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165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与评价指标研究以北京为例Developing Model and Appraisal Indicators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Case Study of Beijing环境学院2000级城市规划专业 方琬丽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Urban planning, Fangwanli摘要Abstract摘要:本研究从社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经典理论出发,寻找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建设的结合方式,对比了可持续社区可能存在的尺度,确定将微观社区作为开展可持续实践的基本单位。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分类,

2、结合国内外可持续社区建设的实践拟订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是对理论研究成果的检验与反馈,同时也试图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解读城市可持续社区的发展模式。Abstract: This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seeking the combining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y comparing the potential scales of sustainable c

3、ommunity, it selected the micro-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sustainable practice. Then it classified the communities and drew out appraisal indicator system concerning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both out and at home. Investigation was taken on spot based on the preceding work, in order

4、 to provide inspection and feedb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o unscramble the developing model of urban sustainable community through a bottom-up angle of view. 1 相关概念研究11 社区的概念 社区概念最早产生于德国的系统社会学。滕尼斯(Ferdinard Tnnies,18551936)首次使用并解释了“社区”概念。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是由自然意愿(natural wil

5、l)结合而成,建立在人们直接的关系、习惯、传统和宗教之上,人们之间有着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能够强烈的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并受传统的约束,血缘、邻里和朋友的关系是社区的主要纽带。滕尼斯是从人的意愿、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社区,没提及地域特征。齐美尔(Georg Simmel , 18581918)把社区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它对社区研究的贡献,最著名的是它的社会互动的理论以及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都市社区的研究。齐美尔认为社区是社会和社会制度的最小单位。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18641920)的社区理论则是在继承滕尼斯和齐美尔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韦伯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的

6、,他把社区定义为聚落和居民点,把都市社区定义为商业交易性的聚居地。本世纪以来,社区研究在美国取得重大发展,尤其是二三十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940年前后几乎统治了这一学科。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如罗伯特帕克(Robert E.Park)、伯吉斯(Ernest W.Burgess)、沃思(Louis Wirth)把注意力转向社会问题,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尤其关注,在美国掀起了“社区研究热”。其中,由帕克于1921年首创的人文区位学(Ecology)在30年代末成为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社区研究中,尤其是在一空间结构为对象的研究中,诸如乡村社区、都市

7、街区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区位学强调对于不同的地域及区位进行分析研究,重视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因素的探讨,并且在区位环境的基础上研究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由此构成了研究社区和社区发展的两个层面,即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区域结构性因素和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沃思把都市社区看为是范围较大、密度较高、人口异质性也较强的社区,这三种特性结合在一起演变成较复杂的都市特性及都市问题。芝加哥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把社区研究同社会改良结合起来,对社区概念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表1 关于社区内涵的不同观点时间学者社区定义说明1921帕克(Robert E. Park,19

8、21)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及其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每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但每一个社会并非是一个社区。强调了社区作为社会关系的空间投影,并且比照了相关定义社会,试图揭示两者的差异1928麦克维(Robert M. Maclver, 1928)社区为任何共同生活的地区,村镇、县市、国家都可以称为社区。无论何地,只要人民聚居一起就发展为若干共同的特征,如礼节、传统、语言等,就成为有效的共同生活的符号或结果。强调的是维系社区实体要素的多样性,以及对应的社区尺度的广泛性。1939桑德逊(Dwight Sanderson, 1939) 社区是地方居民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结合形态并在村镇中有一个共同活动的中心。

9、认为社区是连接社会微观与宏观部分的接口,对社区公共活动部分给予重视,并指出了公共活动场所做为社区物质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1949戴维斯(E. Davis, 1949)社区是最小的人群的地域单位,它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地方团体包括各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社会职位和社会利益,而且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对社区与社会的关系也做出了探讨,认为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与帕克的观点有分歧。1950霍利(Amos H. Hawley,1950)给社区下的定义说:“社区指关系的结构,经由这种结构,一特定地方的人口便供给其日常生活的必需。”“居民互相关联参加日常集体活动是社区特质”突出了社区最基本的功能,即作为组织

10、生活的方式。1950埃雷奥特(M. Alliott)和迈雷尔(Francis E. Merrill, 1950)社区的性质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的,一是心理的。就地理上来说,是指其有共同社会制度的人民所居住的邻里地区就其心理来说,我们所说的社区是合并各种特质使之成为一个生活实体,两种性质同样重要,所以,社区可以视为地域界限与心理的一致的复杂的社会联合体。挖掘了社区双重层面上的含义,把存在与现实中的具象的社区和存在于居民心里的抽象的社区很好地结合起来了。1952史托普(Herbort H. Stroup, 1952)一个社区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多数的人民具有共同的意识,居住于共同的地区,

