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求得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学习中求得发展.doc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放(2005年第2期) 教育管理在学习中求得发展-创建学校骨干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思考傅伟荣3 同中校刊 天放(2005年第2期) 教育管理学校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织,也是讲学习的场所,作为学校骨干教师群体就应当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骨干教师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着学校的知名度,骨干教师对全校教师的影响、示范、辐射的功能也非常明显。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并加强创建骨干教师学习型组织,不仅可以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还可以促进骨干教师队伍整体更优化,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一、对学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认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校是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发展
2、与人的发展自然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综观我国发展的实践,真正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决定性因素,并非物质资本不足,也非科学技术落后,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真正开发。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务必牢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学校发展诸多条件中,人是最主要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
3、两个主体,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骨干教师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必须重视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二、对骨干教师学习型组织的认识骨干教师群体是宣传学校形象、打造学校品牌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骨干教师自身素质也亟待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应积极倡导和创建骨干教师学校型组织,并为之提供所需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构建使骨干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落实组织结构、制度建设、措施保证、考核激励等方面保障。骨干教师学习型组织要确立六种理念。1、学习为本的理念。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技能的根本途径,也是
4、进步、创新的基础,更是增强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2、终身学习的理念。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在出现,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必然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3、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即实现“知”和“行”的高度统一,把学习和工作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个视角、同一过程,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增强学习力的理念。所谓的学习力是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要素的总和,增强学习力是要求“学力至上”,而非“学历至上”;要求“能力第一”,而非“文凭第一”;要求“共同发展”,而非“个人奋斗“。、以创新求作为,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念。创新是信
5、念的升华,是毅力的体现,是经过长期学习积累而一朝迸发的结晶,创新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过程。6、共同发展的理念。我们追求的是“百花齐放”,并非“一枝独秀”。骨干教师要在自身的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人、帮助人、带动人的辐射功能,从而带领更多人获得新的发展。正确的理念不仅可以指导实践,而且能激发人主动地、创造性地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骨干教师必须在学习型组织中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学习并积极践行,让自己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新的升华。1、师德。师德建设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师德是在一般公民道德规范基础上对教师的应具有道德修养
6、的要求。这种道德修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政治素养、品格、职业道德、哲学修养。骨干教师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德才兼备,仅有才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如我们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自觉地敬业、勤业、精业”作为我们学校的教师形象内容,虽没有涵盖师德规范的全部,但也体现了教师应具有的道德修养。、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思想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有的专家提出,现今需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主要有:()对教育的认识上的更新,特别是对现代教育内涵的重新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上的更新,特别是教与学的关系的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的
7、认识上的更新,特别是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新型的学生观、成才观、评价观的认识;()对教育技术手段的认识上的更新。这些命题,需要骨干教师率先去直面、去研究,去判断、去选择、去实践。、能力。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掌握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以及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等。、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是在狭窄的专业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当时所学的知识大多陈旧、过时。目前,教师承担的课程门类较单一,相关学科知识较匮乏,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不够,科学人文素养也不高。实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
8、势日益明显,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要条件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现今,我们学校已定位于由普高向职高发展,办学模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这些都客观地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扩大猎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向综合型教师的转化。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骨干教师应当不断更
9、新和充实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培养高尚的人文修养、宽广的视野和胸襟、综合和活泼的社会发展观,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眼光,使知识与修养达到多元、综合、融合,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还有骨干教师的心理素养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骨干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大于普通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防止心理问题被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所掩盖的倾向。三、对学习与发展的认识有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的先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习,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发展的明智选择,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才可能不
10、落伍,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立身之本。身为骨干教师,对学习应有更深的理解,只有学习在前,发展在前,才能带领更多的人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学生健康发展,这是历史赋予骨干教师的重任。学习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学习成效的体现;要取得发展的成果,必须重视学习这个基础。学习与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 主题,我们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要追求质量,学习也必须追求质量。在不断的学习中,促进自我发展; 在学习的互动中,推进本单位乃至社会的发展。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说起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周金虎天放(2005年第2期) 德育研究2005年10月,我同里中学教科室编制教师专
