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2288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17.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课件.ppt(1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第三章 污染环境的化学修复原理第四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原理第五章 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第六章 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第七章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第八章 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第九章 污染大气环境修复技术第十章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技术,目录,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7.1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7.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7.4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7.1.1 土壤概述,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土壤 地球陆地表面,由固态岩石经风化而成,能生长绿色植物,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多相疏松孔体系;其物理状态是矿

2、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具有孔隙结构的介质。,概述,概述,土壤剖面,概述,土壤,土壤固相(占容积的50),孔隙,矿物质(质量占固相总质量的90以上),有机质和生物(质量占固相总质量的110),土壤溶液,空气,土壤溶液和空气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土壤组成,概述,7.1.2 土壤污染概述,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土壤背景值 指在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前提下,土壤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代表土壤环境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相对数值;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而不是确定值,概述,7.1.2 土壤污染概述,7.1

3、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土壤污染 土壤中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时构成了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输入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作用的速度,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质的积累逐渐占据优势,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现象,概述,7.1.2 土壤污染概述,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土壤自净作用 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化学、物理与生物化学反应,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包括物理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概述,判断土壤污染的指标

4、:,动植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污染物而受害的情况土壤的自净能力,概述,土壤污染物的分类:,进入土壤的途径,污染物的属性,概述,按照污染物的属性分类,概述,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后果的严重性,60年代日本的痛痛病,到70年代才证实是镉污染土壤生产的“镉米”引起,土壤污染的特点:,1966年,沈阳污水灌区发生酚类、镉污染,土壤毒化、水稻矮化、稻米异味、镉含量超标,粮食安全至食品安全,概述,7.1.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概述,7.1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和原理,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措施,物理

5、、化学、生物、和生态工程,概述,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按修复场地,按技术类别,原位修复,异位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生态工程修复,联合修复,概述,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概述,土壤修复的分类与技术体系,(续表),概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工作过程,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现场的调查与评价,概述,收集使土壤修复过程最优化的信息收集控制环境条件使这维持最佳条件的信息收集和综合评价与土壤修复过程工程设计相关联的环境信息,对修复现场进行调查评价的具体项目,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在实际工程建设之前,进行的小度和中度实验研究,通过可处理性研究为土壤修复工程设计提出标准、费用和运行方案

6、等,节省修复项目建设工程的投资,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发展,现有的各种单一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都有适用范围的限制,并存在某些问题,因而联合修复的研究与应用是未来的方向:植物微生物结合的菌根菌剂联合修复、物理化学生物联合稳定化修复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结合的淋洗反应器联合修复等,联合修复,概述,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7.1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7.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7.4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利用适当的污染环境物理修复技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的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物理分离蒸汽浸提固

7、定/稳定化玻璃化低温冰冻热力学方法电动力学方法,7.2.1 物理分离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依据污染物和土壤颗粒的特性,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分离开来的技术,工艺简单,费用低,技术类型 粒径分离、密度分离、浮选分离、水动力学分离、磁分离,各类技术的应用范围,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物理分离修复技术,7.2.2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在污染土壤引入清洁空气产生驱动力,利用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之间的浓度梯度,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将其转化为气态污染物排出土壤外的过程,技术类型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异位土壤蒸汽浸提、多相浸提技术,蒸汽浸提修

8、复技术,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处理过程示意图,蒸汽浸提修复技术,蒸汽浸提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原位土壤蒸汽浸提,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的应用条件,蒸汽浸提修复技术,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蒸汽浸提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治理挥发性的有机卤代物或非卤代物,包括多环芳烃、重金属等,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效果的影响因素,蒸汽浸提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多相土壤浸提技术,该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的强化,同时对地下水和土壤蒸汽进行提取;包括两项浸提技术、两生浸提技术,污染土壤多相浸提修复技术示意图,两相浸提技术 利用蒸汽浸提或者生物通风技术向不饱和土壤中输送气流,以修复挥发性有机物和油类污染物污染土

