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1957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三章小说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小说(三)【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小说。为了教学与沦析的方便,不妨将本时期小说按题材或表现的趋向(而不同于上一时期那样主要分流派)分为四类,即国统区的讽刺小说、追忆小说、沦陷区的通俗与先锋混合型小说,以及解放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型小说。一方面要注意到各自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地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看到彼此间的渗透与影响。还要关注本时期中长篇小说的成熟与繁荣,耍了解主要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的创作特色。其中路翎、钱钟书与张爱玲,可作为评析的重点。因为本时期小说的发展其实又是此前一二十年现代小说变革、试验和演进的结果,所以一些作家作品所体现的特

2、点与现象,也不妨与此前的脉络联结起来做总体考察。这会比较有难度,但对训练文学史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好处。一暴露与讽喻(1)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只要求做知识性的了解。如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新变的表现,一直到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都可以联系时势的影响做概略的考察。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和沙汀的淘金记与在其香居茶馆里等暴露讽刺作品,应有比较细致的分析。也可以与他们上一时期的创作联成一气来评说。(2)但这一节重点落在钱钟书的围城上。应着重了解这部讽喻小说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讽刺类作品有何不同。评析围城应注意到一些确具特色的方面:主题意蕴的多义

3、性,对西式知识分子的嘲讽,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化的再审视,对现代人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以及小说中机智的反讽、讽刺、比喻,等等。该小说近年来声誉日盛,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同的批评意见。所附“评论节录”的观点也许会引发更深入的探讨。二体验与追忆(3)所谓“体验与记忆”是从题材和写作姿态上的概括,其实作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七月派”的路翎是本节评讲的重点。可以参照第二十一章有关“七月派”与胡风理论的细致评述,这样会加深对路翎创作倾向与风格的理解。财主底儿女们从现代历史大变动的背景中写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试图以青年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历程为辐射中心,展现现代史的动态。其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思想历程”的复杂

4、性和作者强烈的生命体验。这部小说篇幅很长,可读性不高,若限于时间,也可以另外选读中篇饥饿底郭素娥。该小说描写并不真切,却主旨突出,就是写一个底层女子肉体与精神上的“饥饿”与“强悍”。路翎惯常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但也不忘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可以通过作品人物的评析,领略路翎小说实践胡风派理论的特征,以及类似陀思妥也夫斯基冷峻的气质。(4)在倾向“体验与追忆”的一类小说中,还应当注意到冯至、师陀、萧红和骆宾基诸家。冯至的伍子胥近年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应关注其如何用类似散文诗的片段来结构小说,并把人生的体验与感觉,用纯净的美的境界来表现。师陀在这一时期贡献的果园城记(短篇集)

5、和结婚等作,或以怀旧情绪叙写昔日的温暖与凄凉,或给世态讽刺加入寓意与传奇,都比前一时期创作更有新意。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出色的小说是本时期产品,也是其代表作,适合做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艺术鉴赏,可以和萧红上一个十年的创作合起来做整体评析。三通俗与先锋(5)属于这一类追求的小说主要出产于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所以应考虑到“通俗”与商业文化联姻,以及“通俗”与“先锋”汇合的社会审美需求主要是市民的需求。张爱玲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多写都市男女婚恋中千疮百孔的经历,由女性角度来观察浮世悲欢,解剖人性的脆弱与黯淡。小说结构语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感觉化意想的运用与深度心理的剖析,等等

6、,又借鉴了现代派的手法。其小说既先锋又通俗,所以读者面大。90年代以来又再度走红,其中也有文学的社会审美心理变迁的原因。评析时可以以金锁记或封锁为中心文本。“评论节录”中所引的鉴赏文字可供参考,另一专以女性大胆笔触写男女情事的苏青,也可以和张爱玲做一比较.此外,对其他通俗又先锋的小说家,如徐讦表现爱与人性的多重性的“大众传奇”(鬼恋)、风萧萧等、无名氏的浪漫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等),也要有知识性的了解,并和下一章的“通俗小说”结合起来评析。四现实与民间(6)这一节专论解放区新型小说。孙犁是解放区仅次于赵树理的重要小说家。了解这位“白洋淀”派的鼻祖,应抓住两点特色:其一是重于发现和表达农民的精神

