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6093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53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总报告.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部资料注意保存总报告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十五”发展规划编制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规划研究院目 录一、铁通公司“十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1.1指导思想11.2基本原则1二、铁通公司现状以及优劣势22.1铁通公司的发展现状22.1.1铁通公司的历史渊源22.1.2铁通公司的产权、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32.1.3铁通公司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水平42.1.4铁通公司的资产和人员状况52.2铁通公司的优劣势分析62.2.1企业的优劣势如何产生62.2.2 铁通公司面向未来的优劣势6三、铁通“十五”发展环境分析83.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83.2 通信政策环境93.3通信市场环境113.4通信

2、技术环境143.5 WTO与电信重组14四、铁通公司“十五”发展战略194.1 SWOT分析194.2公司战略及可行性分析204.2.1战略目标描述204.2.2战略目标的可行性214.2.3公司战略的关键因素和风险244.3经营战略选择254.3.1近期的三大经营战略254.3.2未来的战略选择26五、铁通“十五”发展目标275.1经营绩效目标275.1.1市场拓展目标275.1.2经营效益目标295.2通信业务发展目标325.2.1本地电话业务发展目标325.2.2长途电话业务发展目标325.2.3数据及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目标335.2.4 IP电话业务发展目标335.2.5智能网业务发展

3、目标335.2.6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目标335.2.7网元出租/出售业务发展目标345.3通信网络发展目标345.3.1本地电话网发展目标345.3.2长途电话网发展目标345.3.3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发展目标355.3.4 IP电话网发展目标355.3.5 智能网发展目标355.3.6移动通信网发展目标365.3.7本地传输网发展目标365.3.8长途传输网发展目标365.3.9接入网发展目标375.3.10 No.7信令网发展目标375.3.11数字同步网发展目标375.3.12综合信息支撑系统发展目标385.4网络运维及管理目标405.4.1总体发展目标405.4.2网管系统发展目标405

4、.5固定资产投资与融资目标425.5.1投资目标425.5.2融资目标435.6服务质量目标435.6.1网络服务质量445.6.2业务服务质量445.6.3客户服务质量445.7组织机构目标455.7.1近期组织结构调整重点455.7.2中远期组织结构调整重点465.8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标485.8.1人力资源总量目标485.8.2人力资源结构目标495.8.3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目标505.8.4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目标50六、铁通“十五”经营发展策略516.1市场经营策略516.1.1按照细分市场制定经营策略516.1.2不断改善服务质量,追加服务价值536.1.3重视品牌建设和运营,积极推广

5、品牌营销546.1.4合理运用价格营销,迅速壮大客户资源556.2投融资策略566.2.1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和预算控制制度566.2.2优先保障重点业务和地区的投资需求576.2.3积极改善企业的长期融资能力576.2.4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促进资本结构优化586.3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策略596.3.1建立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596.3.2全面实施员工培训制度,推动“人才素质”工程596.3.3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果606.3.4设计实施高效的员工激励机制616.4公共关系与合作发展策略636.4.1合作对象的选择636.4.2合作方式及其效果64七、铁通电信业务“十五”发展策

6、略667.1“十五”期间我国电信业务发展趋势667.1.1全国目前电信业务种类及构成667.1.2“十五”期间我国电信业务发展趋势677.2传统电信业务(语音)在“十五”期间的发展与出路687.3“十五”期间固定通信的主要业务增长点IP数据业务697.3.1 固定IP数据业务的分类697.3.2 固定IP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717.4“十五”期间铁通业务总体发展策略717.4.1铁通公司的业务体系717.4.2业务的整体发展767.4.2业务价值链定位与战略合作777.4.3 客户群定位与业务的整合及捆绑797.5“十五”期间铁通公司分业务发展策略807.5.1本地电话业务发展策略807.5.2

