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162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6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docx(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测评方法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论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评价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用某一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不难,难的是要获得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明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论一、认识论的评价论从认识论出发的评价论认为,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评价只是认识上的反映,它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属性与评价者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评价活动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是否满足主体需要这一客观关系进行反映。然而,人的需要不同于对需要的意识,它在本质上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类的需要并非都能被自己意识到,不能被自己意识

2、到的需要不能成为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利益是需要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使人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对象的属性作出肯定的评价,利益是评价活动的主体标准。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些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相互冲突。从需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各种需要对于处在一定状况下的具体社群所产生的作用在客观上是不一样的,所以各种需要是可以比较的。然而,在需要没有转化为利益时,人们就无法对没有进入意识的需要进行比较。需要转化为利益,人类需要的丰富性就转化为人类利益的丰富性。各种利益相互依赖,彼此从属,形成完整的利益体系,人在评价活动中必然会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根据自己的所处具体情况,权衡得失,选择某种

3、利益作为评价标准。不同社群的需要与同一区域复合系统的属性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人类选择评价标准的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众多价值关系中,选择与某种人类需要相联系的价值关系作为评价活动反映的对象。二、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这样表述:可持续发展评价就是评价者对可持续发展系统属性与评价者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即明确价值的过程。因此,要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不同的地区具体表现为人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随着人类结构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需要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历史发展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

4、发展是人类的理想目标,在达到这一理想目标的过程中,人类总是根据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来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属性的意义。当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满足人类需要的评价信息反映到人的意识时,就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当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价值信息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时,就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通过上述可知,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往往会限制可持续发展评价活动的研究视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它应有的实际作用。因为这种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仅仅把评价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系统的当前的状态如何,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

5、评价获得对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征、运行规律的认识,使其具有预测、规范和纠正等实际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不能是单纯的反映和判断等认识活动,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一种能够揭示、发掘评价对象的本来面目,并能“改变现实事物”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再者,根据人的需要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系统属性的意义,可能会使人们在理解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因为正如我们一致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异常复杂的巨系统。面对这样的一个研究客体,人的理性的局限性往往会使人们有时无法自觉地判断自身的需要是否合理、是否被正确地意识到,能否对各种利益进行正确的比较,从而能够把握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人

6、对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无法进行正确的判断,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必然会产生误导,不利于指导实践,尤其是不利于长期的目标决策。三、本体论的评价论本体论的评价活动不同于认识论的评价活动,它试图从本体论路向出发,走出只在认识论中探索评价论的局限。实践本体论基础上的评价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它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批判、发掘、展开和筹划,它不仅具有反映的功能,而且还有预测、规范和纠正的实际作用。评价的本体论阐释是:“评价”活动既是对“价”的意义追求,又是“评”的语言活动。它根本上是一种追求人的存在意义的活动,因而,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1. 意义的本体论追溯当我们追问评价所追求的“意义”时

7、,人们大都会表露出实用主义的色彩:或者把它说成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或者把它说成是否对主体“有用”。人们很少对“意义”给予人之原本存在上的必要思索,换言之,没有从人的存在上追问价值“意义”的所指。价值是人的价值,价值的意义只能是人的意义或对人的意义。何为人的意义?它首先不仅仅是指对人的有用性,否则,这对人、对价值乃至对意义都是不幸的偏狭。评价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是否有“意义”的判断和筹划。在此,人们作出判断和筹划的核心是人的“何所向”和为了人的“何所向”,因而一方面人们的评价是去发掘和判断人之种种发展的可能性,是去筹划其可能性之“所向”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人们的评价是为了人的价值意义的实现而筹

8、划,它既是发扬可能性实现的种种有利条件,又是贬责和去除阻碍这种可能性实现的种种不利障碍。所以,评价是判断、筹划、发掘等现实的活动。2. 语言的本体论探究评价是一种言说,言说的本体论基础表明:评价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而,人不得不进行评价,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组成部分。同时,评价并不只是人们常说的对对象的言说,它更是评价者对存在状态的表白和展示。评价对意义的追求使得人们进行评价时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实现的可能性条件,换言之,评价是对这些状态、条件的展示和批判。在评价与世界的关系上,评价不仅构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而且展开世界,揭示世界,使世界得以显现。3. 实

