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802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了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强市目标,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我市教育高水平、有特色、可持续、和谐协调发展。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编制邵武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十五”期间教育发展状况(一)基本现状十五期间是我市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法治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连续5年被评为南平市教育工作先进市;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和特殊教

2、育工作先进市;2004年5月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省验收的县级市,并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 校 数一是基础教育实现了“双高普九”。全市现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民办1所),职业中专1所,成教中心1所,完全小学58所,教学点84个,幼儿园11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幼儿学生数49946人;全市小学学制六年,初中学制三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比九五期间提高0.03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达到95.9%,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38%,提高6.5个百分点。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0076%和2.0

3、7%;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6.62%,比“九五”提高5.42个百分点。高中毛入学率80.1%,比九五期间提高25个百分点。小学生变化情况在园幼儿和入园数高中学生变化情况初中学生变化情况政府对教育投入新建校舍面积及投入资金二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以实施“双高普九”为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从实施“两基”到“双高普九”验收时,多渠道筹资16552万元,扩大校园面积135亩,新建、扩建校舍15. 7万平方米。近三年来,根据国家和省上的安排,积极启动中小学校舍危改项目,已完成危改项目17个,建筑面积25568平方米,投入资金1658万元。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农村中心

4、小学以上学校实现教育网络“校校通”,建立了教育信息网站和机关局域网,45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全市有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46间,农村中心校以上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一中成为全国现代技术教育实验校和省一级达标校,四中成为省三级达标中学,职业中专成为省重点学校,实小成为省级示范小学和外教示范点,拿口、洪墩等5所中心校成为省农村示范校,实幼成为省优质园。图书拥有数教学设备配备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市在职教职工3630人,比九五期间减少教师272人。十五期间,我市积极稳妥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实行了中小学校长、学校二层班子竞聘上岗、教师职称竞聘上岗试点、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公开考核、教职工分

5、流、农村中心小学岗位竞聘等五项改革,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评选活动,打造了一支由骨干教师508人,学科带头人64人,“名师”19人组成的精品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自考、电大、函授、远程等提升学历层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其中小学教师达大专以上的占56.6%,比九五期间提高43.8个百分点,初中教师达本科以上的占52.1%,比九五期间提高31.1个百分点,均居南平市榜首,全省前茅。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通过考核,选拔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走上校领导岗位。2005年35月份,共选派了44位中小学校长分2批赴上海、厦门挂职

6、学习一个半月。通过学习,校长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近五年,全市有146名教师获国家、省和南平市级表彰。 教师学历达标情况教职工变动情况教职工分流情况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各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003年秋季在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市农村中心小学3年级以上年级全部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加强教研教改,健全中小学市、片、校三级教研网络,一中、四中、实小等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2个。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积极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5年,我市高

7、考大专以上共录取6371人,其中重点、本科录取2744人,录取总人数比九五期间增加4172人。2005年高考我市又取得好成绩,本一上线172人,本二上线599人,专科以上上线1728人,比2004年增加152人,其中一中本二以上上线人数连续两年居南平市第二名。中考综合比率连续三年居南平首位,2005年中考一中正取及择校生录取线均居南平市第一。高考录取数中考录取数五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各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积极开展文明校创建、“文明小市民”评选、“讲科学、拒邪教”、禁止未成年人进网吧、艺术节、运动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型组织创建等活动,陶冶了学生思想情操,提

8、高了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2005年筹建了“爱心超市”,为广大师生和市民奉献爱心,让贫困者得到关爱搭建了一个平台。认真落实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秋季共为423名贫困生减免各种费用13.8万元。同时,我们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2004年七中、五中、东小、越小接收农民工子女1153人,减免借读费96万元,2005年增加晒中、善小、城郊八一希望小学3所学校,共接收农民工子2048人,免收借读费186万元。五年来,全市有710位中小学生分别被评为省、地“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65个班级被评为省、地文明班级,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后4次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我

9、局党建工作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2005年的抗洪抢险工作中做出了表率。在近三年的全市党建工作评比中,我局党建各项工作均居全市党委系统前茅。2005年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标准,规范操作,成效突出,涌现出张光华、张艳春、张序等一批先进典型。常务副省长刘德章,省、地先进性教育督导组亲临我局检查指导,受到一致好评。“两免一补”学生数年份合计小学中学特教人数金额人数金额人数金额人数金额2005年1829人22.2万元979人8.8万元821人13.1万元29人0.3万元资助贫困生情况项目单位2001年20