7、长途电话业务发展策略827.5.3数据及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策略847.5.4 IP电话业务发展策略857.5.5智能网业务发展策略867.5.6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策略877.5.7网元出租/出售业务发展策略887.5.8新业务的发展和引入89八、铁通电信网络“十五”发展策略928.1“十五”期间电信网络的总体发展趋势928.2铁通公司“十五”期间网络总体发展策略938.2.1网络发展遵循的原则938.2.2网络的协调发展958.2.3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的引入988.3电话网发展策略1138.3.1本地电话网发展策略1138.3.2长途电话网发展策略1148.3.3 IP电话网发展策略114

8、8.4智能网发展策略1158.5数据多媒体网络发展策略1168.5.1网络演进步骤1168.5.2发展策略1178.6移动通信网发展策略1188.7传输网发展策略1198.7.1本地传输网发展策略1198.7.2长途传输网发展策略1208.8接入网发展策略1218.9支撑网络发展策略1238.9.1 No.7信令网发展策略1238.9.2数字同步网发展策略1248.14综合信息支撑系统发展策略124九、铁通运行维护“十五”发展策略1279.1运维体制发展策略1279.1.1健全运维管理体制1279.1.2完善运维岗位责任制度1289.2网管系统发展策略129十、铁通“十五”建设项目总体安排及实

9、施步骤13110.1电话网建设项目13110.1.1长途电话网13110.1.2 IP电话网13110.2智能网建设项目13110.2.1骨干智能网13110.2.2本地智能网13210.3数据多媒体网主要建设项目13210.3.1宽带多业务数据网骨干网13210.3.2 CRNet骨干网13210.4长途传输网主要建设项目13310.4.1光缆线路工程13310.4.2 DWDM扩容工程13310.4.3新建DWDM工程13310.4.4 SDH工程13410.5支撑网建设项目13410.5.1数字同步网13410.5.2 No.7信令网13410.6移动通信网13510.7综合信息支撑系统

10、13510.7.1网管系统13510.7.2综合信息支撑系统建设步骤136十一、政策、措施与建议13811.1资源分配政策13811.2市场监管政策13811.3普遍服务政策13911.4投融资政策13911.5外贸外汇政策14011.6税收财务政策140十二、铁通公司2010年远景展望14112.1重点电信业务的市场预测和发展远景14112.2重点电信网络发展远景14212.3经营发展远景142十三、附录:“十五”主要电信业务分省发展指标14413.1本地电话业务发展指标14413.2长途电话业务发展指标14513.3数据及多媒体通信业务发展指标14613.4 IP电话业务发展指标148铁道

11、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十五”发展规划 总报告一、铁通公司“十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1指导思想编制铁通公司的“十五”发展规划,必须在中共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引下,适应21世纪我国快速迈入信息社会的需要,结合铁通公司的历史背景和优劣势,抓住加入WTO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为铁通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电信运营商,并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实力奠定基础。铁通公司“十五”发展规划应在全面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基础上,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制定的发展蓝图,在公司战略、网络建设、业务拓展、市场竞争、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结构优化等诸多方面,作出中长期的总体部署,成为铁通

12、公司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公司的“十五”发展规划必须适应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使得铁通公司在“十五”末期能够发展成为立足通信产业,为全社会提供综合通信信息服务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公众通信运营商,成为建设信息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1.2基本原则u 市场导向、效益优先:根据客户需求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扩大和巩固市场占有率,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u 开放经营、合作竞争:面向国内和国际通信市场,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在网络、业务、技术、人才、管理等领域与对手既合作又竞争,迅速增强企业竞争实力。u 技术领先、综合服务:网络建设中积极采

13、用世界领先的通信技术和设备,同时依据通信市场的地域特色开发不同层次的业务网络,将技术先进性和业务适用性紧密衔接起来;根据通信网络发展趋势量力而行,加快建设面向公众、提供融合话音、数据、图象、视频等多种业务的综合网络平台,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创造能力。u 制度创新、持续发展:要以企业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组织结构转型和运营模式优化,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经营性资源,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二、铁通公司现状以及优劣势2.1铁通公司的发展现状2.1.1铁通公司的历史渊源铁通公司的前身是中铁通信中心,该中心于1995年11