7、和人情之美,尤其擅写纯真健美的北方农村青年妇女这一特点,也可以联系现代文学史上历来对农民和妇女的描写类型,来进行比较;其二是单纯明净的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应注意从审美的层面体悟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追求。(7)这一节还有一个论述和思考的重点是比较分析两部“土改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要点是:前者较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生活的更杂性,后者的表现则比较简单化、规范化;前者擅作有历史真实感的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擅于场面和生活气息的描写;前者结构较平板,语言细腻但可能失之沉闷,后者的情节处理有波澜,语言也较生动简净。比较两者各自得失,可以引发对解放区乃至后来许多创作的

8、成就与不足的思考。【知识点】“前线主义”小说、华威先生及其所引发的讨论、沙汀的“三记”、七月派小说、新洋场小说(新鸳蝶体)、南玲北梅、后浪漫主义小说、白洋淀派、山药蛋派、新章回体。【思考题】(1)概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这是一道偏重文学史知识性的题目,首先要对讽刺与暴露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简单描述,即单纯的抗战热情消退之后,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化,国民党政府暴露出来的种种腐败,也可以更进一步探究到作家战争文化心理的变化,这些是讽刺与暴露小说产生的原因。其次要结合文学史线索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概述,重点评述的作家作品应该包括张天翼及其华威先生、萧红及其马伯乐、沙汀及其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

9、记、钱铺书及其围城等。对于高年级和考研究生的同学,除了要求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创作情况的记述之外,还应该对这些同是讽刺暴露小说的不同之处(如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取材和视角、不同的文化选择等等)有更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一节。(2)评路翎的小说(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其他作品为例)的思想艺术特色与得失,并说明其与胡风文学理论的关联。这道题具有一定综合性,除了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关于路翎的内容外,还应该结合第二十一章第三节胡风理论的部分,综合考察路翎小说与胡风的文学理论的关系。评价其小说思想艺术得失,要结合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理论与路翎小说的主题(底层人民的“原

10、始强力”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的内在联系,可以饥饿的郭素娥或财主底儿女们等小说为例,例如分析其小说在人物心理刻画上呈现的现代派特征和丰富复杂性,以及同时带来的对疯狂和变态的反复渲染。此外,还可结合附录中评路翎小说底艺术个性,细致分析“生命的强力”主旨所带来的“饱胀感”形成的独特的节奏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的压抑,“渴求的力”的艺术带来的震撼美学效果以及由此带来的小说肌理的不均衡、语言的浓度和力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累赘和可读性差,等等。(3)评张爱玲小说在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方面的现代性特征,并分析其既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创新。这是一道作家作品的论述题,要求以新旧、雅俗的融合为中心,对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内容与艺

11、术形式进行综合把握。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温儒敏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第七讲第二节以及附录中的论张爱玲。关于女性解剖,要注意她对于现代女性的半新不旧的生存困境、压抑变态以及充满苍凉和恐慌的现代“荒原”意识的深度心理开掘;关于都市发现,要注意她对于日益金钱化的都市中新旧交错导致的文化错位与都市人生的千疮百孔的描摹;艺术创新方面,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叙事套路、人物设置、人物语言、服饰细节(可对比红楼梦等小说)等方面的传统小说和现代市井小说色彩,同时要论及其小说心理剖析和意识流手法,充分感觉化了的意象的使用等西方现代先锋艺术的痕迹,并综合评述这种通俗又先锋的艺术在文学史上的意

12、义。(4)试结合作品的分析,阐解钱锋书围城的多层意蕴。这是一道对作品主题的分析题,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附录中(围城)的三重意蕴。要求结合对作品世态人情、人物形象、整体象征结构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从生活层面、文化反省层面和哲理思考等三个层面来理解。要点:1 .从抗战中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绘,分析小说所反映出来的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的“新儒林外史”:2 .从“反英雄”的主角人手,分析小说通过对知识阶层的讽刺,从文化层面反省民族精神的危机;3 .从人生命运的角度,分析小说“围城”的整体象征结构体现出的现代人对自己的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5)评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现代文学史上