9、践的本体论阐释所谓实践本体论,是指包括评价活动等在内的语言现象都只能在实践活动中生成与持存,表明语言活动对实践活动的本质依赖。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评价活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并包含在实践活动中。评价活动昭示并敞开着人的实践的在世方式。而这种昭示与敞开又表明,评价本身一方面必然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方式的一种批判;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存在意义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一种实际的揭示和筹划。这种揭示和筹划包括: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否具有可能性、如何实现可能性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如何更加合理性等。由于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我们的实践评价论不再是一种简单的

10、被动反映,而是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揭示、展开、批判和筹划等,这是我们确立实践本体论并把评价建立其上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怀。而实践本体论上的评价活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存在方式、人的实践的在世方式的一种展开。无疑,用实践本体论的评价论指导可持续发展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就可以这样表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是评价者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揭示、发掘、展开和筹划。可持续发展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否是可持续的。其二是揭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面目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属性、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等等。最后

11、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可能性和有多大可能性的一种发掘和展开,包括以下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吗?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可能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否可能、是否合理?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指标),我们不能再像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一样,根据人的利益和需求来选择评价标准(指标),而是要根据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内容来选择评价指标。总之,从实践本体论出发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避免了在认识论范围内研究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种种局限,丰富了评价活动的现实意义,使可持续发展评价更具有合理性和全面性。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一、评价指标的相对性可持续发展系统总是处于不

12、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某一时刻反映可持续发展系统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另一时刻可能会降为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系统变化的特征、规律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因而这种基于对系统发展变化的认识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也有相对性。所以,必须随着系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改和补充评价指标,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便于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决策。再者,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空间差异大,因而,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时,必须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考虑具体区域的特殊性。二、指标权重的相对性和评价指标一样,指标的权重也有时空变化。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13、,各个指标对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性不一样,因而其权重会有变化;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指标的权重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在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脱贫,如何维持社会系统中的人口的生存是当务之急,因而经济指标的权重要高一些;而在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当高,人们强烈追求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因而环境指标和公共事业的权重要高一些。因此,在确定指标权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政府部门和群众的意见。三、评价标准的相对性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关键问题是确定评价标准,即用什么基准值作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变化。这个衡量标准就是可持续发展要达到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

14、不能没有目标,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能没有标准。然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使我们无法把握一种具有确定性和普适性的标准。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任何标准都是相对的,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评价标准都有社会性、历史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以这种标准所做出的评价必然地带有社会历史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变化状况,找出制约发展的因素,以便通过可持续发展规划、有关管理和技术对策去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根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侧重点以及研究的目标和任务,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使之符合研究目标,有利于反映

15、实际情况从而指导实践。四、评价结果的相对性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相对性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客观的,评价结果往往只具有某种程度的参考意义。因为虽然可持续发展指标具有客观基础,对现实的反映也具有一致性,但是,可持续发展系统毕竟是个内容异常丰富的系统,在评价的整个系统过程中,难免会渗入人的主观因素,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那种想获得绝对客观的评价结果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其二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不是十分精确的,也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不明晰,更没有形成一套自身的、独立的研究方法。要获得精确的评价结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并不是否定当前的评价结果

16、,或许,意识到评价结果的非绝对精确性可能会避免在实践中走上激进的道路。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进行辩证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到当前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让我们更为现实地看待问题。五、评价的合理性评价的合理性是指评价者在一定的约束条件限度内所作出的适合实现指定目标的、对客体有意义的衡量。所谓“约束条件”,就广义而言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的实践,狭义的是指这种实践在评价者意识中的内化、凝结。所谓“指定目标”是指决定这一评价和这一评价将引导的实践目标。在现实中,任何评价都是相对一定的实践目标而进行的,人们为了实践而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采取行动。作为评价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评价的目的、意图,即我

17、们为什么要做这一评价。在衡量一个评价是否合理时,该评价的目标与该评价过程的自洽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合理的评价必须满足三个层次的条件。最低层次上,它必须对评价客体和评价所包括的事实的把握是准确的,即评价所包含的关于评价客体的信息必须符合实际。在第二个层次上,它必须具有自洽性、和谐性。整个评价必须以评价目标为支点,来选择评价的视角、评价的标准,即评价的视角、评价的标准必须与评价的目标具有逻辑自洽性、和谐性。在第三个层次上,该评价所引导的行为必须符合人类发展性和社会进步性。任何评价都是为一定的行为提供依据,都将引导一定的行为,因此,对评价合理性的最高尺度检验就是以它所引导的行为结果(或者说实践结

