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781640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四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今天来讲讲第4把符号锤”仿写的优势。汪曾祺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先模仿再摆脱,最后自成一家。上面三个步骤,是一个严格的递进过程。一切文字肯定始于模仿,前人学古人,我们学前人,一代一代这样传承下来。搞文字,谁也跳不过模仿”这一环,这是规律与真理。仿写为什么能够成为符号锤?因为它有着独特优势:一是母体优势。什么是母体?就是那些约定俗成、深入骨髓的东西,当它出现,不言自明。我们读宋词,如果看到花落,那肯定是伤春;见到折柳,必是送别;遇到归燕,一定是思念。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变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成了所谓的母体。仿写”就是

2、从母体中制造子体”,因为母子关系,当它一旦出现,你就会感到莫名的亲切、血脉的联系。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讲过一个故事,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准备为外国记者们放一部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拍的彩色戏曲片,也就是梁祝哀史。熊向晖担心外国记者看不懂,准备将剧情介绍和主要唱段写成一本十五六页的说明书,然后再译成外文,译名也取好了,叫梁与祝的悲剧。周总理得知后,直呼这是“党八股。他说: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你就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再用英语作3分钟说明,就够了。结果当然是大获成功,为什么?因为周总理巧妙地为外国记者找到了他们自己的文化母体,那就

3、是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是成本优势。仿写,其实就是拿来主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物美价廉。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如果恰好有个巨人,你只要站到他的肩膀上,就能看得足够远,也就没有必要一层层去盖楼。从O到1的创新,是很难很难的,但1到2、2到3则要简单很多。辽宁舰不正是这样吗,如果没有瓦良格号这个所谓的“巨人,靠白手起家,一点一点试错,那个成本是不可想象的。腾讯的竞争策略也是这样,它悄悄躲在一旁,看到某新生公司有了创新产品,先暗地观察,再慢慢跟进,最后靠体量优势吃掉对方、占据市场。这虽然很不地道,但却十分管用。稿子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幸福一样,好的稿子都是相似的,但差的却各有各的差法。既然

4、好稿都是相似的,那也就是说,你想不模仿都不行。所以,何不大大方方地模仿,心安理得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呢?三是迭代优势。创新是一张“饼”,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层一层烙出来的干层饼,并且每一层都是对上一层的模仿。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想看懂模仿的门道,必须弄清模仿的脉络,就是要把这张饼的每一层都要搞清楚。举一个例子,王菲有首歌叫致青春,里面有句歌词”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前一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今天我们重点看后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话是不是原创?当然不是!它的上一层是谁呢?它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蜂,原文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那么这一句的上一层呢?它借鉴的是

5、唐代诗人严悻的“尽日间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这么一层层地梳理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金句佳句,都是一层一层慢慢迭代而来的。记得自己刚写材料的时候,初读一篇别人写的讲话稿,当时就一个感觉,这些话怎么就写得那么好,那么妙呢,自己这辈子怕是都写不出来啊。后来看得多了,慢慢知道这一句是出自某某讲话,那一句是化用的某某经典。知道了脉络,就不怕了,因为道道就在其中。找到了模仿的演进逻辑,我们自己也可以模仿化用、迭代升级,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层。以上是心法层面。下面,从实操层面,谈谈技法。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用皎然的偷语、偷意、偷势三偷讲过,随着这段时间的琢磨,我觉得可以站在皎然和尚的肩膀上,继续迭

6、代一下。从公文写作特别是打磨标题的角度看,仿写这把符号锤主要有三大招式:O1.直引乔布斯经常引用毕加索的话:“聪明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偷窃。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是最入门的模仿、最经济的模仿,但也是大有门道的模仿。要想偷到好东西,首先要见过好东西。广告之王大卫奥格威说:”搜寻全世界,把最好的创意偷来。凡是你想干的事,别人早都干过,偷不到,只是因为你见的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积累,见多才能识广,大量占有才能仿得高明。历史上有很多直引”的经典案例,比如前文讲到的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全部引用别人,不创一字而尽得风流。比王国维更擅长直引的还有一位“老王,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有一首十分

7、出名的“直引诗”一一梅花: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惟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首颔颈尾四句,全部引用别人:第一句,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代诗人蒋维翰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第二句,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句熟悉吧,出处就是前面讲到的唐代诗人严作。严辉这辈子就留下这一首诗,还被罗隐、王安石两位文豪双双嬉了羊毛。这还不算,后面还有一位大文豪等着呢。第三句,惟有春风最相惜。出自唐代诗人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第四句,一年一度一归来。出自北宋才女詹茂光妻寄远:“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这种直引,在文学上叫做集句,看似简单,实则很难。首先要

8、博学广识,知道去哪里抄;其次要巧妙组合,才能毫无拼凑痕迹、达到鬼芦神工。在公文界也是如此,笔杆子们很偏爱这种直引式的集句标题,而且几乎也都是来自诗词。为什么?因为诗词具有天然的工整性和音律性,是打造标题的上好材料。比如,我们可以引一句:拿出“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闯劲;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同样,也可以引两句:要有“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确保信念过硬。要有“干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坚韧,确保政治过硬。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确保责任过硬。要有“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识,确保能力过硬。02化用直引的优点在于直接

9、拿来,但弊端也在于此。如果你没有王安石天衣无缝的本事,那么很容易掉进鹦鹉学舌、抄袭拼凑的坑里。没关系,我们还有第二大招式:化用。所谓化用,就是皎然讲的偷意偷势,因为上文已经讲过,这次我们用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来进一步阐释一下。黄山谷的诗,一味求新求异,用词太过奇崛,我是喜欢不起来。但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观点,确实十分精彩。所谓“换骨:就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意思是虽然语言的骨头换掉了,但人还是那个人。这也是古人用得最多的,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央视三国的片头曲大明才子杨慎的临江仙,就是一篇“换骨法”的集大成之作。开篇首句“滚滚长江东逝水,借鉴的是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浪花海尽英雄,化用

