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507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7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居住产品资料阶段性收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老年人居住产品研发草纲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1. 老年人:1982年,在维也纳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上,联合国将60岁及60岁以上人成为老年人。 与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的通常做法不同,我国界定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2.根据服务的需求对老人的分类自理老人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完全自理是指能完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洗澡和在室内走动这六项活动。介助老人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部分自理是指至少一项活动在完成上有点困难,但没有一项活动能力完全丧失。介护老人生活

2、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完全不能自理是指有至少一项活动能力完全丧失。3.老年人居住建筑产品业态老年住宅专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住宅。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是这样定义:老年人居住建筑是指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基本内容的居住场所,包括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干休所、老人院(养老院)和托老所,也包括普通住宅中供老年人居住或是使用的部分。这个定义的内容是为了和老年人公共建筑相区分,老年人的公共建筑是指除了老年居住建筑以外,为了解决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要求而设立的建筑,它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建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老年医疗保健方

3、面建筑: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中心、保健站、老年门诊所等。B、老年教育方面建筑:老年大学、图书阅览室、书画协会等。C、老年文娱方面建筑:老年活动中心、俱乐部、老年之家等。D、其它老年服务建筑:老年餐厅、日间服务站等。老年人居住建筑和老年人公共建筑共同组成老年建筑,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的“老年住宅”特指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因为老年住宅与普通住宅之间的差异性,如消费群的专一性它是“针对老年人提供的住宅产品”,产品设计的特殊性住宅楼、医疗看护、交通线路、配套设施等方面符合老人的生理特点,社区活动的广泛性在娱乐、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照顾老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它又被称为“银色住宅”、“乐龄住宅”、“关怀住宅

4、”、“养老住宅”、“颐年住宅”等等。老年住宅的规模可以是小到几户、几十户,大到整个居住区。老年公寓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老年公寓主要是提供给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居所,以出租为主要经营模式,居住者的年龄必须在55岁以上。一般来说,老年公寓不提供公共用餐的场所、不组织娱乐活动、不提供交通工具。经营管理模式有自住型老年公寓、陪助型老年公寓和特护型老年公寓三种类型。a、自住型老年公寓(Independent-living):供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这类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的居住

5、单元基本相似。多户单元由公有的厨房和盥洗室以及几套带有卫生设施的小房间组成。每套房间可住一对老年夫妇或一至二个独身老人,公有的厅和厨房是老人们的交往空间,实施无障碍住房设计。居住对象是健康而且富有活力的老人,所以服务人员只需向老年住户提供少许的帮助和必要的监护。b、陪助型老年公寓(Assisted-living):供具有半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它一般由居住单元、公共餐厅、公共活动室、公共浴室、供老人自行烹饪的简易厨房、洗衣房、门卫以及管理服务系统组成。其平面布局类似于旅馆建筑,因此这类老年公寓也被称为旅馆式老年公寓,每个单元由一间起居兼卧室和卫生间组成。这类公寓有专门的服务人员提供

6、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包括膳食、洗衣等各项服务。居住对象是生活基本自理,仅需某种程度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c、特护型老年公寓(acute-care):供生活需要全天照料的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由于这类老年公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老人往往容易失去独立性和隐私性,因此这类老年公寓应尽可能为老年人创造“家居”的氛围,如底层、坡顶的建筑形式,可供老人活动的室外庭院,室内可通过材料、色彩及质感上的处理来创造家居感。这类老年公寓是专为体力衰弱而智力健全的介护老人建造的住所,公寓除了提供服务型老年公寓所包括的各项服务外,还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外的全天监护及全面的帮助和照料。我国第一个老年公寓1986年6月诞生于安

7、徽省安庆市,是由社会集资举办,并向全国开放的民营福利企业。目前,全国虽然有不同规模的老年公寓600多家,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来发展,国内真正有规模、能够通过经营产生利润的却是凤毛麟角。老人院(养老院)专为接待老年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护理院为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居住、医疗、保健、康复和护理的配套服务设施。护理院是长期照顾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照顾包括疗养、康复、体检、专业护士以及其他一些对于具有功能障碍或长期受疾病困扰、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人

