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480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4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doc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下篇 高技术产业及其开发区建设的若干问题 第十三章 科学园政策的理论基础 近20年来,一股迅猛的科学园热潮席卷全世界。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不断地寻求解释科学园发展的各种理论。他们认为,对科学园政策理论基础的讨论是经验研究的前提。当然,并不是采用科学园政策的决策者在决策前都清楚地认识并应用了这些理论。因此,所谓科学园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指对发展科学园有用的理论,是“事后的”,有追溯效力的,认清这一点很重要。科学园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各种有关区域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可归纳为两大类:(1)强调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例如增长或创新的扩散)的理论;(2)强调地区创造性,

2、而没有明显的空间传播过程的理论。第(1)类理论包括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这类理论中,厂商或个人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这类理论对区域发展的解释是建立在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运用这些理论制定政策的关键,是创造推动性工业或创新工业。第(2)类理论包括企业家能力理论、苗床(seedbed)理论和地区创造性理论。这类理论强调创造良好的环境或增加地区的“肥力”以使经济获得发展。第(2)类理论对区域发展的解释不必建立在地区间或部门间不平衡的基础之上。运用这些理论制定政策的关键,是强调培养人或创造地方环境而不是创造工业本身。以下分别对这两类理论加以阐述。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与创新扩散理论

3、增长极理论是1950年由法国学者帕鲁(Perroux)提出的,它强调投资在推动性工业(极)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而导致全面的工业增长。在帕鲁最初的陈述中,诱导的增长是在经济空间内发生的。后来,缪尔达尔(Myrdal,1957),赫尔希曼(Hir-schman,1958),保德威尔(Bouderville,1966)和其他学者的一些著作中,阐明了同类的观点,即推动性工业所诱导的增长发源于推动性工业所在的地理中心,这种地理中心称为增长中心。等级扩散理论强调工艺过程创新,这一点与增长极理论有所不同。而且,它不像增长极理论那样把经济增长看作在一个地区从中心向边缘传播的过程,而是把技术创新看作

4、从大城市地区向中小城市地区涓流扩散的过程。还有一种非等级扩散理论。它认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发达的通讯技术使得创新扩散在空间上不成等级系统,即可能越级扩散。在以上三种扩散理论中,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理论是用以解释科学园发展的理论中最强的一支。科学园可以看成增长中心,它导致集聚经济的发展。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高度集中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待遇,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纷至沓来。如果将科学园看作增长极,则投资的目标不是增长极理论所假设的推动性工业部门,而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设施。或者投资到那些与大学有联系的企业,以利于发挥研究性大学资源的优势。一般来说,增长极理论所预期的经济增长诱导类型有:通过前向联系和

5、后向联系促使原有公司的扩建和新公司的产生;通过地方化经济,在与推动性部门相同类型的部门中形成新的公司;通过居民的活动,间接地促进消费服务和零售贸易公司的扩建和新建。预期的诱导增长是大量地通过乘数效应产生的,建立推动性工业部门应使乘数效应最大化。与一般制造业形成的增长中心不同,科学园内企业间的大量联系和所诱导的增长主要不是建立在原料流,而是建立在信息流基础之上的。科学园所造成的服务和贸易的增长效果比一般制造业工业园区的增长效果要大,这是因为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工资比从事一般制造业的工资高些。科学园所造成的地方化经济,一方面是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高度竞争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共同利用有特殊专

6、业技能的劳动力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更间接的增长诱导类型可能出现,即,科学园有助于加强大学和其它地方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产力,因而引诱与大学有关的新公司在科学园发展。增长极具有正、负两种效应。形成“扩散”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购买和投资的增加。形成“回波”效应的原因,是由于发达地区有效率的生产者通过竞争抑制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动。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随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变化。支持建立科学园的学者认为,科学园的有效性在于其“扩散”效应压倒了“回波”效应。由于位于科学园(中心)的公司从周围不发达地区(边缘)购买原料、吸收剩余劳动力以及向边缘地区投资,增加了边缘地区的人均收入,从而通过消费乘数刺

