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造就一支“四有”教师队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更好地造就一支“四有”教师队伍.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更好地造就一支“四有”教师队伍作者:汤勇来源:中国教师2018年第07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以说,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决定着学生快乐而幸福地成长,决定着教育的境界和品质。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教师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要想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意见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而教师要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必须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教师职业之
2、所以神圣、崇高,就在于它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伟大工作,就在于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大和辉煌的智慧与动力源泉。只有明确教师的重要地位,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才能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留住现有教师队伍里的优秀人才。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基本工资、津补贴、奖金同步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落实教师公共属性、提高教师待遇的重要前提条件。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对于广大教师要
3、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并指出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最好的就是使用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这无疑给全国广大教师吃了“定心丸”,带去强大的希望和信心。教育的瓶颈在乡村,教师的短板也在乡村。而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希望,乡村教育的发展更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精准扶贫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因此,要以贯彻意见为契机,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培训学习、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的倾斜,落实乡村教师生活津补贴,颁发乡村任教3()年荣誉证书,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1 .让教师编制管理“活”起来近年来
4、,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大量流动,学生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常态和必然。有的中小学学生人数减少,教师可能出现富余;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在增加,教师出现明显不足。在很多地方和学校,教师编制管理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编制富余的学校教师调不出,编制紧缺的学校教师调不进,难以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而且,现在不少学校存在“大班额”的问题,原因并非校舍紧张,主要是因为编制紧张导致师资短缺,多出的班级数没有教师担任,只好把学生弄在一起“一锅煮再加上,对教师编制的核定标准只采用“生师比”单一指标,对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来说,教师编制就显然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因此,要让教师编制管理“活”起来。一是为教师编
5、制管理松绑。鉴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书育人行业,地方编制主管部门在对教师编制管理上可以“外紧内松也就是说,对编制的规划必须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以制定更加合情合理的编制使用规划,牢牢管住区域教育编制。对于区域内各学校的具体编制数,可以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松散管理,适度灵活一些、人性化一些,由教育部门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具体把握,落实到相关学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差别看待。学校间不仅存在地域、条件、办学规模上的差异,还存在教师量与质的差异,当然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的编制管理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视情况而定,以公正、平衡和弱势弥补为基本价值取向,保障根本的教育教学需求,满足不同学校发
6、展对编制的合理需要,绝对不能搞“一刀切”,“一把尺”量到底。例如,核算教师编制时,应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统筹学科课程种别、学校类型特色、班级数量等因素C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引入“班师比”和“科师比”,这有助于缓解小规模学校师资总量短缺和乡村学校师资构造性短缺问题。三是加快完善区域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如果有的地方一时难以突破编制松绑瓶颈,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区域内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教育要主动会同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定期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数,及时动态调整。四是创新教师流动渠道。根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把有效的教师编制用实、用好,可以在教师流动上做一些创新。比如,除
7、了落实教师支教政策外,还可以在城乡之间实行教师”上挂下派”制度。也就是农村教师到城区上挂任教,城区教师下派到农村学校工作,编制不动教师动。这既能让校际间教师的富余与紧缺得到及时调整,又对个别学校特别紧缺学科的教师得以缓解,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对开阔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大有裨益。对同一片区,还可以实行“教师走校制”“一师多校使用制”等多种方式,逐步化解教师因编制管理过死而出现教师不能及时正常流动的矛盾。2 .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列上议事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设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家长放心满意,让学校不仅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还真正成为
