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0845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5:广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型硕士)专业名称(代码)学科教学(地理)045110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教育硕士授予硕士学位门类(代码)一专业学位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表填表日期:2020年07月19日一、专业简介广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教育硕士专业设立于2010年,是我校为适应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学科地理硕士学位培养点之一。目前,本专业的师资团队结构是: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其中博士9人;另外聘兼职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1人,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副高)4人;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12人。拥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绘与制图实验室、气象与水文实验室、地理信息

2、系统与计算机制图实验室;在多个县、市重点高中、示范高中学校建立有一批教学实践基地。现每年招收研究生人数为20人左右。在研究培养过程中,强调导师指导下的独立研修模式,逐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扎实的教学实践技能、较高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普通高校、师范院校、教育管理机构、重点中学、示范中学等。目前,本专业在校硕士生为40人左右,随着今后就业竞争日益加剧,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传承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将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地重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地理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中学地理专任教师。具体要求如下:(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熟悉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与政策,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了解地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三)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四)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五)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能够提出研究课题,独立设计研究与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与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三、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地理科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有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人员。四、学制及学习年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年,延长学习时间不得超过2年。(包括休学时间)。五、培养方式与方法(一)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讲授、自学、讨论、观摩、教育教学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同

5、时重视实践课程和学位论文的撰写。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二)培养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讲授与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三)在学期间,实践教学的时间累计为一学年,其中教育实习不少于1个学期,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四)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由环境与资源学院地理系负责开设;实践教学课由环境与资源学院和实践基地协商实施。六、培养流程与要求严格执行过程管理,按照下列各环节进行管理:(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学生入学确定指导教师后,在第一学期

6、与导师讨论并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三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学院教学秘书保存,一份报研究生学院备案。(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和课题,阅读有关学术著作和查阅学术期刊,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就所做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进行较深刻的陈述,对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条件及预期目标等进行论述及做出结论,并在开题报告会上做公开报告和答辩。导师小组应对硕士生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研究生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填写“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由学院

7、组织实施,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三)中期考核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包括业务课、综合考试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能力、能否进行开题报告等,是进入论文阶段的先决条件。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实施,由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填写“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评估表”。(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技能类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和学术实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进行。(五)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第三学期安排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实施,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与存在问题,填写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8、六)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完成学术论文行为不端检测并合格后,在送审之前组织预答辩。预答辩由学院组织实施,组成导师小组对学位论文的内容、格式、科学性、创新性等进行质量审查,给出审查与修改意见。研究生根据审查与修改意见完善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后论文方能提交评阅。(七)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严格按照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组织程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按照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进行学位论文评审。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

9、,实践教学8学分。详见附表。八、实践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申请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一)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充分了解地理现象、收集地理素材,全面了解中学的地理教育教学实际、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学习优秀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学习模范班主任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经验,养成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教育创新的能力。(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实践教学的时间累计为一学年。(三)实践教学

10、的方式与内容实践教学包括教师技能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学术实践等环节。1.教师技能实训教师技能实训的目的是强化和提升研究生师范基本技能。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水平达标、微格教学、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板书设计等。教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主要以校内课堂训练的形式开展,采用课堂教学的相关要求评定成绩。2 .教育见习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教育见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参观学校,观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听课,参加教研小组教研活动,参加教育管理专家与一线地理教学名师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主题班会

11、,参加市级或区级教研活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工作和学校生活。在教育见习过程中,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应不少于4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6节。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参加市级或区级教研活动应不少于1次,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参加专题报告或讲座的不少于2次。3 .教育实习教育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育教学方法,思考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育评价的方式及方法,有目的开展相关案例的搜集与分析。教育实习包括准备、教学实践、班主任实践、教学调查或学位论文材料收集等方面。(1)实习准备。教育实习之前2周,学院与实践基地共同

12、做好入驻实践基地的相关安排与动员工作。教育实习初期,学生听取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实践基地导师的情况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基地现状和学科课程教学的情况;帮助学生研究教材、备课、撰写教案和试讲;鼓励学生参与学科教学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培育。要求学生有重点地观摩教学公开课和主题班会,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2)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基地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工作。认真听课,每周听课应不少于4节;认真编写教案,精心试讲。独立讲授新课应不少于6节;授课前需经实践基地导师的批准;课后要认真评课,集体讲评次数应不少于2次;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和学生的综合活

13、动。(3)班主任实践。学生应认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集体或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如家访、班干部工作);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应至少组织2次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等。(4)教学调查或学位论文材料的收集。学生结合教育实习内容或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调查报告或学位论文做好准备。4 .学术实践学术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技能、研究过程与环节,以及学术道德规范等,使学生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学术实践在学期

14、间灵活安排,要求研究生参加不少于2次的校内外学术活动,并写出有关学术活动的摘要、笔记或体会,由学科组考评。九、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学位论文是学位质量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应保证有一年时间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一)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对中学地理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学地理教育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题目进行研究。(二)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15、。(三)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地理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评阅与答辩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严格按照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组织程序进行。(四)英语、科研活动成果研究生英语学习按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及考试的暂行规定执行。鼓励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五)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十、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1 .美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2011.2 .德阿尔

16、夫雷特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3.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4.美国国家研究院及资源局地理学委员会等.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5.顾明远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6.施良方著,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 .施良方,崔允渊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美加涅著,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彭聃龄,张必隐著.认知心理学(精).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 .美高尔等著,

17、屈书杰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地理教育期刊13 .地理教学期刊14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附表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课程类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期学分学时考核方式备注学位课程位础程学基课207000031001英语1260考试12学分20700003100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1234考试207000031016教育原理1251考试207000031004课程与教学论1251考试207000031017教育研究方法1251考试207000031018心理发展与教

18、育1251考试专业必修课业修专必课315045132010地理课程与教材研究2240考试10学分315045132011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2240考试315045132012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1240考试315045132013地理案例教学研究1240考试315045132005中外地理教学比较研究1240考试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315045134014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1/2240考查6学分(任选)315045134015地理学科前沿专题1/2240考查315045134016班级管理1/2120考查315045134017科技论文写作1120考查315045134018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1/2240考查315045134004地理考题辅导1/2240考查实践教学校内实训315045136005教学技能训练(含微格教学)1120必修环节8学分315045136006课例分析1/2120校外实训*315045136007教育见习1/2124315045136008教育实习2/34218315045136009教育研习2/3124其他培养环节(必修)学术活动1-4纳入考核环节,不计学分补修课中国地理1-2同等学力与跨专业考生必修,54学时,考查,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自然地理学1-2总学分36*校外实训的计时单位为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