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387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人地协调发展(XXXX年11月最新更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四章 人地协调发展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10年浙江文综第6题)读图3,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第1题。1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答案:D来源:Zxxk.Com(10年全国卷2文综第6-8题)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24题。2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3

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 D.方便产品运输4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 A.原料生产环节 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 D销售环节答案:2.A 3.D 4.C(10年广东卷文综第1题)5.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 A. 改善局地气候 B. 综合利用资源C. 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农田作物答案:B2009年高考题(09年全国卷文综第10 题)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

3、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类型箭竹及灌丛阔叶林旱地水田石砾地、裸地高山灌丛草甸比重(%)28.9025.3010.403.105.701.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答案 B(09年全国卷文综第2题)2.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来源:Zxxk.Com答案 B(09年

4、北京文综第2,3题)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则随年份的推移,2.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随维度的增高而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答案 C3.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答案 B(09年福建文综第9题)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4.促进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

5、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答案 C(09年浙江文综第2,3题)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这对地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完成。56题。5.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来源:学。科。网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答案 B6.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

6、.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答案 A(09年江苏地理第9,10,11,17,18题)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7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答案 A8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答案 C9.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

7、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答案 A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011题。10.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答案 B11.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答案 B(09年上海文综第14题)12.2009年3月2

8、8日晚上8时30分至9时30分,全球上千座城市,数千万人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活动。该活动的主旨是 ( )A.节约用电 B.观察星空 C.宣传环保 D.纪念爱迪生答案 C (09年山东文综第26(3,4)题)13.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目。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

9、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答案 (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 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09年海南地理第21,23题)14.图6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指出

10、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0分)答案 围填海前后的变化: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负面影响及对策:(8分)(选任何一项变化,负面影响答对得4分,对策答对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湿地消失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 对策: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策: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工程措施,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 对策: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

11、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渍)化。 对策: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对策: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 (08全国卷911)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答案 B二、综合题2.(08山东32)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

12、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答案 (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3. 08江苏30D)下图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

13、点是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季,主要是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植被稀少,且常有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 (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 春 干燥(少雨)冷峰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地区的生态建设。4. (08广东37)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

14、,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资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资料二:(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填正确项字母)。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案 (1)12 7(2)ABD(3)空间分布特点:工业区工业污染比重

15、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4)措施:控制污染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第二部分 两年模拟题汇编2010年模拟题题组一(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2011届高三10月月考)图9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图9来源:学科网1影响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的变化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国家政策的变化2图中阶段比阶段更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A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更适合在当地种植B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C增加了

16、科技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D通过农副产品的综合循环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农业生态平衡答案 1.B 2.D来源:学#科#网(北京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九月月考)读图3“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示意图”,回答35题。来源:学科网图3平原流河城镇公路50150丘陵3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北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B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C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 D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4若图示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利于棉花生长B洪涝、盐碱、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C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D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5若

17、图示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两地发展城郊农业条件优越C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D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答案 3.B 4.A 5.D(江西省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期中考试)影响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除自然条件外,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对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请回答67题。6下列关于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主要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热条件好的地区,复种指数低B丘陵、山地垦殖指数一般高于平原C喀斯特地区土层厚、肥力高,有利于农作物自然生长D在交通枢纽地区,有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商品性农产品7关于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区位条件的叙述欠妥的是( )A气候温和,草类

18、茂盛 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距海港近,交通方便 D经济发达,市场条件好答案 6.D 7.D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1届高三10月阶段考试)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第89题。8.根据雨带在、地区的移动,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 58月9.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答案 8.B 9.C10(12分)(江苏省无锡市北高中201

19、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19和表20,回答下列问题。 图19表20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的农业生产区位条件。(6分)苏 州徐 州面 积8848平方千米11258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地 形 区气候类型农业生产类型(2)读图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2分)(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

20、共同性和差异性。(2分)(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2分)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的建议: 。答案 (1)(6分)苏 州徐 州地 形 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类型水田农业旱作农业(2)1990年至2006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苏州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2分)(3)苏州和徐州GDP都呈上升趋势,但苏州GDP始终高于徐州。苏州和徐州“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均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徐州大于苏州。(2分)(4)苏州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

21、理,努力降低每增加亿元产值占用的耕地面积。徐州地区在保护好耕地的同时,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的发展。(2分)题组二(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综合练习)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莱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入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答案 1.C 2.C灌溉土壤湿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吸收潜热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2010届

22、高三三月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35题。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4该示意图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A河谷农业 B坝子农业 C绿洲农业 D立体农业5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答案 3.B 4.C 5.B (福建省漳州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下图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的生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

