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663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9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5(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5(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7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方针 9(三)奋斗目标 9三、主体功能区划布局 12(一)生态保护区12(二)城镇功能区13(三)环漩门湾产业带 13(四)海洋经济带 14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5(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6(二)提升第二产业 16(三)扩张第三产业 19(四)优化第一产业 20(五)培育临港型产业 23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岛城市化 24(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4(二)全力推进全岛城市化进程

2、27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28(一)水利建设 28(二)能源供应 29(三)交通体系 30(四)信息网络 30七、建设文化大县,繁荣科教体卫 31(一)优先发展教育 31(二)繁荣文化事业 32(三)促进科技进步 33(四)创建体育强县 34(五)改善医疗卫生 34八、完善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玉环 35(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5(二)扩大社会就业渠道 35(三)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 36(四)完善外来人员管理 36(五)积极打造平安玉环 37九、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38(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8(二)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39(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0十、加大改革

3、力度,提高开放水平 42(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42(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4十一、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45(一)加强组织领导 45(二)加强引导和协调 46(三)加强宏观调控 46(四)加强监督和项目管理47“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依据中共玉环县委关于制定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基础“十五”时期,我

4、县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战胜非典疫情和台风、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化解水、电、土地等资源要素瓶颈,提前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8.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431元(约4600美元),“十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19.3:54.2:26.5调整为8.2:61.9:29.9。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网络状市区道路框架,城市化水平达到56.4%,以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化模式基本成型。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政府职能逐步转变,企业改革日益深入,农村税费改革落

5、实到位,农民人均负担减幅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28亿美元,新增三资企业79家,2005年自营出口总额达到8.86亿美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成果显著,医疗卫生取得长足进步,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依法治县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13560元增加到2005年的222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5723元增加到2005年的862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9.2%。专栏一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 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执行情况

6、2005年年均增长(%)全县生产总值亿元138.0148.5314.0人均生产总值元345003743113.3三次产业比重12.1:57.7:30.28.2:61.9:29.9财政总收入亿元10.018.0126.5地方财政收入亿元5.17.5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合计)亿元143.4230.13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20.037.1616.8城市化水平%5056.39/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2.078.866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0120(职工平均工资)22220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660862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五年平均)6.04.94/科技经费投入占

7、生产总值比重%1.51.8/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7.75/每千人医生数人1.741. 5/注:生产总值为当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经济普查后增加10.8049亿元;城市化水平按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在2001年以前为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指标。“十五”时期,尽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产业与产品升级受到较大制约。水、电、土地等要素制约严重。产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为主,投资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低小散弱、科技附加值不高、品牌竞争力不强,资源消耗型产业所

8、占比重较大,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增长和数量扩张为主。(2)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水环境、大气环境,部分河道水质低于五类标准;部分地区酸雨污染程度已达级,属于重酸雨区;城区噪声总超标率超过70%,工业区更为严重;近海海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破坏。(3)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社会保障压力加大,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尚需加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城乡的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城市辐射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尚待健全,失地失海农民转产转业过程中的就业问题亟待破解。

9、我县区域交通“陆地边缘,省道末端”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要道,港口运输业尚未形成气候。(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国际环境:世界资源重组、配置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制造业)逐步向我国、尤其加快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为我县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分享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但围绕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环境: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我县经济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将影响到我县企业规模的扩张。人民币汇率调

10、整对我县的外贸出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日趋成型,为我省接受外向辐射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沪杭甬高速公路沿线强县(市、区)对我县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将造成巨大的挤压。省内环境:我省将继续贯彻实施“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等战略部署,工业化进程加快,集群化产业基地(产业带)建设特色更加凸现,环杭州湾地区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初步成型,我县作为温台之间潜在的交通枢纽与沿海通道,将逐步成为温台沿海经济区的重要经济枢纽之一。县域环境:我县将进入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关键发展阶段,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将更加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