18、果)为标准。当一种评价所引导的行为符合人类追求进步的目标,对人类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时,它就是合理的;否则,它就是不合理的。评价合理性的三个层次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言的。人对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有限的,对逻辑和谐的把握是有限的;人类的需要在一定阶段是有限的,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人来说,上述三个层次上的评价合理性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言的,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认为是合理的,在另一历史条件下,同属合理的评价,也因相对于这一历史条件的合理性的程度不同区分为更合理和较合理等。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进行讨论并不是对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否定。可持续发展的

19、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那种静止地、绝对地看待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只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具有灵活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所发布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并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作为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被广泛传播。在这次大会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和公众开始接受可持续发展概念,并认为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未来的21世纪,走向我们共同的未来。各国

20、际组织、政府和学术团体对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即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关注日益增加。因为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部分。它可以使政府确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给决策者和公众一个了解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有效工具。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一、国际层次1.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指标体系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四大系统”和“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DFSR)为基础,以21世纪议程有关章节内容为脉络而建立起来的,共由33个指标构成。

21、指标间的逻辑性强,尤其突出了环境受到胁迫与环境退化和破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也可以从整个指标体系中对环境指标的倚重反映出来。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指标,这种模型的应用似乎难以显示其内在的逻辑性,而且指标的归属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指标体系的分解粗细不均,从整体上来看指标体系的结构失衡,在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本质中失之清晰的脉络。 (2)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指标体系OEC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3类指标体系: OECD核心环境指标体系,该体系约50个指标,涵盖了OECD成员国反映出来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分为环境压力指标、环境状态指标和社会响应指标等3类,主要用于跟踪

22、、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 OECD部门指标体系,着眼于专门部门,包括反映部门环境变化趋势、部门与环境相互作用、经济与政策等3个方面的指标,其框架类似于PSR模型。 环境核算类指标,指与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有关的自然资源核算指标,以及环境费用支出指标,如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污染减轻的程度与结构等。 为便于社会了解以及更广泛地与公众交流,在环境核心指标的基础上,OECD又遴选出了“关键环境指标”,旨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和决策部门聚焦关键环境问题。(3) 联合国统计局(UN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联合国统计局(UN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指标的框架模式上类似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驱动力状态

23、响应模型指标体系,指标按21世纪议程中的问题经济问题、社会/统计问题、空气/气候、土地/土壤、水资源、其他资源、废弃物、人类居住区、自然灾害等9个方面的问题,分为“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存量、背景条件”等4个方面组织指标。指标数目达88个,而且对环境方面反映较多,社会经济方面反映较少,制度方面没有涉及,指标数目较多且混乱。 (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文发展指数(HDI) 人文发展指数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人均GDP”3项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同,但对指标变量的选择与计算仍有较多的争议。此外,人文发展指数更多地偏重于现状

24、的描述和历史序列的分析,其预测和预报的功能还有待于完善。(5) 联合国统计局“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 联合国统计局注意到198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所存在的未考虑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质量下降两大缺陷,因此于1993年开始开发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SEEA意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GNP/GDP加以改进,即“绿化”(绿色GNP/GDP)。因此,SEEA是一个旨在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巨数据系统。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在实施中存在着数据的可获得性等一些实际情况的限制,而且目前该体系仍不完善。尽管如此,SEEA对当前各国的生态、环境核算体系的

25、设计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6) 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克服UN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指标数目过多的缺陷,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合作提出了一套高度合并的指标体系的构造方式。指标体系综合程度较高,包括四个层面: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空气和水污染,共25个指标。从构成子系统看,该指标体系可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其中经济子系统包括经济增长、存款率、收支平衡、国家债务等指标;社会子系统包括失业指数、贫困指数、居住指数、人力资本等指标;环境子系统包括资源净消耗、混合污染、生态系统风险/生命支持、对人类福利影响等指标。2.

