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378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忻州市XXXX-XXXX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忻州市2011-201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是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忻州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市委提出的“三五“工作总要求和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的战略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进程,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忻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忻州实际,特制订本规划。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

2、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有新的突破,继续教育受到普遍重视,教育公平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忻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教育强市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幼儿园毛入园率为44.5%,8个县达到满足学前三年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4,年巩固率达到99.6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7、年巩固率达到98.1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2.4万人,每万人口在读高

3、中段学生42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二)师资素质显著增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合格率已基本达到规划所确定的预期目标,普通高中教师合格率达到9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2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76%。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完善,通过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累计培训2.4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活力;通过大力实施 “名师工程”,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名校长、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培训机制。“

4、十一五”期间,培养市级教学名师4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81人,省级骨干教师313人,培养22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群体,省特级教师达46人,省级以上模范教师62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45人。(三)素质教育实施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加强。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为重点,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明礼诚信教育等德育活动深入开展;学校体育、艺术和卫生工作进一步强化,启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围绕教学中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强化教研科研,实施精致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高考

5、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新建1个县级职教中心、1所县级职业中学,每县有1所集职教、成教、培训、科技引进、实验推广、学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0 所,在校生40172人。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忻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已基本完成,招生规模达到6300人。骨干专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个,职教实习实训基地2个。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3个县达到科教兴县标准。(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10个县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

6、,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教育倾斜。“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24.7亿元,全面完成了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改造危房217.88万平方米;投入近1.2亿元,加强以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配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创建8所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取得新突破,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所有农村学校,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六)教育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奖励机制,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

7、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帮扶体系日趋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30万名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0.05万农村寄宿学生落实生活补助费6211万元。各相关部门积极服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全社会发展教育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形成了支持教育发展的工作合力。教育系统注重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教育质量、招生、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全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情况良好,但与规划所确定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8、、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力图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新的问题又开始产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全市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未来几年,全市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期、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同时

9、又面临着国内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和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方面的挑战。全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等将面临全面、深刻的转型,人才市场将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全市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要求实现教育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政府对弱势群体受教育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对教育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二)适龄人口变化呈现出新特点全市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增长水平。随着学龄人口高峰的移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普及压力有所减缓,由学龄人口降低

10、所形成的投资浓缩效应,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及幼儿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创造了较为有利的人口环境。但中小学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城市、县镇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不能适应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造成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难以就近入学,加剧了区域间生源负载的不均衡性。(三)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教育面临新任务根据忻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至2015年全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7.5%,迅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城镇化进程加快,不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巨大需求,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所创造

11、的新的就业岗位,拉动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适用技术人才,各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从而引发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人口分布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要求学校布局也必须相应改变,基础教育设施投资出现新的增长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正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形势,面临着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教育,从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推进教育,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

12、势上去创新教育,实现忻州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经过五年的努力和奋斗,为在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基本实现忻州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三、“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五“工作总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

13、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依照现代教育发展要求,解决制约忻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整体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1.教育体系得到完善,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全覆盖和免费进程;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2.教育

14、设施普遍达标,教育手段显著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合格率、达标率均达到或接近90%,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3.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得到全面贯彻,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校管理科学严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水平更加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各级各类教育位于全省中上游水平。4.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初步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加速优质教育资源配备,初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及偏远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显著缩小,弱势群体教育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和保障。5.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贡献更加突出。到20

15、15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初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升,毛入学率达到38%;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3年提高到10.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10年提高60%。全市国民素质明显提升,一大批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忻州发展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人力资源强市优势初步形成。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如下图:(二)工作方针和推进策略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

16、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革创新,强市惠民。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2.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学校智育,转变教学观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和改进学校体

17、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扭转学生体能和视力下降的局面,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开齐开好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心态,养成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统一行动,努力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3.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确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质量观,把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教育资源的配置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8、下大功夫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发布制度,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4.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政策基本导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工作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向农村倾斜,统筹区域内学校协调发展向薄弱学校倾斜,统筹不同群体教育协调发展向弱势群体倾斜。5.把改革开放作为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和完善课

19、程改革,积极探索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扩大社会参与和公立学校制度创新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为重点,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为重点,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6.把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策略。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立足市情、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稳步推进。支持山区和边远农村加快发展,在新增公共资源、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通过重点支持、先进区域带动和后进区域自身努力,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从而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三)主要任务和要求1.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

20、育。35周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8%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满足03周岁婴幼儿入托(园)需求,初步构建05周岁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前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按照政府主导、分级管理、促进均衡、注重内涵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实行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裕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加快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到2015年,全市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

