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1729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遵义市调研报告为编制好贵州省“十二五”商务发展规划,真实掌握各地、市、州经济社会及商务的发展现状,认真听取各地对商务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受贵州省商务厅委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社科院专家蔡福顺、苟以勇、牟代居、宋安群、颜智华等于2010年8月31日赴遵义市开展实地调研。在遵义调研期间,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遵义市商务和粮食局、发改局、经贸局、规划局、交通局、供销社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各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对“十二五”期间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商务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思路和建议,专家组深受启发,对编制好更加充满信心。专家组在遵义通过座谈会、走访企业、收集资料等形式

2、,较为深入地了解了遵义市商务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较为深入的分析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的意见、建议、需求,结合所收集的资料,形成遵义市调研报告: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1、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655727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74388万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3一三一三17万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5一五71万元,增长一三.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9%,比上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8%,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3%,下降1.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

3、季度增长3.2%,上半年增长7.5%,一至三季度增长10.9%,全年增长11.6%。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3%;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2.9;衣着价格上涨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5.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居住价格上涨2.7。表1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 标累计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16.1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40.4 一、食品类指数116.316.3 1、粮食107.67.6 2、油脂122.522.5 3、肉禽及其制品

4、127.827.8 4、蛋101.71.7 5、水产品114.914.9 6、菜107.27.2 二、烟酒及用品102.9 2.9 三、衣着101.5 1.5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1.4 1.4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94.9 -5.1 六、交通和通信99.1 -0.9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3 -0.7 八、居住102.7 2.7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42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8.87万人,净增加4.4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全年税收收入940447万元,增长一八.2;其中国税640766万元,增长1

5、4.1;地税299681万元,增长27.8。2、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19.3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47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1.11千公顷,减少19.60千公顷;烤烟种植面积59.28千公顷,增加5.98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41.96万吨,比上年增加11.78万吨,增长3.6%,其中,夏粮产量79.00万吨,下降6.5%;秋粮产量262.96万吨,增长7.0%。 全年油料产量22.05万吨,下降5.3%。糖料产量0.87万吨,增长6.1%。烤烟产量10.35万吨,增长31.7%。茶叶产量1.71万吨,增长38.1%。全年肉类总产量38.49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猪肉增长7.

6、7%;牛、羊肉分别增长6.3%和一三.5%。全年水产品产量2.33万吨,增长8.7%。全年有效灌溉面积147.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97千公顷。3、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806774万元,比上年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14856万元,增长11.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54708万元,增长一五.3%;集体企业一五4一三万元,增长2.5%;股份制企业733401万元,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840万元,下降8.5%;私营企业403294万元,增长一五.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一三40648万元,增长21.3%,重工业874208万元,下降0.8%

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99917万元,比上年增长29.9%,饮料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91760万元,增长24.8%,烟草制品业完成增加值230541万元,增长14.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16085万元,下降8.6,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79980万元,增长2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76727万元,增长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92227万元,下降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26843万元,下降2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270817万元,增长0.9%。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产

8、品名称2008年比上年增长原煤 (万吨)1016.0 -6.4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一五7.57 1.8 饮料酒 (千升) 208349 11.0 白酒 (折65度,千升)166506 21.7 卷烟 (亿支)240.0 1.7 化肥 (折纯,万吨)32.87 -7.3 水泥 (万吨)491.01.7 铁合金 (万吨)27.00 -10.7 铝 (吨)一三7221 -19.2 钛 (吨)12864 -4.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4634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亏损企业亏损额90487万元,上升283.4。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4543万元,比上年增长一三.5%。全市具

9、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59268万元,增长149.9%。4、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一五9566万元,比上年增长21.6%。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84288万元,增长20.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72051万元,增长一八.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692502万元,增长47.9,其他项目完成投资一三383万元,下降30.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8486万元,增长14.9。在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25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1.2%;第二产业投资1071653万元,增长33.6%;第三产业投资753696万元,增长一五.6%。2008年分行

10、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行业投资额(万元)增长速度50万元以上项目(基建、更改、其他投资)一八7793627.3 第一产业52587141.2 第二产业107165333.6 #采矿业一五26一三9.1 #制造业75630746.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16273311.3 第三产业753696一五.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790211.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117840.7 #批发和零售业19778-27.7 #住宿和餐饮业127884.8 #房地产业10242464.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441171.7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一五730一八