13、,孙犁小说跟我们常常称道的其他“情调小说”作家,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在艺术上有何共通之处(第二问由高年级或考研同学选答)。这是一道综合题,前一问比较简单,考察对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参考附录中关于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首先,要求从孙犁颂扬“美”的总主题的选择来分析其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偏爱与对杂芜、丑恶等内容的回避。其次,要从艺术构思、结构布局、女性形象塑造、唯美的意境以及诗化的语言等方面,具体分析“单纯情调”的体现,如荷花淀对战争题材的侧面视角的选择、对女性纯洁质朴的人性美的反复吟咏、琴和箫对死亡的浪漫主义与诗化处理、简洁素雅的人物对话,等等。第二问由高年级和考研的

14、同学进一步思考。我们一般谈到“情调”(如“牧歌情调”等),是指小说整体风格给人的审美感受,而“情调”一词的使用,本身也有二定的风格倾向(比如我们一般不会说路翎小说的情调),因此回答这一问,要抓住“情调”一词,对于现代文学史上这一脉不重深广的社会背景,不重情节,不重人物复杂性的塑造,而更重视人物性格的单纯化、淡化,美的意境的营造,行文的抒情笔致等方面的小说在艺术上的散文化、抒情化追求。可以综合参考三十年中第三章第三节、第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的内容。(6)比较评析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土改题材小说思想艺术的成就与不足。这是一道作品比较分析题,对于这两部相同

15、题材(土地改革)和相似创作背景(解放区)下的长篇小说,要注意在主题、人物塑造、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对比中突出它们各有长短的特征。要点:1 .前者较为真实地表现出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的复杂性,后者对此则表现得较为简单和规范;2 .前者长于有历史真实感和更杂性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后者则长于场面和带有东北民俗性质的生活气息的描写;3 .前者结构较为平板,语言细腻但有时失之沉闷,后者重视情节结构的波澜,语言多使用东北方言,更加生动;4 .如果更深一步,还可以就这些差异的原因(作家主体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如丁玲身上保留了更多的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因而在与“工农兵”结合的转型过程中在小说中留下更多痛

16、苦思索和精神探索的缝隙,而周立波虽则更倾向于主流文学政策的立场和民间形态的模拟,但其精美的文学趣味常常流露在对农村生活的诗意描写上.可以参考三十年第二十三章第三节和附录中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7)40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童年生活的追忆体小说,并且都采用了童年与成年的双重视角,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花园,端木藤良的早春、初吻,骆宾基的幼年等,试分析这些小说的特征,并思考它们的出现与战争背景的关系。这是一道有难度的拓展思考题,适合于研究生学习。可以附录中40年代追忆体小说的“儿童视角”,以及钱理群的对话与漫游一一40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第四节和第七节的内容。

17、这些小说的追忆体式,既展现出一个纯真的原生态的诗意童年生活情境,又有成年叙事者的声音的或隐或显的存在,在这个时间跨度和两种语调之下,形成颇有意味的诗学品质。这些作品表面上与战争无关,实际上回避战争而沉人回忆,正是作家的战争体验,通过回忆寻求心理支撑的表现,可以在40年代较普遍的体验与追忆思潮下理解这些小说与战争的关系(8)40年代在胡风文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过什么倾向的创作流派?试以这种流派中的一位小说家或诗人的创作为例,对胡风的影响做简要的述评。本题偏重论述性,可参考三十年笫二十一章第三节、第二十三章第二节和第二十六章第一节相关内容,以及本书相关章节的评论节录。七月派是在胡风文学思想的推

18、动下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首先应简述它的形成过程、基本阵容、思想倾向和美学风格,着重说明胡风的影响和作用。沦述胡风思想在七月派作家创作中的体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匕月派小说家或诗人的作品,从题材、主题、人物、语言、创作方法、审美追求等方面人手,紧扣胡风文学思想的要点展开论述,胡风文学思想在七月派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出采的,所以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中间环节比如,胡风主张表现所谓“精神奴役创伤”、“原始的强力”,等等。在路翎的许多中短篇人物刻画中都有体现;其关于主客体“相生相克”的理沦,在某些七月派诗人那里表现为美学风格上“持续的紧张”、语言上的“重浊”和“力度”等。(9)比较分析茅盾、老舍

19、和30年代“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三种都市文学形态。本题带有综合性,对分析和概括能力的要求较高,可参考三十年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四章第三节相关内容。所谓“现代派”作家主要是指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把现代都市作为小说叙事的主要对象是他们与茅盾、老舍的共同之处,但三者在文化观念、创作方法、叙述视点、形式技巧和文学资源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可将以上提及的几个层面作为比较分析的基点,也可从每种都市文学形态的总体特征人手,在论述三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其社会历史成因,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茅盾从社会剖析角度看重经济的阶级