21、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和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体系。按照居民分布、人口构成、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幼教需求,统筹规划全市学前教育规模和布局:到2015年,市区、县镇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市区、城区适龄幼儿(含暂住人口)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幼儿园,毛入园率达80%以上。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公办幼儿园规模不小于市区、县镇办园总规模的3/5。市区、县镇公办幼儿园均应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均应取得办园许可资质并达到市级二类幼儿园标准。加快推进城市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工作。到2015年,农村各乡镇要建立起能够满足乡镇所在地适龄人口学前三年教育的幼儿园。有

22、条件的地方根据需要可以建立保教性质的托儿所。乡镇所在地应有1-2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起到骨干、示范引领作用。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为主体,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乡镇所在地其它幼儿园均应达到市级三类幼儿园标准。平川乡镇所在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70%,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不低于85%;山区乡镇所在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60%,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不低于70%。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富余校舍,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到2015年,居住人口在千人以上的行政村原则上达到村村有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平川地域的行政村实现满足学前三年教育要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65%,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不低于7

23、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不低于90%,幼儿园办园条件达到市级三类办园标准;山区行政村实现满足两年以上学前教育要求,毛入园率不低于70%,幼儿园办园条件基本达到四类标准;千人以下的行政村实现满足一年以上学前教育要求,毛入园率不低于90%。举办村级幼儿园主要依靠当地行政组织或社会力量,有条件的县(市、区)应予以适当资助。对适龄儿童较少的行政村可以采取村级之间联办幼儿园或在周边小学附设幼儿班的方式设置学前教育机构,保证35岁幼儿能够接受学前教育。2.义务教育大幅度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入学率、高巩固率、高质量和全面、均衡、公平的发展目标。针对制约我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24、的主要问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关注热点,全面提升,持续发展。基本消除辍学现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按照法定年龄按时入学、升学、毕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小学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初中巩固率确保98%以上。以提升农村和山区教育为重点,初步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统一城乡拨款标准,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统一城乡教师配置标准,向偏远地区农村倾斜。建立城市学校教师和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村支教机制。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启动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

25、设备、图书等资源。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和监测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关注薄弱区域和弱势群体,基本实现教育公平。着力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推进薄弱学校改造,鼓励名校帮扶弱校,建立学校联合共同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行校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任何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禁止义务教育学校选拔性招生,努力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完善义务教育救助制度。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一补”范围,并逐步提高“一补”标准;对边

26、远农村及山区的寄宿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确保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保障智障、视障、听障和语言障碍的少年儿童教育为重点,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具有学习能力的适龄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推进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市区、县镇班额标准化和农村学校规模化。依据市区、县镇适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规划,加快市区、县镇城区中小学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步伐,到2015年,市区、县镇所有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50人和45人标准。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

27、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到2015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农村基本消除百人以下小学和两轨以下初中。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改革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等多种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区域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举报制度和公告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氛围,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主动监督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违规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基本质量标准,严格

28、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校舍建设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配齐配足音、体、美和外语等各科教师。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继续实施“一颗鸡蛋”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执教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深化教师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精良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实施监测督

29、导评估。3.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5至17岁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办学规模大体相当。 普通高中教育。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形成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教育格局。稳定普通高中发展规模。按照整合资源,稳定公办,规范民办,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普通高中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使全市普通高中稳定在35所左右,在校生规模控制在6.6万人以内,解决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发展不协调问题。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

30、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业、升学、就业、行为和心理指导;解决部分高中学校办学方向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办学模式多样化。允许农村高中、民办高中招收职业方向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开展高二后分流教育改革实验,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打通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沟通的桥梁,解决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的状况。坚持办学体制多样化。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普通高中共同发展的格局。依法管理民办高中学校,加强业务指导,引导民办优质高中向标准化、特色化方面发展,民办非优质高中向综合化或职业高中转型发展。促

31、进高中发展特色化。公办优质高中和民办优质高中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创办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不同特色的高中,解决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建设标准化现代高中。按照示范高中建设标准,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力度,使普通高中校舍、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训设施装备建设,提升教育水平,构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摆到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政

32、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多渠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发展,尽快扭转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在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过程中,要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统筹协调,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宣传引导,下决心使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都具有体现本校特色的强势专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解决学校专业设置小而全和生源不足的问题。到2015年,全市规模在1000人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发展到40所以上,在校生规模达7万人左右。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示范性职业高中、示范性技校实训装备、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掌握实用技

