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13543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22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docx(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1.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研究一、职业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现状分析1企业对国家、地方技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平衡经调查显示,19的企业认为当地政府和主管机关对职业教育仅停留在政策的制定上、执行不力;20的企业认为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企业应该发掘政府允许内的若干机会的占22;由此可见,在执行、立法、协调、平台、政策等方面,企业认为政府力度不够,力不从心,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些数据从来一个方面说明,企业领导人对企业作为技工队伍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从而较多地把技工教育责任归结到到政府有关部门。图1当地政府和主管机关对职业教育支

2、持情况2企业对技工队伍建设相关平台了解不够,造成技工培训资源浪费调查显示,有26的企业对政府建立的技工培训平台一无所知,有25的企业只是含糊的知道一个,只有16企业知道政府建有三个以上技工培训平台。由此可知,政府虽然建有技工培训平台,但由于宣传、执行不力,从而企业对相关政策、资源认识不够,造成资源浪费,企业对其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技工队伍的建设。3.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制度,使得企业员工培训愿望不够强烈调查显示,有33的企业员工对参加培训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有31的认为利益驱动时具有强烈的培训愿望,而有35的则愿望一般。由此可见,改变企业培训制度,增加员工培训愿望,将是未来企业开展

3、培训、提升技工队伍质量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对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安排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工作日,利用本企业的场所开展培训,是企业员工的最佳选择。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培训意识尚浅,不愿利用业余时间以及走到企业外面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图2 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安排的调查4企业认识到与职业学校合作进行技工培训的效果较好,但缺乏实际行动有61的企业认识到与其他培训机构相比,企业与职业院校相结合是最好的技工水平提升平台;将近半数的企业只是偶尔与职业院校有过技能工人培训方面的合作,26的企业没有过合作,而只有9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建立经常性制度化合作。综上分析,企业对于

4、与职业院校就技工培训合作只是停留在认识上,并未付出实际行动,形成完善的合作制度,开展技工培训。 图3 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在技工培训上的合作情况5企业与职业院校尚未建立长期培训合作的合作机制通过对企业培训师资来源的调查中显示,有39企业的培训师资来源于机动外聘同行专家,40则固定专家和机动聘用相结合。据调查,只有12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借助职业院校的师资为自己技工培训服务。由此可知,企业对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合作尚未重视,校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任重而道远。图4 企业培训师资来源情况6大多数企业在技工培训课程开发方面需要职业学校的参与在对员工技能培训高层次课程开发的调查中显示,有44

5、的企业认为愿意和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开发;有39的认为以本企业为主,吸引职业学校参与共同开发课程。由此可知,职业院校在培训课程开发方面获得企业的认同,大多数企业认为在课程开发方面需要职业学校的参与。同时有39和31的企业,对开发的课程提出要侧重于实践操作性和专业性。 7. 企业技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关键在于自身缺少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从调查显示,有47的企业认为其根本障碍在于企业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另外分别有18、15和20的企业认为经费未独立核算、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够和企业管理体制性障碍。由此可知,企业自身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将是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相对滞后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建立良好、完

6、善的培训体系,为企业技工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图5 企业难以打破技工培训内循环的原因8大多数企业的员工晋升制度与培训制度并未形成有机的相互促进体系有61的企业表示企业员工的晋升和培训是相互联系的,但自成体系;由此可知,企业建立完善的晋升与培训体系,并促使晋升与培训密切联系,将是完善企业技工培训、提升技工队伍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图6 企业员工晋升与培训的关系9.建立共同的培训团队将是企业进一步完善技能工人培训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有33的企业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各企业间的合作,建立共同的培训团队;同时有36的企业表示愿意与其它企业合作,建立共同的培训团队。一方面,可以资源共享,减少培训开支;

7、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其他企业的文化,充实自身的企业文化。但这需要资金和政府支持。由此可见,企业间相互合作,建设共同的培训团队,将是企业进一步完善技能工人培训的重要手段。10企业技工队伍建设面临技工数量短缺现象的巨大压力杭州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报告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34.2万人、2005年33.3万人、2006年55.4万人,求职人数分别为19.8万人、12.1万人、15.1万人。另外,2005、2006年杭州市年鉴显示,2004年职业学校(高职和中职)毕业生人数大约为1.6万人,2005年为7.5万人。由此可见,近4年内,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求职人数却有下降的

