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203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套路.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太极拳的源流发展演变及功法介绍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如按太极拳姿势要

2、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

3、),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1711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载,仅有口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

4、。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廷。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

5、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也就是后来的气功中,内行功的方式方法。 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

6、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则神经反常而疾病生焉。“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的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才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

7、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四)创造了双人刺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八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太极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又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自陈王廷

8、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揎、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

9、,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精奥,继续保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长兴公教有名弟子杨露禅。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十五世陈清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传和兆元(赵堡架),李景延(忽雷架)。 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

10、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扌列、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

11、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到北京后(时为北平),有同乡李敬庄(临)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登载宣扬,“我国提倡武术、其目的在于强种卫国,自卫御敌,收复失地。”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

12、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武、孙四大流派。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叫十三总势(十三丹功),是道家采用十三种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排而成的,包括:狮、蛇、鹊、猿、熊、蟾、龙

13、、鹤、猫、虎、马、鸡、凤。是道家强身御敌和修炼内丹的养生功法,她是太极拳的早期雏形。练习其中的不同动作,锻炼效果不同。练习时呼吸自然,日久可以起到易筋易骨洗髓和炼精化气体用兼修的效果。十三总势太极内功,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总势(十三丹功)谱:(1)狮子摇头(2)长蛇串珠(3)灵鹊起尾(4)猿猴舒筋(5)老熊推轮(6)金蟾望月(7)蟠龙戏珠(8)鹤舞松荫(9)灵猫扑鼠(10)豹虎推山(11)野马分鬃(12)稚鸡司晨(13)彩凤朝阳老子时,老子创立了盘破门武功,虽然不叫太极拳,但是拳法的风格和太极拳无异。至南北朝时期之后有小九

14、天、后天法、先天长拳、三世七太极拳、太极元功拳、无极拳(郝大通)、六合八法拳(陈抟)、子午太极拳(傅青主)、北京白云观原始太极拳(分动静快慢四部)等早期的太极拳套路相继问世并在道门中秘密流传,而宋朝时张三丰只是集太极拳大成者,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自张三丰之后武当太极拳法林立,门派众多。属于张三丰太极拳系的主要流派有:武当金蟾派太极拳,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太极拳,武当鱼门拳、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邓钟山传功家南派太极拳、严嘉康传武当太极拳、龙心道长传武当纯阳拳、武当隐老传淮河派太极拳、本相道长传武当小锦丝、沈成宽传武当恒山派迷魂拳、刘德宽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武当神功太极拳、武当榔梅派鱼门拳、武当

15、道人“抨手胡”与湘西苗拳、武当松溪派太极拳、武当玄功铁臂拳、武当三丰自然派太极拳、五遁阴阳八卦掌、天罡气五行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剑形八卦掌、武当刀形八卦掌、武当太极拳108式等。小九天源流:小九天,程灵洗传。程灵洗,字符涤,江南徽州府休宁人也。其太极拳传自韩拱月先生。侯景之乱,惟歙县能保全者,皆灵洗之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一谥忠壮。其后其后五百余年,始传至程必,改太极拳之名为小九天。必为宋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簿。累官吏部尚书。拜翰林学士。卒,追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必家居时,常平耀以济人。凡有利于民众者,必尽心焉。着有落水集。特点1: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练内功的套路。古人把天分

16、为九重,又提出要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小九天是把人体比喻为大自然的再现,通过天人合一去练习,追求大自然中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体的表现。例如:通过小九天拳的练习要达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抖弹迅如雷、出手快如电。小九天套路把太极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小九天多蹿蹦跳跃和空中转体等动作。手法、步法轻灵多变,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是太极拳最早的套路。特点2:小九天多蹿蹦跳跃和空中转体等动作。手法、步法轻灵多变,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是太极拳最早的套路。小九天拳谱: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上提手下提手穿掌抱球卧虎跳涧穿掌单鞭射雁

