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发—西游论心.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363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新发—西游论心.doc(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游论心张新发前言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是大众认同的,这个观点没有错。其实也是这样,整部西游记,都写的是神话故事。但是我要说,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小说,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西游记所蕴含的意义,就不只是塑造几个人物,用一些神奇的故事情节把他们联系起来,给人们茶余饭后谈古论今时提供一点聊天的话题那么简单了。在那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里面,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三大主流佛、道、儒的思想精粹。广博的知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禅、易、医、巫等,理论都非常精深。 首先,西游记是一部佛学著作。本来,佛学著作包括了经、律、论,西游记不是经,也不是律,更不是论,是一部小说,不能算是佛学著作的。但西

2、游记里有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唐僧西天取经,是依经律论而行的,所取之经也是佛教的三藏经典。佛教讲心,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教经律论中的主体内容,修心则是修行实践中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此西游记里面就有一个孙悟空。孙悟空是源流、是灵根、是心性、是大道,这在西游记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就暗示了出来了。一部西游,就是写孙悟空,其实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 其次,西游记是一部弘扬真道、破除邪道的书。孙悟空上闹天宫,下闹地府,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让他一脚蹬倒。取经路上,孙悟空成了佛教徒,而妖魔鬼怪的歪法邪术都给孙悟空一一识破。最后到了西天,

3、见到如来,取得无字真经和有字真经,而这正是佛法。西游记弘扬了禅,让唐僧这个金禅子成了佛,也让孙悟空这个本心成了佛,这就是佛教即心即佛的理念。 西游记还运用了许多周易的理论,用周易解析了许多修行方面和人生实践的难题。可以说,西游记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并把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圣人、佛的境界揭示了出来。吴承恩的精神境界应当达到了很高的地位,他留下了西游记,说不定正是他的人生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西游记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有着较高的精神追求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当我们潜心参究西游记时,会突然触动灵机,豁然开朗而明心见性,觉悟本来。 西游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者必读之书,西游论心则是了悟宇宙

4、人生者开卷有益之书。一石猴出世 西游记是一部好书,古来多有评论,享有非常崇高的声誉。古今中外,研究西游记者大有人在,只是大多都是在世俗层次上去探讨,很少有人从宗教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它。 其实,西游记的写作宗旨,它的主题思想,本来就是描述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游记这部书在宗教方面的价值就非常之高,简直无法估量,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啊。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心好动,一点也不安分,就象猴子一样。你看孙猴子多好动,一刻也不得安宁。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从来也没有安静过。吴承恩把它应用到西游记里,用猴子来象征心,运用艺术的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把猴子的出世,修行,炼魔,成道,写得活灵活

5、现,淋漓尽致,吴承恩可真是够伟大了。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标题有点巧妙,一般的人是看不懂的。什么灵根啊,源流啊,还有心性,大道之类的,真是莫明其妙。其实,吴承恩并不只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他的故事里,是有深刻涵义的。灵,是指心灵,根,是指根本,灵根,就是心的根本,就是本来的心。源就是本源,源头;流,就是从源头流出的万物。佛教认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为万物之源。无心,万物之是否存在,都不能被认识;心生了,才有认识事物之心,这个认识本来就由心所生。因此,这个标题暗含有心的出生的意义。而这一回,是写石猴出世的。由此可知,吴承恩写石猴出世,实际上就是写心的生起。心

6、性就是石猴,大道是由心生出来的,心之所以会生起大道,就是由于修持的缘故,修心养性就是大道,就是正道。这就是这回标题的含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吧。 石猴是出生在一个称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上。在这里,十洲和三岛都是指空间,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十州,是十方的意思,东南西北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共八方,再加上方和下方,就是十方;三岛指三维,即上下,左右,前后。祖脉是源头,来龙也是源头。那麽,十洲三岛的源头是什么?也就是说,宇宙的来源是什么?佛教认为,宇宙的源头在心里,境由心生,还由心灭,因此宇宙的生灭是随着心的生灭而生灭的。花果山有点类似圣经的伊甸园,一个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7、的地方。石猴的出生地就是在宇宙的源头心地里。在心地里,有个快乐的地方,就是花果山。这里有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象征周天365度,二十四节气。这块仙石也是时空的代表周天是空间,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石猴就是从这块仙石里爆裂出来的。他出世了,来到这个有空间又有时间的地方了,这里充满着快乐其实,这个娑婆世界(佛教把我们这个具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世界叫娑婆世界)虽然有快乐,但也有痛苦。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才是永恒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这是众所周知的哲学观点。因此,有对就有错,有是就有非,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