7、激边缘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科学园的投资应集中于乘数效应较大的和竞争优势较强的那些部门,如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没有贸易壁垒(在一国内通常没有)的情况下产生扩散效应。本地规划的科学园多倾向于建立本地区所有的中小规模的企业,以及对地方实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企业,而不倾向于吸引那些大型多区位的公司新建的分厂,不愿意向这些非地方公司提供金融优惠政策,因为这些公司或分厂与本地的经济联系很少。然而,由于地区的金融资本、劳动力、管理、技术和基础结构往往不能满足建立科学园增长极的需要,往往只有国家政府和大型多区位公司联合才能规划和投资于新科学园。因此,很多学者对于科学园的扩散效应仍然表示怀疑,因为这类科学

8、园有可能成为“飞地”,对本地经济影响不大。 第二节 企业家能力理论、苗床理论和地区创造性理论 企业家能力理论、苗床理论和地区创造性理论所要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区位,例如加利福尼亚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奥斯汀的经济活力比其它区位经济活力强?它们具有哪些优势条件?是否能通过公共政策创造这些条件从而形成类似的具有经济活力的区位?美国学者安德逊(Anderson)1985年提出,创造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在高度竞争性的地区发展,这些地区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通讯网络。他认为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创造这些条件,包括创造科学园。地区的创造性也和城市的规模有关,因为较大城市能提供较多的服务和较大的集聚经济。

9、企业家能力理论、苗床理论和地区创造性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1934年,熊彼特就提出“企业家是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结合体的关键。”对熊彼特理论的现代应用,则是把企业家密度和企业家网络的扩展程度与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认为科学园由于创造了环境,培育了新的公司,涌现出创新企业家,因此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科学园的发展分为机构阶段和企业家阶段。在机构阶段,园区吸引主要的研究设施,增加服务和支撑工业,集聚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开始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在企业家阶段,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个人名义或集体名义组建新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位于同一地区内。企业家能力理论十分强调科学园发展的“企业家

10、阶段”。增加企业家密度的政策重点在于向有潜力的创新者提供技术援助、地位、特殊培训以及启动资本,同时还强调改善整个文化和经济环境。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生命的早期阶段,要有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公司和优秀的企业家。增加企业家密度的政策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致的。苗床理论又称为孵化器(incubater)理论,它是关于在新生产部门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所需要的地理条件的假说。过去对这个假说的一种解释认为,大城市中心是雏型生产部门的最好的孵化器,因为这些部门需要多种多样的集聚经济,使它们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也能幸存下来。现在对苗床理论的最新解释提出,苗床本身的区位可能有周期性的变化,例如当前的苗床选择在

11、阳光地带,实现“国土创新综合体”的功能。这两种说法都指出,苗床现象的动态特征是从原有公司中衍生出新的子公司。表面看来,苗床理论在纯描述方面相当合理,但是正如下面所分析的,它掩盖了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因此有人尖锐地指出:“苗床理论的症状是轻率地使用了生物学的隐喻”。科学园是以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为特点的,按照苗床理论,科学园中包含为新生企业提供的孵化空间(创业中心),这些孵化器设施与成熟公司或新建分厂的永久性设施不同,美国亚特兰大先进技术开发中心和康涅狄格新港科学园就是这样的孵化设施。有孵化设施的科学园在欧洲更加普遍。它们一般提供35年固定期限的孵化场所,租金较低,应用建立孵化

12、器的方法大大减少了新公司的破产率。在以色列的韦兹曼研究所、英国的帕拉塞技术园和瑞典的查尔摩斯园等有孵化设施的园区附近,又生出新的科学园区来。由此可见,科学园是创新企业家活动的苗床。然而,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地方企业家存在?地方条件是否能支持新公司的起步发展?某些地方的教训说明,往往利用公共政策不能解决新公司的起步问题,只有花费大量代价时才能这样做。这些地方最好吸引那些原有大型公司的分厂,至少在科学园初建阶段这样做,才能保证基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的开发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60年代刚刚开发时,罗利-达勒姆的基础工业制烟和棉纺织工业正在衰退,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地区