17、 双鞭射雁三穿掌抱球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底花穿掌抱球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1立掌2横掌3撩掌4掖掌5三穿掌6翻身掌7冲掌8翻身劈掌单鞭合太极:即收势。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歌诀六合八法始于心 心意源头神主之 虚无自在静中动 静中养息调精气精气相交依日月 行工火候昆仑顶 刚柔进退意相随 趋动形骸无迟滞往来顺逆炼阴阳 绵绵密密在胎息 筑基无欲养元神 学得此法永于世无拘无束得自然 我与乾坤为表里 欲知有象原无象 固守虚无运坎离无极拳:源于华山无极图,为古老的内家拳种,是华山派祖师郝广宁所创。郝广宁,名磷,字太古,法名大通,号恬然子,宁海(今山东牟平县)人,历代游宦,资质丰美,不慕荣仕,精技击,深穷星相卜算

18、之术,黄老庄列未尝释手,大定七年,受王重阳背坐之启发,随意皈依,八年三月,他专往昆仑山烟霞洞,请列门第这中而求法,王重阳乃赐法名大通,号曰广宁子。七月,王重阳令诸弟子皆归宁海,惟丘处机待侧,数日,复命丘公带召郝大通,既至,王重阳说:“我有布纳剪去两袖,我要替背,与汝过冬”。自辍袖去先生败而受之,盖象古人传衣之法也。自是王重阳南归汴梁,郝大通往来河北,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觉悟玄机,功夫精进,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功成。 金崇迎元年(1212)十二月三十日,逝世于宁海行天观,为全真华山派创立者,至元六年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无极拳以“混吨虚空”为精义,采先天之气,调后天纯阳之精,返本还原,凝神返

19、虚,而达无形无象境界。 无极拳属内家拳,主张形骸操练不以形。“有形而破体,无形则居气”。 无极拳行功有十八诀,即起式为“朝”,收式为“晦”。 前后分“托、摩、揉、搓、丝、困、缠、绕、点、按、拆、卸、顺、旋、流、合。”根据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总结无极拳之精义,把地球自转看成是人体百骸机能。其拳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二十七种脉象,三十种人体形骸。蕴于内者二十种劲即为:“冷、弹、脆、快、硬、沉、长、绵、柔、巧、活、缓、轻、灵、抖、含、虚、粘、连、随。”表里相合,内外相应。出乎神奇,变化莫测,以稳、准、虚、灵而求快是为诀窍。 无极拳修炼有二宗:一为玄门、二为俗家,今将俗家一脉奉献给有缘者,以期共同参

20、悟。(一)朝字诀1)面东而立,两掌相对,全身放松,头上顶,足下踏。 (2)掌心向下“按”,扬掌缓缓过头顶。提气,再灌气。(3)双掌合于头顶,运气于足,由足达指尖,双掌再下降于胸前。身由左向右转,再由右向左,依此为序。4)运气双掌,自胸向两侧开。气由左足向上运,而达头顶,双掌再合至胸前。(5)掌心向下贴膝前,气循头向右下行达右足。双掌相插到双肩,以脊骨蠕动收缩,使气贴背行。双掌合于胸前,左手穴府,右手气府。 (6)两足左右分列,两膝微弯成桩式,左足根向右交气,右腿抬起成独立桩式,双掌相合成运球式(如图1一10)。(二)托字诀(1)双掌运气直立左右分开,右掌向下灌气,左掌向上托至头顶。然后,右掌平

21、托向后,左掌循头转一周,朝左外转;右掌前运。(2)双足也依次向右侧前进,进一步、跟一步。右掌上托身左边、左掌向身后,如此循环六次。 (3)右掌朝上运至颌下,向脸边,左掌相随至左耳边。右掌向腰后朝转,左掌相随到右边,右掌向头顶转,左掌转至裆前。(4)右脚稍曲,提起左脚,双掌各自转掌。左脚落下成马步,双掌上下相转。(5)右掌向外转,左掌转至裆前,掌心向下指与裆平。右掌至于头上对黄庭中脉。(6)左掌左开至胸前,右掌自转向下行(如图1120)。(三)摩字诀(1)头直目正,用腰带动双手运转,如抛物状,先习上盘、继而中盘,直至下盘达铺地锦为至高。(2)前面运转完毕,再向身后转运,前领后随,体悟“摩”字内含