14、月6日经铁道部批准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立时注册资金为1亿元,由铁道部领导并归口铁道部电务局进行经营管理。中心成立后,先后在全国13个铁路局和各个铁路分局设立通信中心,形成3级管理体制。中铁通信中心主要职责是统筹全路的通信经营管理,并经铁道部授权,代铁道部管理与中国联通的一切往来业务,进行经济合作,并和中国联通一起共同管理联通铁道通信有限公司。中铁通信中心先后于1998年8月和1999年10月成立了中铁寻呼有限公司和中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标志着铁通公司进入公众通信业务市场的开始。2000年12月26日,信息产业部下发的1253号文件正式批准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简称

15、铁通公司,英文简称CRC,这意味着国内本地电信市场的竞争真正开始。其中,铁通公司获得了张电信业务许可证,分别是国内长途电话业务、本地电话业务、全国范围内传真、电报业务、全国范围内公共数据传送业务、全国范围内网络资源出租业务、全国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ISP)、互联网信息服务(ICP)等增值电信业务文件。2.1.2铁通公司的产权、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铁通公司由16家股东发起组建,分别是铁道部、14家铁路局(北京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济南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柳州铁路局、南昌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呼和浩特铁路局、兰州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1家地方合

16、资铁路公司(广梅汕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其中铁道部拥有51%的股权。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直接管理,同时接受国务院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照公众电信运营商的组织管理模式,铁通公司于挂牌之后不久重新组成了公司内部的职能管理机构和网络业务管理机构。截止2001年10月底,铁通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如图2-1-1。图2-1-1铁通公司组织结构现状铁通公司目前实行“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三级组织”的总分公司管理体制。根据管理体制,铁通公司公司总部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唯一企业法人,是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和网络运行的指挥调度中心,统一管理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委任分公司财务部

17、门负责人。分公司主要根据我国的行政地域、同时结合原铁路局的管辖范围,划分为省级分公司和地市级分公司,前者对后者实施业务指导、财务监督和人员管理。分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公司总部的经营计划,积极开展营销,开拓市场,保证管辖内的通信设备设施正常运转,落实公司总部的生产财务计划,在授权范围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是公司内部的利润中心(地市级分公司主要是成本核算中心)。 自铁通公司成立以来到2001年10月底,已经组建完成29家省级分公司、198家地市级分公司,预计2001年底铁通海南分公司将挂牌,其后会组建铁通西藏分公司。2.1.3铁通公司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水平铁通公司目前拥有一个体系完整、稳定可靠、功能

18、齐全、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仅次于中国电信的综合性通信网络,线路容量、通信总量和通道能力均已达到一定水平。网络覆盖方面。目前,铁通公司拥有覆盖全国的6.5万公里铁路沿线的通信网络资源,长途通信线路12万公里,其中干线光缆5.8万公里、数字微波1.2万公里,卫星地球站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及其他大、中城市70余个,卫星VSAT数据网覆盖全国234个大、中、小城市。由于铁路通信网一直是为铁路运输服务,长期以来一直集中统一调度,因此全网具有调度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区域覆盖上,根据铁路覆盖的不同,铁路通信网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国经济密集区基本一致。其中,电话网覆盖500个城市,数据

19、通信基本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传真、电报通信网覆盖500多个城市,并与中国电信基本上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的技术水平。“九五”期间,经过技术改造,铁路通信网已实现了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过渡,并开始逐步引入电信网管系统、时钟同步网、信令网。铁路骨干传输网主要采用SDH、WDM等通信技术,带宽主要为622Mbit/s;电信交换网采用程控交换技术,目前采取的是长话与市话合一的程控交换机,总容量近200万线,拥有1184个程控电话交换局和200个本地电话网;数据通信网采用ATM技术和IP技术,其中,ATM数据网已有万端口,提供的服务包括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铁路客票联网系统PMIS