11、享受若干政治上的自治,在复杂有变动的社会机构中共同致力于基本生活。认为社区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具有自治功能,涉及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内容1953波斯顿(Richard W. Poston) 1953社区乃至有共同关系与功能的一个邻里单位,该地区居民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与互动的设施,人与人之间有个别的相知,更能为本地区的名誉而努力,它可能是一个小的乡村,也可能是大都市中的一个区域。社区归属感和荣誉感作为社区的维护动力出现,同时也指明了社区实体的遍在性。1955布鲁纳和海伦比克(E. De S. Brunner and W. C. Hallenbeck)社区是人民共同居住区域中相互含有互动的行为,并由互动行

12、为引起地方观念,于是群策群力建立机构、改善生活环境。社区生活的动力即在于自身发展其需要而求其解决之道。引入了动态发展的观点,对社区成长的动力机制做出了探讨。以往的学者在对于社区定义上的叙述尽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比较之下仍然有许多共同点。所不同的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使用的理论与方法的差异。上表中的定义,基本上都强调了社区在组织生活方面的职能,一般视其为一种基本的单元。这一点与本研究关注狭义的居住社区的观点是暗合的。虽然在维系社区的多种联系的讨论上众说纷纭,互为补充,但他们对社区具体形态的多样性和尺度的广泛性都是认可的。从时间上看,西方到50年代对社区定义或内涵的探讨已经基本完善,后来的研究则

13、从分散走向集中,更多地探讨社区共有的属性和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社区划分的出发点。对社区基本要素的研究也已经有很多成果:表2 对社区基本要素的总结学者基本要素来源希勒里(G. A. Hillery)社会互动、地域和共同约束统计结果。1955年收集的“社区”定义有94种,其中有69种把上述三个因素包括其中。姜纳森(Christen T. Jonassen)(1)人口集团;(2)地域;(3)个专门部分的分工与互赖;(4)共同文化和社会系统的特征;(5)归属感;(6)自我维持与发展。在他的著作社会类型学(Community Typology)中指出了社区存在的上述六个条件权威概括(1)人口;(2)地域;

14、(3)经济;(4)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5)共同的文化与制度;(6)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7)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于社区要素的归纳本研究观点在经典社会学结论的基础上,加入“共同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共同承担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义务”从生态学人与自然共生的观点出发以上对社区的定义基本上属于社会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学的领域中基本上达到了完整和全面的水平,从近年有学科继承性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家所使用的社区定义不外乎以上几个方面内容。如果想再给社区的注入更广泛意义的内涵,必须有其他学科的介入。为了同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结合,社区的基本要素中不妨借鉴有关于

15、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未来的新型社区,不仅仅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最基础的单元作用,也将在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中充当主力军。所以笔者认为社区的基本因素还应该包括所占有的共同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共同承担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义务。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有一种趋势,把所有有一定同质性和地域范围的空间都称为社区,于是出现了商业社区、工业社区、金融社区、网络虚拟社区等等五花八门的概念,笔者认为当一个概念变得放之四海而借准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定义它的意义。所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适度的,诸如工业、商业、金融等功能的用地完全可以用工业园区、CBD等专门的概念来对应,没有必要都与社区附会。回顾以往的

16、社区研究,都将居住职能主导作为社区的基本特征,所以社区的概念还是不宜偏离这个主线索。1.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有其生态学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基础和伦理学理论基础,概念源起于生态学领域对日益激化的环境问题的思考,接着被经济学理论引入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良方,随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吸收了“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概念。尽管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的理解具有共同性,但具体表述和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到目前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表述不下200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六种:表4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视角视角时间作者或组织对可持

17、续的定义侧重点自然属性、生态学观点1991 国际生存生态学联合学(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更新能力”。是从生态平衡角度,强调对生命维持系统的强化,使人类生存环境得以维持经济学观点希克斯林达尔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经济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世界银行在1992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 中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穆拉辛格等人在保持能够从自然资源中不断得到服务的情况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最大化。社会学观点1

18、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动物协会(WWF)在生存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强调以人为中心、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平衡,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科技观点部分学者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强调科技进步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部分学者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综合观点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