1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人数人130180206339423金额万元4.47.27.7212.613.8六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成人教育以电大为依托,积极开展学历教育,近五年来,电大共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1050人。进修学校通过与西师网大、省教育学院和南平师专联合办班,已毕业大专以上743人,比九五期间增加385人。同时,坚持为“三农”服务方向,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举办各种岗位培训6300多人次。职业教育始终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面对市场育人为办学宗旨,大力实施成功教育,努力培养“一专多能,一学多用”的现代复合型人才,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所有毕业生100

11、%推荐就业。近五年,我市职业中专、技校共为社会输送合格实用人才4643人,各中学接受初二后分流技术教育5370人。 各类成人教育、实用技术培训情况一览表项目合计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文技校实用技术培训1845693870036000430004262024249成教中心招生2441470480485489517毕业1711310330342358371培训472970885089710031271进修学校函授毕业2543929186网络大学招生7501672162499127毕业48911811113811012自学考试报考615815691570141589870

12、6毕业5839915215310277其中教育系统35535951125855职业教育情况一览表(含技校)项目合计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职业教育招生664810671289136615561370职业教育毕业464350782093111591226初二分流537010911024109410741087(二)我市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当前我市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就教育自身来看,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师队伍出现年龄老化、断层现象,人才培养的规模、规格、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素质教

13、育发展的需求;教育观念转变、布局调整、质量提高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学校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就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来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高与对教育的支持、投入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校园周边的环境问题仍然不小; 教育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我市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走经济强市之路,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日益突出,决定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和明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市现代化建设

14、的一项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也不断增长,加快教育发展势在必行。二、“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目标和措施(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强教育与科技、文化结合,加快我市教育事业高水平、有特色、可持续、和谐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济强市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

15、标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普高和中职教育并重、协调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更加充足,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基础教育“双高普九”更加巩固,职业、成人教育层次更加合理,民办教育办学更加活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加优化,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装备更加先进,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更加均衡,教育质量和效益更加优异。建立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三)具体目标幼儿入

16、园及在园数幼儿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逐步提高入园率,努力使城乡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到2010年,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建好1所省级示范园,6所地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完善并提升1所办园条件完备、办园水平较高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继续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促进民办幼儿园(所)的规范、健康、有序、科学发展。小学教育 进一步缩小城市与农村、本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省较高水平,保持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实现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残疾儿少入学率达95

17、以上,按时毕业率达99以上。到2010年,全市初等义务教育阶段力争建成3所城区省级示范小学,8所农村省级示范小学。小学招生、毕业及在校生数小学布局调整初中招生、毕业及在校生数初中教育 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以上,年巩固率达97%以上,毕业率达99%,35所中学成为省级示范初中。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改革初中招生制度,由按户籍地划片招生转为由居住地划片招生,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问题。为了优化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建立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56所规模小的农村中学。高中招生、毕业及在校生数高中教育 发展高中教育,发挥好省级达标校的示范、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的效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8、。每年初中毕业生2000人左右升入普通高中和1500人左右升入职业学校学习,高中毛入学率达85%以上。一中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四中争创省二级达标学校,七中争取建成省三级达标学校,农村高中停止招生。职业教育招生数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进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招生比例接近达1:1。职业中专学校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创办邵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1万人,占地面积800亩。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招生邵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2000250025003000成人教育 大力加

19、强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挥电大和进修学校的作用,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2600人,举办在职人员非学历培训9850人。乡镇文技校35所成为省级示范文技校。全市青壮年从业人员培训率达40%以上。98%的农村新增劳动者掌握2-3门以上实用技术。邵武电大面向高中毕业生招收全日制学生。项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成人教育招生、毕业和在校生数招生260220200200200毕业生380400240200180在校生800620600600620非学历培训生15001550160017001800自学考试在读考生和毕业生数在读人数690660630610590毕业

20、生数8080707080其中教育系统5040303030高考及高职、高专录取人数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课程计划得到严格执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并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师资水平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具有较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95%以上教育行政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学校专任教师100%均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人数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以上。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和