8、。石猴就是在这样一个二元世界里出世了。然而,吴承恩的意思绝对不止这些,他要描述的,也不仅只是二元世界里的事物。按照佛教的观点,我们这个对立统一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叫做娑婆世界,要想解脱,就只有舍去对这个世界的执求,回复到心念未生时的一元世界里,即所谓的返本归根。石猴未生时,并没有西游之记,作为宇宙的源头里,是一片清净的,那里不会有苦乐,是非之类的矛盾存在。一元世界,就是万事万物的原本状态,在这里,万物各归其根,处于圆融的祥和之中。石猴的出世,就是从一元世界来到二元世界,从没有是非的清净地来到有是非有对立,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世界里。 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它的参修特点就是究心明心,

9、见性成佛,提出自性本净,无染无杂,能见此性,自成佛果。禅宗要探究的,就是石猴未生前,阴阳(矛盾)未分时的心,这个心无形无相,但是,一切心念,没有它就生不起来。这个心就叫本心,一切都从这里生起,这就是石猴要从宇宙的源头出世的原由了。 姑且不论修佛参禅者,为求解脱,彻底否定二元世界,舍弃一切欲念,复归到本来状态后的那种超脱的,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快乐,是何等的崇高和尊贵。就是我们人间的凡夫俗子,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原本就有一个清净的心,而这个清净心正是我们原本的自己,从而守初衷,保持住自我本色,也就能够给自己所处的环境增添许多的快乐与祥和,减少许多的烦恼与纷争。其实,清净心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只是人出生后

10、,在有选择地接受了社会的一些思想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后,就开始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并把具有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看成了真正的自己,才忘失了自己的本来清净心。石猴的出世,正是这样,接下去,他的烦恼就很快生起来了。 人本来是一样的,原本就没有区别,都是在出生之后,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人类某一世界观的操纵,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应当说,人世间的事业与成就,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而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也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清净心是圆满的,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并非自己的全部,是具有片面性的,由清净心生长出来的,那麽,我们

11、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了。有了这种认识,就能抛舍自己的主观追求,顺应客观规律而体验人生,人生就会变得很美,很有意义。二猴王觉醒 石猴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竟然惊动了玉皇大帝。后因服食水食,金光潜息。 心之初生,还只是一心,其它的心都还没有生起,一无杂念。因此,这个心还是光明的,洁净的,可与日月争辉。玉皇大帝是天神之首,代表至善。但,就是最善良的心,也都不能跟毫无杂念的心相比,那可不是仅凭善恶两字所能衡量的。善恶是二元的,有善就有恶,恶是一种坏的杂念,而善又是一种好的杂念。石猴刚出世时,没有杂念,只是纯一的心,所以心光可照天地。后来,要吃要喝的心理产生了,各种欲念随着生起,心念复杂了,后天意识

12、代替了先天自然的、纯净的心,心光随之潜息,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石猴与一群猴子寻找水的源头,找到水帘洞来,就在水帘洞定居下来了。水帘洞乃是水的源头,在人体中,水的源头在肾。按易经的说法,心属火,肾属水。心主神,肾主气,气聚则成形。因此,水帘洞暗指人的身体。心为阳神,肾为阴气,神恋气,气迎神,神气相依,从而构成了人的身心。于是,由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世界也就形成了。石猴来到水帘洞自立为王,可以理解为主宰人的身心的心王,这就成了美猴王。书中有个偈子说得好,表达了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心意: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

