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19787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服务需求.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服务需求本次规划着眼2035,展望2050的发展愿景。近期为2020-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2050年。规划内容参考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规定,深度要求应符合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将郑州一开封全域空间作为统筹研究范围,是郑开同城化发展整体推动、系统协同的地区,面积13686平方公里;第二层次:明确两市同城化进程中的重点协同发展空间,探索形成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包括全面交界地区3380平方公里和兰考县全域1116平方公里,共

2、计4496平方公里。第三层次:选择对同城化发展起到引擎带动作用的先行启动区。第六章服务需求一、项目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将郑州一开封全域空间作为统筹研究范围,是郑开同城化发展整体推动、系统协同的地区,面积13686平方公里;第二层次:明确两市同城化进程中的重点协同发展空间,探索形成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包括全面交界地区3380平方公里和兰考县全域1116平方公里,共计4496平方公里。第三层次:选择对同城化发展起到引擎带动作用的先行启动区。二、项目主要任务本次规划着眼2035,展望2050的发展愿景。近期为2020-2025年,远期到2035年,远景2050年。规划内容参考

3、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规定,深度要求应符合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 .全域统筹层面(1)确定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目标愿景落实国家责任,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关注郑开同城化地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的作用,研究郑开地区在中原城市群引领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在郑州都市圈整体优化融合框架下的工作方向和战略重点,研究郑开地区整体发展趋势,提出郑开同城化地区的空间战略愿景和总体定位,形成同城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做实2035年,展望2050年。(2)明确同城

4、化发展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梳理郑开同城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已有基础和实施情况,建立郑开同城化发展的研究框架,分析目前郑开同城化发展在城镇空间组织、战略功能协调、空间资源配置、管理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同城化程度,分析存在问题和瓶颈,判断同城化发展所处的阶段,并对郑开同城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判断人口与城镇化发展、产业集群演进的主要方向,明确未来同城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路径选择。(3)构筑同城化发展的战略空间结构分析两市国土空间用地特征,研究近年来两市用地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两市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方向和存在问题,研究人-地对应的关系,研判两市用地未来增长趋势。统筹两市发展方向和空间资源重点投放区域,明确

5、市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构筑两市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空间格局,确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策略,培育新的节点城镇和经济增长点。(4)形成全面协同的总体空间布局从区域协同发展角度,重点围绕产业互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城镇密集地区协同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历史文化传承共保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统筹协调平衡跨行政区域的空间布局安排,明确两市统筹共建的重点方向和同城化战略,形成全面协同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一是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在两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善落实两市产业空间布局,保障新增产业用地,统筹两市创新空间网络,提出战略性

6、新兴产业空间投放策略。二是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结合两市“双评价”工作,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加强区域生态廊道衔接,对重点生态敏感地区提出保护策略;提出跨界地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举措,协调好生态格局与城镇空间拓展的关系。三是区域流域治理协同。加强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规划研究,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黄河滩区综合整治。四是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同。明确交通一体化、同城化的目标,提出综合交通系统建设策略:统筹布局主要交通廊道和跨行政区通道,预控市级以上、跨县(市)交通枢纽和重要交通廊道的线型走向,优化区域性重大交通枢纽布局;构建高铁

7、和城际轨道网,预留重点站场空间,提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域性重大交通枢纽和其它外围重要功能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系统规划布局方案;对于跨市通勤紧密联系地区应加强跨界道路交通设施的协同布局。五是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明确安全运行目标,统筹能源、水系统、环卫、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网络化布局,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加强跨界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协同规划建设,推动具有邻避效应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六是区域公共服务协同。明确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目标,强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协同建设;分类引导各类设施优化布局,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覆盖范围、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对均

8、衡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整体质量。七是区域重大安全体系协同。构建区域综合防灾体系,加强重要安全设施廊道、区域性防灾避难场所的预留;加强区域共享型应急保障空间、重大救援通道的统筹规划布局,做好区域整体安全韧性系统与各城市安全韧性系统之间的衔接。八是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协同。统筹两市历史文化资源,提出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要求,探索两市文旅融合发展策略,构建两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系统。九是区域乡村振兴协同。统筹两市构建农业发展格局,提出跨区域乡村协同振兴空间策略。(5)探索空间协同机制,创新跨区域空间治理模式研究支持郑开同城化发展的空间机制和治理政策,探索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市县级国土空

9、间规划的传导和响应机制,聚焦生态保护、流域治理、土地资源统筹、产业合作平台、要素流动支撑等方面,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同城化制度的创新,为两市全面同城化发展和示范区的建设实施形成机制保障。2 .示范区层面对于跨界地区和兰考县开展规划研究,明确两市协同发展的重要问题,制定区域发展空间策略,深化空间布局,确定先行启动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其中兰考县重点突出示范要求和对于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引。(1)对于跨界地区和兰考县的现状特征和空间基础开展深入研究对示范区内的国土空间资源开展深度梳理,分析现状空间发展和预留的情况,提炼基础特征,明确战略要素,识别出关系两市深度协同的重点问题。(2)坚持底线思维,

10、构建精明增长的协同发展格局统筹示范区内生态保育、农业发展、城镇集聚空间的组织,分析出目前跨界地区协同的空间要点和格局组织,把握兰考县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脉络趋势,制定总体空间格局,明确空间发展策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明确战略性的预留空间。(3)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划分规划分区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明确各分区的空间规模、重点区域、核心管控目标、政策导向和管制规则,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应划分一级分区,重点地区应划分至二级分区。(4)划定三条控制线,支持同城化发展统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重点关注两市划定要求,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支持