26、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世界银行于1995年提出了以“国家财富”作为度量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对传统的资本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扩展,试图通过测量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指标来测量国家财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财富概念。但是由于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其他三种资本的货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使得以单一的货币尺度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方法应用受到限制。 3. 欧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 欧盟结构性指标 2000年里斯本欧洲议会上提出了一个十年战略,旨在促使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充满活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更多和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强的社会凝聚力的区域。议会承认需

27、要依据共同认可的结构性指标体系来评价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取得的进展,并邀请委员会起草一个年度报告,依据共同认可的结构性指标体系评价有关就业、创新、经济改革和社会凝聚力的状况。2000年12月法国尼斯的欧洲议会,认可了包括综合经济背景、就业、创新和研究、经济改革、社会凝聚力共5个主要部分,35个关键指标的指标体系。2001年3月,斯德哥尔摩欧洲议会认为需要更多领域加入委员会年度综合报告才能全方位照顾可持续发展,因而对35个指标进行了修改,这一修改在后来得到保留,并提交到2002年3月的巴塞罗那欧洲议会,这次议会所议定的指标体系,建立在42个结构指标的基础上,包括综合经济背景、就业、创新和研究、经济改

28、革、社会凝聚力、环境6个方面。考虑到政治上的优先议题以及有关指标构建的进展, 每年都需要对关键性指标列表进行重新评价。指标列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为许多指标结构通常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指标结构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在确定了新的优先领域并发现更好的指标时可以对其进行改进。(2) 欧洲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欧洲统计局出版了“向更可持续的欧洲前进的进展测评”报告,该报告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的4个支柱经济、社会、环境和机制。该指标体系包括65个指标:社会指标22个,经济指标21个,环境指标16个,机制方面的指标6个。 这套指标遵循CSD列表中更加面向政策的分类,并提供了欧盟战略所强调的主要问题的初

29、步说明。但对于多数环境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不足,而且,社会指标通常没有达到经济指标的质量标准。4. 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指标体系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的重点是地区合作和环境保护,但是也包括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建立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依据,包括综合经济核心指标、农业核心指标、能源核心指标、渔业核心指标、林业核心指标、工业核心指标、旅游核心指标和交通核心指标。这套指标体系并没有覆盖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方面,主要是为波罗的海地区(BSR)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信息。5.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从1989年开始出版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对世

30、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排序。该年度报告已经成为国际上对某一国家环境如何支撑其竞争力的领导性分析报告。报告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有所变化,目前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4大类指标,每大类指标又分为5类指标,一共20类共计314项。由于该指标体系约1/3指标是主观性指标,因而其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导致评价结果的波动比较明显。6. 世界保护同盟(IUCN)“可持续性晴雨表”评估指标体系世界保护同盟(IUCN)“可持续性晴雨表”评估指标和方法,用于评估人类与环境的状况以及向可持续发展迈进的进程。该方法将人类福利和生态系统福利同等对待。人类福利子系统包括:健康

31、与人口、财富、知识与文化、社区、公平等5个要素方面计36个指标。生态系统包括:土地、水资源、空气、物种与基因、资源利用等5个要素方面51个指标。10个要素方面的87个指标被按同等权重平均而分别集成为人类福利指数、生态系统福利指数、福利指数和福利/压力指数。 IUCN“可持续性晴雨表”是一个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化分析程序,该方法提供了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方法,可以在国际、国家、区域、地方尺度上应用。但是,这种方法指标的权重化处理取决于研究人员的认识,而且没有科学上共享的标准,计算过程复杂;另外,百分比尺度任意性大,计算中的不确定性明显。二、国家层次1.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政府于19

32、94年发布了该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明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功能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框架以目标分解的构思来建立,即在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分解出一般目标,又在每个一般目标下分解出关键目标和问题。根据这些关键目标和问题构建关键指标,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般指标(即健康的经济要有利于保护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最合理地利用非再生资源、可持续地利用再生资源、把经济活动对人类的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承载力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和100多个关键指标。英国政府还试图将其统一在环境领域取得普遍认可的“压力状态响应”的PSR模型中,将指标渗入模型,以便人们更好地

33、掌握可持续发展机理。但该指标体系涉及的关键指标数目太多,限制了它的使用程度。2. 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998年,芬兰建立了一套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以满足在可持续发展政府项目中认识到的本国的特定需求,2000年,作为“可持续性的信号”出版的指标体系涉及大约83个指标,包括3个选择范围的20个关键主题领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3. 德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德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指标必须与具体目标和任务联系起来。一旦确定了具体目标,指标就是有用的和确实可行的,由此促使指标作为执行和继续提炼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概念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包括代际公平、生活质量、社会

34、凝聚力和国际义务和责任4个核心部分,用21个主要指标作为衡量可持续性的尺度。4.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性指标通常用于阐明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由于经常能在不同领域的前景中看到相同的现象,所以按照上述三个方面划分指标是不合适的。因此瑞典从效率、公平/参与、适用性和价值、后代人的资源5个主题来组织指标。在这些主题中,指标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瑞典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同学科间使用,有助于避免不恰当的分类。5. 加拿大关于联系人类/生态系统福利的NRTEE方法 加拿大国家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NRTEE)的可持续发展监测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的、系统的方法和模型来建立指标