13、王称圣任纵横。 谁知道自己,谁能真正明白自己?原本的自己到底是怎么个样子?我想,世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历代人人皆属此,是什么意思?人人都是猴子吗?不是。肉体是不是自己?显然不是,否则,尸体就应当是人了。吴承恩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指出人人都是美猴王心。这个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内观不识,却能通过物质的渠道,认识外在一切有形的事物。这个心才是每个人的真正自己。所以,天地所生的众生,实际上只是这个心。它是日月之精,日月代表阴阳,阴阳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运行,即使会运行也不能被认识;要完成大道,要靠它,修心养性就是心在修养,而不是身,也不是其他东西需要修养;道家修炼的金丹,实际上也是指它,所谓丹心,就

14、是这个意思。正是这个东西,可以称王,也可以成圣。这个心,在西游记里,就由石猴变成了美猴王了。佛教认为,人有四万八千烦恼心,水帘洞里也有四万七千小猴,这四万八千烦恼心的心王就是美猴王。 不管是石猴,还是美猴王,都是这颗心,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只是一种东西。石猴是独立的,自在的;而美猴王却不能独立,不能自在了,它已有了许多权利,也有了许多负累。虽然如此,体性不变。这正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人人本俱的如来佛性。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人人本来的心是一样的,是洁净的,是光明的,而只有这颗心才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意识,一切的烦恼杂念,并不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只是随缘生起的,经常变化的,因而把它放下,那么我们就获得

15、了独立自在了。释迦牟尼当时也就是觉悟出这么个道理来,就成了佛(圣者)了。 吴承恩的这首偈子,很象禅宗的直指人心的方法,一下子把人引向人的最根本处,发人深省。 美猴王此时已是太多心了,从它生发出来的,就有四万七千个,此外,还有外来的魔心。心与魔交朋结友,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玩得不也乐乎。只是好景不长,美猴王在一次醉酒之时,体验到了死亡恐惧,想到人之必死,如今的快乐繁华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便禁不住烦恼起来。 吴承恩在这里重点提出死亡,因为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一生始终为八苦所困,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烦恼。生苦,我们体验不到;

16、老苦,则很容易想象了,俗语说人不可老,蕃薯不可臭,个中三昧,不难理解;病苦,死苦,人只有面临时,才能有深切体会。爱别离,所谓生离死别,多凄凉;怨憎会,不想见的人,偏要见面,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也是一种苦;求不得,所求不能得到,令人惋惜。而五蕴炽盛之苦,更是时刻纠缠着每一个人。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为,识是认识。这五种苦是每时每刻都有的。八苦中,以死为最。美猴王想到了死,无法摆脱,因而悲从中来。于是,他决定要修行,以期摆脱这些烦恼。 美猴王觉醒了。置身于二元世界中,一切问题都会产生,正象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苦乐循环,永无休

17、止。只有摆脱这个世界,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要摆脱这个二元世界,是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呢?当然不是。佛教没有象其它宗教那样认为死后才能上天堂。释迦牟尼以他的亲身经历,证实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象他那样,就在这个二元世界里,获得超脱的境界。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运用故事的形式,把这种超脱的境界暗示出来了。美猴王要解脱,只须离开它的四万七千小猴(烦恼心),就能获得自在。而美猴王,他现在是知道了,于是,他决定离开他们,去找回自己。三悟空明心 美猴王拜见菩提祖师,且事之为师,

18、从而得悟本来。 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就是心山心洞。灵台方寸是心,斜月加三星也构成一个心字。心山心洞里居住的,是菩提心,所谓事心为师,正是禅宗的修行方法。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之分,世俗菩提心指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胜义菩提心又叫圆觉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来无污染的心。 石猴出世时,原本没有污染,至成了美猴王,幻心多了,再交上一些妖魔鬼怪为友,早就忘失了自己的本心。只因恐惧死亡,才离开水帘洞,找到灵台方寸山来。古人认为,水是生命现象的来源,肾是水的源头,因而自古以来,肾一直被看成生命的源头。在西游记里,水帘洞是肾的象征。美猴王离开水帘洞,也就是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经