8、趋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7年数据显示,需求人数达到70.5万人,而求职人数仅21.9万人,其差距可想而知。由此可知,由于职业教育条件有限,在今后的几年内,其培养的技术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技工短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势在必行。11提高企业技工队伍整体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将是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对2007年杭州企业技工文化程度的调查显示,技能工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中专学历为主,占72.8(其中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有63848名,占总数的47.7;初中学历的有33788人,占总数的25.2)

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1483,仅占23.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4811人,占3.7。与2005、2006年调查相比,企技能工人的文化结构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对高学历技工需求逐年增加。12市场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新型技工通过对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调查中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可知,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职业学校学生将备受企业青睐。 图7 学校在学生培养中的侧重点情况二、职业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对策建议1.营造职业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良好政策环境(1)尽快出台地方性职业

10、教育与企业职工教育的法规杭州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颁布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然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法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条条框框和原则性规定,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因此在执行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依据,导致各个职业教育主体之间分工不明,责权不清。因此非常有必要制定地方职业教育法律,来规范和理清这些问题,使我们的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技工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通过调查显示,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的有效对接的政策不完善是企业与职业院校难以很好开展合作的因素。为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

11、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技工队伍结构与创新型企业评审相关联的制度、培训制度、星级企业奖励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给予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企业税收政策优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3)逐步建立“长短结合,两轮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格局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与职工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相互协作的机制,统筹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制定政策,发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历教育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企业技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与市场的优势,大力推进企业技工技能水平的提高,解决企业技工近期发展问题。逐步建立“长短结合,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12、使职业教育与技工队伍建设相互衔接,协调发展。2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思想认识(1)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相关政策的认识,确保政策有效执行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技工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培训企业负责人,使他们深入了解各项与企业技工建设相关的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对相关政策加以宣传等等。(2)提高企业员工对技工培训的认识,增强员工参与技工培训的内在驱动力员工对技工培训的认识是培训能否很好开展的关键。必须加大宣传,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培训对其个人发展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技工培训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并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到企业外部参加各

13、项业务能力的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3)构建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在技能工人培训方面,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有利于打破学校与企业的内循环,两者可以相互利用对方资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节约成本。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牵头,建立自己技工培训平台,完善培训制度,与职业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代理关系,聘请其教师作为本企业技工培训的固定专家。员工培训的课程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开发,并做到内容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操作性。3明确政府职责,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有效对接的平台(1)建立和完善技工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保证政府为技能工人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成立专门的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充分

14、发挥各部门职能,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在重大项目审批、招标时,侧重对技能工人培训和使用的要求,并予以考核;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增加对技能工人培养的投入;对承担技能工人培养的职业学校给予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技能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事迹的宣传力度。 (2)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参与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实习,一部分由学校消化,在学校进行,但更多学生的实习则是依靠教师的个人关系,依靠与企业领导的感情在维系,导致技能训练时间和强度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学生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由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按照市场紧缺、企业急需、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的原

15、则,依托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分行业按专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服务于整个地区、特点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3)整合资源,建立市、县(区)二级公共实训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市、县(区)二级公共实训平台:尽快建设好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立面向中、高级技能工人的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好县、区技能工人培训平台,依托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建立面向初、中级技能工人的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重点扶持12个既承担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又面向社会开放技能培训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资助职业学校建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实训基地,并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积

16、极性,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4政府引导,校企互动,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1)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在全国范围实施“订单培养” 针对企业技工短缺的问题,杭州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功能。针对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面向全国开展劳务合作。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整合地区企业需求,形成地区“订单”。然后,劳务中介组织参与实施,面向全国的职业院校下“订单”。这样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为企业招收到合适的技工,解决成长型中小企业个体力量单薄,招收技工成本高的困难,实现企业得技工,学生得岗位,学校得市场的多赢局面,切实实现需求与培养的无

17、缝对接。(2)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交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能力本位”的培养为出发点,强化学生技能培养,职业院校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专业岗位职能需要,调整课程计划,充实教学内容。构建职业教育与企业教育接轨的评价体系,实施多形式可操作的工学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3)职业学校需加强市场所需劳动力的调研和预测企业应结合根据自己的发展,按照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的原则,及时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报紧缺、急需岗位的人才数量和类型。职业学校则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倾听企业对学生的反映,时刻关注市场所需劳动力的动向,积极开展调研和预测,根据市场情况设置专业

