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6881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40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产针对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钦州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光大地产策划部2009-10-15目 录第一部分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及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6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6(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6(二)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11(三)当今世界经济走势14(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6二、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7(一)美国17(二)日本30(三)韩国36第二部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模式研究44一、环渤海地区经济及发展趋势研究44(一)、环渤海地区的范围及优势条件44(二)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46(三) 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9(四) 未来环渤海地区及各城市群的功能定位50二、长三

2、角地区经济发展及趋势研究52(一)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情况52(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53三、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56(一)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56(二)、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57四、成渝经济区62五、关中天水经济区65六、北部湾经济区69第三部分:中国特区经济改革和发展研究71一、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史沿革71(一)五大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71(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办与发展72(三)两个“新区“的创办与发展74(四)国际级保税区的创办与发展76(五)国家级保税港区的创办与发展77二、经济特区研究深圳78(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回顾78(二)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经济功

3、能区:81(三)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82三、经济特区研究珠海86(一)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回顾86(二)珠海主要经济功能区87(三)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成就89(四)珠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90四、经济特区研究汕头91(一)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91(二)汕头经济特区的主要功能区92(三)汕头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93五、经济特区研究厦门94(一)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历史94(二)厦门经济特区主要功能区94(三)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问题95六、经济特区发展及成败原因总结:95第四部分:中国产业集群研究96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布局:96二、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

4、展的现状和特点:100三、服务产业集群及案例研究101(一)服务业集聚的案例102第五部分:广西北部湾政治经济及发展战略106一、领袖意见:106(一)广西沿海发展形成新的一极106(二)推进泛北部湾合作107(三)在国际高起点上谋划北部湾发展108二、政界导向:109(一)符合国家战略推动北部湾109(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北部湾建设110三、专业启示:110(一)广西北部湾重点问题及建议110(二)西部大开发角度探讨发展对策111(三)北部湾沿海三市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12四、城市发展新思维:113(一)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113(二)北海:打造沿海经济发展新高地114(三)钦

5、州:北部湾的核心经济区之一,生态新城的广西名片115五、战略决策:117六、国际反响:132七、开发动态136(一)泛北部湾论坛经济效应136(二)泛北部湾城市港口动态136(三)北部湾区域多产业联动升温137八、发展环境:138(一)经济发展良好态势138(二)黄金海域 经济增长新核138(三)内部修炼 勤政高效新作风139第六部分:钦州城市定位及发展战略139一、钦州发展概况139二、南北钦防四城市对比分析143三、钦州成为北部湾副中心城市的可能性147四、钦州的北部湾副中心城市实现路径148(一)工业发展提速,产业合理布局148(二)投资和服务环境改善148(三)发挥保税港区和滨海新城的

6、双引擎作用149第一部分 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及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1、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的基本趋势和特征近十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深刻调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引领着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以放松管制、强化竞争、要素流动自由化为特征的制度创新,扩大了产业发展和全球转移的空间。以下主要从世界三次产业构成、工业和服务业内结构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趋势和特征。世界三次产业构成变的总趋势世界三次产业构成变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三次产业比重由高到低排序

7、的逆转,即由“一、二、三”变为“三、二、一”的排序(如图11)。近十多年来,这种变化趋势日渐强化,同时也有新的特点,即农业工人比重普遍持续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工业比重上升。工业在全球GDP中的比重有升有降,但并未改变“服、工、农”的排序,全球三次产业就业构成也是如此(如图12)。世界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的变动过程,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兴工作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地位逐步上升,全球工作化的重心正在由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包括东亚及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先进制造业推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加快在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制造业呈现出高

8、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传统工业基础改造升级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明显改观;二是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迅速,日益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在发达国家持续提高。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一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它不仅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而且是工作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桥梁,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具有战略基石的意义。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日趋技术密集化在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推动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加快发展。一是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为主要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最快,就业增加也最多;二是服务业对技术创

9、新和扩散的推动作用日益重要。服务业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发展。特别是从事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行业,正在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和推广者。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服务业产生的新需求又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三是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迅速成长,其中商务服务业贸易增加最快,对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动因及其特征基本动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l 技术进步的推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由此推动各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的战备性方向;l 国际分工的深化。

10、价值链分工成为日益重要的国际分工新形式,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生产网络逐渐成形。谁占领价值增值高端产业,谁就掌握国际竞争主导权;l 市场扩张的驱动。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原有的产业关联被打破,企业和居民的各种需求迅速增长,产业发展空间空前扩大,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才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各个产业创造出新的财富;l 降低成本的压力。发达国家工资、地价等要素成本高昂,这就迫使他们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成本较高的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进而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的产业成为确保竞争优势的关键依托。在上述动因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l 产业集群成