19、过千辛万苦,度过了四重大海,才上了岸。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这是一种禅定状态,进入了这种禅定,原先的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心灵也就清净了,解脱了,因而,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此时容不得他不觉悟。因此,菩提祖师为他安名为孙悟空。孙,小子,象征赤子;悟空,觉悟空性。佛教认为,心性本空,本空之性,才是真性,这跟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有差别的。善恶之道,是世间道,为人处世,讲究以善为本。但,世间的本原,不是善,当然也不是恶。善恶是相对,究其实性,原本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如果如实地看问题,则不能说老虎凶恶,牛羊良善,只就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观点出发,才会认为老虎凶恶,牛羊良善。

20、人对善恶标准的评判,哪个不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而佛教正是要破除这矛盾对立的两面,消除一切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枷锁,从而达到对事物直接的,如实的认知。这就必须扫除一切思想杂念,清空一切污染,有如赤子之心,纯真得一尘不染。这种空灵的心理状态,才是我们的本空之真性。美猴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真,认识到自己本来就不是美猴王,甚至不是石猴,这些都只是假相而已。真正的自己,是不可名状的空性。因而,美猴王又变成了孙悟空。它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却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因而得到了性命(姓名),欢然踊跃,对菩提作礼启谢。 第二回彻悟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原神,就是描述悟空觉悟真

21、理,究心而至于明心的过程。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真要明心,可也不是那么容易。书中借菩提祖师的口,说出了开悟见性的艰难: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里的道,金丹,至人,都是指本性真心。道不从外来,本心要由心悟,空口说白话,钻进故纸堆里,都是于事无补的。可叹当今世间,诸多僧众,大多都是遍阅三藏经典,讲经说法头头是道,最后只好依赖一声阿弥陀佛,以了终生,哀哉! 悟空在心山心洞里,修习菩提心,用了七年时间,这只是个象征。开悟只是刹那间的事。易经里有一卦,叫做复,中有七日来复,复就是复归,七日是重卦的一个循环。因此,七年是取复卦复归的意思。美猴王觉悟了空性,反本

22、归根,复归本来,就成了孙悟空。于是,他从哪里来,就要再回到哪里去了。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叫我往哪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段对话很重要,告诉我们要自立,而不是依赖他人。悟空知道自己来自水帘洞,反本归根,就要回到水帘洞。他

23、不能也不可能出卖师父,菩提祖师就是自己的本性真心,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出卖自己的本心,就等于把自己与自心分离了,那不是又落入迷途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真的是万劫不得翻身了。因此,他说是自家会的。他并没有说慌,菩提心确实是他自己本来具有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经常告诫弟子的,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离开自立,向外追求,只会迷失方向,永远也找不到真理。至此,悟空就彻底觉悟了菩提妙理了。他驾起筋斗云,径回东胜。筋斗云是翻腾的,以前不识自心,不知道心会翻腾得这么快,一下就是十万八千里。从我们的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十万八千里啊!他只一翻,就可到达了。现在,他知道了,此岸与彼岸

24、,他只要一翻转,就到了,多奇妙!因而心里的喜乐,是无法形容的。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悟空虽然识心明心,开悟见性了。但并不是诸事了毕,还有诸多无始以来的习性,仍须排除,才能够功德圆满。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即是此意。四了生脱死 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因此,佛不是神秘的,他是觉悟了的人,是现实的。并不是成佛以后,具无比神通,能够为所欲为,能够掌管天下,这都是无知之徒朔造出来的把戏,是一种迷信。然而,佛已经不必烦恼,皆因他已见自性,对于相上的事情,已是不执不求。释迦牟尼说过:有求皆苦,无求乃乐。见性之人,定然无求,因而无苦。求生,则有死苦

25、,求富,则有贫苦;无求,则无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 美猴王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获得了自我的觉醒。因此,它开始要做一些工作,也就是把以前因有所求执而迷失的心找回来,恢复原本的状态。 吴承恩在这里运用了一些易经的知识,来说明心的复归。为了说明问题,先须简单介绍一下周易的基本原理。易有两仪,即阴仪(-)和阳仪(),阴阳两仪的互相交感,构成八卦,即:乾、兑、离、震、巺、坎、艮、坤。八卦两两相重,演化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囊括世界万物,因此又有八卦生万物之说。八卦由三个阴阳爻构成,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消长的状态之中。这就是周易的最基本