13、外部的控制,那时完全没有地方风险资本,交通和通讯网络不发达,企业家成功的历史很短。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型成功公司分厂设置在这里,促进研究三角园很多大型设施的建设,使企业家有很大的成功机会。科学园的决策者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关键问题:成功的初建公司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地方乘数效应来保证本地有长期支持它的财力?如果科学园内的公司与本地公司很少联系,而主要和该地区以外的公司相联系,那么,最好由高一级的政府来承担对这个科学园的管理。以上分别阐述了科学园政策的一些解释性理论。可以看出,一方面,所依赖的理论都有其弱点和不明确之处,另一方面,各种特殊的区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障碍的因素,使有

14、效的理论很难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虽然讨论理论是研究经验的前提,但是这些理论不可能完满地解释复杂的实际问题。第十四章 空间扩散理论与高技术园区的宏观区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经过了30多年的迅猛发展,在80年代进入了新的高涨阶段。这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对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技术产业也日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硅谷热”的兴起,人们已经从技术科学、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等方面对高技术园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章拟从高技术空间扩散的角度,探讨高技术园区的宏观区位。 第一节 技术创新、扩散与产业成长 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

15、动力源泉的观点如今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最早从技术的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是著名经济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他从技术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出发,合理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因而他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独树一帜,是主要流派之一。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包括(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的重要部分(还包括制度创新)。熊彼特根

16、据对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具有非连续的变化与移动的特点,而这种变动正是由于创新引起的。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了对银行信贷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引起经济高涨,而当创新已经被较多企业采用,盈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这种需求便减少,于是产业收缩。但创新不会停止,均衡会被新的创新不断打破,于是经济增长。创新推动产业走向繁荣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1)为了谋取额外利益,企业纷纷进行创新;(2)其它企业为了分享这种利益而开始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模仿;(3)那些采用旧方式的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适应性模仿(即进一步的推广)。后两者即是技术创新的扩散。继熊氏之后,莫尔顿卡曼和

17、南赛施瓦茨等从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三个决定变量对技术创新和扩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另一个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与产业发展的学说是哈佛经济学教授维龙(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维龙根据I克拉维斯的技术差距(Technologicalgap)理论和新技术产品在美国与欧洲间产销的变化,将新技术产品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图14-1):第一阶段为“新产品”阶段(t0t1),成本较高,生产规模小,美国自己消费;第二阶段为产品“成熟”阶段(t1t2),产品定型,生产扩大,出口不断增长;第三阶段(t2t3),为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标准化使其技术推广和扩散,其它国

18、家开始仿制,出口减少,甚至开发国从别国进口。美国加州大学的马库森(AMarkusen)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十几个工业部门技术创新和扩散与部门利润历史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利润周期模式(TheProfitCy-cleModel,图14-2)。马氏将一项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分为零利润、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递减和间或递增(小技术革命引进)、负利润五个阶段。无论维氏还是马氏的理论,与熊氏的创新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谓异曲同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的成长与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而随着创新的完善和产业的成熟,创新必然地产生扩散,从而引起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作为完全建立在技术

19、创新基础上的高技术工业园,不仅具有上述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其它鲜明的特点。与传统产业不同,高技术产业不受或很少受硬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等)产地和大运输量条件的限制。它产生于信息时代,其产业最重要的载体是创新的技术及其市场等信息,而技术本身的传播和扩散特性便决定了必须循着技术创新源区和扩散的途径去研究其空间区位;其次,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扩散才能使其产业化和商品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广泛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活水平;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扩散包含了技术推广、吸收与模仿、改进,从而可能进一步地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第二节 空间扩散理论 从地理角度来看,扩散(diffusion)是一种创新(innov

20、ation)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这种创新可能是一种观念、技术、时尚或其它人类文化特征等。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被誉为第四代区位论大师的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哈格斯特朗(THgerstrand),他于1953年发表的“Spatial Diffusion as an Innovation Process”奠定了空间扩散理论的基础,之后一大批美英区位论学者对之又作了深入研究,并将之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市场研究、城市体系及政治和文化地理研究之中。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由于它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能节约劳动和节约资本;或者提高系统的功能(质量)而创造新的市场,便在创