9、壤的过程,典型的两相浸提系统示意图,两重浸提技术 两生浸提技术既可以在高真空下,也可以在低真空下使用潜水或者空气泵工作,典型的两重浸提系统示意图,蒸汽浸提修复技术,7.2.3 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防止或者降低污染土壤释放有害物质、或其中污染物转移的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和异位固定/稳定化,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固定/稳定化的基本工艺流程,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异位固定/稳定化,通过将污染封与粘结剂混合形成的物理封闭(如降低孔隙率等)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如形成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等),从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活性,异位土壤固定/稳定化修复的工艺流程

10、图,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异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原位固定/稳定化,直接将修复物质输入污染土壤中混合,处理后的土壤留在原地,美国威斯康星州利用潜水箱原位固形修复德马尼托沃克河污染抵泥,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原位固定/稳定化影响因素,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7.2.4 玻璃化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通过高强度能量输入,使污染土壤熔化,将含有挥发性污染物的蒸汽回收处理,同时污染土壤冷却后成玻璃状团块固定,原位玻璃化技术异位玻璃化技术,玻璃化修复的工艺流程,玻璃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原位玻璃化技术,通过向污染介质中插入电极,对污染介质固体组

11、分给予1600-20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使有机污染物和一部分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硫酸盐和碳酸盐等挥发或热解而从污染环境中去除的技术,原位玻璃化修复过程示意图,玻璃化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异位玻璃化技术,使用等离子体、电流或其他热源在1600-2000摄氏度的高温熔化土壤及其中的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补热解或者蒸发去除,有害无机离子则得以固定化,产生的水分和热解产物则由气体收集系统收集进一步处理,异位玻璃化修复过程示意图,玻璃化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的影响因素,玻璃化修复技术,7.2.5 热力学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

12、热)等加热污染土壤后降低其中污染物浓度的技术,高温加热修复技术低温加热修复技术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技术应用,高温加热修复技术,通过热毯或加热井中的加热器件进行热传导加热,并通过汽提井和鼓风机将水蒸汽和污染物收集起来加以处理的技术,高温加热修复过程示意图,热力学修复技术,热毯系统热井系统,采用覆盖在土壤表层的加热毯加热,每一块加热毯上面都覆盖一层防渗膜,内部设有管道和气体排放收集口。各个管道的气体由总管引至真空管。土壤加热以及加热毯地下面抽风机造成的负压,使得污染物蒸发,汽化迁移到土壤层中,再将气态的污染物引至热处理设施进行氧化处理。,将电子元件置入间隔3m的竖直加热井中,加热井

13、升温至1000摄氏度加热周围的土壤,热量从井中向周围土壤热传导,进中安装了有孔筛网,同时其上部由装置连接到总管,利用真空将气流引入处理设施氧化、吸附有机物。,热力学修复技术,土壤热修复系统示意图,热力学修复技术,技术应用,低温加热修复技术,利用蒸汽井(蒸汽注射钻头、热水浸泡或电阻加热产生蒸汽)加热土壤,温度可达100摄氏度,蒸发污染物,使非水质液体进入提取井,再利用潜水泵收集流体,真空泵收集气体,送至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热力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低温加热修复过程示意图,技术应用,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由无线电能量辐射布置系统、无线电能量发射传播和监控系统、污染物蒸汽屏障包容系统和污染物蒸汽回收处理

14、系统四部分组成的污染土壤加热修复系统。,热力学修复技术,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平面示意图,热力学修复技术,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剖面图,热力学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的适用性和影响因素,热力学修复技术,7.2.5 热解吸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利用直接或间接热交换,通过控制热解吸系统的床温和物料停留时间有选择地使污染物得以挥发去除的技术:可分为两步:加热污染介质使污染物挥发和处理废气防止污染物扩散到大气,热处理典型流程,热解吸修复技术,技术应用,污染土壤热解吸修复过程示意图,热解吸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的类型,热解吸修复技术,7.2.6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7.2