11、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国际竞争的基础。突出表现为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和服务机构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典型的例子有:意大利的特色产业区,集中了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传统行业;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区以及日本大田、德国南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l 产业融合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原有产业分工边界逐渐模糊,出现多元化经营以及新的产业形态。产业融合正在信息通信、金融、能源和运输业之间加速进行,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也将进一步发展。这为就业增加、经济增长、消费扩大和文化繁荣创造强有力的发动机。l 循环经济、生态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发展以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为特征,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

12、态工业园,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l 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和互补性日益凸显。发达国家既是产业向外转移的主体,又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引资国。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际分工体系产生主导影响,同样也在这一体系中不断调整升级,其产业发展越来越依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2、 产业全球转移是发达国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先转移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转移重化工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是转移主体,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承接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转移出现大轮大规模浪潮。第一轮发生在60-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知识和

13、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作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二轮兴起于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同时把推动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他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虎”和东盟国家。第三轮开始于90年代,至今仍在延续。这一轮产业全球转移呈现以下新特征:产业全球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将继续提高,规模会不断扩张。外商直接投资的对象国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的企业需要通过扩展新市场、降低成本以及从外国获取自然资源

14、和战备性资产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将拉动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还会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体系高度专业化,产业链条全球配置,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国际分工格局现了“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不断深化的新特点,加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移正在同产业集群式发展密切结合。原来单个项目、企业或产业的转移日益转变为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转移,以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取区位优势和降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而转移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则以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因此更注重东道国的投资软硬环境,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研发配套能

15、力和体制条件等。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将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因而将加快向新兴工作化国家和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转移也比以往加速。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方式相当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原来主要依靠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办企业和股权安排方式,如独资、合资、合作等。近年来,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投资方式异军突起,甚至日益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这类产业转移方式呈继续上升态势。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并驾齐驱的产业转移方式,对加速和扩大产业全球转移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资源全球配置和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一直由跨国公司充当,现在跨国公司愈发渗透到全球生

16、产、投资、贸易和消费各个环节,影响几乎遍及各国的所有产业领域。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产业全球转移,特别是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产业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国内集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其产业整体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方式随之不断优化。在当今世界产业格局中,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新产品开发领域拥有领先优势,占据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作化得到加速,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某些领域如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在提升。但是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主要从事低附

17、加值的初级产品和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在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发展中国家如果应对失当,则有可能拉大同发达国家的结构差距和经济绩效差距。3、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机制企业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体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依托于大中小企业的共同推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也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配套协作的结果。跨国公司尽管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但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承接、配套和协作,因此中小企业起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支撑作用。企业是新技术的主要投资者、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孕育者和推动者,工业化国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发达国家的企业倾向于合作开发新

18、技术,主要采取 采取条合作途径:一是同一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如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二是国内外竞争者之间进行战略合作,如通过协议共同进行基础研究和商业化开发。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更加牢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全球转移之所以一浪高过一浪,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不断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势头日益趋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更加顺畅。发达国家纷纷放松管制,完善市场和投资环境。各种资源价格和利率、汇率、工资等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能够更加灵敏地引导生产要素迅速配置到效率高的产业领域。私营企业部门获得更大的投资空间,主动

19、参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并不仅仅依靠研发或信息技术的突破,真正的推动力量仍然是竞争、市场开放、放松管制和全球化等制度层面的因素。政府的战略规划、标准制定和相关政策起到引导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也表现为国家战略自觉引导的结果。发达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并不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是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为导向,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以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发达国家实施综合性的、普适性的产业政策得到普遍认可,特别是把科技政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政策的新趋势。普适性的产业政策不

20、仅重视发展具有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而且重视改选传统工作,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强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关于技术、环境、质量和卫生等标准,各个产业在发展中都必须遵循。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措施面对日趋加剧的国际竞争和资源环境压力,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迅速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这些举措大体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一是加大发展高科技的力度,抢占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强化本国产业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的高端地位,为提高本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二是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进一步增强经

21、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市场机制、政府公共政策和社会协调机制,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二)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纵观世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将给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继续发挥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例如市场潜力大、人工成本低和居民储蓄率高);有利于打破某些产业的瓶颈制约,实现某些领域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增强产业竞争力等;另一方面,有可能固化我国制造业低端分工地位,带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和产业,造成我国某些领域的技术依赖,产生某些行业的外国垄断,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等。综

