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818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原理第1章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通 信 原 理,主讲教师:张 立 毅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二 0 一 三 年 二 月,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通信原理是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既是核心专业基础课,又是众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课,也是低频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工程数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 任务 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学习,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把重点放在数字通信原理上,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懂得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有关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及改善系统性能的一些基本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的辨证

2、思维能力,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更为专业的通信技术起到辐射的作用。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专业后续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与卫星通信、通信网等的基础。,教材、参考书、学时安排, 教材 樊昌信,张甫翊,徐炳祥,吴成柯通信原理(第5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6版)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 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 沈越泓,高媛媛,魏以民通信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王秉钧,冯玉珉,田宝玉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王兴亮通信系统原理教程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

3、7 学时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总学时68,其中理论讲授58学时,实验10学时。,教学要求,平时成绩由实验(30分)、作业(21分)、平时测验(10分)、课堂点名(9分)和分类大作业(30分)五部分组成。 实验 10学时实验分5个完成,其中三个是必做的,另两个可从5个中选做。每个实验满分6分。 作业 作业7次,每次按A、B、C给分,满分3分,分别为3、2、1分。 平时测验 平时测验是随堂测验,共2次,每次满分5分。 课堂点名 课堂随机抽查点名,满分9分,无故旷课1次扣3分,扣完为止。 分类大作业 满分30分。,本课程安排,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二章 随机信号分析(8学时) 第三章 信道(

4、6学时) 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8学时) 第五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0学时) 第六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8学时) 第七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8学时) 第八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6学时)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自学) 第十章 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自学) 第十一章 同步原理(自学) 第十二章 通信网(自学),课程学习指导, 抓住一条主线:抗干扰 领会两个指标:有效性和可靠性 掌握三种调制: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模拟和 数字两个系统) 理解四个定理:香农公式,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奈奎斯特 第二准则和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设置N个问题:以各章内容而定,第1章 绪 论,1.1 通信与信息1

5、.2 通信系统的组成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1.4 信息及其度量1.5 主要性能指标1.6 通信系统的发展,本章知识点结构,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的分类,工作方式,以及发展简史;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熟悉通信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掌握信息及其度量的计算; 掌握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重点是信息量的计算。,本章N个问题1何谓通信,何谓电通信,何谓光通信?2信息与消息有何区别联系?3信息一词的含义及来源?4何谓通信系统,如何组成,一般分为几类?5何谓信源,一般分为几类?6发射机(发送设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7何谓信道,主要功能是什么,一般分为几类?8

6、接收机(接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什么?9何谓噪声,其主要来源分为几类?10何谓信宿,其功能是什么?11何谓调制,其本质、特征及类型各是什么?,12何谓基带信号、调制信号、低通信号、频带信号、已调信号和带通信 号,其关系如何?13何谓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其作用是什么?14何谓加密和解密,其功能如何?15何谓同步,其功能及分类如何?16何谓复接,其原理及功能如何?17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有何特点?18通信系统如何分类,一般各分为几类?19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的代表实例是什么?20何谓单工、半双工、双工通信,各有何特点?21何谓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各有何特点?22何谓信息量,有何特点,

7、单位如何?23单一符号信息量、串符号信息量、联合信息量、互信息量如何计算?24何谓信源的熵,含义及单位如何?,25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有哪些?26何谓有效性,含义如何,在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中如何表征?27何谓可靠性,含义如何,在模拟和数字通信系统中如何表征?28何谓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二者关系如何?29何为误码率和误信率,二者关系如何?30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1 通信与信息 1.1.1 通信的概念及作用 通信(communication)是指信息的传输或消息的传输,即利用电波(电通信(telecommunication)、光波(光通信(opti-communication) 等信号来