15、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向污染土壤中插入两个电极,形成低压直流电场,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使水溶态和吸附于土壤的颗粒污染物根据自身带电特性在电场内作定向移动,在电极附近富集或收集回收而去除的过程,Lasagna工艺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的装置与过程示意图,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优势和影响因素,技术应用,Lasagna工艺,原位修复,在污染土壤中加入适当的物质,如吸附剂、催化剂、微生物、缓冲剂,将其变成处理区,然后采用电动力学法使污染物从土壤迁移至处理区,在吸附、固定等作用下得到去除。该工艺适用于低渗透性土壤或包含低

16、渗透性区域的非均相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Lasagna方法水平结构,Lasagna方法垂直结构,Lasagna工艺的优缺点,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技术应用,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电动力学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土壤中产生酸性与碱性迁移带,碱性迁移带促使重金属沉淀,降低效率;在阴极和土壤之间注入导电溶液,将碱性迁移带产生的高pH溶液区控制在土壤和阴极之间,导电性溶液注入阴极和土壤之间,电动力学修复技术,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工艺现场应用示意图,优点: 重金属的处理效率显著提高影响因素:需特殊的容器放置导电性溶液,这会增大处理成本,阴极区注导电性溶液优点及影响因素,电动力学修复技术,技术应用,阴极选择性透

17、过膜,将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放置在土壤靠近阴极处,H+和金属阳离子可透过膜,而OH-则无法通过,则将高pH区限制在靠近阴极的地方,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带阳离子选择性透过膜的电动力装置,电动力学修复技术,7.2.7 冰冻修复技术,7.2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在地下以等距离的形式围绕污染源垂直安放管道,将对环境无害的冰冻剂溶液送入管道而冻结土壤中的水分,形成地下冻土屏障,防止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扩散;需要一个冷冻厂或车间来维持冻土屏障层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冰冻修复技术,冰冻修复技术的优点与限制因素,冰冻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冰冻修复技术,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7.1土壤污

18、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7.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7.4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加入到土壤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修复技术,修复剂包括氧化剂、还原剂、解吸剂、增溶剂和沉淀剂,土壤性能改良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7.3.1 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通过改良土壤性能的方法使污染物转变为难迁移、低活性物质或从土壤中去除;此法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也称重金属钝化法,施用改良剂调节土壤Eh,技术应用,施用改良剂,适用范围: 污染程

19、度较轻的土壤,改良剂: 石灰性物质 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 离子拮抗剂 化学沉淀剂,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石灰性物质,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石灰性物质的三个改良作用,措施: 投加粉末状石灰,局限性: 与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反应,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的两个改良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能力,通过有机物质与重金属的缝合、螯合作用,粘土矿物与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使污染物分子活性降低,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离子拮抗剂,根据植物的离子拮抗作用,在被污染的土壤,添加适当的离子拮抗剂,缓解污染物对植物伤害,向土壤中添加磷酸盐

20、化合物,使其与重金属,包括铅、铁、锰、铬、锌等形成难溶态沉淀产物,化学沉淀剂,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技术应用,调节土壤的Eh,目的: 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措施: 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性能改良修复技术,实例: 将汞或砷污染的水田改为旱地;铬污染的旱地改为水田,H2S,或向水中施加还原性物物质,7.3.2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通过在污染区设置不同深度的钻井,然后通过钻井中的泵将化学氧化剂注入土壤,使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反应,降低污染物浓度,化学氧化剂分散技术,技术要素,适用范围 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如油、有机溶剂、农药及非水溶态氯化物等,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21、,污染土壤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示意图,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三个优点,反应的化学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对环境无害泵出的液体不需要进行再次处理可处理地层深处的污染,化学氧化技术中的氧化剂选取的原则:,反应必须足够强烈,使污染物可被彻底氧化氧化剂及反应产物应对人体无害氧化剂易得,常用氧化剂:,双氧水高锰酸钾臭氧,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常用三种氧化剂的特点,竖直井、水平井、过滤装置、处理栅,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氧化剂分散技术,技术应用,Fenteon氧化反应,优势:,迁Fe2+、H2O2均无毒,且价格便宜催化体系中不需要额外的光照H2O2以电化学方式自动产生,增加了修复效率不受污染物浓度限制反应速率快,化学氧化修复

