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论文:浅析孟子中的比喻修辞手法【摘要】孟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游说于诸侯国,收徒讲学,其言论和行动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文势充沛、善于雄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特点可归纳如下:比喻结构类型多样;喻体广泛;在大量使用比喻的同时,套用排比、对偶等辞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关键词】孟子;比喻;多样性;喻体;辞格套用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自称“知言”,即善于辩论。东汉赵岐在他的孟子题辞中指出:“孟子长于用譬J1即长于比喻。孟子的长于论辩与善用比喻有密切联系。本文仅就比喻在孟子论辩中运用的一些特点作一些探讨。一、比喻结构类型多样先秦时代并没
2、有完整、系统明确的比喻理论,对其分类也是后代学者在归纳的基础上所做的工作。但从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已经自觉地使用了多种比喻手法。(一)明喻明喻是比喻方法中最基本的形式。如:孟子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一一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1.6孟子把人民归附明君比喻成水往低处流,生动形象。孟子巧用比喻的目的也达到了,即劝说国君行仁政施行王道,千万不要喜好杀戮,用正面结果引导胜似用反面后果警告,国君容易接受。一般用“犹”“若”“由”“譬若”等作为喻词,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二)暗喻孟子日:“庖有肥肉,
3、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次率兽而食人也J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1.4孟子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作为本体,“率兽而食人”作为喻体,十分贴切恰当,不仅刻画出了百姓水深火热贫苦无依的痛苦处境,也突出了君王奢侈豪华残暴无道的生活。(三)借喻这种比喻手法在孟子中使用的频率远不如明喻和暗喻,但有一定的数量,如:孟子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一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6.2孟子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代替“仁”,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代替“礼”,用“天下最广阔的大路”代替“义”,
4、寓抽象于具体,形象生动、贴切恰当。(四)对喻对喻是本体和喻体两相对称的比喻,在这种比喻中,强调形式上的对称,兼有对偶的特点,这时不出现比喻词。宋陈骤文则就对喻说过:“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荀子曰:流丸止于瓯庾,流言止于智者J此类是也。”3如: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一一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7.2孟子把喻体“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放在前,引出本体“圣人,是做人的标准”,把圣人比喻成规矩,具体形象的喻体放在前面可以首先让人明白喻体,然后孟子说出其比喻的本体,就会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五)类喻类
5、喻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一类事物比喻本体的修辞格。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如刍豢之悦我口J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I1.7例子中有三个喻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和“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本体在“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孟子用三个同类的喻体层层推进、丝丝相扣,就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内心也同口、耳、目一样有相同的理义,举一反三,说理明白晓畅。(六)讽喻孟子善用讽喻。讽喻是借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委婉地规劝、启
6、发别人或者进行讽刺谴责。孟子曰:“今夫奕之为小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一一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I1.9这是孟子为国君讲的二人学棋的故事,首先告诉君主学习某种技艺不在于某人的智力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学习态度。这个故事似乎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并不是孟子的凭空想象,用它来设喻形象可感,寓意鲜明而又委婉动听。二、喻体广泛取材广泛,是大量运用比喻的先决条件。孟子阅历丰富,学识广博,他既有可供选取为喻体的知识和阅历的丰富储备,又有
7、使比喻通俗易懂的高超表达技巧。孟子在他的论辩中选取的喻体非常广泛,有重要的国家大事,有细小的生活琐事,有虚拟的人和物,也有实在的高山流水。如:(一)农业类孟子曰:“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下4.4孟子以农事这个众人皆知的事物为喻体比喻国君治国、君子养义等,浅显易懂。(二)百工技术类(1)孟子曰:“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 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下2.9(2)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
8、可乎?” 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下12.10以上,孟子分别采用了“玉人雕玉”“一人制陶”等百工之事作比把一个个本体形象化生活化,让听读者准确理解。(三)植物类孟子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英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J 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11.19(四)河水类孟子日:“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1.6(五)其他类(1)孟子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J 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上3.6(2)孟子日:“圣人公得我
9、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11.7(3)孟子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7.17例的喻体属人身器官类,例属食物类,例属动物类。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设喻的喻体取材如此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中所有事项,由此可见孟子阅历之丰富是一般人不可及的。四、辞格的套用孟子在运用比喻这种辞格时往往套用其他的辞格,如: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上3.6排比运用于行文说话中,既能体现出说写者对事物认识的全面与深刻,也能体现出说写者语言文
10、字水平的极大魅力。词组、句子、段落的有机排列和组合常常给人听觉极大的冲击力,排比用于叙事则全面周详;用于描写,则深刻有力。孟子运用排比娴熟得当,使语言表达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读之上口,听之入耳。又如:孟子曰:“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J 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上5.4孟子中使用对偶的例子数量非常庞大,正是因为比喻与对偶辞格的套用,所以孟子一书中的词句篇章对仗工整,节律鲜明,朗朗上口,加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孟子中的词句内容精练、浅显易懂。通观孟子七篇二百六十章,孟子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孟子叙事生动凝练,分析事理精辟入微,说理性很强。很多语句被后人广泛传诵。虽然孟子所处时代修辞思想还处在萌芽时期,没有一套系统、明确的修辞学理论,但孟子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技艺娴熟、言语犀利,足以证明孟子是一位语言大师。【参考文献】1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1.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