8、员提供援助的社会服务。提供长期照顾的机构除了护理院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如疗养院、托老所、以家庭和社区为主的机构、精神障碍人员的中间护理机构。托老所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可分日托和全托两种。所谓托老所是指近几年来在西欧、日本等国兴建的各种类型的“老人之家”。“老人之家”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收容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二是收容生活可部分自理,还需要部分照颐的老人;三是收容生活上不能自理,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残废的老人。同传统的养老院有所不同,办托老所的条件比较简单。因为不留宿所以用房面积不必太大,有三、五间房间,有一点活动场地

9、,备一些简单家俱,购一些文娱体育用品即可,投资不多。工作人员也不需具备什么特别的专业知识,有一、二人略懂医务常识即可应急,时下不少身体健康、热心为老人服务的40、50下岗人员即可胜任。 老人进托老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不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白天到托老所,晚上回家仍可享受天伦之乐,容易为老人接受,也能为社会上主流观念所接受。因为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子女尚在却将老人送入敬老院(养老院),实有小辈不孝不贤之嫌。老人在托老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既能健身又能益智,延缓衰老。4.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过程也不断发生变化。所谓衰老,

10、是一切多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必然过程。他表现出一定得组织改变、器官老化及其功能、适应性和抵抗力衰退。衰老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前者是指肌体在其生长的全过程中必要发生的普遍的退化性变,后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衰老。在老年人身上,这两种衰老互相影响,形成一系列复杂的肌体变化。对于每一位老龄人而言,纵然衰老到来的时间及其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其不可避免性及过程的不可不可逆转性则又是共同的。最容易观察到的一种变化是体表外形的变化,如须发变白稀少脱落、皮肤弹性减小皱纹增多、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身体尺寸总体上变小、出现弯腰弓背等现象。在衰老过程中,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如神经系统

11、、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都会衰老并给各自的生理机能带来变化。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在走、看、听、说、记忆、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而且这些能力中某一能力的减退会影响其他的能力,如视力不佳则影响行走、书写等,老年人对自身安全的维护能力也相对降低。老年人生理功能上的衰弱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感觉系统通常,老年人感知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对周围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的接收。大约在65岁左右,老年人会出现感觉机能的衰退,而且大多按照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顺序下降,听力和视力上的改变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是获取环境大部分信息的主要感官能力

12、。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官能力会逐渐下降,尤其削弱的视力和听力会降低老年人联系、作用他们周围环境的能力。另外老年人通过触摸和闻味来辨别事物是比较缓慢的。他们往往对物体表面的特征记得较牢,喜食风味食品,对空气中的异味不敏感,因而老年人容易受到烫伤和灼伤。(1) 视力:视力是人们接收和解释环境信息的主要器官,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视觉衰退表现尤为显著。70岁以后,眼睛对光线质量的要求增高,瞳孔的光通量能力下降,使得老年人在较暗的场所很难看得清。同时视觉的敏感度降低,老年人对明暗度感觉能力下降,对于光亮和黑暗的适应可能会变长,在眼睛慢慢调整去适应照明的改变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暂时性失明的过程。另外眼

13、角膜变厚也会使老年人的视力模糊,变色能力下降。(2) 听力:声音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提供重要的预告信号,要求进行交流。声音也帮助监控环境,听觉能使老年人接收到眼睛看不到的信息,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听力明显下降,语言的辨别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低频区域和对高频声音不敏感,因而常见老年人交谈时倾向靠近谈话人用以弥补听力上的减退。听力损失的两种主要类型是“全面损失”和“选择性损失”。全面损失是听力在所有频率段的损失,选择性损失一般影向高调的接收。因此很多老年人喜欢低调的音乐,而且经常是同一强度音调的。(3) 触觉、味觉和嗅觉:老年人在通过品尝、触摸和闻的方式来评价事物时经常会很

14、慢,他们在定义一个事物时会很谨慎而且比较难做出决定,而且老人一般喜欢有风味的食物和更具触觉的有负荷的环境。2.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变化。人到了60岁以后,脑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就是褐色素的含量可占细胞内一半的空间。因而大大影响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反映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协调性差、生理睡眠时间缩短、易出现疲劳等状况。此外,神经传导速度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的,导致老年人动作缓慢,反应灵活性减弱。与此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改变是细胞的损失,这个说明了反应时间的变慢。总体而言,老年人的智力过程基本上没有改变,然而,一些疾病和普遍的衰老可能会影