21、新者与其周围的空间里产生“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就会促使创新者向外扩散和传播。或者周围地区为消除差异而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扩散可以发生在人群之间、企业(厂商)之间、地区之间或企业与地区之间等,经常地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及国际技术贸易等方式实现。扩散过程首先是通过创新者(地)与最早的接受者间的信息传输发生的;然后首批的接受者又作为新的创新者继续扩散,如此经过若干时段,接受者的累积数量将趋于饱和,扩散过程亦趋结束。但扩散要受一系列的媒介限制,有些可以通过大众传播,也可以是人员往来或私人信函、电话等,我们把一个人可能接触信息的空间称为个人信息场(PIFprivatei

22、nformationfield),而一地域内人们个人信息场的总和则构成平均信息场(MIF)。由于信息场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因而距离成为影响扩散过程的首要因素。在距创新源地较近的个人或地区比较容易先获得有关的信息及技术,距离远的地区则较为困难,这一现象被称为扩散中的近邻效应(neighbourhoodeffect)。影响扩散的第二位因素是位势。因为创新本质上具有专门技术的性质,无论创新者还是接受者都需具有一定的技术层次,否则即使扩散的媒介存在,而由于接受者在此时刻所处的层次较低亦难于完成扩散过程。为了衡量接受者在平均信息场中的层次和地位,引用了位势的概念以度量之。位势是由接受者本身

23、的性质、层次、规模等因素及其在平均信息场中的区位共同决定的,它表明了接受者与创新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机率的大小。哈格斯特朗通过对农业技术改进、汽车和无线电普及等现象进行廿多年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的扩散在不同时段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简单地说,接受者在开始阶段较少,中间阶段剧增,后期亦趋减少,呈正态分布曲线,其累计数量为逻辑斯谛曲线(logisticcurve,见图14-3)。用数学形式表示即是:(1)其中y表示新技术接受者的累积数量, 表示新技术在t时刻的扩散速度。上式的解为:然而技术的创新是不断发生的,既包括小的更新,也包括原理或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因而一项技术的饱和值可能被另一技术超越,随

24、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关联的一系列高新技术A,B,表现为后者替代前者的顺序递进现象,前后之间相互交错,表现为众多短期的单项技术扩散过程,从宏观上来看,相关技术扩散的长期过程表现为更大尺度的扩散曲线(图14-4)。长期过程的逻辑斯谛曲线是由科学技术重大发现的节律性决定的,表现为一系列的重大创新产生并扩散后会出现一定阶段的停滞。若从某一时间断面上看,高技术的扩散则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图14-5)。 第三节 高技术扩散的类型与产业区位 一、扩散类型及其特点 技术扩散的类型可以根据扩散中的某一因素或特征分类,如可以按引发扩散的原因或机制分类。但通常的扩散类型是按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特征来分,具有三种类

25、型:(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其特点是围绕创新起源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出连续的扩展,这种类型主要受距离因素控制,近邻效应明显;(2)等级扩散(hierarchicdiffusion),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序列顺序扩散,如规模顺序、文化层次,社会和经济地位、官职等级等,其决定因素为接受者的位势;(3)位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表现为扩散接受者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它主要是由于移民或其它形式的人口流动引起的(图14-6)。以上三种空间扩散类型只是纯粹的理论模式划分,在现实世界中,控制技术扩散的因素很多,因此,高技术的扩散可能是二种或

26、三种类型的组合,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将更为复杂多样。 二、扩散中的高技术产业区位 高技术产业通常包含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三个部分。作为创新起源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与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分布有关,因而科技人才密集分布区则决定了创新的区位。然而在高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才、工资、用地,政策及寻找市场等原因,生产制造的部分过程或销售服务的分支机构便会向其它地方(特别是城市)扩散,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区位。高技术扩散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在微观尺度上,由于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对信息的完全依赖性,企业围绕高新技术源区的空间集聚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布点准则正与扩展扩散的