10、的是苏轼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则是借鉴周密乳燕飞“问古今、几度斜阳,几番回首还有我们熟悉的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是不是原创呢?也不是!早在唐朝,诗人王承旨就写过: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是不是很相似?只要化用得巧妙,一样可以成为经典。古人化用前人,今人也可化用古人。2016年,一名叫危勇的湖南农民以一首咏鸡,荣获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诗是这样写的: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对骆宾王咏鹅的直接致敬。但我觉得这

11、首诗辞意俱佳,仿写的很不错。所谓“夺胎:就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意思是不仅骨头换了,人也换了。2005年,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采写了一篇通讯,反映的是陕西通过退耕还林、生态治理,三秦大地的农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稿子完成后,标题迟迟定不下来,他原本想用一句原汁原味的信天游,这样更具有陕西味道,但找来找去都不理想。后来,他偶然瞥到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八个字映入眼帘,马上来了灵感。通讯的大标题有了,就叫绿了黄土,红了三秦“,下面的二级标题分别是:黄土地绿了,绿了山宛苑,绿了沙窝窝绿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苹果红了,红在田间,红在小院一一数百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人的观念变了,思

12、路更清晰,底气更足科学发展构筑“西部桥头堡。从生态”绿,到日子红,再到观念变,层层递进,最后用新时代延安精神升华,这是一篇精品佳作,需要反复学习。今年上海疫情时,学习强国平台上有一篇致大上海献给抗疫中的人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其实是一篇十分标准的仿写化用。比如,“侬居长江头,阿拉长江尾,天若有情天亦老,君若有心君会来。”这四句话,前两句化用的是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第三句则是直引的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又如,“上海话、苏北话、四川话、河南话,话不分南北;本地人、外乡人、东北人、西北人,人不分内外。这是化用蒋介石的庐山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有兴趣的话

13、,可以把这篇文章找来,我觉得与今天这篇推文,很搭!03反借反借,就是我用了你的话,但意思跟你都是相反的,这在文学上也叫翻案,也就是反弹琵琶。历史上最有名的翻案反借,应该是神秀与惠能的“菩提公案”了。面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直接翻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最喜欢翻案的是宋代诗人,谁叫它前面是大唐呢?面对唐诗这座大山,宋代诗人慢慢走上了一条“抬杠的翻案之路。苏轼就是翻案反借的高手,老杜有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苏轼就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哎呀,又得提到只有一首诗传世的严悻了,在

14、连续被罗隐和王安石嬉了羊毛后,苏轼也不准备放过他。不过,前两位是正面嬷,东坡则是在背面嬉,你不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吗,那我就“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王安石也喜欢翻案,唐人王籍入若耶溪有一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唱起了反调:“茅檐相对坐络日,一鸟不鸣山更幽。”最痴迷于翻案的,还得是黄庭坚,堪称杠精教主。比如,针对王维的“渭城朝雨遇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他就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讲了这么多诗文,最后还是要落到稿子上。具体到公文写作,我总结了三种反借方法,姑且简称“三反。一是反常理。常理说,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某

15、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23个职能部门进行工作评议,一记者采写了这一新闻,以某市人大常委会民主评议政府23个职能部门为标题报了上去,结果石沉大海。后来经过二次深入采访,并把标题改为人大褐短亮丑,哪壶不开提哪壶;政府闻过则改,提了哪壶哪壶开,果然一击而中。二是反经典。中学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看到诸如弄斧要到班门前开卷未必有益等题目,其实这就是反经典的一种翻案。比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改之前正统价值观的批判态度,开始关注隋炀帝挖掘大运河为唐代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尽道晴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我们也可以反公文中所谓的“经典,比如,每到开年上来,各地都喊“开局就要决战

16、,起步就要冲刺。其实想一想,这根本就不符合事物规律,一年有365天,哪能上来就决战、枪响就冲刺的啊?看看,翻案的对象就是这么来的。三要反热点。当前,数字化大潮滚滚向前,各地聊足了劲,都想在智慧化上大干一场。任何事情,如果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开始谈论了,我们就要警醒了,准备随时站在潮流的反面,冷静思考。有一篇“泼冷水”的文章,标题是这样的:我们要键对键,但也要面对面;我们要数字红利,但也要警醒鸿沟;我们要强化算力,但也要考量财力。我的符号锤系列,都是一个固定套路,先讲心法,再讲技法,最后再嘱咐几句。今天,照例嘱咐三句话:一要多拿多占。分管领导对我讲过一句话,说世界上只有读书可以多拿多占。这句话十分

17、有道理,”仿写这把符号锤与其他锤子不一样,对知识面的要求非常高。你看到都是二流的,那么最多只能仿到三流,就是这么现实。二要抽丝剥茧。一位清代的文人这样谈写诗,必须“生吞义山(李商隐),活剥李贺,拆洗少陵(杜甫)。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就是要抽丝剥茧,把经典一层层拆解。只有拆得清楚,才能仿得明白,自己都似懂非懂,还想着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不是痴人说梦么?三要如盐注水。仿写的最高境界是青出于蓝,就像王勃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庾信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超越。但这个难度系数是地狱级的,我们要做到如盐注水、不着痕迹”就够了,其实这个已经够难了。这个观点,前文已经交代,不多赘言。袁枚在续诗品中说道: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这几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就直接复制粘贴了,这应该算直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