11、层面,民营经济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批支柱产业和名优产品加速整合、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麦屿港的深入开发将使我县逐步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的联结点和增长极。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目标,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立县、科教兴县、三产活县战略,再创产业、空间、资源、环境和人文新优势,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力争在构建社会和谐、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二)基本方针1、强化集约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12、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深化三个创新,规范市场体系。推动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组织、市场体系、政府机构、企业制度等各个层面的改革,加快建立高效、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海洋经济,实现陆海联动。大力发展海上运输、海洋生化、滨海旅游、海水淡化、船舶修造、石油储运、港口电力等海洋产业,加快港口开发,培育临港型工业。以陆域经济支撑海洋经济,以海洋经济拓展、提升陆域经济,实现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联动发

13、展。4、围绕五个统筹,注重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全岛城市化进程,推动欠发达乡村的发展,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奋斗目标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品牌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8000美元左右。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为4.5:60.7:34.8。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岛城市化步伐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5%。中

14、心城市由“三位一体”向包括楚门、清港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本岛时代”跨入“环漩门湾时代”,为全岛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和谐社会争创新局面。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城乡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显著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2600元和115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6%。人文优势更加凸显。大力弘扬和提升玉环人文精神,进一步形成勇立潮头的争先意识,克难攻坚的坚韧品质,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重义守信的诚信理念和讲求实效的实干

15、作风,公民整体素质实现跃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到2010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空气环境质量、近海海域水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90%。新增用地10万亩,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一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初步建立。专栏二 “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指标名称单 位2005年“十五”年均递增(%)2010年预期目标“十一五”年均递增(%)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亿元148.5314.026712.5预期性其中第一

16、产业增加值亿元12.19-4.1120预期性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91.9616.616212预期性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85.0416.815012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44.3816.99316预期性三次产业比重由8.2 :61.9:29.9调整为4.5:60.7:34.8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3743113.36486011.6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7.1616.87816预期性自营出口亿美元8.8660.53330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18.0126.533.213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亿元7.5022.113.813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合计)亿元230.132958015预

17、期性城市化水平56.39/65/预期性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82.3/86/预期性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222013.1326008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6218.5115006预期性住房成套率70.56/80/预期性社会保障覆盖率69.22/75/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9.09/90/约束性低收入家庭所占比例6/2/约束性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47.94/46/约束性基尼系数/0.35/0.35/预期性文娱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15.04/19/预期性指标名称单 位2005年“十五”年均递增(%)2010年预期目标“十一五”年均递增(%)指标属性社会事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6

18、/4.0/约束性年末户籍总人口万人39.86/41.2/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85/ 6.5/预期性科技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8/4.2/预期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年7.75/10/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2.8/40/预期性每千人医生数人1. 5/1.7/约束性生态环境环境质量综合指数60/90/约束性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0.0669/0.057/约束性森林覆盖率47/50/预期性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5.37/8/约束性工业三废治理率78.1/95/约束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6/60/约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90/约束性注:生产总值为当年价,增长速度按可

19、比价计算;201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城市化水平按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预期性指标:是指凝聚了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一定的实现幅度。约束性指标:是指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图的指标,政府须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来确保实现。三、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十一五”期间,适应发展新型产业和建设“生态玉环”的需要,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着力建设“两区两带”。(一)生态保护区县域境内的丘陵、山地、滩涂、湿地

20、、水库、海岛、林地等,规划为生态保护区,承担全县的水源涵养、景观服务、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功能。功能区内着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保障基本农田,治理水土流失,控制污水排放,实施低密度开发。严格限制环境污染产业,适度发展海洋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对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在物种丰富、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资源未受破坏的区域,合理增建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湿地和海洋等自然保护区。(二)城镇功能区优化开发中心城区,适度开发一般镇乡。中心城区包括城关、坎门、陈屿在内的港南城市发展区和包括楚门、清港的港北城市发展区以及环漩门湾发展区,定位为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