11、业成长档案表,为学校每位专任教师建立了一份专业成长档案,并分类汇总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信息,着手建立同里中学专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数据库为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在同里中学尚属新生事物;而其后继工作大有文章可做。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呢?首先,我们认识到,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最终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发展速度和专业化程度,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保障基础教育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早就听人说,一所大学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有“大师云集”。那么承担义务教育重任的广大中小学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硬件、软件、人件”历来被视为学校教育成功的三要件
12、;其中“人件”主要是指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三要件中最最活跃的因素。一所学校如果能拥有众多名优教师以及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群体,也就拥有了最宝贵、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这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保障。其次,我们反思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缓慢之现状。目前,广大农村初中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教育人力资源的不足与流失,尤显窘迫。农村初中学校师资队伍或差参不齐,或青黄不接,或后继乏力;难吸引人,难培养人,更难留住人。从大面上看,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欠均衡,专业发展起点低,起步晚,发展慢,专业化程度水准不高。虽然,近年来一系列教师专业制度建设大
13、大促进了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但这些制度关注的是把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过滤”掉,并无法保证每一位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教师往往被动地实现外界所制定的专业标准和要求,成了被动的专业发展者。在现实教育中,有不少教师有了教师资格证书,学历达了标,特别是评上高级教师职称后,似乎就没有什么其它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了,往往就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现象。再次,我们观察发现,现行农村初中学校教育管理多以追求教育“卓越性”为目标,多关注教师工作岗位责职和教育教学成果,视学生成绩对教师实施职能测验和规范性评价,缺乏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管理机制,没有真正培育起有利
14、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大大制约了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少教师仅视教书为谋生职业,年复一年,疲于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日复一日,从事着机械重复的习惯性教学,缺乏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批判和反思;导致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理念行为难以更新变化;逐渐倦怠教学以至力不能胜,往往岁未老而心先衰。如此,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愿望淡漠,教师专业素养不进而退,更遑论与时俱进了。基于上述思考,我校为全体专任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该专业成长档案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信息:教师基本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德育工作经历、学科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能力、教学业务水平、教育科研成果、专业思想精神人格以
15、及专业发展愿景。通过填写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表,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发展要素,尤其是通过开展这项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意在引导广大教师确立专业发展意识,走上自主的主动专业发展之路。一、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进程,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教师不只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应在“付出”的同时获得自身专业成长。因为,学校不只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天地;校园是师生生命成长的摇篮,课堂是“没有天花板”的教师成长舞台。学校应该是开放性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组织,而教师理所当然是这一组织中的主人。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
16、愿望和专业发展意识。此其一。其二,从整体看,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从非专业化到专业化,从群体被动专业化到个体主动专业化的过程。现在,大多数教师以符合社会的评价为工作主要动力,往往被动实现外界所制定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属于被动的专业发展者,没能走上自主的主动专业发展道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还不能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能是准专业化。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从教师群体专业化转向个体主动专业化,实现专业自律和专业自主,即在专业自律性的范围内负起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责任,自觉走上自主的专业发展之路。其三,从个体看,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专业认同期(包括预备期)、专业
17、适应期、专业成熟期(包括高原期)、专业突破期和平稳期。一个新教师从专业认同到专业适应,从专业成熟到进入高原期,最后突破高原期进入专业平稳期从,即发展成为教学的专家,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一个由低到高、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而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也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新要求。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可以启发教师审视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状态:我正处于教师人生的哪一个环节?怎样才能把握事业发展的关键期?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应该怎样走,如何获得突破?其四,明确提高专业素养的方向。余文森教授曾在骨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这一报告中提出: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与专业人格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四大教育素养。“教
18、育思想”包含教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三个层次,它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即教的方向;“专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它决定教师愿不愿意“教”,即教的动力;“教育智慧” 分内容类智慧和方法类智慧,也可分为专业性知识(“教什么”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如何教”的知识),它决定教师能不能够“教”,即教的本领;“专业人格”包括良好的个性修养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它决定教师“教”得多好,即教的背景。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能促使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结构进行审视:我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素养?哪些方面还相对缺乏?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成功教师?二、在实践中学习,于反思中教学,携手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教师的工作性
19、质决定了“教师要接受来自于知识的、智慧的、意志力的经常性挑战,还要无条件的扮演人生导师、智慧化身、心理支持者的角色。”因而,教师从教所消耗的个人资源十分严重。教师理应持续生成和丰富充盈自己不断流失着的个人资源,使自己保持与当今社会发展和谐适应的知识技能结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专家们也这样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体现为个体“实践性知识” (即“如何教”的知识,属于“沉默知识”)的不断外化、改造和丰富。显而易见,教师“学会学习”主要是“学会教学”;教师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在实践中学习”,即是以自身实践、自我反思、合作分享为基础的学习。首
20、先,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即善于利用时间和机会,进行有针对性、批判性的自觉学习,不断建构理论知识和教育认识。学习内容有专业的与综合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学习渠道有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系统的和非系统的;学习方式有文本式、网络式、生活式。而其关键是教师学习的自觉性;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学习后要有新的教学行为,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行动和创造能量。其次,学会在反思中教学即学会不断反思自我教育教学经验与习惯,经常反省、思考、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尤其要立足自身教学全过程,实施“问题假设检验”式的反思性教学,关注发现自我行为问题背后的理念问题,剖析、矫正自身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改造个体“实践性知识”。同