22、合上述,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对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有以下几点启示:汲取亲的发展理念来培育新的增长点零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等,不仅成为国际上新型的企业经营观念,而且逐步演化出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新型产业链。这对我国开辟新的增长路径有借鉴意义。应当注重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性规范和经济利益机制,使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特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促进自主科技创新的一项关键性激励制度,但也会加大自主创新的成本。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既能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合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外加

23、快完善资本市场、财税激励手段、政府采购制度和风险投资等机制,大力促进自主科技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全面有序开放的结构调整机制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趋势,注意把握国际上产业政策内容和作用的新变化,合理发挥我国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应当改变以行政审批、财税补贴和信贷扶持为特征的传统的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普适性的、功能性的产业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技术政策、竞争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手段、强制性规范和激励机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各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率。不仅要促进产业间的结构优化,也要促进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价

24、值链分工不断发展深化,产业内部的生产分工和贸易逐步代替产业间的生产分工和贸易,成为国际分工和贸易增长的主导力量,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纯粹的“本国产品”和一般贸易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下,产业结构优化不仅包括不同产业间的升级转换,例如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而且还包含同一产业内各个环节的转换,例如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环节的升级。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为改造成传统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及为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改

25、善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各类服务业;另一方面我国也要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和跨国公司加快业务外包的机遇,发挥劳力资源、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国内同一产业内部和上下游产业间价值链的升级,提升不同增值环节的竞争力。处理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需要认清重化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别,因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状况、发展潜力和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因地制宜,切实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大国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兼顾好扩大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目标,把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协调起来。在

26、资源富集和人口密集地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改选传统产业的任务更为迫切。而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但是区位条件较好、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和产业结构层次较的高地区,就应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努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占领国际分工高端,而不宜一味强调发展高级耗、高排污的重化工业。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状况、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和科研力量等条件,营造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环境,培育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产业支撑。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地区,适宜发展换手传统产业在内的特色产业集群,而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地区,应当努力完善体制政策环境,积极促

27、进技术层次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加强引导、趋利避害按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根据我国关于节能、降耗、减排的硬指标约束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要加强产业导向和区域导向,包括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应当鼓励承接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转移和外商进行房地产投机要严加控制,对外商并购我国企业则应具体分析,谨慎处理。加快国内体制改革,善于运用新的国际规则目前我国遇到国际规则越来越多的限制性要求,不能再用传统的手段保护国内产业,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新的发展

28、机遇和空间,也可掌握一些新的调节机制。例如可以利用国际上新兴的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引进发达国家的节能环保投资项目,促进国内节能降耗,发展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只有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我国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善于掌握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制度安排,善于利用国际规则给发展中国家留下回旋空间,才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新的挑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三)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纪经济增长迅速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迅速放缓。一方面,房地产业危机使居民财富大幅度缩水,打击消费者信心并抑制消费增长,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房投资持续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

29、全球经济普遍走软导致需求下降,美元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也正在减小。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实际增幅低于预计。今年4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基本步入下跌通道,最高跌幅10%以上。欧洲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形势也较为严峻。首先,欧洲的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产品,同时冰岛、英国等国银行业过度扩张使其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较大。其次,外部需求疲软和欧元的持续强势制约出口增长;同时部分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在继续,建筑投资和私人消费均持续低迷。今年第二季度德、法两大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下跌,德国GDP下降5.9%,法国GDP下降2.6%.发展中经济体在当前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弱于发达国家,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30、大前提下,所谓的“脱钩”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低迷、初级产品价格高企以及国际贸易增长减速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将会加大。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通过交通运输和制造业成本增加传递到各个经济部门。同时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目前除了中国和日本以外,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大都处于逆差状态。同时由于经济前景看淡,投资增长也在放慢。各国联合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就对金融危机自年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了挽救金融市场、重整世界经济,各国政府史无前例地团结一致,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调控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强了对抗危机的国际合作,这些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

31、开始逐步回暖,短期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但在长期内全球经济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经济复苏迹象渐浓,下滑势头在今年第二季度基本结束近期全球经济出现颇多亮点,股票市场复苏、需求开始恢复、工业生产增长,经济指标显示经济恶化的步伐在放慢。经济企稳回升的苗头已经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韩国等出现。因此,从短期来看,引发经济下滑的各种负面因素在年下半年逐渐转向,经济下滑态势趋缓。 世界经济止跌回升,通货膨胀预期有所抬头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理还未结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仍然一蹶不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处于低水平。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为年月以来最高,欧盟失业率也高达。美联