21、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均达80%以上,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100%,中小学校长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达50%以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中小学中级和高级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教育目标办学条件 确保财政预算内经费主渠道投入,财政预算编制体现“三增长”。优化布局调整,在城南开发区新建1所中学, 占地面积为60亩,总投资分别为4000万元,办学规模为36个班,在校学生1800人。新建1所小学,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2000万,规模36个班,在校生1800人。五年内改造危房项目12个,总面积15054平方米,投资1128万元,争取国家省补助700万元。将五中并入职业中专,投入资金

22、2000万元,新建校舍8000平方米,标准配备设备、设施,建实践车间等,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在城南开发区建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投资2个亿,占地面积800亩,在校生10000人。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在市区与各乡镇新建学生宿舍楼、综合楼、实验综合楼等,建筑面积22680平方米,投入资金2452万元。添置设备,实验器材、仪器设备、图书都达到或超过“双高普九”标准。投入资金280万元,配备多媒体教室50个,添置计算机1600台,生机比达1:10。项目生均校舍面积m2生均校园面积m2生均图书册数(万册)电脑机生比小学827221:10中学1032261:10生均用地及教育装备项目(个)总栋数总

23、建筑面积m2总投资(万元)214016997126879新建校舍面积及投入德育工作 建立13所省地级德育教育试点校,20所邵武市级德育试点校,以实小为依托筹建50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城郊工业园区附近筹建100亩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至2010年98%的学校实现平安校园目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成效,德育工作位于南平市前列,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步入全省前茅。创建文明学校情况平安校园创建情况(四)对策措施1、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发展教育的紧迫感。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责任,认真落实“在国

24、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切实担负起对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统筹管理的责任。在确保市级财政投入教育的基础上,督促乡镇和村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全面落实“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经费保障机制。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提高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2、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在通过省级“双高普九”验收的基础上,发展教育的思想不松懈,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幼教新的办园和管理模式,加强学前教育骨干园和中心园建设,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提高幼儿入园率和教育质量。小学要以实

25、施新课改为契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巩固高中教育规模,充分发挥一中省一级达标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四中在巩固省三级达标校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申报省二级达标校,七中要争创省三级达标校,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学质量,提高本科和重点院校录取率。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工作方针,加强农村中学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农村和农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3、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我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

26、元化办学格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办好职业中专学校,创办闽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定专业,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和办学模式,主动为经济发展和“三农”提供有效服务。要突出学校与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急需专业人才和劳动力服务。成人教育要紧贴经济办学,面向市场育人。发挥成人教育中心、各乡镇文技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岗位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待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层次和规模。充分发挥电大、自学考试、网络大学的优势,加大成人学历教育培养力度,全面提

27、高劳动者素质。4、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并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确保财政预算编制体现“三增长”。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力度。每年力争中央、省地项目资金600万元以上。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由市统筹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效益。积极向上级争取“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职业教育”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投资办学。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好农村小学发展规划,实行撤点并校

28、,集中财力、人力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规模效益。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危改步伐。对纳入中央危改的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对新出现的危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改造。同时要加强中小学的配套建设,改善师生的生活环境,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学校的办学品牌效应。5、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走“高质量、轻负担”之路,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课程体系,完善提高学校的校本课程

29、的研发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力度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城乡小学三年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品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6、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促进学

30、校内部管理体制良性循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使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在职教师进行新一轮继续教育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自考、函授、脱产进修等学历教育,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校级班子和学校后备干部研究生学课程班,全面提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教师的业务和新一轮课改全员培训,继续开展好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建立完善城乡学校间互动联动的有效机制,实行城区教师下乡执教服务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研、教改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促进农村教育质量

31、的全面提升。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要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教师工资、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切实改善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7、加强教育法制和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继续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逐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将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

32、教育广大干部和全体教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对社会和教职工关注的热点、敏感性问题,实行政务公开和阳光操作,主动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规范教育收费,严格执行上级文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禁止乱收费现象发生。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不因为家庭贫困而造成学生失学。加强学校校长财务知识的培训,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依法组织收入,量入而出。认真编制综合预算,有计划地进行财务管理,杜绝不合理开支。8、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和完善“双高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乡镇及学校贯彻实施教育法规、规章和组织教学情况的督导检查。继续抓好对普通中小学学校的督导评估,建立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检测指标体系,开拓中等、中等以下教育和中小学之外的其他教育的督导评估,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邵武市教育局二五年十一月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