22、,与大气相应,宇宙相合,前后、左右、上下、八面圆转(如图2l一27)。(四)揉字诀 (1)右腿弯,左脚上提至右膝间,左肩垂伸直,掌向下。右掌向左运,与左掌合。 (2)右掌右揽掌向下,左掌下运双掌相合。双掌如揉球。 (3)左右相转,下下上上左右转,上下左右高低变。 (4)此式有十二法即(揉球、抱球、提球、握球、托球、扑球、摩球、混球、推球、抓球、抽球、砸球)(如图2835)(五)搓字诀 (1)双掌双合运至头顶,双膝相扣双足外开。运掌至胸前向外掰膝,慢起,左脚前,右脚后。 (2)双掌合于胸前,右掌掐左掌指尖,头向左看,右脚向后撤步,曲膝左脚前,右脚后。 (3)左掌掐右掌指尖,头向右看,左脚前,右脚

23、后,双掌交合齐向左右脚相提左脚前(如图3643)。 (4)左脚向右后方撤,右脚随同一齐移动,如此六次。 (六)丝字诀 (1)双腕相合,掌分开,左右旋转做滚手法,由左至右。 (2)连环滚动,左右、上下、前后,交替相继变缠丝与解脱,连点连按,解脱拆卸。(3)双腕相分左右提,足旋如圆,身自起(如图4449)。 (七)困字诀 (1)曲膝半蹲,右掌直伸胸前,左掌向后抵至天宗穴。(2)左右交替步,步为弧形,掌指朝上;掌心向前,挪步转身插左掌,右掌相继抵至天宗穴。(3)左右半圆连环应变步,如前之势相继变动,前掌指同鼻相对,肘部与膻中相对,小指对肾(如图5061)。(八)缠字诀(1)双肘相并作缠法,两足也相继

24、运转。左足提起,两肘抬起,转身扣步,左腿曲膝,右腿相继交换。(2)左肩抵膝,右肘直向,肘冲天势,左腿曲膝作前后,右足曲膝立裆间。(3)右肘朝上,左肘朝下,前后运转,掐肘钩胸,左肘上扬,屈步进腿。(4)双肘齐并在胸前,左肘向前作抵势,右肘上扬,两腿交替进退,双肘相对,左肘右足成一线。(5)左足向前与右肘相对,左肘右足成一线,左右高低成一式,依肘做缠法(如图6279)。(九)绕字诀(1)两肘相并略弯,双臂平伸掌向前,曲膝并足坐马式,旋指为绕,运气达指尖。 (2)十指旋绕要慢,肩向后掌在前,此时用指慢慢按,不计次数(如图8085)。 (十)卸字诀 (1)左臂前伸掌在先,右臂后伸掌需翻,提左脚向前一步

25、,腰足背掌成一线,不可耸肩前探,头胯足成一线。 (2)提右脚、踏步,随即左脚前进一步,再进右步半蹲下势,左掌下穿,右臂后扬。(3)提右腿,右臂前伸,左掌后扬,落步,左腿向前,左掌随即前运,右臂后扬,如此三次。 (4)提左足,伸左臂,扬右臂于后,落步,进左步,左掌下穿(如图8697)。 (十一)按字诀 (1)双掌向前推按,下蹲成马桩。左右横开成一字。 (2)左掌前按,右掌在胸前,拧身转掌双按。再进右步横开成一字,双掌两侧开按。(3)再按左掌、右掌与胸前,与上势同。 (4)双足一线,转体、按双掌、后撤右腿,转身再横开左腿,双掌向两侧按。(5)再撤右腿,双掌向前按,再横开左步.双掌向两侧按。 (6)