32、储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的高位。通胀预期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尚未全面回稳之前,全球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能提前退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将维持较长时间。二是美元指数下跌。鉴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上升,对美元的避险需求下降。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如国际油价比去年12月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国际金价一度站上美元盎司的关口;铜、铝等金属和农产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美、欧就业市场疲软 就业市场状况是判断整体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美林证券的研究,过去60年,美国经济从未出现失业率上升60基点而经济不陷入衰退的情况。2008年以来

33、,美国就业市场一改几年来的良好局面,持续恶化。一是失业率持续上升。二是就业下降。欧元区经济增长目前进一步放缓将危及劳动市场,失业率将会继续上升。失业率一向被认为是经济的滞后指标,但失业率的增加势必会抑制消费,这就意味着经济回升的基础较为薄弱,很容易被反转,经济复苏的道路将十分漫长,全球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5、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调整 几年来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速度提高;二是经济全球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效率和收益提高;三是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四是全球房地产业兴旺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以及财富效应带来的过度消费增长。但是,世界经济在20世纪9

34、0年代末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并没有进行应有的调整,而是在新的模式下,步入了这一轮高速增长阶段。因此,当前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仅仅是周期性的,更主要体现在全球经济版图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调整以及金融市场结构与创新的调整。世界经济需要在深层次上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找到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国际贸易规模、关税贸易保护程度、利用外资金额以及外资企业产值等多项指标衡量,我国都已经成为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之一。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多方面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方式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人民币升值压

35、力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由于金融危机仍在继续,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难以全面估计,但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影响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投资者和市场信心,加剧资产价格及金融市场波动;由于全球信用危机,造成流动性紧缩,同时国内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回报下降使国外短期资本存在抽逃的可能; 不利于我国FDI流入增长。受经济增长减慢和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放缓,投资方式更趋稳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将会相对减少,并购投资将会相对增加;境外投资既有风险,也存在机遇。 对我国出口的正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受金融危机打击,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

36、场美、日、欧经济陷入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将使我国出口面对严峻局面,也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我国外贸发展遭遇的贸易摩擦增多,发展空间将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挤占,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 今年前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的水平。其中,服装出口下降,鞋类出口下降,家具出口下降,箱包下降。但中国产品在许多国家进口中的份额都有提升。这一方面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传统消费品存在着刚性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上的竞争优势较强。 全球通胀下降有利于我国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依赖迅速提高,而一些初级产品价

37、格的指数式上升更进一步推高了我国企业生产成本。随着需求适度降温和金融危机造成的流动性紧缩,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将会得到控制,从而减轻我国资源密集型行业成本上升压力和通胀压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二、典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一)美国1、美国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按照美国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以及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建筑、制造业(包括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公共设施(电、气、水)以及采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与房地产租赁业、专业及商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救助业、艺术休闲娱乐及餐饮住宿业和政府。从总体结构

38、变化看,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经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美国第一产业占比的阶段性下降趋势及期周期性变化特征美国第一产业占比的阶段性下降趋势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这一下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波动特征: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经历了1947-1971年的减速下降、1971-1982年的加速下降和1982-2005年的减速下降三个阶段。从美国第一产业占比实际值与其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美国第一产业占比存在平均波长为4.7年的短周期波动现象和平均波长为14年的中长期周期性波动现象。美国第一产业占比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从美国

39、第一产业占比实际值与其短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美国第一产业占比的短期波动很不规则,1947-2005年期间大约有12个波动周期,平均波长为4.7年,但各个周期的波长存在很大的差别,最短的周期波长只有2年,最长的周期波长8年(1965-1973年)。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看,1949-1979年期间波动幅度较大,1979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占比的下降,波动幅度趋于缩小。3、美国第二产业占比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其内部结构变化美国第二产业占比的阶段性与周期性变化特征与第一产业占比的持续下降不同,1947年以后美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是在经过短期上升之后,进入持续下降状态。从第二产业占比中长期发展趋势

40、值的变化看,美国第二产业占比经历了短期提升(1947-1954),加速下降(1954-1968)、减速下降(1968-1975)、再次加速下降(1975-1987)和再次减速下降(1987-2005)五个阶段。从实际值与短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第二产业占比存在平均波长为6年的短周期波动现象,1947-2005年期间大约有9个完整的周期,但各周期的波长、振幅均有很大差别,最近的波谷发生在2003年。从短期发展趋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第二产业占比存在平均波长为15年的中长期周期波动现象,1947-2005年期间共有3个完整的周期,目前仍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美国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从第二产