8、传送文字、语音、图象等。 古代的消息树、烽火台、驿马传令和鸣金击鼓,以及现代社会的文字、书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遥控、遥测等都是消息传递的方式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人们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图象和数据等不同形式来表达信息,但这些语言、文字、图象或数据本身不是信息而是消息。 信息(information)是消息(message)中所包含的人们原来不知而待知的内容,即通信的目的是传输含有信息的消息。,1.1.2 信息的由来 信息一词由来已久,据考证,“信息”二字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文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一诗中:梦断美人沉信息 日穿长路倚楼台1.1.3 信息的解释 词海:信息,如通风报信。 词源:信息:

9、消息。 新英汉词典:Information译为通知,报告,消息,报道,情报,知识,见闻,资料等。 Information一词在我国台湾省被译为资讯。 目前,一般定义为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表征与描述。,暮春怀故人 唐:李中体裁:七律 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盖莓苔。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琅玕绣段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回。,1.2 通信系统的组成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通信是指从一地向另一地传递和交换信息,实现信息传递所需的一切设备(equipment)和传输媒介(transmission medium)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communication

10、system)。 基于点对点通信系统的模型如图1.2.1所示。,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1信息源 信源(information source)是消息的产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称为消息信号或基带信号。电话机、电视摄像机和电传机、计算机等各种数字终端设备就是信源。前者属于模拟信源,输出的是模拟信号;后者是数字信源,输出离散的数字信号。2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send equipment )简称发信机(transmitter),其基本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变换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需要频谱搬移的场合,调制是最常见的变换

11、方式。对数字通信系统来说,发送设备常常又可分为信源编码(source coding)与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3信道 信道(channel)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可以是无线,也可以是有线。在无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大气(自由空间),在有线信道中,信道可以是明线、电缆或光纤。有线和无线信道均有多种物理媒质。媒质的固有特性及引入的干扰与噪声直接关系到通信的质量。4接收设备 接收设备(receiving equipment )简称为收信机(receiv-er),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解码、解密等。其主要任务是从带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正确恢复出相应的原始

12、基带信号,对于多路复用,还包括解除多路复用,实现正确分路等。,5噪声源 噪声源(noise source )不是人为加入的,而是通信系统中各种设备以及信道所固有的,并且是人们所不希望的。 噪声(noise)的来源是多样的,分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内部噪声产生于各种设备,外部噪声是由信道引入。为了分析方便,一般把噪声源视为各处噪声的集中表现而抽象加入到信道。6受信者 受信者即信宿(destination),是传输信息的归宿点,其作用是将复原后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 故通信系统可以概括为是由信源(information source)、信道(channel)和信宿(destination)三

13、部分组成。,1.2.2 模拟通信系统 信源发出的消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连续消息,另一类是离散消息。连续消息是指消息的状态连续变化或是不可数的,如语音、图象等。离散消息则是指消息的状态是可数的或离散的,如符号、数据等。 消息的传递是通过其物质载体电信号来实现的。即把消息寄托在电信号的某一参量上(如连续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脉冲波的幅度、宽度或位置)。消息和电信号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否则在接收端就无法恢复。 按信号参量的取值方式不同可把信号分为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和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两大类,相应地将通信系统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是利

14、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如图1.2.2所示。系统需要进行两种变换: 将连续消息变换成原始电信号; 将原始电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即调制。 信源发出的原始电信号是基带信号(base-band signal)或低通信号(low-pass signal),基带的含义是指信号的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如语音信号为3003400Hz,图像信号为06MHz。,由于基带信号具有频率很低的频谱分量,一般不宜直接传输,这就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即进行调制。经过调制后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modulat-ed signal)、带通信号(band-pass signal)或频带

15、信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携带有信息; 适合在信道中传输。 消息在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连续消息与基带信号、基带信号与频带信号之间的两种变换,而且还要进行滤波、放大、变频、辐射等。 由于调制与解调两种变换对信号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过程对信号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只是对信号进行了放大或改善了特性,故一般被认为是理想的而不予讨论。,【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2.3 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DCS)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点对点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 1.2.3 所示,基带数字通信系统如图1.2