27、过程机制相同,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区位成长在微观上主要受扩展扩散过程支配。以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形成为例,高技术企业最初基本上布局在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区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传播中心)智力资源高密区的几何中心位置海淀路中段,从1980年成立的“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以至相继成立的“科海”、“京海”、“四通”、“信通”等公司都是布局在这个核心地段。近十年来,各类高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1983年仅11家,1984年40家,1985年90家,1987年148家,1990年发展到974家。随着企业的增加,企业布局也先后扩展到中关村路、成府路、白石桥路、中关村南路、海

28、淀大街、学院路等。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扩展到100平方公里的范围。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也是在这种扩散模式下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的宏观扩散则不同,与创新源区位势相差不大的最先可能接受者的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因此,在宏观上将表现为以等级扩散为主的区位成长过程。对于等级扩散过程,FBoon,Hudson,BJBerry,Hgerstrand等人都进行过研究,笔者可将其做一概括。假定现存在具有等级体系的若干中心,其最大中心规模为P1,第r级中心规模为Pr,依Zipf的位序-规模分布得出:Pr=P1r-q(6)式中r为规模级数,q为系数。在这个体系中,各中心间必然要

29、发生技术信息的交流,如果中心i与j间距离为Sij,引入相互作用的摩擦系数x和常数K,则其技术的空间相互作用Ii j可用最简单的重力模式表示:(7)对于t时刻j中心共接收到的信息作用量为:(8)因此可以用 来作为i中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力(或“位势”)大小的度量。Berry的研究认为,必然存在一个中心规模的下限Pmin,或技术相互作用量的门槛F,如果某一中心接受的信息作用量小于F,则该中心不可能接受高级中心的扩散并再扩散到其它中心,也不会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高技术扩散过程必然具有下列约束:(9)即 (10)将(6)代入上式进一步得出:(11)从(11)可以看出,等级扩散仍受中心间距离Si

30、j的影响,当距离摩擦系数x趋于0时,上式则为纯等级扩散;而当x趋于无穷大时,上式则表示纯扩展扩散;如果各级中心间可达性得到改善,则高技术扩散的形式更趋向于等级关系。用重力模式估算各中心间的信息作用量在理论上并不完善。Wilson提出了一般模式,Iij=AiBjOiDjf(Cij)(12)其中Oi为i中心的信息流出总量,Dj为j中心的信息流入总量,Cij为i与j之间一般的距离度量,如空间距离或旅途耗费等,而Ai和Bj被称为平衡因子。上式具有以下约束条件:(13)(14)(15)其中C为总耗费,应使之达到最小。Wilson运用最大熵原理导出了上式的解:(16)其中 (17)基于以上的推导,简单形式

31、的高技术相互作用和门槛约束条件可改写为:Iij=KPiPje-sij(18)(19)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在由所有中心相互作用构成的平均信息场中,各中心间高技术扩散机率在t时刻的空间分布。(20)我们也可以计算各中心产业成长的概率分布:(21)然后可以根据高技术园区总体发展的成长曲线(5)预测其空间区位的演变。应该说明,Boon的研究认为,高技术创新潜力与中心的规模等级呈双曲线的关系,Berry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相互作用的门槛值。 三、技术层次与网状扩散 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技术可分为三个层次:(1)使用技术;(2)方法技术,指新产品的设计方法和生产工艺,获得方法技术后即可复制或移植开发;

32、(3)原理技术,创新前研究获得的基础性原理,是方法技术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所创造。高技术的扩散包含了上述几个不同的层次,在现实世界中,低等级中心并不尽是接受使用技术,而可能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在方法技术方面突破,甚至向高级中心反馈扩散,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区域,接受者技术层次的提高使中心的规模与位势间的关系弱化,更容易形成比等级关系更复杂的网络式的扩散。第四节 高技术扩散国外案例研究继哈氏之后,许多学者应用空间扩散理论进行了解释性的和预测性的研究。如Yeates的英格兰人口增长过程分析,LBowden的科罗拉多高平原地区灌溉技术的推广,DGrigg的“绿色革命”在亚洲的扩散,Morrill的