21、、物流中心,以第三产业和生活居住为主,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着重发展与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精品高效农业,适度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型工业。芦浦、干江、沙门、龙溪等镇乡,着重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配套发展科研、商业服务,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三)环漩门湾产业带重点开发环漩门湾产业带,包括漩门湾沿湾镇乡和工业功能区,即沙门干江龙溪楚门清港漩门二期工业城芦浦县机电工业功能区县汽摩配工业功能区。干江、沙门着重发展五金阀门、食品制造等特色产业,发挥我县对台贸易优势,逐步引进台湾发达的半导体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22、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完善商贸流通设施;龙溪、楚门、清港、芦浦等乡镇,结合漩门二期工程,依托科技工业功能区、龙溪阀门工业功能区、医药包装基地、观光生态农业园等产业载体,形成以阀门、水暖等优势产业为主导,家具、医药包装、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重点的产业区,配套完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和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县近、中期产业发展的支柱区域;城关、坎门抓住漩门三期开发和中心城区拓展的契机,依托机电工业功能区和汽摩工业功能区,着重发展汽摩配件、机电等制造业,大力发展商贸、现代物流、金融、餐饮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滨海旅游业,探索潮汐能开发利用。(四)海洋经济带合理开发鸡山

23、、海山、大麦屿、坎门港、大鹿岛、中鹿岛等区域,推动陆海联动,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完善海洋服务功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大麦屿着重加强贸易口岸、物流中心和临港型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港口运输、现代物流、船舶修造和货物装卸储存、港口货物批发零售等港口服务业,建设建材、钢材、化肥等基础性材料专业批发市场,并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坎门港、鸡山、海山等地着重发展海水生态养殖、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医药等海洋产业,优化渔业经济结构,加大渔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标准化的投入,推动渔业科技创新,提升水产加工和流通业发展水平,开发滩、涂等特色资源,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滨海旅游业合

24、理布局,突出玉环特色,打造旅游精品;增加经费投入,加快海洋科技开发,提高海洋生物、化学物质提取技术水平,推动医化行业向海洋拓展。专栏三 功能区开发策略功能区域产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环境政策公共投资导向生态保护区加快产业转移加大人口转移力度强制性保护,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加大生态补偿额度城镇功能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外来人口定居落户,促进人口集聚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严控建设用地增量实行生态补偿,加大人口转业、就业培训环漩门湾产业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控制环境污染,适当扩大建设用地增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经济带发展生态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大海岛人口转移力度严格控制环境污

25、染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二产、扩张三产、优化一产,加快发展以大麦屿港为依托的临港型产业,再创玉环产业新优势。(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的同时,通过政府资源倾斜、创业投资配套投入等措施,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尤其是大力促进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构筑产学研协作体,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自建技术研发中心。 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加

26、快园区建设,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平台。鼓励咨询、培训、设计等中介机构的发展,为企业创新提供配套服务。引进和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导向机制,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奖励在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做出重大创新的企业、群体和个人。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在汽摩配、阀门、眼镜、家具、医药包装五大优势行业开展技术创新竞赛活动,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新的国内外知名品牌。鼓励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或采用技术入股方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步伐。大力支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扶持创业者转

27、化自主研发或实际掌握的科技成果。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提升第二产业坚持工业立县战略,整合提升现有的工业功能区块,全面实施“101”培大育强工程,着力打造汽摩配、阀门水暖、眼镜、家具、医疗器械及药包材五大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增加值150亿元。发挥工业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推动力的作用,带动一产、三产加快发展。1、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功能区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功能区,构筑“两城一廊”的工业布局,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态势,增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依托楚门镇、清港镇、芦浦镇的城镇设施,以整合科技

28、、医药包装工业功能区和开发漩门工业城为重点,构筑港北工业城;依托城关办事处、坎门办事处、龙溪乡的城镇设施,以整合汽摩、机电等工业功能区为重点,构筑港南工业城;以开发五门工业功能区为重点,建设沿76省道复线工业长廊。重点抓好五门工业功能区、漩门工业城和机电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落实全程办事代理制、服务承诺制等服务措施,为企业的科研、生产和销售做好配套服务,到2010年,工业园区率达到60%。全面实施“101”培大育强工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打响“玉环制造”品牌。到2010年,产值上千万元企业达到1000家、上亿元100家、上十亿元10家、上50亿元1家

