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0696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1发展趋势2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思路(四)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构建开放合作区域创新体系(二)建立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三)健全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四、发展重点(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培育创新型企业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二)知识创新推进工程1建设科技基础平台2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1LED产业2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3新能源汽车产业4潜力新兴产业(四)优势传统产

2、业升级工程1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2改造提升传统支柱工业产业(五)科技服务业发展工程1建设科技服务聚集区2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3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推进科技服务外包及应用(六)民生科技重点突破工程1生态环保2人口健康3公共安全4城镇化技术集成示范(七)服务三农科技专项工程1农产品和食品安全2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与产业化3农业信息化4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八)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程1推动产学研创新联盟组织化和制度化2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3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4提升示范基地聚集创新资源功能(九)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工程1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2加快发展创业投资3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科技型

3、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构建“广州深圳香港”创新轴2建设两大创新型城市3加快形成三大创新圈4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十一)高新区与专业镇提升工程1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2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十二)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工程1引进人才重点计划2培养创新人才3优化人才环境(十三)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工程1粤港澳台合作2泛珠三角合作3国际科技合作五、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1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政策2完善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二)加大政府和社会创新投入力度1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1全面实施

4、知识产权战略2继续实施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四)培育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1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2全面推进科技普及工作3加强创新方法工作(五)加强组织管理与统筹协调1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机制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加强统筹协调广东省“十二五”时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目标指标说明“十二五”期间是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广东、

5、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广东通过率先开展省部(院)合作、产学研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迅速跻身国内领先行列。2010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二,创新的经济绩效和创新环

6、境等多项分指标位居全国第一;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能力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上升为全国“第一梯队”,首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数量跃升至全国第五;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从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对外技术依存度下降到35%。二是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辐射珠三角、连接全世界的区域创新网络布局。重点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区域-企业-公共资源”四个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首创“三部两院一省”产

7、学研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为点、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为线、以建立产学研结合区域示范基地为面,“点线面”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新鲜经验。“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实现新增产值8000多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率先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成立了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开创了“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国内外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均保持全国首位,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0家,总数居全国第

8、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5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约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0%.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和“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并取得明显成效,加速了石化、钢铁、陶瓷、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带动了LED、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专业镇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省专业镇GDP超过1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8%,比200

9、5年增长137%,年均增加1500多亿元。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全省建立了120多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技术合同交易额连年攀升,并多年位居全国前三位。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以来,已建成2万多个镇村级信息服务站点,覆盖了省内大部分行政村,惠及3000多万农民。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社会R&D投入从2005年的24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0亿元,R&D投入累计达到4300亿元;R&D投入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013个百分点,2010年占GDP比重达18%.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全省研发(R&

10、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1%,规模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科研团队加速集聚和涌现,至2010年,在粤工作的院士达85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全面展开科技金融试点市工作。相继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制定了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表1“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实现对照表 指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49%53%53%技术自给率45.4%48%65%R&D/GDP

11、1.12%1.8%1.8%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人年)30.83556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14020039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8.7%30%33.6%(二)发展环境。1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知识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2、,人才作为知识创造者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开放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整合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竞争已经成为趋势;四是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受到空前重视;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重点发展产业。2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社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并为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成为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13、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对科技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科技的突破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兴技术有效供给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知识产业化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快融合,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研究开发作为独立的知识类产业迅速壮大。四是地区发展协调推进。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创新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将有力推动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形成

14、布局合理、开放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区域与国际合作更加紧密。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泛珠三角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我省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建成创新型广东。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人才、资金、专利、标准等创新资源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和胜负关键。二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是广东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亟须提升。三是人才瓶颈突出。科技人才的总量、

15、结构和素质仍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创新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群众对解决人口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问题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能力仍较薄弱。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未来五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广东必须顺应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先机、占据主动,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幸福广东”建设。(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16、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科技发展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广东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为发展路径,整合创新资源,突出服务民生,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广东率

17、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重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争当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排头兵。开放创新。把握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思路,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广东自主创新,深化省部、省院合作,建立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强化金融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效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坚持把服务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科技成

18、果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重点突破。围绕全省科技工作和产业发展主要任务,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科技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力争取得若干重大突破。资源整合。围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战略目标,坚持把优化资源配置作为重要保障,强化“大合作”机制,整合、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通过增量带动存量,实现资源集约化、创新高效化、增长持续化、价值最大化。(三)发展思路。“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推进三个层面部署、强化四大体系建设、优化三大空间布局。推进三个层面部署。重点在产业发展