18、,开设课程,教授内容,做到专业设置动态化,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与企业完成真正衔接。5建立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技术支撑体系(1)企业需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技工晋升和培训体系企业应该熟悉国家、地方关于技工队伍建设、技工培训等相关政策。完善各项制度,作为企业开展培训的支撑。完善企业的用人制度,包括完善医疗、住房等保障制度来吸引技工,同时通过签定完善的合同,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应整合企业各部门的资源,建立完备的技工晋升和培训体系,同时确保技工晋升和培训相互联系。(2)企业之间打破屏障,与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立培训团队由于产品、技术、生产、业务等方

19、面竞争的存在,企业之间树立起一道天然的、难以逾越的屏障。然而,就培训而言,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并由职业学校参与,共同建立培训团队,打破屏障,有利于整合和共享的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促使企业之间相互学习,更有利于创建社会认可的、具有权威性的技工培训机构。杭州市科技计划20070524M03课题承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杭州市委课题负责人:徐建华杭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在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GUCP)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中,杭州在全球110个参评城市中位列第85位,在国内18个参评城市中排名第7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度评价结果中,杭州市在国内200

20、个城市中位列第13位。但与此同时,仅在浙江省内,杭州的商务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连续两年在绍兴之后;文化竞争力落后于宁波、绍兴、温州、台州;制度竞争力落后于宁波、绍兴、温州、台州、嘉兴;政府管理竞争力落后于绍兴。在长三角地区,杭州城市竞争力排名虽仅次于上海,但“商务环境竞争力”和“创新环境竞争力”落后于南京。上述评价结果虽仅为一家之言,但部分反映杭州在城市软环境方面的薄弱之处。据此,课题组以城市软环境为研究重点,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个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选择杭州、南京、广州、深圳、青岛、大连、宁波、温州8市,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对策。一、杭

21、州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研究1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排名分析从排名结果来看,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始终保持前列,在8个样本城市中处于中间位置。其中产业结构、人才、基础设施、区位条件、政府服务和企业竞争力是杭州的优势所在,但商务、文化、制度环境和开放性是杭州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劣势。表1 杭州等城市2004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变化城市杭州南京广州深圳青岛大连宁波温州2006年132052111716502005年112565201712342004年516321214619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NO4、NO5。注:表中数字为在中国200个城市中的排名(含港澳台)。表2

22、杭州等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中国城市解释竞争力排名结果城市人才资本科技结构基础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企业开放杭州344133566335南京433452374667广州122211758574深圳211376435121青岛656584122242大连765868287883宁波577625641456温州888747813718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注:表中的数字为在杭州等8个城市中的排名。表3 杭州等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中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排名结果城市总体品牌营商品牌旅游品牌宜居品牌原产地品牌品牌提炼杭州3(5)3(5)3(5)2(5)1(3)人间天堂,休闲之都

23、南京5(10)6(17)4(7)8(24)6(13)六朝古都,博爱名城广州2(4)1(2)2(4)6(13)3(6)风尚先河,丝路花城深圳1(3)2(4)1(3)1(1)4(7)开放之窗,活力之都青岛6(11)5(12)6(13)5(12)2(4)世纪冲浪,东海竟帆大连7(12)7(18)7(15)3(8)8(29)浪漫之都,渤海明珠宁波4(8)4(8)5(9)4(9)7(14)东方商埠,时尚水都温州8(20)8(19)8(28)7(18)5(8)创业之城,走向世界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NO5。注:括号中数字为在中国50个城市中的排名(不含港澳台)。表4 杭州等城市世界银行中国城

24、市竞争力排名结果城市总投资环境(内资评价)总投资环境(外资评价)政府效率(内资评价)政府效率(外资评价)和谐社会城市评级杭州1(2)5(13)1(3)3(12)2(6)金牌南京6(13)7(21)8(82)7(40)7(47)铜牌广州2(4)3(10)5(30)4(14)3(8)银牌深圳4(7)1(2)6(36)1(3)1(2)银牌青岛5(12)2(7)2(12)2(5)5(17)金牌大连3(5)4(11)3(18)5(17)6(31)银牌宁波7(16)6(18)4(20)6(33)4(9)银牌温州8(56)8(90)7(51)8(68)8(80)铜牌资料来源: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世