33、城市中犹太人街区扩展研究和美国农用拖拉机的扩散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特别是ZGriliches对美国杂交玉米扩散的研究,和BJBerry对美国城市电视台的扩散与电视工业的市场渗透的研究,分别堪称扩展扩散和等级扩散案例研究的典范。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时间尚短,国外对其扩散过程研究的文献还不多,但笔者从可以获得的有限资料中,仍发现了一些高技术扩散的现象。在迅速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内,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可谓独领风骚。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至今不过五十年的时间,商用计算机仅有四十年,但它强大的工作能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三A”(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

34、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广泛应用,已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革。 一、扩散中的技术替代 高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替代,计算机技术也不例外,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大中小型机等,都是日新月异地更新和替代。这可以从存储器的变化和通用计算机的设置变化中看到这种替代规律。世界半导体年销售额1983年已超过100亿美元,80年代的销售额年递增在20以上,特别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生产和销售增长更快。但是存储器技术更新也是异常迅速,七十年代后期4K存储器居于主导地位,至80年代初为16K存储器替代,之后64K和256K存储器分别在几年内

35、后来居上,目前640K存储器则居于主导地位(图14-8)。技术替代的钟型分布在此得到较好的表现。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1983年计算机销售额达428.3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60.5,但不同机型计算机的销售和设置变化相差很大。19771982年,美国计算机设置台数合计年增长率为67.8,其中个人计算机年增长率为159.6,而通用计算机却减少了1.7(表14-1)。从销售情况看,通用计算机1980年销售额占整个计算机的23,到1984年仅占一半。说明美国通用计算机的生产和销售已进入晚期,而个人计算机则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日本计算机的生产技术和使用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

36、本从60年代开始安装通用计算机,70年代大量安装微型机,至80年代初期,微机销售增长势头一直很猛,但通用计算机增长开始减缓(表14-2及图14-9)。我们对通用计算机安装的台数和金额分别作回归、发现,均符合扩散过程的成长曲线。安装台数:存量金额:其中t为年份。表14-1美国计算机设置情况(单位:千台,亿美元)时段19771982年均增长率机型台数金额台数金额台数金额通用计算机58.242957.2683-0.39.7小型计算机215.548597.020122.633.2小型商用机47.519210.09934.939.1个人计算机33.033895.085159.695.2合计3555064

37、729.7106367.816.0资料来源: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1985,p603。 表14-2日本通用计算机安装运行情况(19651983)(单位:亿日元)年份安装台数金额年份安装台数金额19651455129995197530095194639619661937174236197635305225834419672606224762197740719253256319683546301160197848132282073619694869441227197958944321827219706718617160198072108362389619719482891221198188223416

38、47211972128091136220198210634447164201973172551373282198312841052909161974234431601850(注:数据为每年三月末现在量)资料来源:同表14-1,p614615。 二、计算机产业的空间扩散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是难以分开的,美国作为计算机的诞生地和主要技术创新地,是计算机技术扩散的源地。随着技术的扩散,美国对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甚至成为其它国家计算机产品的市场,最典型的例证是日本。平松守彦在技术密集城市探索一书中描述了1960年日本通产省与美国IBM公司谈判转让计算机专利技术的经过:“我国电子计

39、算机的历史就是从这次专利谈判开始的,当时对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日本的电子计算机用象和蚊子作比喻。如今20年过去了,我国一个接一个地开发了便宜的、小型的、性能良好的机种。这样终于占据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的位置”。1970年日本计算机产品出口额仅有71亿日元,只相当于进口额的7.4。在此之后,日本的出口进口之比逐步上升,从1981年起,计算机主体、外围设备和部件的出口额全面超过进口,特别是外围设备出口增长最快,占出口额的57.3,1982年出口额达4588亿日元,几乎为进口额的两倍,其中向美国出口计算机2408亿日元,占52.5,从美国进口计算机的金额1804亿日元,占总进口额的78.4。由

40、此可见,日本计算机产业成长对作为扩散源地的美国一直有着强烈的依存关系,而美国对日本计算机技术的扩散,从总体上已经跨越了日本引进技术、进口产品和美日产品竞争的阶段,达到产品规模生产且日本向美国出口占优势的阶段,完成了技术空间扩散的一个循环。美国计算机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计算机技术国际扩散的变化。19721982年美国计算机产品出口额递增率平均为20.9,而进口额递增平均29.3,OI比值从7.6降至3.9,特别是后期降低较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扩散已经使主要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美国之间有趋于均衡的倾向。技术空间扩散是高技术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基础。ERogers在硅谷热一书