20、的分野;老舍更多从文化层面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形态;现代派笔下则多是消费主义覆盖下的城市人的感觉体验,包括人性变异、扭曲等现象。注意结合具体作品来展开沦述,既有宏观把握视野,又有具体分析。在比较分析中还要考虑到上述每种形态构成的复杂性与相对性,既要揭示区别,又要兼顾彼此联系。(10)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我在霞村的时候三篇作品为例,评析丁玲对于妇女题材创作的开掘。此为综合性论题,有较大难度,必须认真阅读丁玲的三部小说,在此基础上,分析丁玲创作中对女性题材的关注以及所表现的特点,最好能将其与丁玲整个创作发展联系起来评价。要点包括:5 .20年代末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代表了丁玲的“五四”创作,塑

21、造了“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典型,挖掘了青年女子在性爱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可参阅附录茅盾的文章女作家丁玲);2 .同样是20年代末的阿毛姑娘反映出资本主义现代都市文明对在封闭的封建宗法社会中长大的农村姑娘的强烈心理冲击,挖掘了女性在物质、金钱方面的渴望与焦灼;3 .40年代解放区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反映了在民族战争中女性对苦难的乐观与坚韧,探讨了传统女性的贞操观念与民族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可参阅中岛碧丁玲论第五节,原载日本巡风1981年第13期,摘自丁玲研究在国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孙瑞珍、王中忱编);4 .把握丁玲对女性问题涉及范围的广度:从知识女性到普通农村妇女;深度:从

22、爱情、婚姻自由到她们在革命、政治中的地位与尊严,反映出丁玲从早期关注女性自身到后期关注女性与民族国家问题的逐步转变与深入。可参阅冯雪峰:从(梦珂)到(夜)一一(丁玲文集)后记,原载1948年1月中国作家第1卷第2期,原题为从(梦珂)到(夜),选自丁玲研究资料,袁良骏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必读作品与文献】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张天翼:华威先生钱钟书:围城路翎:饥饿底郭素娥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评论节录】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钱理群:新小说的诞生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的追求评路翎小说的艺术个性这是一个

23、狂野、雄放、不同程度地染着原始蛮性的世界。打开他的早期作品饥饿底郭素娥,人物乡村女人郭素娥与她的情人矿工张振山,俨然由“创世纪”一类的传说中走出来。他们美得丑陋,雄伟得粗野,像希腊丰申话中的半人半兽,而且也像那些半兽一样,有着异乎寻常的性欲。这无论如何不像那一时代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世界。这儿是一片原始的榛莽,生命发出震耳欲聋的喧嚣,茁壮得惊人。在饥饿底郭素娥之后,路翎笔下的生活,愈益靠近人间世。但是形象的雄伟性,仍然构成路翎小说人物的醒目标志。尽管渐渐地,由“雄强”而“原始”,到“雄强”而“现代”人物的生活状态也在摆脱作者一度酷爱的“原始的山林的性质”,、路翎颂扬强者,一一从物质、精神双重压力下

24、站起来的强者,从自我的软弱和卑琐情欲、渺小激情中挣脱出来的强者,从个人悲剧、苦难中走出来的强者,强有力的男人和同样强有力的女人。他的小说的悲壮美,首先来自人物的精神力量,来自“性格”。这是一些被超常的欲望燃烧着、煎熬着的人们他们凶猛地挣扎,在每一瞬间都企图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束缚中冲出去。这种心理倾向,这种情欲,才构成路翎小说世界的最深刻的内在统一。那个乡下女人郭素娥说:“我们过得真蠢!”这无论如何不像是她自己的话。但整整一部饥饿底郭素娥,正是由人物带着“病态”的欲望,酿成激动不安的氛围,引出令人心悸神动的艺术效果。巨大的苦闷,是“渴欲”与“追求”的伴生物,路翎式人物的“受虐狂”的倾向,通