16、.4所示。 数字通信涉及的技术较多,其中主要有信源编码/译码、信道编码/译码、数字调制/解调、数字复接、同步以及加密等。,1信源编码与译码 信源编码的作用之一是设法减少码元数目和降低码元速率,即数据压缩,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码元速率将直接影响传输带宽,而传输带宽又直接反映了通信的有效性。作用之二是当信源给出的是模拟信号时,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2信道编码与译码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噪声、衰落以及人为干扰等,将会引起差错。为了减少差错,信道编码器对传输的信息码元按一定的规则加入保护成分(监督码元),组成所谓“抗干扰编码”。接收端的信道译码器按一定规则进行解

17、码,从解码过程中发现错误或纠正错误,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实现可靠通信。即信道编码是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3加密与解密 在需要实现保密通信的场合,为了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性,人为将被传输的数字序列扰乱,即加上密码,这种处理过程叫加密(encrypt)。在接收端利用与发送端相同的密码复制品对收到的数字序列进行解密,恢复原来信息,叫解密。4数字调制与解调 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频带信号。基本的数字调制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绝对相移键控PSK、相对(差分)相移键控DPSK。对这些信号可以采用相干解调或非相干解调还原为数字基带信号。

18、对于高斯噪声下的信号检测,一般用相关器接收机或匹配滤波器来实现。,5同步与数字复接 同步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按照同步的功用不同,可分为载波同步、位同步、群同步和网同步等。 数字复接就是依据时分复用原理,把若干个低速数字信号合并成一个高速的数字信号,以扩大传输容量,提高传输效率。,1.2.4 数字通信的特点 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如下特点: 抗干扰能力强,在中继通信中,数字信号通过再生,可以消除噪声积累,如图1.2.5所示; 传输差错可以控制,通过信道编码技术使误码率降低,提高传输质量; 易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

19、,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加工、变换、存储;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强; 可以综合传输各种消息,增强通信系统功能,实现综合化通信。 缺点是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图1.2.5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噪声积累示意图,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通信系统的分类方法很多。1按照通信业务分类 可以分为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图象通信系统等。2按照调制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两大类。 基带(base-band)传输是将未经调制的信号直接传送,如音频市内电话、有线广播等。 频带传输是对各种信号调制后传输的总称,调制方式很多,

20、如表1.3.1所示。,表1.3.1 常用调制方式及用途,表1.3.1 常用调制方式及用 (续表),3按照信号特征分类 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等。4按照传输媒介分类 可以分为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两大类。 有线通信是用导线(如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作为传输媒介完成通信,如市内电话、有线电视、海底电缆通信等。 无线通信是依靠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如短波电离层传播、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等。5按照工作波段分类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传输特点,按照设备的工作频率可以分为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微波通信、远红外线通信等等。表1.3.2给出了通信波段与常用传输

21、媒质。,表 1.3.2 通信波段与常用传输媒质,6按照信号复用方式分类 分为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和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三种方式。 频分复用是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如电视广播,不同节目占据不同频道。 时分复用是用脉冲调制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如电话。 码分复用是用正交的脉冲序列分别携带不同信号,如移动通信和空间通信中的扩频通信。 图1.3.1到图1.3.3分别给出了频分复

22、用,时分复用和码分复用发射和接收端的示意图。,图1.3.1 频分复用示意图(发射端),图1.3.2 时分复用示意图(发射端),附图 时分复用(接收),图1.3.2 时分复用示意图(接收端),图1.3.3 码分复用示意图(接收端),1.3.2 通信方式1按照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分类 可以分为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duplex )和全双工(full-duplex )通信三种。 单工通信是指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因此只占用一个信道,如图1.3.4所示。广播、遥测、遥控、无线寻呼等都是单工通信等。 半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如图1.3.5