19、ndtland)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更具有概括性,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又消除了不同学科间的分歧。叶文虎、栾胜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去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去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既从纵向角度,强调时间上代际公平,又从横向角度突出了空间上区域和区域之间具公平的发展机会。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指导实践的开展和深入,人们发现一个无所不包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糊了重点,缺乏可操作性。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向可持续概念的本源和核心进行探索与回归。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彻底改

20、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作为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而只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张民生等,1997)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错误定位导致了生态学意义上的不可持续性,而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可持续性是引致性的,因此,选择环境生态领域作为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切入点,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这也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

21、衡;当代、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1.3 可持续发展与社区的结合可持续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和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范畴上,又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内涵。关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等较宏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渐次展开,而关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内涵与原则的研究则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到了1990年前后,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社区的研究通常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大家在各自提出的可持续社区的概念下,按照各自的可持续社区的目标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大问题,而是与很多实际相结合的切实改善人们生活的问题。在后来的研究中,可持续社区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

22、现。“在可持续学说中,必须有随着时间一直延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广义上的生态学的限制,包括人与他们工作之间的关系、生物圈以及支配生物圈运转的物理和化学的定律。”(William D. Ruckelshaus, 1989. )“可持续的这个词是一个拉丁词根,意思是支持从下面支撑。社区必须是由其居民支持的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一些地区,通过特殊的自然、文化和精神的结合,而促使人们关心自己的社区。而这些地方也有着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的机会。”( Muscoe Martin, 1995.)在Beth E. Lachman的可持续社区运动和污染防治书中提到“每个社区定义可持续发展社区常常

23、是不同的,基本根据它们各自的兴趣、需要、和文化而异。(Beth E. Lachman ,1997,P6)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努力包括长期的、综合的系统,通过共同的地域经济、环境和社会事务发展以实现健康的社区。“可持续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经济有活力、环境健康。”“可持续社区”是有能力长期保持健康和繁荣的社区。“经济事务方面包括好工作、高薪水、商务稳定,适当的技术发展、应用,商业发掌等。环境事务方面包括保护人和环境健康,社区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和习惯,减少或消除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土地的污染,提供绿色空间和公园给野生动物、人的休闲活动及其他用途。最求生态自净,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社会事务方面包括教

24、育、控制犯罪、人权平等、城市内部问题,社区建设、文化精神(spirituality)、环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这三方面是相互牵制的,不能孤立的考虑。”“可持续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当前,多数专家认为名义上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社区,一个对于将来多代人都有三方面的综合健康、稳定的社区。社区朝着稳定发展,同时也有更多针对可持续的行动付诸实施。可持续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Beth E. Lachman ,1997,P7)“可持续所关注的问题和范围取决于当地的条件,包括资源、政治、个别的活动和社区的特殊性。可持续社区的工作主要是在城市蔓延、内城在发展、生态系统管理

25、、农业、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节能、水系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很多这样的事情都不能很容易的在社会内部由传统的方式解决” “可持续社区寻求经济发展平衡,通过努力达到保护和恢复地方环境,以保持生活质量的社区。”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is one that seeks to balanc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roaches with its effort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preserve quality of life./(Jeanne Hibberd

26、and Don Harker. )“可持续”与“社区”组成的词组,已被各种文章所引用于指示各式各样的行动。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概念被应用于一系列的行动:城市蔓延、新经济发展、内城和棕地(brownfield)的再开发、本地小企业、强劲的本地经济、环境公正、生态系统自净(ecological management)、循环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活方式、绿色建筑、能量保有、污染防治等等。这些行动促成可持续发展社区概念的混乱。综上可见,进入90年代后,各种可持续社区的概念基本都围绕着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展开。人们更侧重实际行动,讲究把理论落到实处。出现了大量的成功的案例,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27、,在后续研究中会有详细的分析。笔者认为,可持续性社区首先应当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较理想结构以及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较佳结合,而且更倾向综合成本与环境负荷的最佳结合。其次,由于对于某社区某种资源利用方式可能是低成本的、低环境负荷的,而对于另一社区很可能是高成本的、高环境负荷的,因此,可持续性社区应当是技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及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的最佳组合。即文化的“生态”。再者,社区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的人工生态系统,小型生态系统在内部自给自足前需要从系统外吸纳,贮备足够的能量,所以,小系统的经济性建立在外部不经济基础上的。因此,可持续性社区应削减系统的外部不经济性,从整体环境效益的经济性出发,