25、常是极度的精神饥渴、精神压抑中的心理变态。也还没有过另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以这样的方式描写苦闷。这种苦闷简直比死还要可怕,有时候只有经由“残酷”、经由仇恨,一一彼此的詈骂、厮打,才能稍为解脱。“渴欲”和“追求”,使路翎作品有“饱和感”,“膨胀”在作品里的“蠢蠢跃跃的力量”,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向外伸展,向外突破”,直接造成了作品内在的紧张性。在关于这些极度“焦渴”、“饥饿”的人们的描述中,中国小说美学在“疏密”、“疾徐”以至“虚实”等等方面的要求,统统被忽略了。读路翎的小说,你往往会受不了那种持续的紧张:你感到喘不过气来。持续的紧张在长篇里使人更难以忍受,但路翎正是这样写出了他的庞大的财主底儿女们

26、和另一个长篇燃烧的荒地。这是路翎小说的节奏形式。你可以不习惯,感到压迫,但它仍然是一种节奏形式,与作品包含的心理内容、情绪特征,尤其与人物的气质、行为方式,甚至是和谐的。再没有什么,比那些意象,比那些意象所显示的情欲,更足以表达对于“个性底积极解放”的“寻求”的了。“个性底积极解放”的渴望,表现在人物的深刻苦闷中,表现在他们冲决既有生存方式的不断挣扎、“扰动”中。当然,他有时也径直让人物喊出他们的“饥饿”,比如郭素娥。关于这个人物,胡风说过:她“是封建古国底又一种女人,肉体的饥饿不但不能从祖传的礼教良方得到麻痹.倒是产生了更强的精神的饥饿,饥饿于彻底的解放,饥饿于坚强的人性”。蒋纯祖,由于是有

27、教养的知识者,有可能把他的“焦渴”,更明确地表达出来:”我们中国,也许到了现在,更需要个性解放的吧,”他的全部作品(而不是个别人物),都给人以强烈地“追求”的印象:痛苦的,辗转不安的,但目标还待明确的“追求”0他的小说内在的“紧张感”也来自这里。这种总体倾向使他的创造物缺乏平衡、和谐。处处可以听到不谐和音,处处可以发现未经调匀的色彩。你惋惜地想到,这破坏了他的作品艺术上的完整,但同时又不能不承认,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中,蕴蓄着一种力量(虽然你也同样难以确切地指出它来)。这种力量“扰动”着你,使你不安,使你情不自禁地要沿着作者的思路作进一步的追索。这就是那个执拗地追求、却终于未达“终点”的路翎,

28、是那个未完成、未及完成的路翎。幸呢,抑是不幸?要知道,没有路翎式的追求,固然没有路翎;而没有这种“未达终点”和“未及完成”,也就没有了路翎。在路翎的小说里,情节的戏剧性,往往让位给情绪的戏剧性,如狂涛大浪,骤起骤落,过程中充满着的,是感情的无穷转折(而且转得那样“陡”)与连续爆发。故事也许可以概括在三言两语中,情绪却极尽曲折;表现形态常出人意表,却又真实得可怕。这一情绪”不只凶猛狂暴,而且像是有“重量感”。它狂放而又沉重,挟着一股力向你袭来。即使儿女私情,在路翎的天平上,也仿佛比在别人那里分量更重。因而李健吾先生这样论到路翎、“吸人的是他的热情,不是他的理论”。你在这种“热情”,这种情绪的狂澜

29、中“感觉着”作者,一个对生活、对人生认真到近于迂执的作者。他的人物说:“我懂得了生活,生活是一个严重的东西一.”(青春的祝福何绍德被捕了)他的另一个人物叹息着:“一件严肃的事,生活”路翎和路翎小说人物的狂热,正出于对生活极端的严肃、郑重。当一个人以“生活”为“严肃的事”,表现出异乎常人的认真时,痛苦之于他,是不可免的。“狂热”是对于重压的情绪上的反拨,是“痛苦”的非常态的宣泄,还有必要顺带谈谈他的小说语言。这语言是一不透明”的,重浊的,常常被种种“附加成分”弄得累赘不堪的。但你得承认,他的文字喷发着一种热辣辣的气息。这个“力”的崇拜者,英雄性格的颂扬者.力图在他的每个修饰语中都注入“力”。这些