26、的原理,中国道家喜欢运用周易的原理来说明修炼心性的方法和过程,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很多地方也都使用了周易。在这一节里就涉及到四个卦相,即乾,坤,坎,离。乾由三个阳爻()组成,象征天,为阳;坤由三个阴爻(-)组成,象征地,为阴;离由内一阴外两阳三爻组成,象征火,为阴中之阳;坎由内一阳外两阴三爻组成,象征水,为阳中之阴。可以看出,乾坤两卦的中爻互相交换,则变成坎离两卦。先天八卦方位是乾居正南而坤居正北,后天八卦则是离居正南而坎居正北。要返后天为先天,就要消除后天意识,即所谓抽坎填离,将坎离两卦的中爻再次交换,从而变回乾坤两卦。 美猴王是后天之心,心属火,乃是离卦。先天之心是乾,纯由阳爻组成,走失了中

27、爻后变为离,先天之心就变成了美猴王。要取回走失的一阳爻,须向正北方的坎卦索取。正北方有个诚为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坎源山即是坎卦,水脏洞指肾脏,肾属水,也是坎卦。这里有个混世魔王,被悟空照顶门一下,砍为两段,坎卦的中间砍断后,就变成了坤卦了。而悟空取回了一阳爻(被混世魔王夺走的小猴),离卦就变成了乾卦,后天意识就消除了,美猴王重新变回了纯阳之体。易曰:乾,元亨利贞。元是原始,原本之意;亨是顺利的意思;利是指美好;贞是洁净,纯洁的意思,这就是乾的四德。悟空反本归根,恢复乾元之心体,就俱足这四德了。接着又从水府取回如意金箍棒。水府也是肾脏,坎卦,中间一阳爻就是金箍棒。金箍棒是悟空纯阳之体的应

28、用,是悟空的法宝,因此金箍棒暗示了心法。至此,悟空锻就纯阳之体,已没有一丝阴性物质的污染了。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不生就是了生,无生就不会有死,生死去来,真是一场梦幻啊。既然不生又不灭,就理所当然地到地府消除死籍连同其它的四万八千小猴一概从地府除名。使正北方的坎卦变回坤卦。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坤乃是纯阴之体,代表物质,这也是万物离开心意识后的本来状态涅磐。 惠能大师听五祖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种清净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于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俱足。人人

29、都有的一颗先天纯阳之心,只因沉迷物欲,心里塞满了各种事物,才使得自己的清净自性被埋没了,变成阴中之阳的离卦。物质为阴,精神为阳,离卦的意思,就是依附于物质的精神,多可惜啊! 人生在世,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即使是贵如天子,富比石崇,一样免不了生老病死诸苦。等到了黄河,死心已晚矣!倒不如看开一点,开阔自己的心胸,不要让世间事牵动自己的心,就会少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参究自心,反省自身,知道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必向别人学习什么,免得邯郸学步,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不必向别人比较上下,只须努力促使自己的人格向圆满之处进步,自然会有一天取得自己应得的成就。 人对世间事物,能够按照自然规律

30、去圆满它,比如不会要求一株小草长得跟松树一样高大雄伟,也不会抹杀小草的存在价值。人真的是不会蠢的!但对于自己和他人,就会有非常高的期望值,乃至于完全脱离了客观规律,这又表现得相当愚蠢了。 当今世间,能够自我圆满的人实在太少了。多数人是把他们的心思,放在身外的金钱和地位上面,乃至不该是自己的东西,也强行占有,到头来,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我,精神空虚,灵魂堕落,可叹啊! 悟空收回了本来属于自己一部分的心,也就去除污染,心灵空明,心性洁净,恢复了乾元之体。乾为天,心与天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万物运行要靠它。心与天同样清朗,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为悟空成就佛果,典定了扎实的基础。所谓顿悟华情