8、他们的家园C比如四川闿中市,农村每所学校都建设成为寄宿制学校,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学难、上学远、上学不安全以及留守儿童平常无人照管等问题。但是,当下最大的问题是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不利于学校的管理。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学校无暇全面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因此,切实解决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和相关服务人员的问题,应该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1)改进教师培养模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师范生,现在
9、差不多要么是骨干教师.要么是优秀教育管理者,要么成了各级党政部门的精英。但是试观现在师范类大学,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学哪个学科就只学哪个科,毕业后就教哪个学科,使得学理科的学生往往缺乏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往往缺少一些逻辑推理以及理性思维。因此,建议现在师范类大学可以借鉴中师培养教师模式,积极探索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全程融合的全程教师培养模式,强调“三字一话”,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回到初心,回到基础,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能教善管、敬业乐教、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的合格的全科教师。(2)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好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讲台、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就表示,比严把“
10、入口关”更重要的是教师入职之后的培养。加强职后培训,一是开展好新教师岗前规范化培训,让广大新入职教师能够扣好职业的第一粒扣子;二是构建教学、教研、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使教师在课堂实战中提高教学素养,在教研活动中提高学科素养,在科研过程中形成个性特点,在多样的培训课程中开阔视野;三是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注重针对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对广大教师要开展分层培训,对骨干教师要开展个性化培训,对一些卓越的校长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历练中不断成长。(3)鼓励一线有更多的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脱颖而出提倡教育家办学,并不是让人人都成为孔子、孟子、陶行知,个个都成为玛利亚蒙台梭利、杜威、斯宾塞
11、。其实,它是一种理念、一种常识、一种主张、一个教育发展方向,就是要把教育还给教育,尊重教育规律,捍卫教育常识和本真,要让懂教育、有教育情怀、有教育思想、有教育理想的人来办学校、管教育。即便是在短时期内不能实现教育家办学,但至少也要把教育家精神植根于每一个教育人的骨髓和心田。当然,这里所理解的教育家,绝不是专指那些教育名人名家,一个教育人只要有一定的教育专业背景,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与思考,有立足自身的教育行动和改变,有相应的教育成果和成效,就算一个教育家。基于这一点,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校长、每一个教育人,都可能成为教育家,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教育专家。
12、对在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奉献崇高事业的岗位上有思想、有理想、有作为、有成绩,得到广泛认可,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校长,我们应该进行遴选、推举和认定。教师行进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这种认定,来源于对细微教育成就的肯定。这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标杆,更是一种激励C1 .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现在的职称按岗位设置,对高级中学来说,小学、初中教师高级、中级岗位数量的设置比例过低,尤其是小学教师,不少省份小学高级设置比例仅为35%,僧多粥少。为了评上职称,不顾亲情、友情、同事情,互相嫉妒,互相拆台,恶性竞争,一到职称评审季,便硝烟四起,扭曲了教师的人格,败坏了教育风气。现行职称评定方式,极大地挫伤了那些脚踏实地、
13、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取消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改“评”职称为正常“升”职称。一线教师只要学历、教龄、能力达标,能够胜任教育教学,没有师德问题,每年考核合格,达到规定年限就应自动晋职,让职称晋升常态化。2 .改进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一考定终身,不仅分数成了对学生丈量的唯一的一把尺子,在很多地方也成为对教师、校长评价的唯一标准。“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教师、校长其他方面如何,其他工作好坏,也不管用什么招,只要分数高,学校就是优秀学校,校长就是优秀校长,教师就是优秀教师。这既助推了应试教育,让处于炽热般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又使得当下教育乱象丛生。比如,出
14、现学生有分无德、高分低能,教师书教得好却缺失师德、不会做人等情况C因此,应着眼于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特别是构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3 .建立为教师减负的机制教师每天看似只上几节课,其实备课、批改作业、课件制作、撰写论文、教研进修、管理学生、突发事件处置等会耗去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让教师心力交瘁、疲于应付的是,校内外形形色色的各种考核、达标、检查、验收、评比等的纠缠和捆绑。教师负担过重,除了会将这种压力最终转嫁到学生身上,
15、让学生不堪重负之外,还可能会让教师在逐渐失去职业认同感的同时,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情绪,继而发展到懈怠职业、厌恶憎恨教师职业,以致纷纷逃离。曾经令人向往的教师职业,会在日益增加的负担中渐渐失去吸引力。“外面世界真大,我想去看看”,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愿望和心声。据相关报道,仅杭州市近三年,辞职教师便增长了三倍。为教师彻底减负,作为为学生减负的一个治本之策,此乃当务之急。一是必须减少流于形式、重复性和其他不必要的评估检查,减少无关的会议、无实质意义的考核达标,改变目前教师管理行政化、教学管理文本化现状,不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16、心无旁鹫、一心一意地关注教育本身C二是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让教师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在对学校和教师管理上缺乏整体意识和统筹思维,更失去系统性、科学化,无形中给教师增加很多负担。因此,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来自外界对学校和教师的诸多莫名其妙的负担,有说“不的勇气,有拒之于校门外的底气,有为教师和教育担当的霸气,巧妙周旋,在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中产生消解干扰的智慧,关爱和呵护教师,捍卫教育形象与教育尊严。日本教育社会学者永井道雄说:“办好教育的关键.第一在教师,第二还在教师。”只有教师的负担和权益得到充分关注,他们才能收获职业幸福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教师行业,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才更能全面实现。(作者系四川省阖中市教育局原局长、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研会副会长)责任编辑:孙建辉zgjss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