15、响认功能。因此,老年人需要一个更持续的环境,新环境可能会导致混乱,比如说一些老人很难对一个新区形成认知性地图,他们很容易失去方向感。为了赋予信心和安全,设计必须及可靠有简单。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在客观现实环境的刺激下,人脑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但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应却有所不同。进入老年期后,由于脑细胞的数量减少,周围 事物对老年人的刺激开始减弱,老年人很难对周围事物做出迅速的反映。但是,老年人对于头脑中的记忆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少对新事物有特别的兴趣。因此,如果条件许可,老年人很少涉足离自己生活区很远的地方。一份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远离住所的水平距

16、离每月超过300m的很少。根据这一情况,在居住区内应该为老年人多提供稳定性相对较强的、较集中的活动场地,要做到可识别性强,并保证所有设施的安全性。3. 肌肉和骨骼系统 包括肌肉和骨骼的变化。老人会经历敏捷、力量和肌肉控制的缩减。一个人的肌肉力量在2030岁的时候打到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在70几岁时,大概只有30岁时力量的一半。肌纤维变细,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肌肉容易疲劳,使老年人耐力减退,不能坚持长时间的运动。而且运动时供应的糖元储存不足,以致不能长时间供给能量,使老年人不能承担重负荷或应付意外事件。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而无机盐增多,致使骨的弹性和人性降低,容易

17、发生骨折。同时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出现脊痛和弯背。4. 心血管系统 的增长,老人的心脏频率变慢、输出量很低,心血管系统也出现种种变化,尤其是动脉硬化逐渐加重。心肌纤维逐渐萎缩,心肌细胞内老年色素逐渐沉积,新瓣膜变得肥厚硬化,弹性降低,这些变化是心脏收缩力减弱,不担心调频率减慢,心脏每次搏动的血量也会减少,氧气供应减少,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可出现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同时,肺氧化血液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在压力一下,氧储存量很少,因此老人会更容易疲劳。5. 呼吸系统 主要表现在肺泡数量减少,肺脏的弹性纤维变性,使肺脏的柔软度和弹性变低,膨胀和回收能力减小。另外,呼吸肌的衰弱和肌软骨的骨化,都限制了肺脏

18、的呼吸运动,造成肺通气不畅肺活量下降。人的肺活量一般从35岁其就开始下降,到80岁时约下降25%。6. 疾病的增加 大部分社会角色的参与,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老人经常遭受慢性状态的痛苦(长期或者永久性的状态,比如说心脏病)。在老年人中普通的慢性状态包括关节炎、风湿、心脏病和高血压,这些状况最限制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老年人在各种器官生理功能的下降超出一定范围后,体质便会全面下降,免疫力差,患病率则不断上升。据1992年对上海市1500位老年人情况的调查资料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达62.2%,而去他年龄组的平均患病率只有25%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患病率成呈不断

19、上升趋势。 人的疾病率较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自立的生活。日本三井都市住宅研究所的柴田博先生在1989年对日本秋田县65岁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做了调查,调查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有障碍的老年人约占5%,而大部分的老年人均可以应付日常生活,只是多数都会因设施的不方便而感到吃力。柴田博先生根据他的调查结果绘出了老年人的健康程度的分布曲线。 在需要护理的25%的老人中,有1/5属于有严重障碍的,需要进入有关医疗护理机构医治或疗养,其余的4/5的老人虽然有一些障碍,但是依然能够生活在家中,只是有足够方便的居住设施供他们使用,以减少由与行动不便产生的障碍和困难。从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5

20、0%的老年人是最典型的老年人,他们虽然能够应付日常生活琐事,但不可避免地会由于老化而产生一些行动机能上的衰退。还有25%的老年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应当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如参加一些老年志愿者的活动、看门护院、维持城市交通、维持接到卫生、以及帮助双职工家庭照看小孩,或者参加一些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的文娱活动等。7. 对温度的适应核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 功能的衰老,对室温的冷热变化不敏感,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温度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对温度的适应你能力下降,不管是高气温还是低气温,这是因为代谢物、激素和肌肉反应的改变造成的,同时他们变得对眩光非常敏感。 程