21、时,教师要有选择地撰写反思性教育随笔日志、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以不断筛选改造自身既有经验和习惯,增进教育认识和教育智慧,铸就专业精神和人格。第三,要学会合作性学习即教师应与同行为友,跟身边的同事合作,向同行中的榜样请教,与专家大师们对话,积极参与课堂观摩、评课研讨、评估诊断及沙龙论坛、专题研讨、网络论坛等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协作,彼此相互学习,交换信息,共同研究,分享经验,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交流,实现理念与行为之间的转换,携手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应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位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成功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职业情感和责任感,
22、深广的学科专业和综合知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自觉的教学研究反思意识和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率,丰厚人文底蕴和人格魅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很多,苏霍姆林斯基、于漪、魏书生我们吴江也有个薛法根老师。诚然,每个成功教师都有其特殊性,其专业成长道路可能有多种类型,如教改领先型、信念成就型、科研卓越型、管理绩效型、质量超群型等等;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和启迪,可以探讨一些共性和规律,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色,选择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途径和策略。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仅仅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发轫之举。期望全体同仁能形成共识,培养起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愿望,扎根于课堂、校园的田野,
23、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修炼,以不断改进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育思想,真正走上自主的专业发展之路,展示美丽幸福的教育人生舞台,实现自我教育生命的最大值。参考资料: 周金虎,活出教育生命的意义,人民教育,2005年第3-4期。 周金虎,在实践中反思,于反思中教学,江苏教育,2005年第5期A版。 周金虎,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土,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重师德,育新人,乐其中陆 菲13 同中校刊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
24、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现代社会在带给人们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荷。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作为培育下一代的言传身教者,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与培养下一代息息相关的大事。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甚至动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准则,干工作要求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说对教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认为,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5、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个人和社会之间,体制和人性之间,国情和人情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张力,教师就会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尽量抵挡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挤压,给学生腾出尽量多一点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善于交流、及时沟通的氛围,也是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
26、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
27、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28、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当然我们也看到,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工资收入、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职业稳定性的优势愈显突出,“清贫”不再是教师的代名词。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
29、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
30、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
3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
32、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敞开心灵,
33、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总之,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教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但是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所以需我们每个教师努力上下求索,早日做到重师德,育新人,乐其中!谈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吴雪明一、 德育渗透的可行性和具体内容高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已具备了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有意
34、义的动机,他们明显的表现出试图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并能完全自觉地接近这一目标。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根据体育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并且高中生有好动、爱表现自己、成人意识强等心理特征,而体育与健身教学又大多在不断的活动中进行的,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这就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体育同其它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文明的生活方式、开放的国际意识、健全的人格心态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35、,养成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积极的实践能力,能担任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们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体育二期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及创新精神等。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二、 德育渗透的途径(一)贯彻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它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常规要求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
36、运动服装,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爱护运动器材。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对形变换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在体育活动时,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材和修理器材等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的习惯。(二)教材内容的特点体育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思想性强,不同内容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同,这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因素。田径中长跑,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侧重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球类运动大多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侧重于培养勇敢、自信、果断、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敏捷的思维;武术教学为了强身健体,惩恶扬善,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体育游戏是在