23、所示。如使用同一载频的对讲机等。 全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以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一般情况下全双工通信的信道必须是双向信道,如图 13.6所示。普通电话、手机都是最常见的全双工通信方式。,2按照数字信号排列顺序分类 可以分为并行传输(parallel transmission)和串行传输(serial transmission)。 并行传输是将代表信息的数字序列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如图1.3.7所示。优点是节省传输时间,但需传输信道多,设备复杂,成本高,故较少采用,一般适用于计算机和其他高速数字系统。 串行传输是数字序列以串行方式一个接一个在一条信道上传输,

24、如图1.3.8所示。一般远距离数字通信都采用该传输方式。如电视图像采用逐行扫描方法,每帧图像扫描625行,每秒扫描50帧。,3按照同步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4按照通信网络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点对点通信(如专线通信等)、点对多点通信(如广播、电视等)和多点对多点通信(如电话等)。,1.4 信息及其度量1.4.1 信息的度量 信息一词在概念上与消息的意义相似,但它的含义更普遍化、抽象化。信息可以被理解为消息中包含的有意义的内容。信息的多少可以用“信息量”来衡量。 任何信源的输出都是随机的。对接收者来说,只有消息中不确定的内容才构成信息;否则,信源输出已确切知晓,就没有必要再传输。因此

25、,信息含量就是对消息中这种不确定性的度量。 现有三条消息: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比往日大两倍; 太阳将从西方升起。,第一条几乎没有带来任何信息,第二条带来了大量信息,第三条带来的信息多于第二条。 究其原因,第一事件是一个必然事件,不足为奇;第三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它使人感到惊奇和意外,也就是说,它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信息含量是与惊奇这一因素相关联的,这是不确定性或不可预测性的结果。 越是不可预测的事件,越会使人感到惊奇,带来的信息越多。 根据概率论知识可知,事件的不确定性可用事件出现的概率来描述。可能性越小,概率越小。因此,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与消息发生的概率密切相关。消息出现的概率越小,包

26、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设 为消息发生的概率, 是从该消息中获得的信息量,则二者的关系为: 信息量是概率的函数,即 消息出现的概率越小,所含信息量就越大,且 , ; , 若干个相互独立事件构成的消息,所含信息量等于各独立事件的信息量之和,即信息量具有相加性 定义消息 所含的信息量 为,1.4.2 信息量的单位 信息量的单位是由信息量计算公式中对数底数决定的。 若对数的底数为2,则信息量的单位为比特(bit); 若对数的底数为e,则信息量的单位为奈特(nit); 若对数的底数为10,则信息量的单位为哈特莱(hartley)。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位是比特。1.4.3 等概离散消息的信息量 设M个波形

27、等概独立发送,则传送某一波形的信息量为 若M为2的整幂次,即 ,则I为,1.4.4 非等概离散消息的信息量 设离散信源是一个由N个符号组成的符号集,其中每个符号 出现的概率为 ,且有 ,则每个 所包含的信息量分别为 。得到每个符号所含信息量的统计平均值,称为平均信息量为 由于平均信息量同热力学中熵(entropy)形式相似,因此也把信源输出消息的平均信息量称为信源的熵,单位为bit/符号。 熵值越大越好。当每个符号等概出现,且符号出现为统计独立时,该信源的熵最大,为,1.4.5 连续消息的信息量 式中, 为连续消息出现的概率密度。1.4.6 信息量的计算 对于单一符号的信息量 对于由一串符号构

28、成的消息,若各符号的出现相互独立,则整个消息的信息量为 式中, 和 分别为第 个符号出现的次数和概率, 为离散消息源的符号数目。, 对于一串很长的消息,可以用平均信息量(即信源的熵)来计算整个消息的信息量 式中, 为符号总数。消息越长,替代所引起的误差越小。 对于两个离散信源 ,所出现的符号分别为 ,则定义这两个信源的联合信息量为式中, 为 的联合概率,但两个信源统计独立时,联合信息量等于两个信息量之和。 设 为发射端, 为接收端, 为先验概率, 为后验概率,定义后验概率与先验概率之比的对数为互信息量,即,互信息量反映两个随机事件之间的统计关联程度,在通信系统中就是接收端所能获取的发送端的信息