11、同城化发展的目的,划定三线。(5)统筹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以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扩大流量为基本导向,明确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用地等规模控制、结构调整、节约集约利用目标,提出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的重点方向和时序安排;明确减量优化区域、存量挖潜区域、增量控制区域、适度发展区域以及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城镇等发展引导和开发强度控制。(6)形成统筹发展的用地布局聚焦重大战略性空间资源,凝聚发展共识,明确示范区发展的主导方向和发展重点,协调衔接下层级空间规划编制,构建空间框架,形成用地布局,开发边界内城区、启动区等重点地区用地至二级分类。其中,重点关注航空港区与尉氏大营镇、消川镇、大马乡、岗李乡四乡

12、镇的协同布局思路和用地布局,以及开封市与中牟县官渡镇、大孟镇、黄店镇的协调布局思路和用地布局。(7)创新产业支撑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共建产业集群研究,明确产业空间组织,保障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重大产业空间。推动创新功能升级,提出预控重大科创板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引导政策。(8)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营造宜居人居环境推动共建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和分区分级配置的布局要求,重点提出医疗、教育、体育、社会福利、康养等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布局要求。(9)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充分利用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对历史文化名

13、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及滨水等重点地区提出管控要求,对乡村风貌分类分区进行引导。(10)构建配置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的城市蓝绿空间格局明确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蓝绿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尊重水系的自然属性,按照水域的自然形态进行保护或整治,优化结构性水系布局,制定河湖水质保护目标和改善措施。(I1.)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使用的协同布局,统筹多元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需求。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措施,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合理确定综合交通体系、交通结构和客货运系统,明确区域交通网络、重要交通廊道和

14、枢纽布局。确定铁路、公路、航运等重要交通走廊布局方案,确定铁路、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选址和用地规模控制,提出物流设施布局与主要货运通道控制要求。(12)识别战略空间,明确先行启动区主题和范围围绕生态保护与韧性安全、创新发展与产业引领、历史文化保护与创新转化、黄河魅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等关键主题,谋划若干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启动区。(13)做好规划传导,提出县区级规划编制指引对区域内县区级规划提出战略引导、指标约束、底线管控、空间布局、要素配置等方面的要求。提出城镇定位、发展规模等引导要求;明确需要落实的重要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区域性基础设施及其廊道,重要

15、的生态廊道,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界线和管控要求等强制性内容;明确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引导要求。(14)制定行动计划和项目清单,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围绕郑开同城化发展的分阶段目标和实施重点,分类梳理具体行动计划,提出亮点工程的规划建议。3 .先行启动区层面充分衔接郑州、开封两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启动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落实重点项目的空间保障,提出国土空间近期实施方案。(1)围绕主题功能,提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生态绿色、韧性安全等重要发展理念,明确各启动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并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综合确定2025年的目标值。研究各启

16、动区的基础条件,围绕相应的规划主题,引入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启动区发展路径。(2)提出启动区功能分区管控要求。提出启动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区管理要求,划分功能分区单元,明确容积率、高度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提出用地兼容比例控制要求。(3)明确启动区用地布局及发展指引。合理安排启动区内各项功能要素,明确空间用地布局,深度应达到二级分类,制定启动区空间发展指引。(4)划定四线,强化启动区空间保障能力。强化区域性交通、市政、生态、文化等要素的空间保障,划定城市黄线(城市重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控制线等)、蓝线(结构性水域岸线等)、绿线(结构性绿地和大型公共绿地控制线等)、紫线(历史文

17、化街区及大型遗址、重要文物的保护控制线等),制定管控措施,为启动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保障。(5)强化特色塑造,提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确定启动区城市风貌特色定位与总体要求,提出空间形态引导和管控原则、空间形态塑造和管控要求、特色公共开放空间特色塑造原则。(6)落实启动区近期重点项目和空间保障。统筹两市重大项目布局,制定空间保障策略,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清单和土地供应保障措施,为后续项目实施奠定基础。4 .开展专题研究(1)同城化发展专题。对于郑开协同发展相关规划基础进行梳理,开展实施评估,总结过去同城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I,研究当前郑开同城化发展在郑州都市圈各地市协同中的地位,判读其发展

18、阶段和特征,研究同城化相关案例的经验借鉴。(2)生态保护和水系治理专题。是在黄河国家战略下郑开同城化对于生态绿色发展的响应,强化两市生态问题和结构特征的研究,加强两市水系治理的合作,保障区域韧性安全,构建对于整体空间方案支撑的生态基础。(3)产业发展动力专题。是对于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开展探索,研究目前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征,判断区域整体态势,构筑符合战略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和空间组织方式,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模式机制。三、项目成果要求成果由文本、图件和附件组成。附件主要包括设计说明书、专题报告及征询意见汇编等。1、规划文本规划文本应完整、系统、有条理,充分表达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深度,符合规

19、划任务的有关要求。5 .主要图件区位及区域关系分析图规划层次和范围图层次1:两市全域层面郑开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郑开总体空间协同规划图郑开生态系统协同规划图郑开历史文化协同规划图郑开产业布局协同规划图郑开综合交通协同规划图郑开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图层次2:示范区层面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国土空间控制线协同划定图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布局图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综合交通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规划图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图建设时序引导图层次3:先行启动区层面启动区空间发展引导图启动区用地规划图启动区重点项目布局图其它相关图纸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上述图纸进行增减。6 .附件(1)说明书说明书是关于规划的技术性研究和说明。(2)专题研究报告针对同城化发展、生态保护与水系治理、产业发展动力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