29、、上百亿元1家,创中国名牌、驰名商标10个,创省级名牌、著名商标100个,上市企业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2、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汽摩配:着重推进中国汽摩配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产品制造向专、精、强转变,产品结构向关键零部件及总成品转变,打造国际一流的汽摩配零部件专业生产制造基地和销售基地。到2010年,全县100家以上汽摩配生产企业进入全球采购体系。加大对汽车尤其是小型轿车生产企业的招商力度,引进大品牌、大企业。阀门水暖:着力建设“中国阀门之都”和中国五金建材(阀门)出口基地,整合行业资源,培育行业品牌优势,以中低压铜阀门为基础,全面进入水暖和工业阀门领域,真正

30、成为国际级水暖阀门产销基地。家具:努力创建中国最大的新古典家具(出口)基地,繁荣和弘扬丰富多彩的玉环家具文化。突出行业特色,打造“玉环家具”品牌,培育3-4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眼镜:扩大眼镜及其配件行业的规模实力,形成眼镜成品制造群体,打造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构筑专业配套协作带,建成具有先进制造水平的眼镜配件产销基地,成为全球重要的眼镜品牌OEM基地。医疗器械及药包材:着重提高产品科技研发能力,积极向新型医疗器械、专利药包材产品发展,以医药包装工业功能区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名牌企业(产品)、行业研发检测中心为支撑,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次性医疗用品先进生产基地。3、提高其它

31、行业发展层次水平金属制品业:加速引进国际先进的片材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国外同类产品生产开发技术。积极支持企业依靠技术、品牌、营销优势,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进行跨行业多元化扩张,创建世界知名品牌。电器机械行业:着重发展工业缝纫机、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四大门类产品,重点扶持1-2家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品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汽车和摩托车仪表电器、智能防盗报警系统、验钞系统、计算机附件等新品种。海洋食品加工及其衍生物行业:发挥一批名牌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效应,着重发展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甲壳素产品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业价值链;加

32、大科技投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实行产学研联合协作,建立面向行业、区域的甲壳素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三)扩张第三产业大力实施“三产活县”战略,着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以及旅游业,为一产、二产的发展提供融资信贷、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传播、运输销售等服务,成为推动一产、二产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16%。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我县的经济特色和资源禀赋,围绕打造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构建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工贸型产业、工业科技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业、工业原辅材料流通业、特色产业会展业、房地产业、餐饮娱

33、乐业等,健全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在金融、能源、交通、产权交易、技术市场、信用担保等方面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大麦屿港口优势,抓好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为我县及周边地区特色制造业服务的工业品及原辅材料流通实体。加速培育港口运输业、仓储业,搞好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三大平台建设。加快现代物流园区、综合性商品配送中心、区域性购物中心和大型停车场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引进1-2家国际性的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城市商贸设施建设,搞好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以现代商贸流通业规划为基础,合理布局,组建大型超市、高档次星

34、级酒楼、汽车交易中心以及农贸市场等一批商贸设施,新建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推进楼宇经济的发展。以会展为载体,加快建设家具、阀门、汽摩配等特色制造业的展销体系。到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年均增长16%,使商贸流通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人均商贸设施达到1平方米以上。加快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海洋和渔业的特色文化内涵,通过以大鹿岛海岛海洋旅游区和环漩门湾金色旅游区为核心的旅游区的开发,打造“中国休闲渔都”,开发大鹿岛观光旅游、乐清湾海上娱乐休闲旅游等集渔业、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海洋旅游业。完成大鹿岛森林公园续建工程,新建欧美观光渔村和江岩旅游区。依托农业观

35、光园区,积极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内容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专栏四 服务业发展“6+6”战略发展壮大六大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房地产业积极培育六大新兴服务业:港口物流、会展经济、信息服务、中介咨询、职业培训和社区服务(四)优化第一产业坚持科技兴农,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快农技普及推广应用。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亿元。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