35、体系。NRTEE的指标体系强调评估4个方面的问题: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完整性;广义上的人类福利和自然、社会、文化与经济等属性的评价;人类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以上三方面的整合及其相互间的关联。 NRTEE方法使用了系统的思想和全面的方法来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指标的选择反映了对社会福利的优先选择。关键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综合了多方面的信息,而且给予社会和人类系统、经济和生态系统同等重视。但是,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是不均匀的。设计的指标多用于衡量和评估社会与生态系统,而对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以外的信息很少涉及。另外,众多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的过程有很大的主观性,容易遗失信息,指标数量大,难以

36、做出简单的评价。6. 荷兰的政策业绩指标 荷兰的指标体系研究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指标体系有两层结构,包括了6个系统:气候变化、环境酸化、环境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的扩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当地环境的破坏。6个子系统的选择是基于荷兰国际环境规划中的政策优先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状况及其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日益关注。政策业绩指标中的每个系统都是通过许多指标并对主要指标进行综合后来衡量的。这种综合方法值得特别关注,它的出发点是:认为环境负担不是由某个单独的某种物质造成的,而是由许多事物形成的复合影响造成的。每个指标的权重根据它们同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来确定。 荷兰政策业绩指标通过综合方

37、法得出了简单指数,指数富含信息并且可以用于决策者之间的交流。综合指数也可以用于衡量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方法在其他部门和社会问题中使用也有很大的潜力。但是,指标重点集中在环境的负担和压力上;仅使用定量的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只有在科学证明存在某种标准等价物时才是合适的;只有当建立定量化的政策目标后,使用综合的指标才有意义。7.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指标体系 1994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的跨机构工作小组,并建立了一套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建立在数据可得的基础上,根据当时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工作小组每年都要重新选择指标。指标框架建立的基础是: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从上

38、一代人继承了资源,将来又要传给下一代人;社会进步要依靠对资源的利用;对于资源的利用可以为社会带来商品、服务和经验。 工作小组设计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体现政策制定优先的基础上,使用较少的指标来监测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减少了使用的困难。指标很容易被衡量,都是基于现有的数据,并代表了美国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三、地区层次1. 美国可持续发展西雅图 “可持续发展西雅图”项目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生活、经济和生物物理环境价值的估计,以及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确定出一套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项目的主要贡献是设计了一套程序来选择结构严谨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公众参与和审评,设计了一套精简的、有代表性

39、的指标。可持续发展西雅图中的指标是在一个多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情况下确定的,同时又保持了指标体系的精简性,这套指标是公开的,可以不断地更新,指标的分类方法反映了市民的优先性选择。但是,一些选定的指标不能以时间序列的形式出现,同时由于指标体系的不断变化,使得要对比不同时段的状态较为困难。2. 美国俄勒冈基准 “俄勒冈基准”的制定过程最初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州相关项目的模板。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除了对每个指标连续地收集数据外,每隔两年还要重新审视基准的适用性。基准一共包含了159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长时期的历史数据以便于进行发展趋势分析。“俄勒冈基准”是在一个制度化的体系下以及公

40、众参与过程中来确定相关问题和指标。监测工具的使用由法律规章来确保执行。基准公开接受建议和批评,定期的更新基准指标使其对未来具有导向性。趋势可以容易地确定,而预测能够以趋势为基础。3. 英国可持续性指标项目在英国,地方政府管理委员会启动了一个项目,开发一些指标以衡量地方可持续发展。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项目中指标的选择反映了使用者的偏好,并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指标是建立在当地数据可得和相应报告的基础上,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重视可比性。发展的衡量是基于政府对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政治义务,同时指标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是由项目小组投票产生的折中结果。然而整个体系

41、使用了太多的指标,对于设定目标的处理不够充分。四、城市层次1. 新西兰玛努卡市的可持续发展性指标体系玛努卡市指标选择的原则是:被社区和委员会选举的成员接受,与玛努卡市的关键问题相关,与国际指标相联系,在更大的社区范围内透明政策,收集数据和费用最小化,能衡量和再现变化,能与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联系起来,能预测趋势和评价现状。指标结构主要从七个方面的主题来选择指标:归属感、安全的社区、建筑环境的质量、健康的社区、健康的环境、地方经济增长、教育和就业。2. 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欧洲城市选择的指标具有下列特征:能反映发展的关键问题;有助于进行发展进程的比较,评价和预测;有助于城市的建设和协