26、下坐成马桩,双掌向前按出(如图98l09)。(十二)拆字诀 (1)双足并齐,两腿略弯,两臂弓伸,掌指向前。 (2)两臂弓伸在胸前,手十指慢慢缠绕翻拧。 (3)开步成马桩,双肘贴肋向后撤,两掌由腋下穿出翻拧缠绕。 (4)向左旋,进右步,回掌,诀法为:“有顺则拆困在内”(如图110一l13)。(十三)点字诀(1)左腿微曲,提右脚,探右手,左掌收在右肩前。落步,提左腿,右臂上扬,左掌下切。(2)进左步,左掌向前下切,右掌由前向下、向后划出。 (3)曲膝半蹲成抱球式,右手上,左手下,左步在前。 (4)右转身,左手向前点出,右手随身后扬。撤左步,左转身,俯身下切左掌、右掌指天。随即翻身180度。右手下点

27、于左侧、左右手上点于左侧。(5)藏身匿影并步,再开步,半步提膝右掌前点出。进步成弓式桩,右掌下按点。左手合于右肩部。(6)进步坐盘,双手相合扣点,提左腿,扬右手,点左手,落左腿,右手由上向下点出,左手合于身体右侧。(7)进左步,左手由侧向前点出,右手由上回落于右侧,再收左腿,左手收回,指向于天,右手后扬。(8)左手由上向下俯身点出,右手后扬,撤右步,进左步,右拧身,右手向右侧横点,左手相应向左侧点出,再撤左步,扬右手,立左掌。(9)腿右步,成横开弓步桩,右手下点,左掌扬起成斜飞势。重心移至右腿,双掌相合,随即拧身成弓桩,双掌相合于膝前(如图114135)。(十四)顺字诀 (1)收左步,转身成马

28、步桩,双掌分别按于体两侧,双掌向外划弧。收至胸前,成掌心向下,掌指朝前。(2)提左腿,右手向后运,再转至右侧,左掌置于体右侧。(3)向前落步,翻运双掌,置左掌于前,右掌于后,左掌下划,右掌后划上翻置于头顶,掌心向上(如图136一140)(十五)旋字诀 (1)右掌向前下划翻掌,左手上运相合,成双爪抓球,重心右移,左手向下划,右手外翻,随即向身体左侧摆出。(2)正身成马步,左手向后划出,右手也向后划出,相合与胸前,半式相开掌抓球。(3)蹲身下式交抓球,起身双爪于两侧平划双圈,随即向身体右侧摆出,再回身向左侧摆出(如图14l147)。(十六)流字诀(1)屈弓半蹲,左手反划向前出,右手于胸前反划下置右

29、侧。(2)左手反回向后划与右手相合于体右侧。随即双臂抡起由右侧划落,右手前、左手置于腹部,再向上向后抡右臂一圈,右手置于头顶(如图148151)。(十七)合字诀(1)身体下蹲,成马桩,右手下落,双掌置于两侧,(2)起身,两手平开,向上托球,头向上仰,双掌由后向前在头上划一圈,出左脚,走无极圈,再回身相转,双手下落,掌心向下,成马么桩(如图152一156)。(十八)晦字诀(1)双手下落,再由两侧,翻掌划起至头顶,相合。(2)双手分开,向左右两侧下划,再由胸前出至头顶。随即双手下落,双手合于腹部。(如图157160)。 无极拳十八字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即:风、寒、暑、湿、燥、火、雾、雷、闪、电

30、、雨、雪、冰、霜、虹、露;二十七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洁、代;三十种人体形骸,即:头颈、肩肘、腕胯、膝腿、指掌、足踩、腰胸、筋骨、气血、皮肉、心肺、肝胆、脾胃、肾膀、胰脐。修炼此拳可达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以天炼人,与宇宙相合,是防身自卫的一种高级拳种。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名称之内涵 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心意法六合为体 八法为用 内养心性 外修形体 开合升降 化象虚空 神形清灵 动定静通六 合 体合于心 心合于意 意合于气 气合于神 神合于动 动合于空八 法气 行气集神 骨 骨劲内敛 形 化象模仿 随 圆通策应 提 顶悬虚空 还 往来还复