30、修饰语强调着“浓度”、“力度”,极力加强着“特征”的分量。这样的描写有时使人感到无可形容的压迫似乎整个空气都沉甸甸地向人物也向读者压过来。这儿可没有圆熟的文字技巧,决不足作为初学写作者的范本。但这是路翎为自己的意象、为表现自己人物的情欲和作者的个人激情而选择的语言,创造的表达方式。目的与手段间的“和谐”与“距离”,在这里也都存在。(录自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论张爱玲在初版传奇上,有一段张爱玲的卷首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她所说的“普通人”大多是生活在上海弄堂的各类市民,她有好几篇小说写香港,仍多是“上海

31、人在香港”。她的题材几乎全是他们的婚恋生活、两性关系。因而依照古代传奇的分类,可以归入“言情类”。如唐传奇的“言情类”有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我们亦可称金锁记为曹七巧传,倾城之恋为白流苏传,正如有人所说,张爱玲的出现,开了我国言情小说的新生面。金锁记写的是麻油店女子曹七巧嫁给富户姜家残废的二儿子,以青春为代价分到一小部分家产。自从有了这“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开始了疯狂的报复。她赶走了自己曾经爱过的老三季泽,狠心地破坏子女的婚姻幸福,自己没有得到的也绝不让他们得到。金钱的腐蚀使她丧尽母性、妻性,心理变态,成了可怕的畸形人。七巧只是张爱玲塑造得最完整的形象,她笔下男男女女的婚恋,也

32、同样都以金钱为支点。如果没有明显的财产追求的目的,也一定受着某种利害关系的支配。除了七巧等个别人物,张爱玲笔下的婚姻己非包办式的,即便由亲友拉纤引线,当事人自己还是有决定权的。然而从她描绘的一个个故事中,看不到现代自由恋爱的天真、纯情,甚至连封建时代后花园私订终身式的浪漫气息也没有。不妨说市民阶层是最缺少激情、缺少诗意的。他们从客厅转到卧室,从卧室转到厨房,在那平庸而又平淡的生活状态中,也许婚恋还比较能撞出些感情的火花,然而又是多么微弱、暗淡。张爱玲选择了这样的角度,从无情的言情中,直切了下去,切入市民阶层的五脏六腑,切到人性的至深至痛的部位上了。张爱玲的人物最值得注意和称道的,还是女性形象。

33、首先当然是曹七巧,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厚实的市民形象。她本来就是小市民,类似鲁迅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如果不嫁到姜家,她充其量也只是个“麻油西施”。可惜没落的姜家无法把她提升为贵族,她以卑贱之身要在姜家立足,不能不拼死挣扎,而赖以抗争的本领,就是她的市民性。这里表现了市民阶层特有的生命力和破坏性,直搅得姜家天昏地黑,断子绝孙。这生命力的来源就是世俗的物欲、情欲,而她的破坏性则源于市民阶层的盲动性,因为他们目光短浅,缺少理想和教养,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他们生命力越是发挥得淋漓,市民性的丑陋一面,也越表现得尽致。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首先要欣赏她那工笔细描的写实手法,她的描绘以细腻、逼真见长

34、,颇得红楼梦的神韵。例如她对人物服饰的精细勾画,被人称为红楼梦之后没有第二人。对塑造人物来说,她对房屋建筑、居室装饰摆设的描写,艺术上作用比写服饰更大。小说艺术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语言上的创造。上述对人物内外两个方面的细腻描绘,当然也颇见语言上的功力,这方面明显受旧小说影响,但多有助于人物的描写,又使小说风格显得通俗、平易。而真能表现作家才华的,是那连珠般的妙喻。她的一些奇崛而又极贴切的形容、比喻,堪称经典性的,从中表现出的奇妙高超的想象力,令人惊异,令人叹服。人们会像反狂地欣赏名画、名曲那样,多遍地诵读她的小说,且百读不厌,就是为了欣赏那话言的美,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有人还专门摘录这类妙

35、喻、警句,编成“妙语金句”供人赏玩。读者从本书中任何一篇作品,都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不必在此摘引了。与奇譬妙喻相关联的,就是意象的繁富。一些用得好的比喻,往往超越形象自身而产生一种象征性的效果,使那用以比喻的形象变得意味无穷,也给作品增添了抒情性。例如用“笼中鸟”来形容被关闭在家庭中的弱者,已成俗套。张爱玲出人意表地用“屏风上的鸟”来形容,自是高人一筹。在茉莉香片中写聂传庆的母亲嫁到聂家后,“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一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接着又用它来形容在家庭管束、虐待下成了精神残废者的传庆。跟具体的故事情节一联系,这