25、界银行,2007)。注:括号中的数字为在中国120个城市中的排名(不含港澳台)。2.世界银行城市竞争力排名分析杭州无论在总投资环境、政府效率还是和谐社会领域均有良好表现,并因此而被评为金牌城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外资企业对杭州的评价要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尤其在投资环境方面,显示杭州在经济外向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3.上海社科院长江三角洲115个城市竞争力排名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在长三角115个城市中,杭州稳居前列且有上升趋势,与南京、宁波相比优势较为明显。但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资两项指标上则优势并不明显,且均低于宁波。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苏州、无锡两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后来居

26、上之势。表5 杭州等长三角城市20042006年城市竞争力排名变化城市年度综合竞争力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实际利用外资杭州063342533250543546332604434263426南京064665112537055663122435046665122334宁波065553364530565453555304555425655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注:表中数字为长三角16个城市中的排名(不含温州,其余城市为上海、苏州等)。二、城市软环境的具体构成从已有的评价结果来看,城市软环境

27、建设是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杭州实际,本课题组将城市软环境概括为以下六大要素:1.政府服务环境即政府的运作效率,以及政府政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主要包括政府经济政策对经济变化的适应性、透明度、延续性和实施效率,以及政府官僚作风、贿赂和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等内容。2.社会文化环境即特定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居民的安全感、正义感和凝聚力,以及他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对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支持力度等内容。3.商业法制环境即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对市内企业经营活动给予适当扶持的各类商业法规,主要包括对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对不公平

28、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防止、对产品定价的控制程度,以及对开办新企业、商品出口的支持等内容。4.市场环境即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市内企业成长的,和谐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其行为主体就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组织,主要包括市内企业对道德准则、诚信、消费者满意、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企业家精神的认同和遵循程度等内容。5.教育科技环境即市内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发展提供支持的城市教育和科技环境,主要包括大学教育对竞争经济的适应性、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广泛性、企业和大学等科研机构间的知识传递、对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激励措施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等内容。6.金融服务环境即为市内企业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的能力和环境,

29、主要包括市内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或风险投资的便利程度,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透明度、服务水准等内容。三、杭州城市软环境的实证研究1.城市软环境的问卷调查本课题组采用Likert6级量表形式,从政府服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商业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科技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六个方面,对杭州、宁波和温州3个省内城市的企业高管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到有效检验。2.杭州、宁波、温州三城市软环境的比较分析总体而言,杭州城市软环境优于宁波、温州两市,尤其是政府服务环境(3.4089)、社会文化环境(4.2375)、市场环境(3.7884

30、)和教育科技环境(3.4050),但这一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样本企业对杭州商业法制环境(3.8837)的评价低于宁波(3.9364)、温州(3.9350)两市;对金融服务环境(3.3256)的评价低于温州(3.5000)。这一结果部分验证了中国社科院和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的评价结果,同时也显示出城市软环境是杭州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表6 三城市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城市样本量均值/标准差政府服务社会文化商业法制市场环境教育科技金融服务杭州86均 值3.40894.23753.88373.78843.40503.3256标准差.69905.62775.62381.79134.8381

31、8.64861宁波44均 值3.15914.05683.93643.78183.24093.2330标准差.65882.68170.76283.80095.71343.65013温州40均 值3.28334.22093.93503.76003.39073.5000标准差.79367.70546.63308.74448.91775.60447表7 杭州城市软环境各具体指标均值(N86)要素编号均值标准差要素编号均值标准差政府服务(3.4089)ZF13.57.965社会文化(4.2209)SW14.09.903ZF23.72.929SW24.01.826ZF33.90.994SW34.60.85

32、5ZF43.51.851SW44.19.952ZF52.99.888ZF62.77.978商业法制(3.8837)SY14.22.887市场环境(3.7884)SC13.65.943SY23.48.913SC23.861.008SY33.93.851SC34.13.905SY43.67.805SC43.791.019SY54.12.846SC53.511.082教育科技(3.4050)JK13.221.202金融服务(3.3256)JR13.56.745JK23.781.142JR23.12.788JK33.221.022JR33.42.804JK43.331.089JR43.21.784JK

33、53.411.141注:表内括号中的数字为要素均值3.制约杭州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软环境要素(1)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样本企业对杭州“金融服务环境”的评价在六大城市软环境要素中最低,只有3.3256,且低于温州。尤其是其中“获取外部融资的正规渠道”和“获得风险投资的便利度”两项指标,得分仅分别为3.12和3.21。从实际情况来看,融资难问题主要出现在中小企业。(2)教育科技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样本企业对杭州教育科技环境的评价也相对较低(3.4050),其下属指标的得分也普遍不高,均在4.0以下。特别是其中“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广泛性”和“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知识转化度”两项指标得分较低,仅为3.2

