性:这一工作,近几年作得较多,即通过建立多须指标,观察用穴位敷贴疗法之后,此类指标的变化,从而为疗效的客观性提

7、供依据,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二)、穴位贴敷疗法的特点,2.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

8、学随用。,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穴位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穴位敷贴疗法,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尚有独特的预防作用,如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病症,采取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法,常能收

9、到事半功倍之效。,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三伏贴,ZYYXH/T176-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文件依据,理论源流“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孙思邈,冬病夏治,冬病: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1、寒伤阳气 2、病邪伏留,夏治: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 (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目的:

10、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三伏贴,明末清初 张璐 张氏医通 白芥子涂法 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 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白芥子涂法(冷哮证),张璐张氏医通,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一)、指导原则,“三伏贴

11、”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使用人群。,1.适应范围,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寒者)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胞宫者),2.适应病种,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盛者)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证属阴寒内盛、经

12、脉瘀阻者),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以,患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 如果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3.贴穴注意事项,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宜,不得超过8个;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一组穴位。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或贴敷时间过久,以免过度药物刺激,造成皮肤损伤。,4.穴位

13、选择原则,药物宜现配现用,剩余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应密闭、低温保存。,5.药物保存,(二)、准备工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邪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药物的选择,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葱白、韭菜籽 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

14、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刺激发泡类药物,“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 吴师机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大戟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气味俱厚类药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凡士林等。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2.赋形剂的选择,水 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

15、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盐水 盐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酒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醋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生姜汁 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蒜汁 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蜂蜜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

16、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凡士林 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目前临床常见的三伏贴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软膏

17、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3.剂型的选择,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糊剂 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饼剂(推荐) 饼剂是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粘合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贴敷于穴位上。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贴敷。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软膏剂 软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

18、,使用时摊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涂膜剂 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位上。贴膏剂 贴膏剂是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药袋 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三)、环境要求,三伏贴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尤其每伏的庚日(第一日)前来贴敷的患者最多,医院应提供一个宽敞的场所,温度须适宜,既不能太热以致患者汗出量大,影响贴敷药物的固定,也不能太凉,

19、导致汗孔闭塞,不利于体内邪气的祛除。贴敷时需要暴露身体,应准备两间诊疗室,男女分开,以保护患者隐私。,(四)、操作方法, 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一致。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病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力求少而精。,1.穴位选择,局部取穴循经远取经验选穴,局部取穴(主要) 可以根据疾病特点,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穴位,如哮喘取定喘、风门、肺俞、膻中等。,循经远取 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如贴敷足三里治疗慢性胃炎等。,经验选穴 多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选取穴位。,选择体位 根据所选穴

20、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2.贴敷方法及步骤,贴敷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饼剂,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贴敷药物的固定,一般每伏前三天(任取一天)贴敷效果最佳。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一般每贴保留4-6h,不得超过6小时,若不能耐受可提前取下。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

21、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3.贴敷时间,4.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食物。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医用酒精)敷完药6小时以后才可洗澡,但一定要用温水。(皮肤破损者不宜洗浴),特殊部位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避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

22、功能。,5.禁忌症,特殊人物孕妇、准备受孕妇女禁止贴穴。,特殊病种热病哮喘、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期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咳血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局部皮肤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爽,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6.正常反应,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

23、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7.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小水泡 表面涂以地榆油或任其自然吸收,注意避免局部刺激,水泡较大者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地榆油收敛。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水泡体积巨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一)灸法作用,二、隔物灸法,(一)灸法作用(二)灸法分类(三)隔姜灸法(四)注意事项,(一)灸法的作

24、用,常用于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温经散寒,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 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 之疾,如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消瘀散结,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25、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防病保健,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免疫调节,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直接灸,间接灸,悬起灸,实按灸,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回旋灸,(二)、灸法分类,隔 物 灸,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又称间接灸。,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三)、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34

26、厘米,厚约0.30.4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治疗因感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痛经以及风寒痹痛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部位,艾炷,壮数,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四)、灸法的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2、施灸的禁忌,1)、如因施灸不慎烧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创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3、其他注意事项,4)、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5)、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