19、、知识创新、服务民生三个层面展开战略部署。围绕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幅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围绕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区域,努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优先发展领域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重大突破,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民生科技工作,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幅提高科技对社会民生的服务功能。强化四大体系建设。根据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重大

20、需求,统筹部署、集中力量,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创新型广东为目标,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目标,大力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构建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推进“和谐广东”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依托,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目标,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优化三大空间布局。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三大空间科技资源布局。珠三角地区按照优化开发的要求,围绕

21、珠江口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三角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的“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区域;东西两翼按照重点开发的要求,重点建设省级高新区、产业转移园区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东西两翼地区集聚;粤北山区按照生态发展的要求,加快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有力、布局合理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

22、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率先成为全国创新型区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具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技术自给率达72%,国际科技论文国内排名上升1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全国领先。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部分领域占领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高地,在一些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广州、深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到2015年,全

23、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2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形成5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至10家。全省高新区成为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集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到2015年,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80人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8万人左右,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200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和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

24、缺口不断缩小,从业人员的总量和素质基本满足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投入体系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113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00亿元以上,实现科技服务营业收入达8000亿元。科研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结构合理、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区域。表2“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值指标2010年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53%60%技术自给率65%72%R&D/GDP1.8%2.3%每万名

25、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5680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3.93%4%国际科技论文国内排名8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4.076每百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件)12.77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3.6%40%技术交易合同额(亿元)242.550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1200025000以上三、主要任务根据“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对科技发展的总要求,围绕“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开放合作区域创新体系、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和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科学发展

26、主动权。(一)构建开放合作区域创新体系。围绕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深入推进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强化军民科技合作,努力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一轴两核三圈三弧”的区域创新梯次发展格局。重点推进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和科技基础平台、科技园区的建设,加强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二)建立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和“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开展重点产业战略装备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生物、高端装

27、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掌握一批新兴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率先在LED、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在装备制造、汽车、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专业化配套产业集群;应用低碳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实现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三)健全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扩大科技惠民的服务范围;围绕民生重大科技需求,建设促进民

28、生领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平台和载体;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形成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可持续发展示范体系;积极创新科技普及模式,深入推动科普工作开展,形成全民热心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立法和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以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基础的覆盖企业自主创新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促进系列政策,继续组织出版系列创新政策实操指南,为企业落实自主创新政策提供全方位工具指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主体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动科研机构分类整合和公益科研业务重组。完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科技投入体制,提升

29、创新主体活力。四、发展重点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广东科技工作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推进上述“四个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引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实施以下十三项重大科技工程。(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重点围绕创新型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实施技术创新载体提升工程,形成高水平、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载体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1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引导尚未建立研究开发院

30、的创新型企业组建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综合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研究开发院;引导已建立研究开发院的创新型企业制订和实施企业创新路线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创新型企业。继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和创新型企业评价认定工作,通过在科技项目安排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强化评价对企业创新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导向作用。实施国有创新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大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制定并实

31、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深入推进战略联盟合作机制建设,创新发展模式。3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健全产业公共创新平台体系;继续加强各级工程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省级工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在全省专业镇、产业集群和高新区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的技术创新平台网络。(二)知识创新推进工程。积极承担国家“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大科学工程建设,加强实验室体系、各类知识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集聚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使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知识创新基地。1

32、建设科技基础平台。围绕关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技领域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充分运用“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若干国家级重大科学工程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实验室,推动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大力推进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分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基因库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创新平台建设。专栏1

3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重大疾病防护、造纸工程、亚热带建筑、畜禽育种、高端信息产业、稀有金属分离等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在2015年建成1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力争在2015年建成18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实验室建设目标:力争在2015年建成18家省级公共实验室。结合我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科研基地,进一步优化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积极开展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创

34、新资源,引导省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加强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生物种质资源生态生物特性研究和评价;推进实验动物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实验动物资源研究开发和保存技术平台,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机制和专业技术服务系统,鼓励开展科学仪器研发;加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和农业数字图书馆,完善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省级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网络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广

35、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搭建“一站式”服务与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及其他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无缝对接。2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培育基础研究优秀项目,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员,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落户广东。发挥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力争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实现“立足广东、带动华南、面向全国”,吸引全国优秀科研人才共同解决广东科技发展中重大基础研究问题,不断提升广东基础研究水平。围绕未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选择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