41、中专门论述了硅谷的影响和扩散。他写道:“硅谷的成功也促使高技术工业区在美国其它地方扩散。这些新兴工业区的设计者们以硅谷为模式,连取名也步硅谷的后尘,为他们的工业区冠以硅原、硅山,东部硅谷之类的名称。这些新兴高技术工业区的发展吸收了硅谷的成功经验”。他不仅详细论述了硅谷对128公路工业区和北卡罗莱纳科研三角区形成的影响,还对盐湖城“生物技术谷”、纽约州北部特洛伊高技术中心(东部硅谷)、达拉斯高技术工业区(“硅原”)、科罗拉多泉地区(“硅山”)、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电子工业区(“北方硅谷”)及凤凰城、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图和洛杉矶奥伦治县的高技术中心等形成与硅谷的影响进行了逐一论述。 第五节 扩散与发展

42、我国高技术园区建设 我国自1985年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联合创建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仅仅六年时间,全国已建成经国务院批准认定的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上省市属的共计36个。在这些开发区内已有高技术企业1690个,职工达12万余人,产值59亿元(1990年),一些城市的园区发展已显示出灿烂的前景。由于园区开发历史短暂,加之资料统计的限制,现在对高技术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性研究则显仓促,因此,仅从空间扩散的观点对园区建设进行一些分析。 一、作为创新源的高级中心区位 高技术园区的发展依赖于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相当数量高级专门人才的集聚。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人

43、材的集聚与城市规模成密切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更是智力最密集的城市。西方一些经济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国家也具有这种规律,如FBoon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的创新潜力与其规模等级位序之间呈双曲线关系。所以,高技术园区在开发之初必须依赖规模较大的城市。在我国已认定的27个园区中,19个位于特大城市,2个位于大城市,5个位于中等城市,仅威海一个为小城市。园区所在地包括了所有200万人口以上和前几位的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些城市市区共有高等学校514所,占全国467个城市市区高校的46.3,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311.7万人,占全国城市的42.7。其中19个特大城市的

44、高校数和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分别占27个城市的92和94.7。这进一步说明了高等级规模城市的科学研究实力及其对高技术园区的作用。一些城市近年的发展更能说明这一点,如北京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三年来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达2027项,实现技工贸收入56.8亿元,平均年递增50。天津、沈阳、武汉等园区也都取得显著效益。这些高级中心区位将在技术创新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表14-3)。 二、作为第二创新源的对外技术窗口区位 由于我国经济技术水平还较低,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因此,引进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并在引进中不断地吸收、模仿、创造和推广这些技术,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我国开放改革以来,在

45、沿海地区相继建立了经济特区、开放地带、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表14-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所在城市科技力量(1990)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高等学校数个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上海74942451073171634天津45728277903141164沿广州2912615736358720海大连172138170234184城福州8712198936494市厦门388217747839深圳352191766489海口28234041267威海13-70961860北京57761500858156021东沈阳3602123797781035部南京2092814587066647地济南1

46、461610359336819区杭州110193399211593城石家庄10719241197751市桂林365140535562中山28196791605武汉3283518596473669中哈尔滨2442214291557713西重庆2271612674536407部西安196303372416558地成都1711715288169401区长春1682610686247801城兰州119145044415133市郑州116195995916401长沙111217875639504合肥73116889930486开发区。这些地区面向国际经济技术大市场,能够及时地吸收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散,从而成为新的高技术创新源地继续向国内其它城市扩散。沿海开放城市依其面向世界的良好区位和特殊的政策,不仅吸引了大批国内的人材和资金,而且十年来外商投资建设及经营也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的水平。深圳、广州、上海、天津和大连等地高技术开发区能迅速发展,这方面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考虑,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园区最好同时具备较强的自我创新能力和能及时接受外来技术两个条件,如果能有几个已得到充分发展的高技术园区作为强大的扩散源,通过空间扩散过程,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