29、。若 统计独立,则互信息量为零,若后验概率为1,则互信息量等于信源的信息量。【例】某人A预先知道他的三位朋友B、C、D中晚上必有一人到他家,并且可能性相同。令 分别表示B、C、D三人到A家的概率,则有 。但上午D说他不来了,若称此事为事件E,则 , , 。下午C说他也不能来了,称此事为事件F,则 , 。试求互信息量 和 。,【解】接到上午电话后,A获得的B、C、D的互信息量 由于在E条件下,已不可能出现D,故不必考虑D、E之 间的互信息量 在接到两次电话后, A获得的B、C、D的互信息量 由于此时C、D已不可能出现,故也不必考虑C、D与 EF之间的互信息量。,1.5 主要性能指标 通信系统的性

30、能指标又称质量指标,是对整个系统综合提出或规定的。主要包括有效性、可靠性、适应性、标准性、经济性及维护使用性等等。其中主要指标为有效性和可靠性,前者是指消息传输的速度问题,后者是指消息传输的质量问题。 1.5.1 模拟通信系统 有效性可用有效传输频带来度量,同样的消息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则需要不同的频带宽度。 可靠性用接收端最终输出信噪比来度量。不同调制方式在同样信道信噪比下所得到的最终解调后的信噪比是不同的。 如调频信号抗干扰能力比调幅好,但调频信号所需传输频带却宽于调幅。,1.5.2 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用传输速率来衡量,可靠性可用差错率来衡量。1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主要包括码

31、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和频带利用率。 码元传输速率RB:又称为传码率、符号速率、码元速率、波形速率、数码率、信号速率、码率等。定义为每秒钟传输码元的数目,单位是波特(Baud),记作B(注意不能用小写)。如若1秒内传2400个码元,则传码率为2400B。 数字信号有多进制和二进制之分,但码元速率与进制数无关,只与传输的码元长度T有关,即, 信息传输速率Rb :又称为传信率、比特率等。定义为每秒钟传递的信息量,单位是比特/秒,记作bit/s、b/s、bps。 频带利用率:定义为信息传输速率与带宽的关系,单位为bit/s/Hz,即由于频带宽度的大小取决于码元速率,而码元速率与信息速率有确定的关系

32、。因此,频带利用率也可以定义为单位频带内码元传输速率的大小,即 频带利用率越高,系统传输效率越高。,在给出码元速率时,需说明码元的进制。由于M进制的一个码元可以用 个二进制码元表示,因而M进制的码元速率RBM与二进制的码元速率RB2之间的关系为 在码元速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二进制信息速率Rb2与M进制信息速率RbM之间的关系为,2差错率 差错率常用误码率和误信率表示。 误码率(码元差错率)Pe是指发生差错的码元数在传输总码元数中所占的比例,更确切地说,误码率是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即 误信率(信息差错率)Pb是指错误接收的信息量在传送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即是码元的信息量在传输系统中被

33、丢失的概率。也可以说,发生差错的比特数在传输总比特数中所占的比例,故又称为误比特率,即, 误码率和误信率的关系 在二进制中, 。 在M进制中,每个码元含有 比特,出现错误的样式有M-1种,其中错i(i=1,2,n)比特的样式有 个。 若错误样式等概出现,则当一个码元发生错误时,在n比特中错误比特为所占比例的数学期望为 当M较大时,有,1.6 通信系统的发展1.6.1 通信发展简史 19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通信发展简史如下: 1837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Community telegraph); 1864年,麦克斯韦尔(James C

34、lerk Maxwell)提出电磁辐射方程; 1876年,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电话(telephone ); 1896年,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发明了无线电报(marconigram); 1906年,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发明了真空三极管;, 1918年,调幅无线电广播(radiobroadcast)开播,超外差接收机问世; 1925年,开始采用三路明线载波电话、多路通信; 1928年,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发表数据信号传输理论,并相继提出消除码间干扰的三个准则; 1936年,调频无