23、。读图回答68题。6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 )A飞机 B运动鞋 C计算机 D精密仪器7下列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C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一出口一进口”的过程8最适宜成为该企业开设新的生产工厂的国家是( ) A马来西亚 B阿根廷 C沙特阿拉伯 D意大利答案 6.B 7.D 8.A题组三(2010年福建省漳州一中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图1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2题。1造成甲、乙两地区农业

24、生产潜力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分布 C降水 D地形2图中丙所在省区的农业生产潜力较高,但人均粮食较低,每年需从省外调入大量粮食,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A水热组合不好,粮食产量低 B降水丰富,日照不足C多山地丘陵,人均耕地不足 D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粮食单产低答案 D C3(四川省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2010级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图为四个地区农业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说法,最可能的是( )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B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C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

25、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地区答案 C(四川省重庆一中2010届高三考前模拟)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回答45题。4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A B C D5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答案 C D(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二模)读我国某地区tl至t4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剖面示意图(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完成67题。6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C洪峰流量减

26、小,且出现频率降低 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7造成该流域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与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C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D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答案 6.A 7.C(湖北省仙桃一中2010年高考冲刺训练)农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性一般可用农业结构系数简单模拟,即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的比值。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指京、津、冀、鲁、沪、苏、浙、闽、粤、琼10省市)1978年2005年农业结构系数与人均GDP关系图,读图回答810题。8关于1989年东部地区农

27、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植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1%B林牧渔业产值约占种植业产值的59%C种植业产值是林牧渔业产值的2.59倍D林牧渔业产值比种植业产值多59%9关于19782005年东部地区农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植业比重随人均GDP增加而不断增加B农业总产值不变,林牧渔业比重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C大约当人均GDP2500元时,林牧渔业比重上升速度变慢D大约当人均GDP2500元时,种植业比重降低速度较慢10目前制约东部地区农业可发展的瓶颈主要是( )A科技投入 B农业劳动力 C水体等环境恶化 D农产品市场答案 8.A 9.C 10.C题组四(江苏省泰州南通2010

2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据此完成1一2题。1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地区农业的( ) A商品化生产 B集约化生产 C机械化生产 D生态化生产2农业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强 C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 D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答案 1.A 2.A(2010年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图中圆形阴影部分表示四种农作物在北半球的分布区。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农作物类型与典型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水稻、咖啡、甜菜、黄麻B冬小麦、天然橡

29、胶、咖啡、剑麻C水稻、玉米、小麦、棉花D玉米、油棕、甜菜、高粱4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A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都是粗放型经营C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答案 3.C 4.D(天津一中201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图4和图5是我国某县2009年农业发展的部分基本数据。读图完成5-6题。5若图4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9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其中a为表示花卉,b表示果蔬,c表示粮食)。则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6若图4中M为该县目前农业用地的比重(a为花卉用地,b为果蔬用地,c为粮食用地),

30、图5为该县今后的农业土地规划。据此判断,该县今后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是( ) A粮食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B花卉种植用地比重上升 C蔬菜水果种植用地面积增加 D冻结城市建设用地 答案 5.C 6.B (江苏省泰州南通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图5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图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8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 A B C D答案 7.C 8.B(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三5月第五次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

31、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10.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答案 9.B 10.C 题组五(2010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图4 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4 ,回答1 一3题。1符合图中III阶段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可能是( )A航空工业 B钢铁工业 C旅游业 D微电子工业2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II阶段后有所转变,其原因是( ) 增加环

32、保投人 科学技术进步 工业发展速度增快 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A B C D3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的阶段是( )AI 阶段以前 B . III 阶段 C .IIIII阶段 D 进入III阶段后答案 1.B 2.B 3.D(江苏省连云港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图12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关于该地I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5影响该地阶段到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33、 C劳动力 D市场答案 4.AC 5.AD6(广东省揭阳市2010年高考一模)(28分)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材料二 :“中国沿海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a)、“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b)。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材料三: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来源:Zxxk.Com(1)材料一,近十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非农用地是 和 ,上升的原因是 。(4分)(2)分析图a,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4分)(3)分析图b,东部沿海省市区中,上海市以北

34、地区水土协调度 (高、低),请简要分析其成因。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8分) (4)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粮食中长期消费的趋势及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8分)(5)试从我国的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4分)答案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1分) 交通 (1分) 沿海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交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2分)(2)我国东部沿海水资源南多北少,耕地资源北多南少,水土配合不协调(4分)(3)低 (1分) 降水少,且平原面积广大,耕地比重大(3分) 跨流域调水、修筑水库、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

35、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开源节流(答对每一方面1分,最高给4分)(4)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呈上升趋势。(4分)人口增加,粮食直接消费总量上升,(2分)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间接需求量上升(2分)(5)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1分)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1分)山区多,平原少,耕地 比重小(2分)题组六(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届高三复习教学质检)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世界各国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 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改变生产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 D制定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