11、6.7 #教育2908048.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219104.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520-79.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996028.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084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90439万元,增长11.6%。商品房竣工面积 109.6万平方米,增长8.2%。商品房销售面积92.2万平方米,下降50.7%,其中商品住宅86.2万平方米,下降50.7%。 5、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5173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市消费品零售额108一八48万元,增长24.4%;县消费品零售额419583万元,增长23.1%,县以

12、下消费品零售额533742万元,增长20.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639899万元,增长20.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91073万元,增长34.2%;其他行业零售额4201万元,增长10.7%。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90710万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25253万元,化妆品类零售额2895万元,日用品类零售额4448万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一八062万元,中西药品类零售额4408万元,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77541万元,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5861万元,汽车类零售额34870万元。6、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额一八990万美元,比上年

13、增长23.9%。其中,出口一五500万美元,增长36.6%;进口3490万美元,下降12.1%。出口大于进口12010万美元。7、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6355万元,比上年增长16.9%。2008年运输、邮政业发展情况及增长速度指标2008年增长(%)运输业公路货物发送量(万吨)320419.37公路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2一五70826.08公路旅客发送量(万人)一三425一五.68公路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34255441.54邮电通讯邮政业务总量(万元)23476一五.25电信业务总量(万元)20763425.一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娄山关景区、习水

14、四渡赤水纪念馆项目,红色旅游商业街投入运营,举办了娄山关国际户外动力挑战赛,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分别增长27.0和45.0。8、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全年财政总收入1026710万元,增长一五.9。其中,地方财政收392381万元,增长一五.2,各种税收收入312344万元,增长21.7;非税收入80033万元,下降4.9。全年财政支出一三1一三98万元,增长38.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一八532万元,增长23.8,教育事业支出332一三5万元,增长25.6,社会保障和就业120606万元,增长37.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28461万元,

15、增长25.6%,其中:企业存款2039957万元,增长21.0,财政存款300966万元,增长49.4;机关存款408823万元,增长23.9;储蓄存款4059307万元,增长26.3;农业存款378906万元,增长31.9;委托存款2673万元,增长36.0;其他存款237827万元,增长17.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16375万元,增长20.1%,其中:短期贷款1282925万元,增长16.2,中长期贷款2340797万元,增长23.4。2008年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指标2008年底止增长()资金来源总计610063511.3存款余额 742846125.61、企业存款2

16、03995721.02、财政存款30096649.43、机关存款40882323.94、储蓄存款405930726.35、农业存款37890631.97、委托存款267336.08、其他存款23782717.9资金运用总计610063511.3贷款余额371637520.11、短期贷款128292516.2 # 工业贷款34771048.4 商业贷款1959814.6 农业贷款40424910.4 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234303.82、中长期贷款234079723.4全年股票投资者开户数3145户,比上年下降65.0,股票成交金额1285735万元,下降39.0。债券成交金额789万元,下降

17、77.0。全年保险业务收入116075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财产保险38073万元,增长16.0;寿险业务保费收入78002万元,增长43.1。保险业务支出一五5299万元,增长287.0,其中财产险赔款21431万元,增长29.4;人身险赔款2938万元,下降24.4;人身险赔付一五462万元,增长26.2。9、教育和科学技术2008年,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继续巩固100.0%的成果。全部公立学校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各级各类学校数3一八5所。专任教师64406人,比上年增长3.1%。在校学生144.48万人,比上年下降2.5%。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0.2%,初中

18、阶段毛入学率94.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5.2%。2008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为2一三5万元,增长569.3% 。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485万元,增长12%。启动实施了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省级以上科技专项重点项目一五6项,资金6721.4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资金4459万元,省级项目124项,资金2259.4万元。我市共有区外高新技术企业34个(其中,11家已按国家新规定通过认定,占全省的20.4%),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试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企业技术创新孵化平台1个。专利申请400件,授权专利

19、300件。 10、文化、卫生和体育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快各种信息、文化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博物馆5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一三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1.4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8.02%。2008年末,全市医院58个,卫生院228个,医院病床位一三996张,其中医院9一八5张,职业(助理)医生6311人,护士4546人。2008年,市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比上年增长44.4%。开工建设了508所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4个县医院、4个县中医院、63个乡镇卫生院。体育事业成绩明显。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