33、能创造有利条件。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建立政府指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中等职业教育格局,探索与发达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机制。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相结合,“订单、定向”培养与务农、转移教育就业相结合,营造方便学习者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的环境与条件。落实国家“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政策,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城市新型就业队伍服务,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转移服务。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院校毕

34、业生优先就业。4.地方高等教育加快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发挥好地方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大力支持忻州师范学院的发展。加强与忻州师院的协作与联系,利用忻州师院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忻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完善职业技术学院的硬件设施,充实提升专业实训装备,建立实训基地,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凝炼办学方向,打造适应忻州产业发展的强势专业,突出办学特色,使忻州职业学院进入山西省一流高职学院行列。5.成人教育建立灵活、开放、多元的终身学习体系,广泛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实现全市每年成人教育培训

35、总量70万人次的目标。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市、县两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的继续教育领导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继续教育发展。各行业设立继续教育指导机构,负责本行业继续教育的规划、标准制订、组织实施和资质认证。完善农民教育与培训的保障机制,形成政府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农民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的机制。市、县财政设立农民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促进各种学习的衔接与沟通。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教育服务功能,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职业学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样的继续教育机会,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鼓励中、高等学校实行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实行职前

36、和职后、学历和非学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并举,方便成人学习者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部分段完成学业,促进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相互转换,探索建立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满足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种、养、加工等农牧业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达到35万人次以上;加强对离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培训和转岗培训,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30万人次;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村发展成人中、高等教育。建立以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适应忻州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需求,职工

37、达千人以上规模的企业,都要建立职工培训教育机构,到2015年,职工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覆盖面要达到职工总人数的60%。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创建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组织;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等组织达到总数的30%以上。60%的乡镇建成社区教育中心,全市社区教育覆盖率达70%以上,初步形成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框架。四、教育改革与创新(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38、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实行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适应国家和当地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

39、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加强教学质量评估、监测和信息发布,建立教学质量定期监测和公布制度。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

40、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教育项目建设,鼓励投向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和学校后勤项目。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做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依法以多种投入方式举办民办中高等职业学校。依据忻州实际,把民办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

41、和普通高中教育以外的其它方面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普及学前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和拓展成人教育的生力军。要依法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在事业计划安排、招生、教育教学、颁发学历等方面,民办学校教师的在职聘任、专业培训、社会福利等方面,民办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评模、社会优待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同等的权利。各级政府定期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以及民办学校,给予表彰奖励。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民办教育发展和政策协调。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民办学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

42、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现有的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民办学校要控制规模,引导他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切实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要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逐步推进监事会制度,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收费制度、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风险保证等制度。(三)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市、县两级政府教育统筹管理。市政府要加大对全市区域内各级各类教

43、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县(市、区)政府履行职责,发展和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县(市、区)政府统筹管理本区域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负责城乡学校布局、标准化建设与校舍安全,统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统一师资聘任和管理,开展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机会。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改变政府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政策指导、规划、拨款、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逐步加大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力

44、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实行教育问责机制。(四)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完善中小学入学和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公开招生名额、公开招生规则、公开招生结果。改革高中招

45、生录取办法,强化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和体质健康等方面能力的考查,科学运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步扩大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比例,实行多样化录取方式。优质高中60%以上的招生指标要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为办好每一所初中创造良好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注册入学。认真做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打好基础。(五)深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健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

46、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董(理)事会、行政、党委三方成员双向进入机制。督促民办学校规范董(理)事会运行方式和决策程序,理顺董(理)事会与校行政的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理顺党组织与决策机构的关系,保证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确保党组织在民办

47、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民办学校工会组织建设。逐步推进监事制度。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六)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教育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加强与教育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的办法,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支持职业教育与省外、市外联合办学,鼓励行业、企业参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学与共建,充分利用省内、省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五、重点工程从改善民生,建设教育强市的要求出发,投入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一些让人民群众

48、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活力的实事,在关键领域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着力实施“六大工程”:(一)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地方性配套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校舍安全工程计划,两年内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扩建工程;根据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规划,三年内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卫生设施、图书资料等项缺口;解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缺乏问题;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85%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规定的办学标准,14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县达标验收,实现城乡、区域、学校

49、之间的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使学校成为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的地方。按照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山西省普通高中教育技术建设标准(试行)和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突出解决好新课程设置、教育装备删旧补新和落实新的管理机制与办法等关键问题,使所有普通高中逐步实现标准化。到2012年,县直高中学校达标,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全部达标。(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市区、县镇中小学规模,撤并一批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中小学,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规模小、师资差、质量低和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