31、已,菩提果自成,是说一个人见性明心,了悟世情,就好象智慧之花开了一样,必将结成菩提硕果佛果。五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都是本性真心的事情,肉身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人,要吃要拉,就必然要睡觉要工作。许多人把超凡入圣的人理解为能知过去未来,能够千变万化,出幽入冥,那是把肉身看成真人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悟空是本性真心,元本不生不灭,元本清净自在,所以不须修正,也不会污染。我们如果能够体认到这个心,也就自然地超凡入圣了。悟空现在需要的,是如何管好自己的意识,突破阴阳的极限天,这可真要花一番苦功,从他的大闹天宫,就可以看出要摆脱天地自然的限制,是多么不容易。由于他是不生不灭的本体,因而不受生死,才

32、能战胜十万天兵,超越天界而跳出了阴阳之外。 书中有一七律,这样写道: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心猿意马,心是猿猴,意是马。悟空被封为弼马温,真的管得很勤谨,把马养得白白胖胖,驯驯服服的了,再也不会乱跑。其实,悟空就是弼马温,弼马温就是悟空,心和意本来相通,只是相状不同而已。所以说官封弼马是知音。悟空管马,是指管好自己的意识,而不让它追境逐物。心意安定了,自然进入圣境,超凡入圣,成了齐天大圣。俗语说心比天高,大圣是进入圣域的心,高与天齐,所以说大圣齐天非假论。因此,当他的意识不再漂泊时,他才终

33、于知道了自己本来就不必受天地约束,阴阳限制的,本来就是一个自在解脱的圣人。万相是世间万事万物,真则是指心,只有心才是真本,万物都是现象。万物归根,就只是一心而已。心与如来,也是同体而异名,没有什么区别的,只要契证,则归一体,住如来宝所。悟空大闹天宫,实则是要摆脱阴阳约束。阴的约束已在地府消除,阳的约束自然要在天宫消除了。因而它抗拒十万天兵,蹬倒八卦炉,终于得见如来,归服在如来脚下。如来是心,心是如来,两者并无区别。悟空在菩提祖师处,觉悟自心本空之理,如今面见如来,得悟本觉妙心,菩提心是因,本觉妙心是果,两者只是一体之两面而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我们的本性真心。如来佛祖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是指悟

34、空得到了如来大定。没有这种定,心容易再度受染,难以出尘入凡。只求自度,可以不须要如来大定,而要度人,必先自定。有了这种定,就能在五行中来去自如了。只是这种定在五行中才有用,五行外就再也用不着了。 人的意识可以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分别掌管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识的功能主要是逻辑思维,阿赖耶则把前六识所获取的材料转变为种子含藏起来,等待时机成熟开花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阿赖耶的作用。末那识恒常把阿赖耶强执之为我,因而,当阿赖耶的种子变现为果实时,末那识就会把这整个过程执之为我和我所有。这就是我们常把社会功能误认为是自己的

35、作为的原由了。 悟空管马,即是管好意识,主要是管好前六识。从而离开逻辑思维,纯客观地,不含主观意识地观照世间万物。主观意识消除,阿赖耶不能含藏种子,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也就无从执起。于是,八识清净,阿赖耶转变为大圆镜智,末那识因无可执而变为平等性智,意识消除了自我成见转变为妙观察智,其它五识不再追境着物,因而随缘成就事业,变为成所作智。转八识为四智,人就能从自我意识的围困中脱离出来,真正的面向社会,客观地正视宇宙人生。 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转八识为四智,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过去,就会有无限感慨了。人是多么蠢啊,简直是无知啊。百般愁思,千般苦痛,竟然都是前六识胡作非为造成的,也是由前六识自己

36、承受的。前六识是幻生的,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产生的,是物质的派生物,境存识存,境灭识亡,随缘生灭,并不是人人本有的真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本身就是六识,六识非真,根本就与自己(本性真心)无关,我们为之烦恼,岂不多事! 悟空进入圣境,成了齐天大圣,又养好了自己的白马,转八识成四智,大智慧成就了。此时真正是心安神宁了。齐天大圣府里,设有两个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即是心安神宁之意。心神安宁,百无忧思,应当是知足知乐了。但是,悟空并没有成佛,它要走的路,依然还远着呢! 佛教把生命现象分为四圣六凡,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37、这就是十法界。缘觉是四圣之一,因思考因缘,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而觉悟自性,如果不把觉悟出来的道理,运用来教化众生,就不是佛。释迦牟尼悟道时,曾因世人难以度化而想到入灭(弃世),但又不忍心就这样离去,所以把佛法简化为世人可以理解的三乘教法。如果他当时离世了,他也不是佛。其实,每个人都一样,自己懂得一些道理后,总是要和世人交流的,不可能把道理带进棺材。悟空此时的状态,就是释迦牟尼悟道时的心境。因而再入凡尘,重做世人,度化众生,就成了悟空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菩萨,行菩萨道,弘扬佛法、传播禅心,这就是唐僧出世、西游的因缘了。 六西禅东传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源自西土(古印度)。于公元527年,达摩祖师从印