20、比赛中获得金牌102块,银牌76块,铜牌92块,获得世界冠军3个,并成功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11、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4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62万人,出生率为10.63;死亡人口4.73万人,死亡率为5.53;自然增长率为5.10。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测算,遵义市2008年末常住半年人口为686.61万人,比上年增加2.81万人;常住一年人口为751.62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分组2008年比重()年未人口合计(万人)744.02 100农业人口数628.57 84.5 非农业人口数1一五.45 一五.5

21、 男385.92 51.9 女358.10 48.1 一八岁以下193.60 26.0 一八35岁219.09 29.4 35-60岁242.96 32.7 60岁以上88.37 11.9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25元,实际增长4.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4%。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0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4万人,比上年增长一三.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37.6万人,比上年增长9.9%。其中农民工参保人

22、数4.7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7万人,其中农民工人数5.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6.5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从上年40元提高到80元,参合率达92.2%。 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农村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保障人口数由32.92万人增加到38.51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继续巩固,7.19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7万人,比上年增加5.56万人。全面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3.59万城乡困难群众

23、得到及时救助。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4.43万人。其中1.49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就业,比上年增长33.7%。城镇登记失业率3.9%,低于4.5%的控制目标。12、资源、环境当年减少耕地3366公顷。其中:全年建设占用耕地750公顷;生态退耕689公顷;耕地改为园地1670公顷。年内增加耕地一五53公顷,其中:新开荒地1064公顷;园地改为耕地73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一八一三公顷。加快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幅度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城市污水日处理设计能力为8万立方米。加强了重点流域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出境河流水

24、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中心城区99.1%,其余县、市为10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2007年之后继续实现“双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污染物年度减排工作任务。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实现了质的突破,优良率达到89.62%,并且首次实现三项指标同步下降。林业灾后重建步伐较快,全年完成补植补造面积6.1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7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大力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63万亩。全市已获批准的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1个。共有自然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

2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1.97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二、“十一五”商务工作回顾(一)取得的成绩“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出台了一些促进商务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不断深化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市商务事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 (1)商贸流通业实现新提高。“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提升。预计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3亿元,年均增长一八.3%,超规划目标2.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161亿元,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得到

26、增强。二是城乡消费环境不断改善。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建成农家店1657个,覆盖60%的行政村,建成双百市场8个,菜市场标准化改造10个,农超对接3个,综合性超市不断向县、乡延伸发展,商场和专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群众的消费环境。(2)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一是外贸进出口规模不断壮大。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036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90一三万美元,年均增长33.2%,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亿美元以上,与“十五”时期比较增长了167%。二是外贸主体和市场不断壮大。到2009年底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超过220家(包括三资企业);预计到2010年底,与我

27、市有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40个以上。(3)利用外资取得新成效。一是引资总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新批项目实际利用资金8994万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49%。二是引资质量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引进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9个,比“十五”时期增加了5个;还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公司发展商贸服务业,并设立2个分店。同时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支撑。(二)存在的不足(1)内贸外贸行业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一是经济总量较小。从2009年来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4亿元,占GDP的比重34.3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28、率还不高;全市进出口总额仅2亿美元,占全市GDP的2%,总量少,外贸依存度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不足4000万美元,规模小,质量还不高。二是结构不合理。批发、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还未形成产业优势;区域分布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而县以下仅占21%,内部结构比例不协调。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机电、冶金、化工、酒类为主,精深加工和高薪技术产品少,受国际经济变化钳制影响较大。利用外资引进的项目90%是制造业,涉及第三产业的仅有10%。三是内贸外贸行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特别是财政支持

29、力度相对较弱。(2)利用外资承接能力不强。一是规划的工业园区尚处于启动实施阶段,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小、水平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强。二是项目库建设滞后,临时拼凑多,前期工作缺乏深度,土地瓶颈制约问题突出。(3)发展环境不优问题仍较突出。在硬环境方面,绝大多数县(市)仍不通高速公路,铁路覆盖率低,交通仍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软环境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优惠政策不配套,有效破解土地等制约瓶颈的办法不多,致使外资引进有关优惠政策与重庆等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市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黄金期,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步入新的阶段,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30、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全市商务事业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三个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现实条件。1、对外开放力度还将加大。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宽,这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商务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国内区域经济进入加速融合的新阶段。近年来,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步伐加快,对遵义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这为遵义深化和加强与成渝、泛珠等经济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体系带来了历史性机遇。3、我市支撑经济发