20、和铁路计划统计管理信息系统R-SMIS等余个管理信息系统,已建成1000余个计算机局域网LAN,连接1万多台终端计算机。此外,铁通已建成28个城市的IP电话网,开通运营35个城市的互联网,无线寻呼通达县级以上城市1300多个,会议电视网采用目前最新的视讯技术,覆盖全国72个大、中城市。在所有铁路的通信网络资源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价值的是铁路通信拥有的铁路沿线的管道资源、大量机房和电源等电信基础设施。2.1.4铁通公司的资产和人员状况铁通公司成立时的总资产为136亿元,注册资本103亿元。进入铁通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经中介机构评估、财政部确认的铁路通信传输网、数据网、交换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运

21、输专用通信系统,相关的辅助设施、房屋和生产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流动流产等。划入的机构包括铁道部直属通信处,铁路局各通信段、通信中心(公司),各电务段中的通信生产维护作业组织。成立以后10个月期间,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信贷加速网络建设,形成网络生产能力,2001年年底拥有的经营性资产已经突破170亿元。铁通公司的员工队伍主要来自组建公司的原机构的1999年底在册职工,含专用通信人员,以及铁路局、分局机关中随职能划出的管理人员及电务段按通信、信号人员占总人数比例划出的综合管理人员,2001年员工总数接近7万人,但拥有高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的员工比例很小,公司极度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22、为此,铁通公司从2001年开始,启动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即培养10名博士,100名硕士,10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0名经营、技术、营销骨干。为落实这一工程,铁通公司已开始选送部分高层员工到国外培训,同时积极鼓励自学,在学习时间和学费上给予保证,同时对在岗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2.2铁通公司的优劣势分析2.2.1企业的优劣势如何产生根据“竞争优势”的一般理论,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下,不同的产业、地域或者各类经济实体借助自身掌握的要素资源的数量、质量,采用适宜的组织方法、运行机制以及竞争手段,能够获取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位置或盈利能力,从而体现为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

23、获得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资金、资产、人才和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的差异;良好的企业形象、广泛的公众影响力、正确合理的竞争手段;独特的地域分布和特殊的政策扶持等。在以上三类因素中,要素资源差异需要企业长期积累或者通过资本市场聚合,企业形象、对公众的影响力以及竞争手段取决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以及运行机制,地域分布和政策扶持依赖于政府的授权或分配。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将弱化,因此第三类因素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将逐步淡化;第一类因素可以通过企业的资本运作来改变;第二类因素主要受控于企业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显然,在获取竞争优势的斗争中,企业必须通过自身制度的变革和完善不断争取有利的市场

24、位置,增强竞争实力。2.2.2 铁通公司面向未来的优劣势根据对铁通公司发展现状的了解,比较它与中国国内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差异,结合“十五”期间通信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铁通公司面向未来的主要优势为:u 通信网络相对完整,能够提供综合服务。公司拥有纵横交错、稳定可靠、功能齐全的三层网络:即,基于光缆传输为主,数据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基础网,在国内仅次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包括电话交换、数据通信、传真通信、电报交换、电话会议、电视会议、无线寻呼、无线列调、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等在内的业务网;包括电子信箱、传真转发、客票发售和预定、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铁路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服务网。u 客户资源基

25、础稳固,市场区位潜力巨大。目前,铁通公司拥有铁道运输企业这个最大的全国性客户,与其它专网用户关系良好,为未来的经营扩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公司立足铁路沿线,不断向外延伸网络覆盖范围,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快速起飞的中西部地区纳入公司的服务范围,完全能够分享到我国国内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通信客户资源。u 无形资产不断累积,客户信誉十分优良。铁通公司借助原铁路运输企业的良好声誉和公众影响力,同时以破除固定电话市场垄断的新进入者形象出现,使得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公司拥有独特的“路权”,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城域网。u 员工队伍经验丰富,组织管理效率卓著。公司所拥有的7万人员工,继承了原铁路职