37、规定的条件进行,不仅能培养自制能力,而且能培养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通过向学生进行体育与健身理论知识的介绍,如:取得五连冠的“女排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大)及中国篮球三大中锋赴NBA打球;中国北京申奥最终取得成功等事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体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38、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三)严密课的组织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严密课的组织教学,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途径。队列对形的应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的使用等,都是课的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队列对形时,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可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学生进行运动时,使用和充分发挥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进行热情帮助,改进了同伴技术和相互保护,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精神。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掉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调动队伍行进时,遇旁边有兄弟班组时,应从后边
39、绕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组掉队中互相谦让的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四)体育运动竞赛体育运动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切记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活动。学生可以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感情。在竞赛中教育学生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以集体主义利益出发,培养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行体育竞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集体的同学呐喊助威,加油声连绵不断,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
40、分析原因,以备再战,“失败乃兵家常事”,保持一种高昂的姿态。培养学生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助、公平竞争的精神。体育运动竞赛,交往性较强,在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规则的约束下,体育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运动竞赛锻炼了学生意志品质,协调了人际关系。消除了精神烦恼,催人奋发进取,给人带来欢愉,使人的身心得以和谐、健康、舒畅的发展。(五)发挥集体力量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集体,对改变学生不良的体育道德作风,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关心和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以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某一种思想和行为有一种正确的看法,使之形成集体舆论,
41、然后利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制度,以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对不良的倾向和行为,启发和教育学生进行批评和抵制,不断的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六)处理好突发事件 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通常是学生在进行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情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中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好的或不良的现象,进行表扬或批评,这对发扬先进思想,制止不良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我充分利用每节课的结束部分时间师生共同进行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恰如其分的提出一些批评,从而使学生能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虽利用不长的时间
42、,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见缝插针,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三、 德育渗透应重视的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选择和运用上述的主要途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高中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通常有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在运用贯彻执行课堂常规这一途径时,对高中生以采用说服法为主;在运用上述某些途径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不良的学生,如有较好的表现,即适当给予表扬奖励等等。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
43、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防止不考虑对象、要求等不同情况,而千篇一律。(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充分反映体育教学的特点,防止把体育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育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锻炼、早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重视加强与政教处、团委、班主任等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三)在体育的教学中,教师是主
44、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教育、体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布贝尔说过: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因此,体育教师本人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45、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新时期的更高要求。从金华学生杀母案到清华大学生伤熊案等现象可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道路很漫长。这是摆在每个人民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性的,艰巨的巨大工程。作为人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见缝插针地进行德育渗透。我们体育教师将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将一如既往地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话,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天放(2005年第2期) 课程改革利用好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叶 健 17 同中校刊 当前课程整合作为一种
46、新的课程理念已受到不少人的崇信,课程的整合化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就美术学科而言,美术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与价值,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达到的优势。但要真正体现这些优势,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囿于传统的课程观念显然是不行的,而积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并将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第三点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普通高中和初中课程标
47、准都分别指出了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以及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学习了陶行知艺术教育思想“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我发觉,积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并且将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是我们美术课改的必由之路。“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
48、”(陶行知语)所以说,充分利用好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对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是指学校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可以被利用于美术教育的各种信息、设施、条件及丰富的地方和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是美术教育得以广泛、高效地实施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最主要场所之一,家庭中的美术学习的氛围和各种有关美术的信息、条件等对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态度、及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着很大的影响,是美术课程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家庭美术课程资源包括家庭的图书、装饰物、美术藏品、电脑、美术学习用品及家长的美术知识、对美术教育的态度等。社区美术课程资源有很多,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公园等公共场所,广场、街道、桥梁、建筑、雕塑、公共设施、广告、宣传橱窗等设施形成的社区环境,以及社区内举办的各种含有美术因素的活动。这些美术课程资源的实施为我们走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利用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