35、线电广播开播; 1937年,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原理; 1938年,电视广播(telecast)开播; 19401945年,二次大战刺激了雷达和微波通信系统的发展; 1948年,发明晶体管(transistor),香农提出了信息论,通信统计理论开始建立; 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 1956年,敷设了越洋电缆(cable);,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 1958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 satellite);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激光(laser); 1961年,发明集成电路(integrate

36、circuit); 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satellite),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简称PCM)进入实用阶段; 19601970年,彩色电视(color television)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astro-airship)登月;数字传输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力;出现了高速数字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computer);, 1970198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 of Circuits,简称LSI)、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

37、光纤通信系统、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Unit,简称MPU,即micro-processor)等迅速发展; 1980年以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Super Large-Scale Integration,简称SLSI,或Grand Scale Integration,简称GSI)、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广泛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公元18471942年):贝尔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话。此外,还制造出助听器,改进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从1875年到1922年间,获得美国政府的三十项专利权。由于这许多发明创造,在18

38、76年接受了费城万国博览会百年纪念奖证书,同年还获得波士顿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为了纪念贝尔的功绩,将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一种单位命名为“贝尔”。,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伽利尔摩马可尼,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公元1874 1937年):意大利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1896年,在英国其试验成果可用于14.4公里距离的通信,并取得专利;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899年建立越过海峡的英法无线电通讯;1901年在英国与纽芬兰之间实现横过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使无线电达到实用阶段;19051906年,发明无线电报技术上操纵间歇波系

39、统;1909年与布劳恩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8年起,任意大利终身参议员;1929年获得侯爵称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它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呈球形,外径0.58米,重83.6千克。壳体由两个铝合金半球壳对接而成,借助橡胶件保持气密,内部充有0.12兆帕(1.3大气压)的干燥氮气。下半壳表面是热控制系统的辐射表面;上半壳外面加有隔热层。壳体内安装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电,池组由3个银锌电池构成。在电池组中央的矩形槽内置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

40、MHz。4根鞭状天线重8.4千克,长2.42.9米。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是:近地点215千米,远地点947千米;轨道倾角65;运行周期96.2分。卫星共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于1958年1月4日坠入大气层烧毁。,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Explorer-1)号人造卫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法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5年11月26日法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

41、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日本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2月11日日本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周恩来总理要求“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卫星

42、的国家。该卫星采用中国自己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球形多面,重173公斤,比苏联及美、法、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总重量之和还重。其轨道的近地点为439公里,远地点为2388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固体混合型火箭,分别采用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全长约30米,起飞重量81.6吨。用20.009MHz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1.6.2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作

43、为信息时代,通信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普及,其发展趋势是: 多媒体化 数字化 宽带化 综合化 个人化1多媒体化 多媒体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声音、文字、图形、图象、数据、符号、颜色等来表示消息,以提供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服务。这是人类最乐意接受的消息形式,也是综合业务最完美、最高程度的体现。,2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在消息传输过程中,全面使用数字技术。包括数字传输,数字交换,数字终端等。3宽带化 宽带化是指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传送容量越来越大。目前,通信技术已跨越(G,n)时代,进入了(T,p)时代,即传输速度从吉比特每秒(Gbit/s)量级发展到太比特每秒(Tbit/s)量级,信息量的存储能力从吉位元(GB)提高到太位元(TB)水平,信息处理速度突破纳秒(ns)门槛,进入皮秒(ps)的境界。4综合化 综合化就是把来自各种消息源的业务综合在一个数字网中进行传输。,5个人化 个人化就是要实现个人通信,提供五“W”功能。即: 保证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能同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方式(whatever)的通信。 任何时间:要求支持动中通,无线通信是前提。 任何人:要求支持巨大用户量,频谱资源有限。 任何地点:要求无缝覆盖,传输能力有限。 任何形式:要求多媒体,处理能力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