36、方式经营农业,建立都市型农业体系和精品农业生产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出口产值占农业主导产业产值30%以上。渔业:以乐清湾生态农牧化示范区、中鹿岛深水网箱示范基地、五门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小青岛水产品加工基地、坎门虾米加工基地等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渔业。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减少近海捕捞,发展外海捕捞,探索远洋捕捞。以坎门中心渔港开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立水产品加工基地,推动水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加大休闲食品、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的开发力度。水果种植业:以苔山塘、楚北塘、楚南塘文旦示范园区和干江、清港葡萄园区建设为依托

37、,加强文旦、葡萄、玉橙等具有我县特色的优势产品基地建设。实施对文旦黄龙病侵害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加强商标、品牌保护工作,搞好早熟优质文旦和不裂果芽单株的选育,做好防裂果试验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蔬菜种植业:重点发展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培育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以干江和楚门盘菜、陈屿与鲜迭剪豆等标准化蔬菜商品基地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扩大传统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保健蔬菜等高附加值产业。2、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选择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建立一批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完成玉环生

38、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省级农业品牌11个以上,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7个以上,培育1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经济水平和生产规模进入全省50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坎门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楚门文旦果品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各地农贸市场为节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运销组织和各类农产品销售中介机构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建成50个规范化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建立各种农产品直销点,加强农产品以及加工品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突出建设农产品质量

39、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消费。3、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提高灌排标准,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达到70%。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推进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成300亩以上粮食主导型示范园区4个。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对全县大小河道进行一次全面的疏浚清淤,对城区河道和骨干河道进行河岸驳砌、绿化。加快农田水利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汛信息系统,完成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实现农业减灾增效。(五)培育临港型产业立足

40、滨海和港口优势,培育以大麦屿港为依托的临港型产业。着力发展船舶修造、港口运输、大宗散装货物中转储运、临港电力、临港石化等临港型产业,推动海洋生态养殖、远洋渔业、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做强做大做精,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县”。按照“三年三步走”的要求,推进大麦屿港开发开放,建设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增强远洋、沿海大宗散货中转和外贸集装箱运输能力。积极引进县外大型船舶修造企业,大力发展大中型船舶修造业。积极引进国家级以上大型油气储运企业,发展石油加工、储运石油化工等临港型工业。到2010年,初步形成浙东南能源基地、新型船舶工业功能区。加快推进玉环华能火力发电厂建设、竣工,利用电厂产生的废弃物,积极

41、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石膏石膏板三条产业链,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形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提高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扩大加工规模,建立综合型海产品加工园区,培育海产品小包装、旅游方便食品生产、海洋药物提取、海洋保健食品生产等加工企业。专栏五 大麦屿港开发进程期限建设重点定位主要功能短期加快乐清湾跨海大桥建设逐步成为台州、温州两港的分流港发展大宗散货中转运输,扩大集装箱吞吐量中长期全面完成大麦屿港建设与台州、温州两港功能互补“三港一中心”:我国东南沿海中部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货物集散的中转

42、港,对台湾往来的台贸港以及港口物流中心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岛城市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中心城市由“三位一体”向 “五位一体”发展,区域发展战略重心从“本岛时代”跨入“环漩门湾时代”,打造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点、生态经济三大经济板块,再创玉环空间新优势。(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趋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商业经营活动、农村社区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庄、度假村等,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达到转产增收、转业致富效果。

43、以增强农民发展能力为目标,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培训设施,充实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手段,进行农民转产转业、岗位技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后备劳动力培训等。“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职业技能素质培训10万人次,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8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86%。设立山区移民专项基金,“十一五”期间,争取20个行政村搬迁下山。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努力解决下山农民的土地问题。积极引导库区、海岛居民向城镇聚集,异地致富。建设农村新社区。按照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结合山区移民、城中村改造搬迁和旧城改造,加快建设新村庄。按照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原则,完善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能源、环卫等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农村与城市对接。到2010年,农村客车通车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全面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创建16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基本完成所有行政村整治。实施农民饮用水安全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行政村实行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城镇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