22、技术,7.3.3 化学还原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利用化学还原剂将污染物还原为难溶态,从而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性或其它活性降低,传统的地下水泵处理可渗透反应墙,类型,适用范围 地下水的污染治理;欧美等国家已广泛用其治理污染水中的有害物质,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的设计步骤,化学还原修复过程的三个阶段,注射抽提试剂抽提反应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传统的地下水泵处理方式的缺点,只能限制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不能原位修复泵的使用需要能量供给,且系统需要定期维护检修一旦停止泵抽提,污染会重新形成,可渗透反应墙,化学还原修复技术,可渗透反应墙概念,墙体是由天然物质和一种或几种

23、活性物质混合在一起构成,这些反应材料能够降解和滞留流经该墙体地下水的污染组分,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组分的目的,可渗透化学活性反应墙示意图,化学还原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化学还原修复技术,化学还原技术的关键要素:,还原剂系统设计,常用还原剂:,液态SO2气态的H2SFe0胶体,SO2还原剂,气态的H2S还原剂,原位修复Cr6+污染土壤,加入H2S还原剂将Cr6+还原成Cr3+,并继续转化成氢氧化铬沉淀,H2S本身转化为硫化物,化学还原修复技术,Fe0胶体还原剂,强的还原剂,可脱掉氯化溶剂的氯离子,把可迁移的氧化阴离子转化成难迁移态,应用研究:用含Fe0胶体的活性反应墙来处理污染地下水优点:安装和操作相

24、对经济,工作人员的危险性减小,Fe0胶体活性反应栅示意图,化学还原修复技术,7.3.4 化学淋洗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力压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土层中与污染物反应,然后再把包含有污染物的液体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水处理,原位化学淋洗修复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类型,污染土壤化学修复的淋洗过程,淋洗液向土壤表面扩散对污染物质的溶解淋洗出的污染物在土壤内部扩散淋洗出的污染物从土壤表面向液体扩散,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原位化学淋洗修复示意图,化学淋洗修复技术,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示意图,化学淋洗修复

25、技术,化学淋洗修复的特点,化学淋洗修复技术,7.3.5 溶剂浸提修复技术,7.3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利用溶剂将有害化学物质从污染土壤中提取出来或去除适用性: 处理不溶于水的污染物,如油脂类、多氯联苯(PCBs)等,进一步处理物,溶剂浸提修复技术示意图,溶剂浸提修复技术,溶剂浸提修复技术的优势,溶剂浸提修复技术,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7.1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概述7.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7.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技术7.4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7.4.1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概述,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利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通过人为调控,

26、吸收、分解或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过程,成本低不破坏土壤结构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特点,7.4.2 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技术介绍 将污染土壤、沉积物移离原地,在异地接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原有的功能的过程,土地填埋生物农耕预备床堆腐泥浆生物反应器,类型,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特征比较,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特征比较(续表),技术应用,土地填埋,将污染土壤与水混合成泥浆,将污泥浆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营养、湿度和pH,保持污染物在土壤 的降解速率;参与降解的微生物是土著土壤微生物群系,为了提高降解能力,可加入特效微生物,污

27、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技术应用,土壤耕作,通过促进通风(翻耕、加蓬松剂)、加入营养(化肥、粪肥)调节pH(加入石灰、明矾、磷酸)等手段,使污染土壤中的好氧微生物生长与代谢速率提高,进而提高了污染物降解效率,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示意图,土壤耕作技术处理的污染物,技术应用,预备床,预备床设备包括衬里、通气管道等,呈上升的斜坡,将污染土壤运输到该设备上堆放,并在此装置中进行生物恢复的处理,处理过程中通过施肥、灌溉、控制pH、微生物和表面活性剂等方式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处理后的土壤再运回原地;其可防止污染物向地下水或更广大地域扩散,效率较高,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预备床挖掘

