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0513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复习纲要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1,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a,2,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 怆 涕(指的是眼泪),a,3,要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a,4,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代的。,陈子昂集 唐 陈子昂,a,5,2、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

2、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a,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注: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a,7,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3、(注: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a,8,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a,9,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a,10,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

4、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a,11,3、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a,12,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惜才爱才

5、的贤明君主,a,1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鲁 昏 曾 眦 凌 绝,a,14,全诗紧扣字来写,“望”的角度是,“望” 由远望到近望 全诗无一处“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首联: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颔联: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颈联:细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尾联:望中所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1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1)首联用设问、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颔联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

6、峨的景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3)颈联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a,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尾联: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感情: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a,17,望岳试题集锦,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割”,分割,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用夸张的手法写泰山在同一时间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7、,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a,18,2、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割”,分割(释词),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释句),用夸张的手法(点手法)写泰山在同一时间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释手法),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效果) “钟”,聚集(释词),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在泰(释句)。用夸张和拟人手法(点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释手法)。(3)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8、(效果)。,a,19,3、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地域上写广大);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a,20,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

9、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a,21,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畏 自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a,22,试题集锦,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a,23,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千寻塔的最高层,a,24,3、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浮云”暗喻奸佞小人,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表现

10、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a,25,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a,2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a,27,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腊 豚 疑 箫 拄 叩本诗写出了农村情谊真、风景美、风俗淳。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a,28,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

11、留客足鸡豚。,首联“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a,29,试题集锦,1、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a,30,2、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符合诗歌的意境。不少于60字。,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

12、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a,3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 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只要努力,又会生出许多希望,出现新的出路。,a,32,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吟 作,a,33,1、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浩荡”指广大无边,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a

13、,34,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3、“落红”在这里比喻 自己4、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以落花自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a,35,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a,36,6.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是:,。这一句,运用,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 ;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不惜献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