26、工纪律严明、指挥顺畅、反映灵敏的优良传统,对于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具有丰富的经验。相对于竞争对手,铁通公司的主要劣势表现为:u 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缺陷。目前公司的产权结构单一,公司型法人治理结构急待深化,高度集中,业务经营和行政管理隶属不同的管理系统,总分公司组织结构全国一刀切,可能束缚未来的快速发展。u 市场和政策环境相对不利。第二次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铁通公司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比如新增市场竞争主体、扩大业务经营许可范围、取消初装费、降低资费水平、实施普遍服务基金等政策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新进入者的成本优势和盈利能力。u 网络资源存在瓶颈障碍。目前铁通公司

27、发展综合业务的基础通信资源匮乏,特别是城域网和接入网资源不足,导致对干线网和长途交换网的资源利用不足;部分传输网络设备陈旧,形成传输瓶颈;与主导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受阻,加剧了网络资源的闲置程度。u 持续融资能力严重不足。公司处于快速扩张期,网络建设和业务经营急需资金投入,而相对单一的股权结构、与专网的统一结算模式、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缺乏高级资本运作人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融通能力,使得公司发展中的资金约束十分显著。u 冗员和沉淀资产负担沉重。以公司现有的网络业务规模衡量,人力资源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人员的分流转岗和成本控制等问题,企业的冗员将直接转化为财务负

28、担。此外,非经营性资产比重偏高,部分专网资产通用性不强,所形成的沉淀资产会加剧财务负担。三、铁通“十五”发展环境分析3.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稳步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显示了良好的总体经济发展态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十五”期间,全国GDP增长率将维持在78%,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质性推进,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密切相关。根据以往的增长规律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十五”时期中国通信业仍然将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超过国民经济3倍左右的平

29、均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二十一世纪,全球将迈进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全社会对通信的需求将趋于多层次、多样化,同时通信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更多、更便利的通信服务,从而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及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信息、通信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的农村电话普及率还相当低,蕴育着巨大的电信市场空间。“十五”期间,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对电话需求的增长,将使话音业务保持稳步的增长。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在“十五”期间会有高速的发展。“十五

30、”期间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将使电信需求持续稳步增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既为铁通公司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3.2 通信政策环境随着电信业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电信行业管理出现了如下趋势:(1)无论市场经济或者非市场经济国家,其电信行业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或者正在发生“政企分开”的改革,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应运而生。在北美、欧盟和拉丁美洲,管制机构既独立于企业,又独立于政府;在亚洲和非洲,管制机构主要独立于企业,仍然属于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序列。(2)电信行业管制机构主要采取宏观、间接的管理手段,管理的重点对象是电信市场上的主导

31、电信运营商。即主要通过市场准入审批、资费价格调控来管理,重点是对占据垄断或优势地位的主体电信运营商进行非对称管制。(3)对电信业务市场的管理,重点对象在于基本电信业务,对于增值业务和高科技新业务管理宽松。(4)电信普遍服务越来越成为管制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不断深化。大多数国家已经将其写入新修改或新制定的电信基本法之中。在我国,始于90年代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在21世纪初加速进行,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和其他一系列电信法律法规将出台,使中国电信业真正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与此相适应,政府行业管理手段将趋于法制化和间接化,即通过规划、法规及标准进行宏观调控;(2

32、)逐步实施通信资源的有偿分配和管理,预计“十五”前期政府将实现对频率、轨道、号码、因特网域名和地址等数量有限的通信资源的有偿分配;(3)政府在“十五”前期将继续对某一通信领域的主导运营商实施非对称管制,以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十五”后期可能转向形成科学的管制环境,即采取分阶段的、双向激励的管制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认定某一通信业务领域的主导运营商资格,对于该业务领域的非主导运营商在资源分配、资费浮动等方面实行优惠的扶植政策,以促使其加速成长。具体办法可能是设定日程表或者考核运营商的市场占有率位置,以“达者为先”的标准中止实施非对称管制,借此激励后进,早日实现公平有