42、调发展;使各层次的决策者能够促进地方的信息公开、权力机构的民主;有助于城市变得更加透明而健康。指标结构:全球质量指标、酸化指标、生态系统毒性指标、城市流动指标或清洁交通指标、废物管理指标、能源消费指标、水消费指标、公害指标、社会公平指标、住房质量指标、城市安全指标、经济城市可持续性指标、绿色、公共空间和遗产指标、市民参与指标、独特的可持续性指标。五、专题指标一些国家为了减少指标数量,根据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建立反映环境变化的小型指标体系,例如北欧国家(如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环境指标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富营养化、酸化、有毒物质污染、城市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人文和自然景观、废物、

43、人均生活垃圾、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十二个专题;荷兰的环境指标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富营养化、酸化、有毒物质的扩散、固体废物的处置、对地区环境的干扰、部门指标等八个专题;加拿大的环境指标包括生命支持系统、人体保健和福利、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等四个专题;在每个专题下选择了两三个指标。加拿大的指标综合性很强,用集成度很高的系统方法来分类,例如生命支持系统;而其他国家的指标多是根据政策专题来制定的。1. 水环境指标在匈牙利的应用 一般来说,相关的水环境指标是一个用来指示与水环境相关的重要方面的状况与发展的数据,在确定有关指标时,应该主要考虑到水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因素,也要考虑到指标的方便实

44、用性。在匈牙利应用的水环境指标是基于驱动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建立的,共涉及农业、资源消耗、有毒化学品的排放、城市环境问题、水污染、水量、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水、淡水资源和淡水质量10个方面计28个指标。水环境指标主要用于以下目的:引起对有关水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的关注;优先支持水环境领域的研究;给决策者提供有关水环境状况的信息;了解和掌握水管理政策产生的影响。2. 加拿大环境公共卫生的指标标准 环境公共卫生的保持和改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套环境公共卫生标准,以评价环境公共卫生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标结构按驱动力压力现状影响后果对策模型建立,包含4个主题和11个专题,指标

45、因可利用现有的数据而得到广泛的采用。六、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1.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 近三十年来,有关开发在衡量国家的社会福利方面比GDP更全面的指标的研究一直在努力进行。近期有影响的研究是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它将收入分配、环境破坏、家务劳动以及资源的损耗进行调整并纳入核算之中。试图抓住被国家核算体系(SNA)所忽略的一些经济福利方面的问题,它将消费作为起点,在指标的计算中考虑了一些环境和分配问题。虽然ISEW还远不是测量经济福利的一个理想的工具,但在福利测量方面,ISEW的确比GDP更好。因为,GDP根本不是福利测量的工具,而只是一个收入测量工

46、具。2. 真实进步指标(GPI) 由Cobb等人提出的真实进步指数是对ISEW的发展,GPI和ISEW指标一样,都试图建立一种测量经济福利的适当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GDP所忽略的经济生活的二十多个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予以评估,以确定这些经济活动的效益和代价,从而较GDP更精确地衡量国家的福利和真实进步。GPI账户是沿着传统核算标准的轨迹发展起来的,代表了现有许多测量系统的综合,GPI指标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方法,并将可能成为GDP的一种替代指标。然而,对数据的获取、处理和集成成为GPI的最大限制。3. 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Ecosystem Services) Constan

47、za等1997年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在将全球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种指标类型,开展了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该研究首次全面揭示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市场和非市场价值,开创了全面分析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的先河,掀起了国际生态经济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4.能值分析指标(emergy analysis) 奥德姆( H. T. Odum)基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特征以及热力学定律,提出以能量为核心的系统分析法能值分析。能值分析把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化成同一标准的能值(通常是太阳能),来衡量和分析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

48、系统的运行特征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值分析可以同时衡量人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弥补了传统的货币标准不能衡量自然界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的缺陷。但是,对于许多资源或产品使用单一的转换率是不正确的,再者,该方法缺乏对其他经济可持续性的限制因子进行分析。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作为率先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的国家,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全国实施。很多研究机构、研究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领域和区域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方法方面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一、国家层次1. 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国家科技部组织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联合组成课题组,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中各个方案领域的行动依据、目标、行动等情况,结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