28、尽可能达到内外系统的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发展对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完整性,而社区的尺度上却不宜过分强调自完整性,因为在可操作性较强的社区层次上,还不足以构成生态和经济意义上的自完整体系,可以侧重社区作为一个环节对在物质能量流传递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空间上实现对平行单元的负外部性最小。另外,社区的可持续性是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社区既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社区未来发展空间的开拓。具体表现为通过社区的前瞻性规划和弹性化设计,达到对未来社区的不利影响最小。2 可持续社区的尺度社区概念在尺度上相当宽泛,有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和微观社区,社区地域边界小至村落、大至国家、民族甚至世

29、界社区。下表将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视角同不同尺度的社区做了一个综合,可以看出,在不同尺度上的社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发展侧重点。较大尺度上的社区研究主要具有战略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较小尺度上的社区研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本次研究的范围主要确定在综合可持续观点下的微观社区。表5 可持续社区的尺度社区尺度生态学观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观点可持续发展社会学观点可持续发展高科技观点可持续发展综合观点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社区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群落和人工建成区之间的物质能量的流动和永续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的合理布局,经济效益的最优组合与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阶层的平等开发洁净能源,形成环境干扰小

30、的产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代际公平中观社区生态系统的较完整片段,生态系统环节之间的配合,减小环境影响地区资源潜质的挖掘,适宜产业的选择人口充分就业,社会福利保障综合处理工业废物、生活垃圾,节能设计和环保材料运用将自然引入建成区,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不同群体利益均衡微观社区生态因子的破碎斑块,绝大部分的人工环境,减少外界的能量与物质依赖社区经济体的正常运营,开发就业潜力场所尺度的人文关怀,归属感的建立,生活便利性建筑生态设计和绿色材料,散点减排社区活力保持,构筑亲近自然的空间,社区成员素质发展3 社区分类体系和分类理由3.1城市社区分类体系表6 北京市社区分类划分角度分类结果具

31、体表现形式基本特征按社区成员主体和形成机制单位型社区大型企业家属区党政军机关大院高等院校职工家属区(1)社区成员职业背景相似,社会关系较单纯,认同感较强(2)社区管理是单位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效率较高(3)社区建设资金由单位统一预算统一划拨(4)社区服务是单位福利与后勤保障政策的落实和延伸(5)社区硬件设施能及时维护和更新旧城未更新街区旧城区胡同和街坊自然形成的零星聚居区(1)邻里交往密切,居住氛围良好,场所感和认同感强(2)管理较松散,主要由基层行政机构维持秩序(3)小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带有自发性(4)日常生活基本服务能得到满足(5)居住条件较差,现代化水平不高居民小区解放初期工人新村(1)社

32、区成员交往时间较长,居住氛围较好(2)经济实用原则主导,户型单一,配套设施层次比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商品住宅区(1)社区成员比较熟悉,邻里氛围初步形成(2)高密度的应急住宅,忽视居民居住的景观和心理需求新兴物业管理小区(1)社区成员成分复杂,彼此缺乏交往,归属感较弱(2)小区设计向多样化弹性化发展,兼顾生态社会综合效益(3)社区管理和服务由专业物业公司负责,但往往不能代表社区成员的根本利益移民聚居区外来劳动力人口聚居区(1)社区成员关系以同乡居多,就业上有帮带联系(2)社区管理混乱,治安状况较差(3)社区居住硬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4)社区成员收入来源不稳定,也是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33、按社区规模大小和地域范围大型社区城市下属直接辖区(1)社区的行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具备较强自完整性(2)社区内部异质性较大,功能分区复杂,(3)社区规划战略性、专业性较强,侧重社区发展动力分析中型社区街道辖区范围(1)社区行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自完整性都降低(2)社区内部土地利用分异降低,由基本功能区组合(3)社区规划主要沿袭上层规划,但侧重可操作方案的落实微型社区单个或几个居委会辖区(1)社区行政、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不具备严格意义的自完整性(2)社区以居住用途为主导,同质性较高(3)社区规划具有自发性,多为问题驱动模式按成员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高收入社区近郊低密度住宅区(1)对外交通依

34、赖私人小汽车,要求配套的停车设施(2)自然环境良好,户内居住条件优越(3)社区成员联系很少,休闲娱乐活动在社区外居多(4)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通常滞后高地价区段商品房小区(1)区位条件良好,对外联系方便(2)自然环境一般,人均用地面积有限,其他建设指标水平较高(3)社区成员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往,有大型的娱乐休闲中心(4)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物业管理水平较高中等收入社区次等地段商品房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1)区位条件一般,对外联系主要依赖公共交通(2)自然环境一般,人均用地面积有限,其他建设指标水平一般(3)社区成员为解决社区公共事务有一定联系和交往(4)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物业管理基本能满足需要低收入社