21、中感觉过程的改变影响个体接受关于物理和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身体本身的信息,而这字儿信息又深远地影响着个体对环境所采取的反应方式。老年人功能衰弱特征及主要涉及对策生理机能功能衰弱特征主要涉及对策感官系统 的下降:与年龄相关的感知缺失发生的视力、听力、触觉、味觉、和嗅觉上 入多余的感知线索;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注意安全性;保证光线的质量和数量;使用更容易识别的颜色(鲜亮的颜色以及在橙-黄-红光谱中的颜色);注意光线和暗色阴影、前进色和后退色的对比;声音的强度和音调合适(地音调的声音更容易听到);可触的暗示跟容易“阅读”中枢神经系统 的能力和反应力会下降,灵活性下降,力量和精力损失,平衡能力丧失,敏捷性降低

22、 定位的概念形成能力;减慢反应时间;无阻碍的入口(安全性,防滑表面,扶手);布点合理的休息区域;选择舒适的路线长度;材料和设施的安全性;无危险性的材料和种植;熟悉环境的非骤然干煸(如道路布局)呼吸系听和心血管系统 制,容易疲劳,力量和精力的损失,活动灵活性方面自信的减少 入口(安全性,防滑表面,扶手);布点合理的休息区域;选择舒适的路线长度;临近建筑的兴趣特征;材料和设施的安全性;无危险性的材料和种植;造园和植载的增高床肌肉骨骼系统 、敏捷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活动受限制,骨折的危险不断增加,抵达和掌握的能力降低 不断降低的弹性要求关注安全和环境流通性。6提供方便安全的无障碍场地;无阻碍

23、的入口(安全性,防滑表面,扶手);材料和设施的安全性;布点合理的休息区域;选择舒适的路线长度;从建筑内外看的视野;建筑周围的兴趣特征空间处理其他疾病 会受限制活动。如在年龄不断增长,失禁是一种让人烦恼的出行距离受限制的疾病 疾病的特殊考虑包括:建筑周围的兴趣特征空间处理;路线长度的选择;提供到附近休息室的便利通道;布点合理的休息区域对温度的适应 改变的能力核对极端天气的敏感性下降 的环境状况和对温度控制的细节处理;良好的庇护和遮蔽空间5.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 趋向保守,常表现为 “自我中心” 许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作风和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作风和习惯不断受到强化。

24、因此,他们在评价和处理事物时,往往容易坚持自己的意见,但只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也会放弃成见,服从真理。2 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 老年人感知觉减退,往往变别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如果面对的是比较简单的刺激和情景,通常还能不需过多考虑而做出简单的反应,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在同一时段内呈现错综繁多的刺激,需要进行识别做出决断时,往往需要花较长时间来观察,常常迟疑不决,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3 听觉发达,判断准确视敏度降低和听力减退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视力减退较早,而且视力下降的迟早常因人而异。有些中年人已有明显视、听力减退,而某些高龄老年人却仍耳聪目明。另外,老年人的味觉

25、也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这些感知觉的逐步减退能影响老年人 与其他人以致于社会的交往和接触,其结果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和衰老感。感知觉减退过程十分缓慢,而且可以功过自身的积极锻炼,有所改善。 4 性情急躁,情绪容易波动 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5 喜安静、怕孤独,不耐寂寞 人格弹性明显减退,变得固执己见,不易接受新鲜事物。

26、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正确认识生活现状。爱沉缅往事回忆,常悔恨无法挽回过去的美好情景。对过去成就唠叨不休。6 希望健康长寿 各器官功能进行性全面性衰老。老年人的特殊感觉功能下降,视力减退,老化,眼疲劳;听力减退,重听耳鸣;感觉迟钝,味觉减退,这些变化加强情绪不稳定,心理烦恼,为忧郁、偏执心理提供物质基础。此外,肌力减退,疲乏无耐力,体质下降使老人缺乏兴趣和活力,不爱活动,安于现状和过刻版生活。躯体功能下降,多种衰老病症丛生,容易产生继发性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 6.老年人的需求的多样性 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