34、2。(3)政府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善杭州的政府服务环境虽然在浙江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样本企业的评价(3.4089)也相对较低。说明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杭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和标准也正在逐年提高,甚至已开始与国际接轨。(4)对不公平竞争的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杭州的“商业法制环境”得到了样本企业的基本肯定,得分为3.8837,但低于宁波和温州两市,且其中的“对不公平竞争的治理力度”(3.48)指标在3.5以下,“执法机构的工作效率”(3.67)指标也并不高。四、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对策1.高度重视城市软环境建设从杭州当前城市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杭州城市软环境的实证研究结论,以及

35、未来杭州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来看,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是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竞争力的重点所在。尤其在创新创业文化和开放精神,以及外资投资环境等方面,杭州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尚存在一定差距。城市软环境虽然较为隐性而难以完全量化,但其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显著,且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可通过积极的人为努力而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以政府为主体,高度重视城市软环境建设,是未来若干年杭州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之一。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改善城市软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产业。已有各权威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和实证研究所揭示的杭州在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软环境上的弱项,大多与现代服务业相

36、关。如科技实力、投资环境、创新创业文化、经济的外向性、教育科技环境、金融服务环境等,均与大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联系十分密切。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作为公认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城市新兴主导产业,其本身就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强化城市品牌经营和传播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中心城市,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其“人间天堂,休闲之都”的品牌描述已深入人心,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因此,杭州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自身已有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优势,继续加大城市品牌经营和传播力度,以进一步提升

37、杭州在全球的城市品牌形象,为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机会创造条件,并不断增强杭州城市竞争力。4.着力完善城市金融服务体系杭州应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建设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其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同时继续在吸纳就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开拓国际市场、人才培训、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财政补贴。5.加大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杭州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进一步优化杭州教育科技环境并提升城市

38、竞争力。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能力培育、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快推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在巩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上,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的规模,大力培养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6.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要提升城市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组织,使之成为一个高效、廉洁、科学的管理、决策、咨询和服务机构。因此,杭州应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包括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政府采购等行政行为,

39、规范公共权力运作,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着力打造“服务政府”和“高效政府”。杭州市科技计划20070524M09课题承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课题负责人:范 钧杭州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一、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将城市科技竞争力定义为: 城市在一定时段的科技活动中, 在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根据科学性、全面均衡性、可操作性、规范化原则,参考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从科技投入水平(包括科技人力投入水平、科技财力投入水平)、科技产出水平(包括专利产出水平、科技论文水平、科技英才水平)、科

40、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包括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环境保护水平、高教基础)、科技潜力(高教基础、信息化水平)、以及制度因素(如管理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多方面评价科技竞争力水平。 表1 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总权重科技投入0.35科技财力投入0.5R&D经费支出总量0.300.0525R&D经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0.250.0437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0.250.0437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比重0.200.035科技人力投入0.5专业技术人员总数0.600.105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0.400.07

41、科技产出0.30科技论文0.3国内科技论文数0.250.0225每十万人平均发表的国内科技论文数0.150.0135国际科技论文总数0.350.0315每十万人平均被收录的国际科技论文数0.250.0225技术市场0.2技术合同成交额1.000.06专利产出0.3专利授权量0.600.054每十万人专利授权量0.400.036科技产业化产出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0.600.036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0.400.024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程度 0.25经济增长0.7GDP0.100.0175人均GDP0.200.035GDP增长率0.200.035三产增加值0.200.035三产增

42、加值占GDP比重0.200.035出口商品总额0.100.0175环境保护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500.0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500.025资源成本0.1万元GDP能耗0.500.0125万元GDP固定资产投资额0.500.0125科技潜力0.10高教基础0.6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0.300.018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支出0.400.024教育经费占GDP比重0.300.018信息化水平0.4互联网用户数0.500.02万人互联网用户数0.500.02二、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国内外科技竞争力评价常见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法、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本研究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原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降维的技术把原来的多个指标约化为少量综合指标,每一个综合指标就是一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既能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又彼此不相关。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2006年度18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2006年度,杭州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