35、区解困房,廉租房小区(1)区位条件较差,交通条件不佳(2)户外和户内居住环境都较差,建设标准低(3)社区组成复杂,交往联系比较密切(4)缺乏设施与服务配套以及相应的物业管理按社区最主要影响因素和集结中心以交通枢纽为中心公铁路客运站点周边地区(1)对外交通便利,可达性高,区位条件好(2)运输站场占地较多(3)噪声、尾气对周边居民干扰较大以商业金融区为中心商业步行街购物中心附近(1)商服繁华程度高,购物休闲方便(2)人流物流密集,环境安静程度较低以高科技园区为中心高新产业区空间毗邻范围(1)信息便捷,环境优美,街道景观和谐统一(2)土地利用类型和社区详细规划受一定限制以风景名胜为中心园林、历史保护

36、街区周边(1)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厚,休闲条件丰富(2)居住社区兴建和改造充分尊重原场所历史文化、景观特质以文教设施为中心高等教育区直接辐射范围(1)科学与人文氛围较浓(2)高等院校对周边社区成员的并不构成直接有用的教育资源3.2 社区分类说明社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分化和异化,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社区面貌,也隐含着不同的内部作用机制。社区分类工作是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建设的理论准备和前提。针对社区分类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分类体系。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区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居住型社区、产业型社区(包括工业社区与农业社区)、商贸型社区、行政型社区、文化型社区、体育休闲型社区

37、、虚拟社区等。(徐一大,2002) 这种观点虽全面涵盖了现有城市区域,但与经典的社区概念相对照,似乎不太符合构成社区的基本条件,而且有与城市功能分区相混淆的嫌疑。笔者认为社区的外延不宜过分拓展,以致脱离了利益相关的生活群体这个基本的内涵,社区仍应将生活性因素作为主要标志,而将其他生产和流通性要素作为社区存在的外部大环境考虑。所以本研究中的社区仍采用地域聚居体前提下的概念。也有学者按社区形成方式将社区分成自然形成社区和行政划分社区。(唐忠新,2001)划分的思路是明确的,但要用于知道具体的社区建设则略显粗糙,而且忽略了两种成因的共同作用。可以看出,分类的出发点和关注的重点不同,社区的分类是一个多

38、解的问题。笔者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参考已有的分类成果,拟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社区进行分类。关于各类社区具体的空间表现形态参见北京市社区分类体系表,这里仅对分类做简单的介绍和说明。从社区成员的主体构成和社区形成的机制看,北京市现有的社区大致可以归为:单位型社区、旧城未更新社区、居民小区和移民聚居区。其实这几种社区形态的空间分异也是社区发展时间序列的表现,旧城未更新社区是社区最早期形态的残余,单位型社区是典型计划经济和首都特殊政治文化地位的产物,居民小区是住房改革不同阶段的成果,而移民聚居区则是近年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生的。由于新兴产业里中小企业占大多数,不足以形成独立的单位型社区,而

39、是要依赖社会提供的公共社区。这种社区基本上都是新型的物业管理社区。尤其年轻群体的就业结构改变,职业稳定性降低,导致传统单位型社区的衰落,转向基于收入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新型聚集体。常常以某个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从社区的规模大小和地域范围角度,将社区分为大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根据北京市的具体情况,分别大致对应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级别的空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对应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并不意味着三种尺度的社区就与行政辖区严格对应。从社区成员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看,存在高收入社区、中等收入社区和低收入社区,这也是目前单位社区逐渐解体的形势下,最直接最明显的社区聚集和分异的方式。最后,从

40、影响社区的主导外部因素和集结中心角度,将社区分为交通枢纽中心型、商贸金融中心型、高新技术园区中心型、风景名胜中心型和文教设施中心型。这种分类主要考虑社区同最主要最直接的外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厉害关系。4 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的研究逐渐成熟,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日益转向实践层面,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正好充当了联系经典理论和实际建设的纽带。目前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尺度上,区域、城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单元的社区,它的可持续性有独特的体现,需要相对独立的评估指标体系,而该尺度的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可操的、微