27、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

28、卫生间。 第二,安全需求 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

29、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

30、,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

31、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7.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 1.出行活动分布圈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集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顾名思义,所谓城市老年人出行活动分布圈,是指在老年人外出活动中,由其出行的时间、活动的半径和频率以及出行的范围所组成的不同活动层次的空间分布领域。它可以划分为基本生活活动圈、扩大邻里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

32、集域活动圈等。在户外场所或户内设施中活动的老人,其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是相互依托和互为交叉的,并随着老年本体因素或外在条件的变化而不同。1) 基本生活活动圈它是指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其使用频率最高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主要局限于老年人家庭及周围领域,其间老年人交往的对象主要是亲属(指家庭成员)和邻居。老年人在这里活动,易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和亲切感。另外,它以家庭为出行中心,一般到自家内院或附近院落、宅间绿地或组团绿地、住宅单元入口、户外旁道,以及老年活动站等处,其活动半径小,约在180m200m,符合5分钟的老人老人出行距离。这说明老人日出行频率大,逗留时间短,510分钟居多,一般不超过40分钟;

33、老人活动内容的选择性和时间性有极大的“随即性”2) 扩大邻里活动圈它是指一小区(或居住区)为出行规模的老年人活动范围,这是老年人长期生活和熟悉的空间,由于老年人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很强的依恋性或怀旧感,因此也很乐于在这类场所活动。在此圈中,老年活动者以步行为主,其活动半径不大于450m,适合老年人10分钟的疲劳极限距离,这与老年人心里特征、心理状态及各人习以为常的活动方式密切相关。诚然,在“扩大邻里活动圈”中,老人前往聚集活动的场所总是受到其自身文化、情趣、爱好和习惯等的制约,一般来说其公共交往的场地集中于一至二处,或在小区(或居住区)广场、绿地,或在桥头、巷口、街旁,或墙根之下,或在亭

34、阁、花架旁或树丛边,多半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建筑设施,并以露天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生活在扩大邻里圈中的老年人,出于和同阶层老年朋友迫切交往的意向和需求,乐意与“兴趣相投”的老人交往。此外,与晚辈朋友交往的愿望,反映出老年人情感上的互感、互动以及共鸣,体现出“老吾老,与其人之老;幼吾幼,与其人之幼。”的伦理思想。3) 市域生活圈它是指以市域为出行规模的老年人活动范围。老年人前往此处的出行频率远远低于在扩大邻里圈内的活动。这类活动出行时间较长,一般为3045分钟,且活动半径较大。因此,出行方式多以乘坐公共汽车为主,也有的骑自行前往。这类活动圈的场所多为城市中心广场和市级公园,市郊风景区与名胜古迹

35、,市级商业中心和传统商业街、展览馆、博物馆等。日本城市规划学会技术标准策定委员会的有关统计报告以及美国联邦政府野外游览据制定的“野外游憩活动标准”表明:市集老年活动设施与场所的规模最大,活动项目也较完备,虽其出行距离较大,但目前到那里活动的总人数居于各类老年活动场所的首位。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强化和改善市域活动圈内的活动设施的建设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4) 集域活动圈所谓集域活动圈是相对于扩大邻里活动圈和城市活动圈而言的,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城市老年人出行活动范围。它往往与室内的行政区划的规模相近。其中,老人外出活动频率仅低于基本生活活动圈和扩大邻里活动圈。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由于该范围内所设置的

36、各种活动设施与场所的环境、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较适合老人的活动特点和爱好需求,因此往往可以促进老年人出行频率的提高。在未来城市老年区级集域活动圈的规划建设中,应综合调控好与附近扩大邻里活动圈中老年活动设施规模和活动层次的关系。 2.活动领域个体活动领域,成组活动领域,集成活动领域众所周知,老年人活动领域意识不仅受到其社会背景、生理特征、心理需求、行为习惯和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受到所处环境与活动场所的制约。老年人的活动区域,依据活动的形式与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孤立、同时又相互补充的层面,形成老年活动领域的结构体系。1) 个体活动领域老年人需要有一个安全领域空间,在此空间内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