38、度来到中国,建立禅宗,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禅,这个耀眼的字眼,就发出了灿烂的光芒,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禅,从上层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逐步走向普通百姓家,从宗教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特有的一个佛教宗派,并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之禅虽然来自西土,但它却是佛教跟道家、儒家思想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因此,禅的文化,又是跟中国的古代文化紧密相连的。西游记作为一部弘扬佛法的书,运用故事的形式,也作了一个很好的交代。西方如来佛祖,运用他智慧的眼光,观察到我们这个世界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派了观世音菩萨到东土寻找取经人。

39、正是达摩祖师来华弘传禅法的象征。 观世音,观世间音声悟道,能观世人音声而寻声救苦,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最得人尊敬和崇拜的。他从西土到东土,从极乐到娑婆,正是他的大悲精神的体现。途中,收服四个魔头,使他们皈依佛法。一个是灵霄殿下的卷廉大将,法号悟净;一个是天河里的天蓬元帅,法号悟能;一个是西海龙王之子,后变白龙马度唐僧西游;还有一个就是悟空了。这四个都不是肉眼凡胎的人,但又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东西。悟净是指本性,所谓性本净,就是觉悟本来清净的自性;悟能,是指本能,能知自己的作为都是出自本能,就是悟能;白龙马,是指本意,马是意,往西天求真是顾本,顾本之意,就是本意;悟

40、空是本心,明白自心本空,知道自心是幻,就是悟空,知空知幻者,就是本心。观世音菩萨到东土弘扬佛法,度化有缘,并没有带来什么法宝,只是揭示人的本心本性,本能本意而已。 唐僧是如来帐下的金禅子,因不肯听闻佛法,被贬到东土大唐降生,要他历经苦难,证成佛果。听闻佛法,是小乘,小乘人难证佛果。金禅子代表禅,是释迦牟尼发现并创立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大乘佛法,因此金禅子就不能在西方安享寂灭之乐,而是回到人间,重做世人,和光同尘,济世利生,这也是悟空明心后所要走的路。观音菩萨在大唐显像,指示唐僧西行之路,是观音法门在中国传播之意。 唐太宗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选唐僧作坛主。唐僧在台上讲了一会经,即被观音呵

41、责: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教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于是在空中显出救苦原身,指示西方之路。 菩萨与唐僧的这番对话,说明了什么呢?小乘教法,只度自身,唐僧已经明白了自心本空,他的心就是悟空。可这只是自己的觉悟,却无法度人,因而在人世间只能浑俗和光,度不了他人,唐僧登坛讲法,讲的就是这个。这时,在观音的启示下,知道有大乘教法,心中大喜。大乘教法是行菩萨道

42、,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唐僧回到世间,是带着这个宗旨来的。超亡者升天,是给人予乐;度难人脱苦,是拔人之苦,这正是大乘菩萨的慈悲精神。无量寿身是阿尼陀佛,无来无去是如来佛祖,都是我们的本性真心。唐僧在观音菩萨的言下大悟,因而立志西行,这正是典型的禅法。观音菩萨在空中显出救苦原身,是让唐僧明白,觉悟之人,应当要在空性之中示显慈悲精神,济世利生。 说达摩祖师是观音菩萨,并不违背佛旨。达摩来中国后,首传心印给神光,六传至惠能大师,禅就成为佛教中最为直截了当的顿悟法门,参禅悟道者,不计其数。达摩祖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可谓大矣!西游记写观音菩萨来东土弘传禅法,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实际上禅是由达摩祖师带到中华来