33、效的竞争格局。(4)推动第二次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成为现实,在我国国内通信市场的各个领域将形成全国性的竞争格局,同时加速转变行业监管职能,为2003年成立独立的电信行业监管机构奠定基础。未来几年,中国通信产业政策和行业监管将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电信法制建设、行业监管体系、普遍服务、市场准入、资费调控、互联互通、通信资源管理等方面,以下分别评述它们对铁通公司经营的影响。表3-2-1 未来电信政策走向及对铁通公司的影响政策领域政策具体措施预计时间对铁通公司的影响电信法制建设电信法已经出台电信条例和其他电信行政法规2003年2004年有利面80%(经营环境更加稳定)行业监管体系成立统一的通信

34、行业监管机构电信、广电、电子行业管理机构与企业分离2003年有利面70%(业务领域扩张)普遍服务出台电信普遍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实施方案已经达成初步一致2002年底2003年有利面60%(可能获得基金资助)不利面40%(增加即期财务负担)互联互通政府强力介入结算办法制定和互联争端处理相关管理规定已经出台2002年2003年有利面70%(加速资源共享和市场推广)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许可证、电信与广电市场对称开放增发基础电信业务牌照、放松业务市场准入资格2003年有利面60%(可能获得综合业务经营权)不利面40%(直接增加强悍竞争对手)资费调控政府定价目录、长途资费和移动通信资费进一步缩小政府

35、定价范围、放松长途资费管制、改变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和计费方式2002年2003年有利面70%(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不利面30%(可能降低部分业务的长期盈利空间)通信资源管理通信资源收费、3G牌照出台通信管道资源管理办法、对频率和码号收费、招标发放3G牌照2003年2004年有利面60%(可能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业务经营权)不利面40%(增加建设经营成本)产业促进政策电子商务和政务、行业信息化、国际经营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成立相应的促进机构或协会2002年2003年有利面80%(可能巩固行业大客户和吸纳国际客户)不利面20%(资金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3.3通信市场环境进入21世纪,全球电信业

36、务市场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市场结构呈现出以下一些变化趋势:(1)国际通信业务成为争夺的焦点。随着各国电信服务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型电信运营公司从拓展国际通信业务起步,不断扩大与外国电信运营公司的合作领域,并采取跨国投资方式逐步进入别国经营电信业务,由此加速电信业务市场全球化,国际通信业务领域的竞争尤其激烈。(2)全球移动通信时代即将来临。移动通信业务市场成长迅猛,预计各国35年内将先后进入无线客户超过有线客户的通信时代。(3)因特网通信成为数据多媒体业务的主流。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电信业务发生深刻变化,数据和多媒体通信业务将逐步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核心和主要推动力。传统电信网络是在语音传输的

37、基础上附带数据传输,而未来的电信网络则要在数据传输基础上附带语音传输。在国内通信市场上,当前我国所有的电信业务都实现了多家经营。其中,经营本地、长途电话业务的运营企业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3家;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有中国移动通信和中国联通2家;从事计算机信息网国际网业务经营单位已达到300多家,跨省联网的经营单位达到77家,其中包括中国网通等;经营国内帧中继电信业务的有吉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元金融数据网络有限公司两家;经营国内卫星转发器出租业务的有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东方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3家;国内VSAT通信业务经营单位达到27家;跨省联网无线寻呼经营单位达到2

38、3家,双向寻呼经营单位有6家。移动通信业务是我国电信行业中最早引入竞争机制的领域。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迄今7年有余,目前占据了全国移动通信市场20%以上的份额。由于本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盈利机会可观,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正在寻找机会进入这一市场。从目前的情形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运营商正在积极筹备,创造条件进入这一市场。以因特网和IP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据通信业务发展势头更为强劲。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覆盖全国的IP骨干网络达到7个,分别是:中国公众互联网(163网China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中国联通网(Un