37、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防卫性和明显的排他性。同时,老年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老年个体活动领域的空间尺度。近年来美国与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表明,60岁以后老年人听觉衰退,听力阀递增,对2000赫兹以上高频声响听力减退显著,辨别度降低。在一定背景噪音下的语言听力障碍之加深,会加剧老人的孤独感,降低其交往期望值,导致独尊性与自我型活动,老年人独自静坐与闭目沉思是其显著表现。2) 成组活动领域当老年个体活动领域意识逐步降低和自身防卫空间缩小时,由诸多个体共同参与某种集体活动所构成的领域成为“成组领域”,而且其共同所有的领域空间又称为“成组活动领域空间”。老年个体活动领域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有条件性,并随老人活动形

38、式、环境条件及身心特点的不同而变化。一旦老年个体参与成组领域性活动,在此领域中个体活动领域意识便退居次要地位,而做成结构内部的半私密性与个体间的内聚力明显增强,对“陌生成员”在视觉、语言、姿势等方面产生排他性。值得重视的是,今日老人中29.2%的视力在0.05一下,而人们80%以上环境信息需视觉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而那些听力丧失50分贝以上的老人,难以辨别熟悉的听力信号。所以老人们为了消除相互之间的视觉及听觉障碍,往往尽量缩小相互之间的距离,借助于观察口形来了解对方的意愿,并通过观看组员的表情和手势来弥补其视听之不足,这也是老年成员活动常常出现的“亲密无间”现象的缘由。3) 活动领域他是由多个

39、老年成组领域或多种形式的成组领域所构成的复合式活动领域。其中各个成组领域之间存在着一定得分离性,而内容相同的之间又有强烈的内聚力,各个领域之间又有一定自由度和选择性,即老年个体若集若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世界的多彩性。 3.互感集聚性它是指老年人在相互交往和参与公共活动时,在其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特长爱好、生活价值、年龄层次及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激发下,在交往中所产生的互为吸引和共鸣的内在感应。高龄体弱者、老年棋友、牌友、溜鸟伙伴、老年戏曲爱好者大多是集中式的围聚,且常常有多个老人旁观。这种主动性与协从性的活动,有助于活跃气氛和提高愉悦之情。 4.时域性它是专指在不同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及季节时

40、辰等条件下老年人的活动意愿与行为特征。它显示出老人活动与时间矢量之间交织和互动的关系。暂且把不同季节、地理区域和天气撇在一边不论,就是在同一季节的不同日子,如平时与节假日、上午与下午,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与活动特征也不尽相同。在南方城市中的老人时域性选择多于北方,他们多有上午到茶馆中品茶、听戏或闲聊,晚间到传统浴室中“泡大池”的“两层皮”闲暇方式。而在北方气候干燥少雨,风沙时起且绿化相对稀少,迫使老人只好选择一些既能遮挡风沙又能沐浴到阳光的场所,如钟亭下、鼓楼旁或半封闭的长廊中。据西班牙老年行为学家费罗利芒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老人活动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对阳光照射量有一定的需求,即使在盛夏。而多云阴

41、雨老人外出减少之时,易产生无精打采等症状。我国老人每日出行时间多半在清晨67时,上午911时和下午25时半,其中以下午出行为最多。 5.地域性 诺特阶曾经说:“所谓地域性概念涉及空间范围内的行为发生和能产生与特定地理学上的固定空间场所有关的防御性反应”。老年人在特定的地区和专门空间中进行这种习惯性的活动行为被称为“地域性行为”美国纽约市设计师弗利德博格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景观设计师煞费苦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所谓老年人特有的活动场地,并刻意避开喧闹的人群。然而,这个新辟的老年人活动场地仍幽静地呆在那儿,老人们都情愿回到不行道上去。这显示出老人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在所熟识环境中活动的行为特征。 当然

42、,老年活动的地域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随季节、时辰及活动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老人总喜欢优先光临那些自己常去、而且熟悉的和“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的地方。即使家庭搬迁后,也会经常乘车前往昔日的活动场所,以补偿内心业已形成的“低于活动意识”。老年活动的地域性也与环境设施的文脉性相关,老人们对富有文脉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建遗址、历史古迹和集市广场等有较强的依恋。 另外,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还反映出老年人的价值取向。他们在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不能简单的以“凑热闹”来定义,而是通过视觉交流手段来体现自我存在和价值。在城市的城堡中、干道旁、广场内和桥栏边,老年人通过“人看人”,从中看到了“昔日的年轻