43、的。 唐僧是悟空皈依佛法后,生起来的成佛之念,是个肉眼凡胎的正常僧人,而同时唐僧又是禅的代表,金禅子的出世,标志着禅宗法门的建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念所生,一念善就成为好人,一念恶则成为歹徒,一念佛,就会上求佛果,下化终生。唐僧在观音菩萨的启示下得悟禅法,就立志西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善心大发,善根启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唐僧知道了西行之路,知道了获取最后的成功,必须找回自己的本心本意,本能本性,才能真正的舍弃自己的凡心俗意。于是立志西行,求取真经,成熟禅法以弘扬大教,这既是观音菩萨东来之意,也是释迦牟尼让唐僧降生东土的目的所在,更是悟空超凡入圣后重入五行再入世间的心愿。 唐僧皈依了观音

44、菩萨,就是皈依佛;懂得了西行法门,即是皈依法;自己成为僧,也就是皈依僧。参禅学佛者要皈依三宝,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具足,正是整个佛教的代表。任何人,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僧人。目前的出家人,一概称为僧人,那只是社会对出家人的尊称而已,究其实,有多少真的僧人呢?相反,在家人如果能够皈依自性三宝,找到了西行之路,虽然不能称为僧人,但也比现在的某些僧人了不起啊。七 初遇魔障 唐僧本来就是悟空生起的一种心念的产物。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如来佛祖定在五行山下,一定就是五百年,至今还没有出定。定中皈依了观音菩萨,立志保唐僧西天取经。唐僧是金禅子,代表禅法、禅宗。悟空保唐僧,就是立志弘扬禅

45、法。要弘扬禅法,就必须出定,要出定,就要有一种心念,这种心念,就是唐僧的出世,西行,证果整个过程。 唐僧得唐太宗封号,称为唐三藏。三藏,指经,律,论。经藏是释迦牟尼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记录,律藏是释迦牟尼约束弟子的行为规范,论藏是历代祖师的著述。唐僧的心,经过出世,称王,悟道,成圣,得定的几个阶段,已经是是非分明了。因此,三藏经典,四万八千法门,都只是他的心中事而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心内事;心内无事,那就是佛的境界了。唐僧西行,只为取经,取得真经,唐僧就不叫唐三藏,而是旃檀功德佛了。 唐僧西行来到法云寺时,寺中众僧议论取经之事,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涯难度

46、,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缄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不解其意。对于唐僧来说,这些岂能不知,一切都在他的心中啊。世俗之人,只顾目前取乐,得过且过,不懂人生,不明真理,怎能免却得了畏难情绪。而他,必须降服这一切,才能到得了西天。而且,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做到。所谓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他既然得到了观音菩萨的指点,就是一种觉悟,悟出了西天路,成佛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由于唐僧急于赶路,早早起来,未到四更天就上路了,结果误中陷井,被寅将军拿住,吃了他两个随从。赶路就是修行,急则生躁,修行人急则容易着魔。幸亏西方太白金星拯救,指示前程,使得唐僧得免于难。 唐僧的两个随从是俗人心,过不了两界山,

47、到不了西天。这两个人如果存在,则免不了唐僧的牵挂之心,所以要让老虎吃掉。老虎在东方寅位,所以叫寅将军。寅属木,在人体指肝。肝藏魂,心藏灵,灵魂本是一体,因而要去掉牵挂之心,还是要用心才行。人最难征服的,就是牵挂,明知既成现实的东西,也没有几个人能正确面对。因此,官场失意而愤世嫉俗者有之,事业不成而一蹶不振的也非常普遍。唐僧的牵挂之心去除了,西方大道也就显现了。西方太白金星,正是这样出现的。引导悟空上天的,是这个太白金星,引导唐僧走上西方之路的,也是这个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在西方,他的出现,就意味着西方大白,而金星,就是光明。唐僧要上西天取经,原是悟空之意念。但意念总是凡尘中的东西,因此如果他没有找回自己原本的心,则难到西天。悟空定在五行山下,困在五行中,唐僧不明白,所以太白金星告诉他,前面自有神徒相助,就是直指唐僧的心,点明他即将见到自己的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