36、“屏风上的鸟”就不仅是对聂家母子的比喻,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成了某种生存境遇和思想性格的象征,还包孕着作者主观的见识与情感的因素,那么浓郁、强烈。本来张爱玲的小说以工笔细描的写实为其特长,但那些巧妙的意象的营造,使她的作品又多了些写意的色彩,而这是不露痕迹地、自然地融化在写实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又由此形成浓艳、繁复、典雅的风格,带着珠光宝气的贵族相,却能够和通俗、显露、平易的文字水乳交融着。写实与写意、叙述与抒情、高雅与通俗,经了张爱玲的艺术化合,亲密无间地统一在她的作品里了。张爱玲的艺术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批评她的旧小说格调,这并不重要,正如不必过多地指责欧化形式一样。但如果损害生活的反映,那

37、就是缺点、,读张爱玲的小说,会感到许多人物都善于言辞,伶牙俐齿的。而他们的语言,风格颇相似,都有点旧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的意味。像第一炉香里的睨儿,这是个颇为生动的形象,但似曾相识,太像大观园里的、Y环,难道现代香港富家的女佣也是这样的?她开口闭口“姑娘”、“姑娘”,现代噂语(或吴语)对小姐是这样称呼的吗?这让人怀疑作家写着写着,己不知不觉进了大观园,忘了自己是写香港。书画市场上有一些假冒名家之作的燃品,我们猜想张爱玲如果冒充曹雪芹来写一部小说,会不会也有以假乱真之力。这样的假想当然很抬举了张爱玲。平心静气地说,她在艺术创造上贡献是很大的,将来的人也许对市民生活不再有兴趣,但仍会爱读张爱玲

38、的小说,因为她那语言艺术上的创造,是有永恒价值的。当然在盛赞她的艺术才华的同时,也会为她惋惜,生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以她的才华,应该有更大的贡献,不应该只有现在这样的成绩。此中的缘由,也值得深思。(录自黄修己:为市民画像的高等画师,张爱玲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版)夏志清论张爱玲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谨严。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从这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小说的影响为多。金锁记的上半部,感情与意象配合得恰到好处(从前面引的几

39、段可以看出来),别人假如能写这半部,也足以自豪的了。可是对于张爱玲,这一段浪漫的故事只是小说的开头。在下半部里,她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七巧因孤寂而疯狂,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张爱玲把这种“道德上的恐怖”,加以充分的描写。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的生命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张爱玲正视心理的事实,而且她在情感上把握住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时代。她对于那时代的人情风俗的正确的了解,不单是自然主义客观描写的成功:她于认识之外,更有强烈的情感一一她感觉到那时代的可爱与可怕。张爱玲喜欢描写旧时上流阶级的没落,她的情感一方面是因害怕而

40、惊退,一方面是多少有点留恋一这种情感表达得最强烈的是在金锁记里。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尽管她自己不乐意投身于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罪恶之中,最后她却成为上流社会最腐化的典型人物。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巴望、考虑、情感的奴隶。张爱玲兼顾到七巧的性格和社会,使她的一生,更经得起我们道德性的玩味。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力量。摘自美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夏志清论钱镇书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作为讽刺文学,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它

41、比它们优胜,因为它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和牵涉众多人物而结构松懈的儒林外史有别,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Chero)的喜剧旅程录。善良但不实际的主人公从外国回来,在战争首年留在上海,长途跋涉跑入内地后再转回上海。途中他遇上各式各样的傻瓜、骗徒及伪君子,但他不似汤姆琼斯(TomJonCS)那样胜利地渡过灾难,作为美德战胜邪恶的证明。反之,他变成失望及失败的人。事实上他在书中很早就失去他苏菲亚华斯顿(SePhiaWCStCm)式的好女子。后来他和另一女子结合,而她只带给他更形孤立的感觉。(孙柔嘉)无疑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细致的一个女性造像。柔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品,刚上场她看