43、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老年人视“被人看”为一种乐趣。 至此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的研究对于未来城市老年人公共活动场所与环境的规划建设,必定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将为推动城市现有老年活动场所的改建提供有效的依据。8.针对老人各种特征的研究,进行适应性的产品设计8.1硬件: 规划、景观及配套:规划:1. 规模在老年人住宅和老年人公寓的基地选择与规划设计时需要确定规模,以便相应确定各项指标,本条将其划分为四种规模,便于规划设计时控制用地。对于以套为单位设置在普通住宅区中的老年人住宅,其指标不受本规定限制。根据老年人居住生活实态调查,多数老年人不愿意生活在老年人过于集中的环境中

44、,因此要求新建老年人住宅和老年人公寓的规模应以中型为主,以便与周围居住环境协调。我国近期正在开发的一些特大型老年人住宅和老年人公寓,往往自成体系,与周围的普通住宅、其他老年人设施及社区医疗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重复建设,或者配套不完善,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实行综合开发。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居住部分必须保证一定的面积标准,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2. 选址中小型老年人居住建筑一般直接为特定的居住区服务,因此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需选择在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点的地段。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其服务半径经常放射到整个区域,可利用的设施较少,因此基地选址时从综合开发的角度出发,需为相应配

45、套设施留有余地。老年人是对抗自然环境侵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其生活基地的选择需要特殊考虑,特别是日照、防止噪声干扰、场地条件等要优于一般居住区。由于老年人对日照等的特殊要求,以及在专门建设的老年人社区中,老年人不愿意过分集中生活、老年人居住建筑层数不宜过高等原因,其基地内建筑密度应比一般居住区小,在郊区建设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更应提供良好条件。对于市镇改建、插建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如受现状条件限制,其建筑密度应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一般采用分期建设,其建设周期较长,根据国际同类建筑的建设经验,各种为老年人服务的配套设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条要求,在规划阶段对基地用地预留

46、远期发展余地。老年人居住建筑一般分为居住生活、医疗保健、辅助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分区,特别是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规划时要求结构完整,分区明确,注意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以保证防灾疏散安全。老年人反应较迟钝,动作缓慢,因此供其使用的出人口、道路和各类室外场地的布置,应符合老年人的这些活动特点。同时,老年人特别需要老少同乐的生活气氛,国际上提倡建设老年人与青少年一起活动的“三明治”建筑,本条要求条件允许时,将老年人居住建筑临近布置在儿童或青少年活动场所周围。阳光是人类生存和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居室内获得充足的日照是保证行动不便的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本条规定老年人居住

47、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3. 道路交通根据老年人居住生活实态调查,多数老年人存在视力障碍、方向感减弱等困难,老年人迷失方向或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要求道路系统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尽量人车分流,确保老年人步行安全。道路应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及夜间照明设施,在台阶处宜设置双向照明。老年人是发生高危疾病和各种家庭事故频率最高的人群,因此,要求老年人居住建筑区中的各种道路直接通达所有住栋的出入口,以保证救护车最大限度靠近事故地点。老年人中使用轮椅代步的比例较高。因此,步行道路要求足够的有效宽度并符合无障碍通道系统设

48、计要求。同时应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步行道路出现高差时设缓坡,变坡点给予提示,并宜在坡度较大处设扶手。对于老年人,在步行中摔倒是极其危险的,因此要求步行道路应选用平整、防滑的铺装材料,以保证老年人行动安全。1.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特征(举例说明)1.1 无障碍性 指居住环境中无障碍物和危险物。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及身体构造上的变化,影响老年人使用空间的能力,相对正常人能够使用的环境可能对老年人会产生障碍,提高老年人在最少的外在协助下自由行动、独立生活的能力。1.2 易达性 易达性指出行者能便捷地实现到达,它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要求。老年人由于行动迟缓及行走不便,这就要求设计者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在居住区环境内至少设计出一条进出方便、安全、舒适的无障碍通道,以保证老年人通过生理上的努力,能够接近活动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