36、、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专栏2:前沿技术研究信息技术。重点研发超级计算机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纳米级集成系统技术与装备、系统芯片(SOC)、下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人机物交互关键技术,突破新型计算系统体系、网构软件、海量数据处理、智能感知与交互等重点技术,攻克普适服务、人机物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新材料技术。重点研发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技术、先进超材料、面向信息科技和新能源的功能材料技术、仿生与生物材料技术、环境友好材料及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评价、材

37、料高效利用、材料服役行为和工程化等关键技术,攻克稀缺材料替代与高效利用、生物医用新材料及表面改性、高性能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生物技术。重点研发选择功能基因组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和治疗应用技术、生物合成技术、生物治疗技术、分子诊断和分子影像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数字化中药、重大及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快速诊断、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安全技术及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组织与器官工程及产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研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新型智能化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

38、技术、精密大型复杂模具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自修复与再利用、极端制造技术、超高速加工技术以及研发面向制造业的核心软件、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基础技术、现代制造物联网服务平台、控制系统的安全防范与安全系统等。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探索面向第四代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海洋能、地热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向的前沿技术,重点研发智能配电网运行技术、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建筑节能与能耗系统、大功率高压电机变频技术、超导输电、特高压等提高输电能力技术、能源作物及其燃料制造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发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饮用水

39、安全保障技术、核燃料循环技术、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海洋安全保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加强新型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开发,加快推进清洁空气技术与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强化环境事件应急技术与装备、先进环境监测仪器与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开发。(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作用,集中资源率先在LED、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突破,并积极培育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潜力新兴产业。1LED产业。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在LED外延及芯片、关键设备、大功率器件、封装

40、、照明应用等领域部署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和产业推进项目;加强科技攻关,突破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外延设备、基于蓝宝石、硅基板的GaN、AlN厚膜衬底及外延技术、功率型LED封装设备关键技术、LED电源模块、新型大功率LED灯具关键技术、LED产品质量与可靠性关键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2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三网融合及网络增值服务、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地理空间信息、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基础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领域,突破和掌握一批核

41、心和共性技术,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加快产业基地、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发展和完善研发、技术与产品检测、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创业投资、信息服务等科技服务,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专栏3:LED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封装、照明等优势环节,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和东莞国家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广东(南海)新光源产业基地、广东省LED产业(增城)基地、广东省LED产业(惠州)基地、广东省LED产业(东莞)基地、广东省LED产业(江门)基地的建设3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

42、机电控)、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和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领域,组织开展新型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系统总成、充电系统及配套设备、整车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推进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研发、检测和试验平台及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新能源汽车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研发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4潜力新兴产业。生物产业。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

43、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突破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药物创制、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及规模化制备、疾病早期诊断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推进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器械研究,大力发展高通量数字化分子检测分析装备、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装备以及肿瘤放射治疗装置等大型诊断医疗设备。加强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化工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加快海水养殖新品种研发及推广应用。建设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对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通用飞机总装、飞

44、机部装、飞机零部件生产、机载设备制造、航空材料制造以及航空维修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微小卫星应用技术和产品,促进北斗导航卫星等航天应用行业发展。积极发展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开展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相关系统和装备以及服务机器人模块化体系结构研究,优先开发远洋渔业、海洋油气等领域的重大战略装备和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加快开发推广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重点发展水处理、城市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烟气脱硝、废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脱除、土壤修

45、复、环境检测等的技术与装备,研发高附加值再生资源产品、大型垃圾焚烧控制技术与成套设备。新能源产业。着重发展大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成套装备、电池制造技术,以及光伏逆变器、控制器等太阳能电站辅助设备、太阳能热发电等关键技术、组件和成套设备。加快发展节能建筑材料及光伏建筑组件、屋顶光伏电源系统以及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与储能、高密度多点分布式电流并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协调运行、分布式供能、大电网智能分析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输变电设备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海上大型风电设备制造装备、新型复合材料组件及叶片设计技术、风机机械加工与传动系统、风电机组和系统的电控

46、技术,重点突破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核岛主设备以及重要辅机设备,掌握第二代核电站各阶段设计核心技术,加强第三代技术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研究压水堆标准,提高核岛部分的安装技术和核电调试技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OLED材料、电子纸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精细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非晶合金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稀土新材料、纳米材料、超材料、碳纤维材料、先进电池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等,突破高性能纤维规模制备稳定化和低成本制备、新一代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用关键原材料制备以及高性能稀土永磁、催化、储氢、发光等材料的制备、应用和产业化等关键技术。(四)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工程。重点在装备制造、汽车、石化、船舶等先进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