39、i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中国移动通信集团(CMNET)和中国网络通信公司(CNC)的IP网已经组建完毕。从今后市场形势来看,从事商业因特网业务的可能还不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通信这5家,各类国内外投资者正在准备抢滩这一代表未来通信发展趋势的业务领域。“十五”期间,全国通信业务市场的规模、发展速度、市场结构参见下表3.1.1-3.1.3。表3-1-1 “十五”全国主要通信业务构成及其增长速度指标/年度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本地电话业务亿元912.40 1049.26 1206.65 1387.65 1595.79 百分比25

40、.30%23.89%22.48%21.06%19.62%长途电话业务亿元625.44 644.20 663.53 676.80 683.57 百分比17.34%14.66%12.36%10.27%8.40%移动通信业务亿元1384.28 1694.67 2025.23 2421.31 2878.84 百分比38.39%38.58%37.72%36.75%35.39%数据通信业务亿元213.75 328.47 527.85 858.87 1325.00 百分比5.93%7.48%9.83%13.03%16.29%IP电话卡业务亿元83.27 92.49 101.32 109.92 120.39

41、百分比2.31%2.11%1.89%1.67%1.48%无线寻呼业务亿元165.86183.94200.31213.34228.00百分比4.60%4.19%3.73%3.24%2.80%网络元素经营亿元15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百分比4.16%5.69%5.59%5.31%4.92%信息服务及其他亿元71.18 149.84 343.68 571.49 902.47 百分比1.97%3.41%6.40%8.67%11.09%合计亿元3606.18 4392.88 5368.57 6589.38 8134.07 增长速度(%)百分比21.82%22.

42、21%22.74%23.44%注:1.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十五”计划专题报告,“十五”通信业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下同。2.本表中,“网络元素经营业务”主要包括光纤、波长、传输电路、机房、管线资源、同步网端口、NO.7信令端口、拨号端口以及数据中心资源(包括机架、机位、服务器、硬盘空间、安全设备、软件等)等的出租和出售业务。“信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从事有偿信息资源开发并向企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种有偿信息服务的企业的运营收入,不含传统新闻媒体的业务收入。表3-1-2 未来5年全国通信业务市场规模和用户结构年 份20022003200420052006固定话音用户(万户)20700.8023212.

43、8625625.7627947.1530097.73其中:城市用户(万户)12786.2814480.8116082.0517547.3618848.15农村用户(万户)7914.528732.059543.7110399.7911249.59移动话音用户(万户)20620.725915.630058.433989.438368.6因特网用户数合计(万户)19782878400353546902上网家庭数合计(万户)15712355336846056039付费单位帐号数(万户)408523635749863注:资料来源,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全国电信业2002年2006年滚动发展规划。表3-1-

44、3 “十五”期末通信业务集中度 业务种类NO1.运营商份额NO2.运营商份额NO3.运营商份额合计最小运营商份额本地电话54.5%32.0%2%88.5%2%长途电话48.5%32.5%14.5%95.5%3%IP电话35.0%28.0%15.0%78.0%5%移动通信52.0%32.0%12.0%96.0%5%数据通信46.5%31.5%14.5%92.5%3%无线寻呼70.5%21.5%5.5%97.5%2%备注:最小运营商市场份额为进入该业务领域的运营商至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不代表盈亏平衡点。在急剧变化的通信市场中,如何把握有利机遇,避免市场风险,将成为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铁通

45、公司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针对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全力巩固、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建立竞争优势。3.4通信技术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将电信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IP技术以及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得电信、CATV和计算机网络相互间的业务融合成为可能。三网融合的趋势将使电信网络和技术、业务发生巨大的变化,其结果必将导致相互间的市场进入和企业间的进一步联合。预计今后几年,通信技术领域的主要变化是: (1)在通信网络整体框架上将出现新一代的公用通信网络,各国具有不同的标准和过渡方案,其核心是对IP业务优化的宽带分组网络。网络层次逐渐由最初的IP/ATM/SDH/WDM过渡到IP/WDM,目前IP over DWDM已经成为发展方向。不同运营商依据自身网络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演进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