31、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一是一批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贵遵、遵崇、白茅高速公路开通,加快推进遵义机场、黔渝快速铁路以及绕城高速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加速了经济发展;二是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六大环境”,狠抓软环境治理工作,优化了发展环境;三是新规划的“710”工业园区和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升级将支撑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商务事业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5、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通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将部分中低端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

32、施,将为我市加快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市场体系、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为重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发展内外贸行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会展经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提高商务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 (二)发展目标-定性目标。到20一五年,在促进商务事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基本建成黔北现代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商品出口

33、基地,构筑起内外统筹、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商务发展新格局。-总量目标。到20一五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利用外资总额年均增长一五%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一)、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1、发展目标。到20一五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总额达到590亿元以上,努力把遵义建成黔北商贸中心、购物中心、休闲娱乐集聚区。2、主要任务。(1)引导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加大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力度,着力完善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三大网络体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一是以“万村千乡市场工

34、程”为载体,实施农家店项目2000个,实现乡镇有超市、村村有放心店和便民店。鼓励重点商贸企业下乡发展乡镇连锁超市,解决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二是依托“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乡镇集贸市场100个,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层次,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问题。三是依托农超对接项目,探索发展“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社以及专业产销协会等专业化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逐步实现农产品渠道畅通,促进农村流通发展。四是抓住商务部配送中心项目实施机遇,加大农村农资和日用百货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力度,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率达100%,日用消费品配送率达50%以上。(2)引导城市商贸流通业强劲发展。一是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业。依托房地产开发项目资

35、源,引导城区内的批发市场向城外集聚发展,同步规划建设租赁、分拨、配送和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市场交易服务功能和现代化水平。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中心城区主要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20个,其他县市主要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规模适度的专业市场50个以上,改善城市流通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打造城市经济商圈,中心城区主要打造以广珠片区、港澳片区、丁字口片区为核心的商圈,建设各类大型商场、购物广场(超市)、专卖店,同步规划建设典当、拍卖、租赁、期货、电子商务等服务功能,引导及购物、休闲、娱乐、餐饮、酒店、文化等业态集聚发展,其他县市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打造1-2个核心商圈

36、,形成功能各异、业态复合的购物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社区超市和便民店,建成社区超市和便民店200个以上,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加快实施“城市菜市场、农超对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大标准化建设,构建社区环保、安全、便利的消费环境。二是大力发展住宿和餐饮业。按照高、中、低档相匹配,大、中、小型相协调,促进发展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要求, 大力培育特色品牌, 挖掘“老字号”餐饮资源,培育名优餐饮龙头企业,鼓励餐饮企业连锁经营,提升全市餐饮业档次。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2-3条美食街区,其他县市根据地方特色,各规划建设1条美食街,培育餐饮品牌,支持做大规模。引入现代文明餐饮方式,积

37、极实施商务部支持的“早餐工程”,形成高档早餐和快餐式大众餐饮相结合的多样化市场格局,为群众提供便利的餐饮服务。积极推进酒店标准化工作,引导非公制经济投资宾馆酒店服务业,重点在中心城区及新浦新区建设四星级、五星级宾馆酒店分别达10个和5个以上,其他县市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特色,发展一批中低档经济型酒店、特色休闲度假酒店、公寓式饭店和旅游接待中心,提升酒店服务业的档次和形象,加快酒店服务业发展。三是强化规划执行和政策推动。全面完成11个县、市政府所在地商业网点规划,严格执行新修编的遵义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商品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科学规划,凸显特色,突出重点,政策推动,进一步加快

38、和规范市场体系建设。四是积极扩大消费。认真落实好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工作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培育消费热点。(3)加强商贸流通行业监管与服务一是加强“放心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县城所在地生猪屠宰厂(场)的改造升级,乡镇生猪屠宰厂(场)纳入星级管理,全市生猪定点屠宰量达80万头,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确保人民吃上放心肉。二是加强“放心酒”工程建设。全面执行酒类流通销售许可和备案制度,酒类销售企业和商户100%持证经营、使用和索取随附单,100%建立规范购销台帐,加大酒类流通执法检查,确保酒类流通安全。三是加强成品油流通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成品油供应应急预案体系