42、来羞缩沉默,日子久后就露出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这是中国妇女为应付一辈子陷身家庭纠纷与苦难所培养出来的特性。鸿渐起初并未注意柔嘉,但赵辛楣冷眼旁观,却清楚看出她正在布下天罗地网,要猎取他这位未设防的友人。虽然讽刺和浪游都加强小说的范围及意义,但中心主旨的表现,全落在主角的个别戏剧事件上面。鸿渐是一个永远在找寻精神依附的人,但每次找到新归宿后,他总发现到这其实不过是一种旧束缚而已。小说中数度提到的“围城”,象征了人间处境。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间的无法沟通的小说。钱锦书是非常优秀的文体家。他对细节的交代,亳不含糊;对意象的经营,更见匠心。钱锦书尤其是个编造明喻(Simi1.eS)的能

43、手。正像每一个不以平铺直叙的文体为满足的小说家一样,钱铺书也善用象征事物,在选择细节时不单为适合情节的内容:他希望通过这些细节,间接地去评论整个剧情的道德面。摘自美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围城的三层意蕴这部小说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却又是象征的,是很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其丰厚的意蕴,须用“剥竹笋”的读法,一层一层深入探究。我看起码有这么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比较浮面的,如该书出版序言中所说,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具体讲,就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

44、知识界腐败现象的讽刺。围城用大量的笔墨客观而尖刻地揭示出种种丑陋的世态世相,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景致与沉滞的气氛。这个描写层面可称为“生活描写层面”。以往一些对于围城的评论,大都着眼于这一层面,肯定这部小说“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矛盾,具有“认识”历史的价值。因而有的评论认为,围城的基本主题就是揭示抗战时期教育界的腐朽,批判站在时代大潮之外的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这样归纳主题不能说错,因为围城的“生活描写层面”的确带揭露性,有相当的认识价值;但这种“归纳”毕竟又还是肤浅的,只触及小说意蕴的第一层面。如果不满足于运用“通过什么反映什么”这个简易却往往浮面的批评模式,

45、而更深入思考作品“反映”的东西是否有作家独特的“视点”,这就更深一步发掘到围城的第二个意蕴层面,即“文化反省层面”。围城是从“反英雄”角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者的道路,而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且并非像五四以来许多作家所己经做过的那样,通过刻画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去完成这种反省、批判,而是从“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过对一批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这种反省与批判。围城试图以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留学生群)的心态刻画,来对传统文化

46、进行反省,这正是作品的深刻所在。“五四”以来新小说写知识分子的很多,但围城无论角度还是立意都与一般新小说不同。在“五四”时期,新小说多表现知识者对新生的追求,人道主义旗帜下所高唱的是个性解放的赞歌,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再是儒雅文弱的传统文人,他们在气质上往往都有一种青春期的热情,所展示的姿态也几乎就是反传统的“英雄”。30年代,革命文学中的知识者更是凌厉的“斗士”,尽管“政治化”使这些“英雄”的个性一般都显得空泛。到40年代,特别是抗战之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英雄”色彩就淡多了,作家们开始比较冷静地回顾与探索他们所走的道路,作品普遍弥漫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围城是40年代这种小说创作风气中所形成

47、的凝重深刻的一部。它不止于探索知识者的道路,而要更深入去反省知识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得失,或者说,通过知识者这一特殊的角度,从文化层次去把握民族的精神危机。围城里面有的是机智的讽刺,而这些讽刺所引起的辣痛,无不牵动着读者的神经,逼使他们去思索、去寻找传统文化的弊病。在阿Q正传之后,像围城这样有深刻的文化反省意识的长篇小说并不多见。那么,这部长篇为什么要以“围城”为题呢?读完这部小说,从这题旨人手反复琢磨作者的立意,我们也许就能越过上述两个层面的意蕴,进一步发现小说更深藏的含义一一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富于哲理思考的含义,这就是作为作品第三层面的“哲理思考意蕴”。围城的情节既不浪漫,也没

48、有什么惊险刺激的场面,甚至可以说有点琐碎,并不像同时代其他长篇小说那样吸引人。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无非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综观这部长篇的结构,如果要“归纳”出主人公的基本行动的“语法”,那就是:方鸿渐的行为=进城一出城一进城一出城这就是说,方鸿渐永远都不安分,永远都不满足,因而永远都苦恼,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却处处都是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这一切对于这位懦弱的主人公来说,似乎始终是不自觉的。他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况,几乎是受某种本能的支配,或者更应该说,受“命运”的支配,永远在寻求走出“围城”,而事实上却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