31、 勒 定静守虚 伏 隐现藏机拳 学 五 字 歌 诀 心意本无法 有法是虚无 虚无得自然 无法不容恕 放之弥六合包罗小天地 释家为圆觉 道家说无为 有象求无象 不期自然至要学心意功 先从八法起 首练筑基椿 养我浩然气 遍身皆弹力 见首不见尾 无象亦无意 收放勿露形 松紧要自主 策应宜守默 不偏亦不倚 视不能如能 生疏莫临敌 动时把得固 一发未深入 审机得其势 乘势击与顾 刚在他力前 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 攻守任君斗 步步占先机 时时要留意 蓄力如弓圆 发劲似箭直 悟透阴阳理 刚柔互参就 调息坎离交 上下中和气 守默如卧禅动似蛰龙起 虚灵含有物 窈窈溟溟趣 忽隐又忽现 息息任自然避免敌重力 原来

32、自我始 双单可分明 阴阳见虚实 虚引敌落空 欲收放更急 两腿似弓弯 伸缩腰着力 臂脊须圜抱 内外混元气息念要集神 仿佛临大敌 目光如流电 精神顾四隅 前四后占六掌握三与七 形动如浴水 若履云雾霁 飘飘乎欲仙 浩浩乎清虚意动似惧虎 气静如处子 犯者敌即仆 五总九节力 显隐无与有凝神寻真谛 妙法有和合 离尘空虚寂 拳拳得服膺 道理极微细 欲动似非动 静中还有意 息念气自平 默默守太虚 说难亦非难 看易本非易 奇正得相生 动静随心欲 世间无难事 有志事竟成 欲学果有诚 久恒与智能 心意要集中 推动转轮器 一触力即发 使敌难回避 欲紧未着力 运使求均衡 螺旋循环气 逢敌莫惶张 开阖收与放 见形求破绽

33、丝毫不相让 腕肘肩胯膝 足踏手脚齐节节力贯串 处处无乘隙 呼吸细绵绵 升降缓而急 得法可应变 欲松似非松 有术方为奇 法术二而一 缺一不能立 两手轻轻起 曲伸无断续 转移有曲折 形似游龙戏 纵横与起伏 阴阳运行数意动气相随 关节含蓄力 舒筋活血脉 荣卫得适宜 一吸气便提气气可归脐 一提气便咽 水火得相见 精研内外功 心虚腹要实 率然取其势 首尾不相离 华岳希夷门 力行最为贵 欲学持有恒升堂可入室 元根筑基法 蕴藏皆珠玉 粗成五字诀 后学莫轻视华岳心意六合八法:华岳心意六合八法之溯源: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百家之言,一见成诵

34、 悉无遗忘,以诗名,后唐中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 隐居当武九室岩,服气避谷,移居太华云台观 先师好读易 端拱初 自言死期 呼弟子贾德升凿石为室 石室成 化形莲花峰张超谷中 蓍有指玄篇 高阳集 钓潭集 三峰寓言 六合八法 二十四气导引法等, 延年健身之术。图南之后,李东风居隐山 距鹿邑东南十三里 崎岖起伏 望之裳有云气 李氏隐居于此 精心意六合 为希夷门之衣砵 继传关杰 刘韵声 流传燕豫间矣宋道人元通 法心意六合 入太华学剑 为中条老姆派 曰法剑以术治成 必得英豪绝俗 正直无私者而传之王得威 咸阳大魏屯人 六合八法 易名水拳 传道人圆融 习元通八法 传川陕间 叶李两姓 不知居址

35、房山杨景群 以心意六合医病 亦名先天十二势清道光 先师陈光弟 河北昌平黄花镇人 释达远之弟子也 心意六合之正宗 喜遨游自慰 幼年经商 客开封 遇李道人静然 习心意神功 相识范固国者 居黄河北岸 黑堽口 范家滩 先生精技击 凡乡里之拳勇蓍称者 无不留之于家款待 嗣见来者技无精深 不足所欲 乃挟资走江湖 期有所遇 行抵关中 结识李蝉道人 携往南阳玄妙观 学心意六合 内外神功 及大乘 小乘 玉川等剑法 凡五载技术大精进 得其三昧 陈师兴刘养真至南阳 邂逅李师蝉 纵谈古今 甚相得 乃执贽为弟子 与范氏固国 朝夕相从 凡李之所传 更视为金科玉律。 吴翼翚师:东北铁岭籍,寄居北京,年七十七岁,以过去半封建