39、,加强加油站安全管理和市场供应监测,确保油料安全供应。科学编制“十二五”加油站网点规划,确保成品油供应能够满足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强药品流通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药品流通应急预案体系,加强药品经营网点监测,抓好药品流通网点规划,保证药店布局更加合理,更加方便群众。五是积极抓好商贸流通业“中华老字号”申报,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六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认真做好典当、拍卖业的设立登记工作,引导行业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到20一五年,全市基本建成集航空口岸、铁路集装箱、公路运输为一体的结构合理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和物流信息平台,形成2-3家

40、业务服务黔北、辐射西南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努力把遵义建成黔北物流中心枢扭城市。 2、主要任务。充分发挥遵义作为黔渝经济区连接地带的区位优势,依托遵崇高速、杭瑞高速、黔渝高铁、乌江水运、赤水河水运的便利交通条件,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积极发展黔北现代物流业。(1)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支撑体系。以遵义机场和黔渝高速铁路为依托,加快建设遵义航空港、铁路货场和公路运输等物流通道,建成汇川区董公寺物流园区、遵义县大恒物流配送中心、红花岗区南宫山集装箱配送中心、新浦新区航空物流园区,余庆县乌江和赤水市赤水河航运;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网上物流订单、物流电

41、子结算平台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努力建成黔北航空货运中心、黔北集装箱水陆路集散地。(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积极引进境外物流企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市内物流资源整合,引导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三)、大力发展会展业1、发展目标。到20一五年,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发展的国际性会展场馆,培育成熟1家会展龙头企业,酒博会和茶博会办成常规性品牌展会,引入各类展会、大型会议和赛事活动的吸纳能力增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对外影响力不断提高,努力把遵义建成黔北会展中心。2、主要任务。(1)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会展服务体系, 重点

42、发展成熟1家大型会展企业,办展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直接承办为主向以市场运作为主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会务公司、会展咨询、策划、设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延长会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加快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融资建设中国.遵义国际会议中心,在有条件的县市建设规模适度的会展场馆;建成四星级、五星级宾馆和酒店,加大市政道路、园林绿化、城市亮化等配套设施,提高会展业发展承载力。(3)积极推进会展品牌化建设。加大“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品牌外宣力度,着力培育“酒博会、茶博会”精品展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展会;加大各类大型会议的申办力度,力争国内、国际性的大型会议、赛事活动在我市举办达40场次以上,加快

43、会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1、发展目标。到20一五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总额达到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经营企业达到400家以上,出口国市场开拓达到50个以上,把遵义建成黔北重要的航空精密、酒类、钢绳、农产品、生物医药等商品出口基地。2、主要任务。(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出口品牌。一是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重点培育壮大茅台、钢绳、航天精密、药业、食品加工、钛业等出口骨干企业,努力做大外贸规模。二是加强出口品牌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着力打造以航空精密、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44、新材料为主的高科技产品和以茶叶、辣椒为主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品牌,继续扩大机电、白酒、医化产品的出口规模,培育汽车及零配件、电器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2)加强外贸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外贸服务水平。一是积极组建外贸企业协会,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特点,开展外贸政策咨询服务,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健全外贸发展促进机制,积极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和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扩大市级外贸促进资金规模,一方面支持企业支持企业重点巩固美国、欧盟、日本、港澳台等传统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昆交会、高交会、

45、南博会等国内国际各类知名展会,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重点开拓东盟等其它新兴国际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与重庆在外贸方面的合作,争取建设重庆保税港遵义园区,作为重庆保税港区的分仓,享受重庆保税港区同等优惠政策,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加快遵义航空口岸建设,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四是进一步壮大企业经营规模,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在展会摊位、项目申报、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促进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加大民营生产企业的培植力度,重点关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民营出口业务,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4)促进进口贸易发展,推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引进。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推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保持进出口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引进成套设备、先进技术和原材料,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产业升级。(五)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1、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创业城市,健全利用外资优惠政策,努力把遵义建成黔北投资吸纳地。到20一五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年均增长一五%,总额突破6000万美元。2、主要任务。(1)创新招商方式,多层次搭建利用外资平台。一是着力搭建利用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快推进“7+10”工业园区建设,以园区吸纳外资。二是继续加大节会招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