41、业内部结构变化看,美国第二产业占比的下降主要是由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引致的l 采矿业占比呈周期性下降趋势,但降幅较小美国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所占GDP比重从1947年的2.34%降为2005年的1.87%,下降了0.47个百分点。短期发展趋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均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下降趋势。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采矿业服务业的占比变化来看,采矿业占比的周期性下降趋势主要是由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波动较大导致的,因为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所占GDP比重持续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采矿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基本稳定。l 建筑业占比相对平衡,但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所在GDP比重比较平

42、稳,围绕4.5%的均值进行小幅度的周期性波动。从短期发展趋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离差看,建筑业占比存在平均波长为17年的中长期周期性波动现象,1947-2005年期间有两个完整的周期,分别是波长为20年的1953-1973年周期和波长为15年的1973-1988年周期。l 美国公用设施占比呈周期性上升趋势1947年以后,美国公用设施占GDP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到1984年提高到2.6%,此后出现下降趋势,到2005年降为1.99%。从公用设计占比与短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美国公用设施占比存在平均波长为7.7年的短期波动现象;从短期趋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公用设施占比存在波长为25年的周期性波动

43、现象。l 制造业占比大幅度下降,是第二产业占比周期性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第二产业的主导部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波动是第二产业占比波动的决定因素。从1947-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看,制造业在美国第二产业中的地位呈阶段性下降趋势。(1)1947-1969年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75%左右;(2)1969-1983年期间,制造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幅下降到64.61%;(3)1983-1995年期间,制造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至68.45%;(4)1995年以后再次大幅度下降,到2005年降为58.06%。由此可

44、见,制造业仍是第二产业的主导部门,其占GDP比重的波动对第二产业占化仍具有决定性影响。6、 美国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化特征美国制造业分为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造业两部分。1947-2005年期间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占比发展趋势看,总体上二者成下降趋势,二者占比分别从1947年的12.98%和12.62%下降到6.86%和5.28%,只是耐用品占比呈周期性下降状态,而非耐用品呈单一的递减趋势,且非耐用品占比下降的幅度大于耐用品占比的下降幅度,因此美国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是由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占比下降共同决定的,但制造业占比下降工程的周期性波动主是由耐用品占比的周期性下降引致的。1977-2005年美国制造

45、业各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程度(%)耐用品木材产品非金属矿产品金属材料金属制品机械计算机与电子47.4441.3939.4669.0142.1059.3120.03电力设备汽车及配件其他运输设备家具类电信非耐用品食品烟草56.8162.4141.7323.79-2.8238.1841.47纺织皮毛制品纸制品印刷类汽油及煤制品化工产品塑料与橡胶70.8484.0447.6137.79-14.3812.5523.98由上表可见,1977-2005年期间占比下降很高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皮毛、纺织)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金属材料、汽车及配件、机械、电力设备等)。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周期性上升趋势

46、及其内部结构变化特征1947年以来,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一呈上升趋势,这一上升过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从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看,美国第三产业占比的持续上升,主要是由金融服务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和教育和医疗卫生及社会救助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大幅度提升引致的,批发贸易、零售贸易、运输仓储等三大传统行业占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住宿、餐饮服务占比趋于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美国第三产业占比的周期性上升趋势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1947年以来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呈单一的上升趋势,中长期发展趋势值从1974年的57.24%递增到2005年的78.8%.从实际值与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美国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周

47、期性波动现象.美国批发贸易业占比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批发贸易是传统的服务业.1947-2005年期间,美国批发贸易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1975年为界,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是1947-1975年期间,美国批发贸易占比呈周期性上升趋势,实际值从1947年的6.34%提高到到位1975年的6.99%,中长期发展趋势值从1947年的6.2%递增到1975年的6.71%;二是1975年后,批发贸易占比呈周期性下降趋势,到2005年实际值降为5.97%,中长期发展趋势值减为5.91%.美国零售业占比的周期性下降趋势零售贸易也是传统的服务业。1947-2005年期间,美国零售贸易占比始终高于批发贸易占比,但与批发贸易业占比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不同,1947年以来美国零售贸易占比一直是呈周期性下降状态,从零售贸易占比短期发展趋势与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离差看,美国零售贸易占比存明显的中长期周期波动现象。从波动状态看,美国零售贸易占比的中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