36、情形之中国论 出身为诗书旧家,性豪任侠,崇师尊道,且天才特具潜心修养,温文雅尔,和霭可亲,先生精书善画,负济世才,怀绝技不为人知,亦不求人知,张之江慕先生之高雅,聘为国术馆教务处处长,并编教委员会主任, 先生晚年又号逸叟。 崋岳心意六合八法拳谱俞家太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代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子之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后予偕俞莲舟游湖广襄阳均州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孙我看看你的手。莲舟极怒。进步连掤带捶。但未依身。莲舟击出寻丈外。平空落下。未跌伤筋骨。莲舟谓道人曰。你总用过功夫。不然

37、能敌我者鲜矣。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莲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祖师。李道子曰。我在此数十寒。未曾开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来吾再授汝些功夫。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练。余七人在山拜求请益者月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李道子所传俞莲舟口诀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太极元功拳:太极元功拳为全真教教主王重阳所创,以下是太极元功拳老拳谱五

38、路:(一)第一路拳式名称:1龙形2双托掌3右榻手4揽雀尾5左榻手6揽雀尾7双挑手8穿心掌9补手10云手双掌(3)11巧女纫针(2)12退步纫针(3)13挣肘(铁牛耕地)14架肘15滚肘16打虎式17金丝缠腕18打虎式19挑打(跳步单撞掌)20上步坐手21缩肘坐疆(3)22回身揽雀尾23白鹤亮翅24开弓(双合肘)25划手撩阴26栽捶27回身马克槽28揽雀尾29进步纫针(2)30抱合31磨转棋不转32千金坠地33化手34懒龙翻身(2)35扶手36撑腿37云手(2)38上步双掌39单鞭(3)40错掌41纫针坐疆42单鞭43错掌44纫针坐疆45单鞭46错掌47纫针坐疆48野马分鬃(2)49回身迭手50

39、单撞掌51顺风扯旗52插花手53坐手54卧鱼(十古王祥卧冰求鱼)55通天掌56撑旗手57肘底平锤58划手59风摆荷叶60扑面掌61扇通臂62观捶63狸猫倒上树64收式第二路拳式名称:1无极式2龙形划手3枯树盘根4扶手5掖肘6白猿献手(2)7捧桃8白猿献桃(十古小白猿捧桃上寿)9虎形10搬拦捶11双裹手12通臂捶13下砸捶14偷捶15扶手16枯树盘根 17扶手18掖肘19逛肘20十字手(十古东方朔)21蹬脚22魁星式23迎面肘24蹬脚25魁星式26迎面肘27蹬脚28魁星式29迎面肘30四门蹬脚31回身单榻手32扶手33手挥琵琶34转肘35手挥琵琶36抄手37盘肘38顶肘39斜飞40混元一气(2)

40、41混元双掌42拼肘43粘手(2)44螺丝盘肘(2)45顶心肘46回身虎抱头双掌47收式第三路拳式名称:1摩云手(3)2挑手(2)3合肘(3)4海底针(柳穿鱼)5挑手6扶手7二龙吐须8拚肘9粘手10左右羊形11回身风摆荷叶12穿袖(2)13缠袖14抄手15双搂手16青龙摆尾17粘手18扶手19开手20挑手21倒撵猴(2)22缩肘23十字腿24坐疆(2)25抄手26金鸡抖翅27十字手28云手(2)29十字手30鹞子穿林(3)31金鸡独立32勾撑33金鸡独立34勾撑35裹式36榻手37错掌38榻手39迭掌40弯弓射虎41二龙吐须42玉猫当堂坐43蹬脚44转身蹬脚45提篮(2)(十古韩湘子花篮)46