41、观尺度的指标体系,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4.1 国外制定社区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实践国内学者对国外宏观尺度上的可持续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归纳,在次仅关注微观尺度上的可持续指标体系。4.1.1居民自己的指标美国Port Phillip市在本市发展战略中提出,“我们密切关注社区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系统,看它们是否能长期保持健康、有生机和繁荣。我们致力于开发一套可持续社区过程的指标。”(Sustainable Community Progress Indicators (SCPI)1997年,该市搜集了社区成员关于各自理想社区的建议,综合成了一份社区发展计划,2001年底,大批的社区

42、成员再一次被邀请到参加验收成果的会议,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指标。l “我想居住在一个我能知道邻居姓什么的社区”(邻里交往,社会关系角度)l “如果我看到屋顶上安装了更多的太阳能帆板,我会觉得社区的可持续程度更高”(生态节能角度)l “可持续的社区应该有红火生动的音乐表演”(文化生活角度)l “我想看到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他们负担得起的娱乐活动”(关照特殊人群角度)l “我希望我们的社区是不同收入阶层的人们都能住得起的”(社会公平角度)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指标体系最鲜明的特色是简单通俗,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注意到,这样大大提高了指标使用的频率,也鼓励普通居民持续关注与支持社区可

43、持续建设。4.1.2 “生态足迹”计算表生态足迹指为了维护某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这一形象化的概念在国外被用于评价在不同的地域尺度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付出的环境代价。美国奥克兰市的Communias俱乐部提供了互动式的电子表格,要求输入日常生活中关于食品、住宅、交通、日用品、服务和垃圾等方面的信息,最后自动计算出每户的生态足迹,并提供了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足迹的通常数据以便对比。4.2. 北京等城市社区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实践社区可持续指标的实践探索已经在国内陆续展开,不同城市根据各自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制定了不同的体系。在民政部门公布的全国社区建

44、设示范城基本标准中,分别从社区组织领导、社区体制改革、社区组织机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共建和基础建设10个方面提出要求。上海市组织专家对生态社区提出9大建设技术标准,从能源、水环境、气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绿化环境等方面对社区是否符合生态可持续标准进行评价。北京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2年5月15日公布的北京市社区建设示范区(县)评估指标中涉及到10个评估项目,评估项目下分标准细则,设评分标准,并注明了责任单位。其中10个评估项目是:组织领导坚定有力;社区体制机制创新;社区组织机构健全,社区服务设备完善;社区卫生不断发展;社区文化活跃

45、繁荣;社区治安状况良好;社区环境整洁优美;基础建设完善规范;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从评估的内容看,该套指标并没有充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资源分配的代际公平等,而且带有比较多的行政管理色彩,强调体制工具的作用。这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社区主要由原来的街道、居民委员会等政府派出机构转型而来,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模式仍然有惯性,另一方面对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评价的标准细则看,这套指标体系侧重于对硬件设施的评价,忽视对软件环境的评价;重视对社区建设客体状态的评价,缺乏对社区建设主体行动的评价;主要原因是后者不易用比较简单的指标来准确量化,这也是本研究要探讨的课题

46、之一。这套指标体系的运用主体主要是有关部门的领导,即指标集中在管理决策层次,而面向专家层次和公众层次的指标体系尚缺乏,这无疑影响了专家建议的实施和公众参与的开展。此外,大部分的指标体系还是比较宏观的粗线条的框架,同社区建设目标联系密切,但不利于社区可持续性评价的具体操作,因而将这些指标都有待进一步细化。但依托于居住的社区可持续模式应该具有最大的可行性和能够获取最好的参与。4.3.社区可持续指标的作用(1)指示现状。通过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等级和定量指标的数量大小,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社区相应的物理空间特性和社会环境特征,彰显社区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暴露社区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的出发

47、点。(2)分析诱因。单项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出现状的建设水平,但指示现状还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考察单项指标之间的引致关联,进而揭示出相应孤立的客观现状之间的因果联系,才能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3)评价响应。在可持续指标体系当中,除了应对社区建设客体设置指标外,还应对社区建设主体设置指标,用于反映至评价期日为止,已经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效果和效率,或者用于反映未来经过政策方案调整以后新措施的效果和效率。(4)确立目标。指标体系项目的详细性和全面性可以作为战略性目标的细化和补充,更有利于知道社区建设实践。社区建设的目标在通俗意义上就是要使社区各项指标趋近理论上的最优值,至少是现有基础上能达到的一种较好组合方式。4.4 社区可持续指标的制定原则关于社区可持续指标的制定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尺度上,但他们提出的基本原则在社区可持续指标体系的确定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马克劳伦(Maclaren)提出指标设计应体现以下四个原则:(1)综合性,可持续指标应综合地表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各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