41、外椿腿47云手(3)48猫洗脸49虎形50上步双掌51退步双掌(2)52双挑手53老妈拐线(二)54虎朴子(3)55抄手56虎扑子57盖花掌58靠山59鹞子翻身60盖花掌61靠山62拈手四门63双搂手64青龙摆尾65回身劈掌66穿袖(3)67鱼背式68收式第四路拳式名你:1摸鱼式2抱球3柔球四门4四大名山(十古二郎担山)5霸王举鼎(十古楚霸王项羽力举千斤鼎)6四大名山7霸王举鼎8穿心掌9燕子抄食10收式第五路拳式名称:1外桩腿2蹬脚3抄手4虎抱头5白鹤亮翅6蹬脚7拼肘8回身四大并肩王(十古郑子明一字并肩王)9扶手撩阴(2)10坐手11对背(右)(十古推背图)12平步阴阳掌13坐手14对背(左)

42、十五拨楞鼓(2)(十古老少子)16还阳手(缠腰蛇)17玉女穿梭四门(十古织女织出满天云霞)18上步捋手19回身捋手20穿袖21双搂手22青龙摆尾23拨云见日24海底捞月25天边送月26回头望月27穿心掌28倒拽犁29揽雀尾30合太极太极元功拳另有器械等,待以后作者公布。先天长拳:源流:先天长拳,为李道子所传。李道子者,唐江南安庆人也。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伙食,第啖麦麸数合而已。时人称之夫子李云。所传太极拳,名先天拳,亦名长拳。有俞氏者,江南宁国府泾县人也。得先师真传。世世相承,未尝中断。如宋之俞清慧、俞一诚,明之俞莲舟等,其最著者也。其锻炼主旨,在尽性立命。而进功之阶,始于无形无像,继之全身透

43、空,终于应物自然。名为先天,洵非虚语。盖已失传久矣。 【先天长拳的特点: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无间断也。先天长拳的动作顺序可以打乱拆开单独练习,每个动作都有起承转合,可以互相衔接,他的手法多变,对习武者的悟性和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太极长拳是单式修练,然后再任意组合的练法。太极长拳有三十七个 (组)单式,一式练熟再练一式。每个 (组)式子均可单独演练,练熟后也可相互连贯,生生不息,相继不断。太极长拳没有固定套路,依演练者的兴趣、思路、功夫而定。太极长拳在练法上要求松、柔,圆、活、追求胎息、内劲,所以又称先天拳。】(一、四正四隅:1起势:掤2捋3挤4按5采6挒7肘8靠 二、搂膝拗步三、手挥琵

44、琶四、簸箕式五、进步搬拦捶六、右高探马七、右分脚八、左高探马九、左分脚十、回身蹬脚十一、进步栽捶十二、撇身捶十三、进步搬拦捶十四、如封似闭十五、豹虎推山十六、倒撵猴头十七、斜飞势十八、上提手十九、凤凰展翅二十、单鞭二十一、行步海底针二十二、扇通臂二十三、高探马二十四、单摆莲二十五、掷裆捶二十六、双鞭二十七、推碾二十八、弯弓射雁二十九、进步弹指三十、金鸡独立三十一、泰山升气三十二、雀起尾三十三、单鞭三十四、云手三十五、回身挂树踢脚三十六、野马分鬃三十七、回身玉女穿梭三十八、单鞭:三十九、九宫步:1开合2缠裹3勾挂4推托5挑领6冲闪7搬截8提插9升降 四十、双摆莲:四十一、八方掌:1立掌2转身横掌

45、3反臂撩掌4撤步掖掌5三穿掌6翻身掌7冲掌8翻身劈掌)三世七太极拳: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记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朔。始得太极之功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山。结檐南阳。辟榖。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贩卖。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访不遇。提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

46、撵猴头。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单摆莲。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双摆莲。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鬃。如封似闭。左右分脚。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摆莲。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单鞭。双鞭。双摆莲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我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脚跐五行。怀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土。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俞氏太极功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时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食火食。第啖麦麸。故人称之曰麸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缘予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后天法:源流:后天法,胡镜子传。胡镜子,不知其姓氏。在扬州自称之名也。宋仲殊受业焉。仲殊,安州人也。尝游姑苏台,柱上倒书一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