28、堆置法示意图,避免污染物外溢,淋滤液收集系统和外溢控制系统,收集从系统渗流的水,重新处理,技术应用,堆腐法,污染土壤与有机物等混合后堆积,并通过翻耕和增加土壤透气性和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控制湿度、pH和养分,促进土壤中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效率,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条形堆: 将污染土壤与疏松剂混合后用机械压成条,通过对流空气、翻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静态堆: 静态堆一般为高6m的污染土壤堆积堆,通过布置在堆下的通风管、鼓风机通气,保持土堆中的氧含量,促进好氧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静态堆示意图,技术应用,泥浆生物反应器,泥浆生物反应器是用于处理污染土壤的特殊反应器,可建在污染现场或异

29、地处理场地。污染土壤与水混合成泥浆后装入反应器内,通过控制的微生物降解条件,提高处理效果;处理结束后通过水分离器脱除泥浆水分并循环再用,污染土壤的异位修复技术,泥浆生物反应器示意图,泥浆生物反应器修复过程流程图,7.4.3 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该方法适用于渗透性好的不饱和土壤的生物修复不破坏土壤的结构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生态风险小工艺和处理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处理费用大的较低,特点,在土壤污染处,添加营养物、供氧和接种分解微生物等措施提高土壤的生物降解能力,同时,把地下水抽至地表,进行生物处理后,再注入土壤中,以再循环的方式改良土壤,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

30、技术特征比较,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特征比较(续表),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生物强化法 改变生物降解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强度,可分为培养土著微生物的生物培养法和引进外来微生物的投菌法,生物培养法 定期向土壤投加H2O2和营养,以满足污染环境中已存在的降解微生物的代谢需要,使土壤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染物降解,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投菌法 向污染土壤接入外源的微生物,同时提供这些细菌生长所需氧和营养,以便使接入的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染物降解,生物通风法 在污染土壤中设置通气井并于其中安装鼓风机和真空泵,向土壤输入气体并抽提其中气体,使得土壤氧含量提高的同时,CO2含量降低,进而

31、提高微生物代谢速率,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生物通风系统示意图,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生物通风法系统去污示意图,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泵出生物法 在污染区域钻井,井分为两组,一组是注入井,通过其向土壤注入微生物、水、营养物和电子受体(如H2O2);另一组是抽水井,通过其向地面上抽取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在地层中流动;进而促进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的均匀分布,保持氧气供应 用于修复受污染地下水和由此引起的土壤污染,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泵出生物系统示意图,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7.4.4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运用农业技术改善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

32、面的限制条件,使之适于种植,并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直接或间接地吸收、挥发、分离或降解污染物,恢复受污染的土壤,并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景观,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过程示意图,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特征比较,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特征比较(续表),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强化植物修复的方法,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7.4.5 土壤修复的生态围隔阻控工程,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采用工程措施,控制已污染的土地面积扩大,阻止污染物质迁移,使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在围隔阻控过程中不扰动土壤,不破坏植被,水平系统垂直系统生态覆盖,措施,水平系统 安装在污染土壤下的阻挡层,以阻

33、挡污染物质向下迁移和防止地下水向上迁移进入污染区,垂直系统 安装于污染介质周围的地下沟渠、地墙或地膜组成的阻控系统,可防治污染物横向或侧向迁移和扩散,可改变局部地下水流模式而减少和阻止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接触,生态覆盖 将无污染的惰性天然、合成和工业废弃的生态材料定位覆盖于污染土壤表面,土壤修复的生态围隔阻控工程,生态围隔阻控组成系统及技术方法,围隔阻控,水平系统,垂直系统,生态覆盖,土壤修复的生态围隔阻控工程,7.4.6 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7.4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方法可分为法规制定和生物修复服务的商家提供证明其所提出的或正在进行的原位生物修复项目的真实性;研究者可以利

34、用这一方法评价现场试验的结果,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评价内容:,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减少量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转化污染物的能力试验条件下被证明的生物降解潜力在污染场地条件下是否存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评价方法:,样品测定进行试验运行模型法,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现场生物修复的监测指标:,样品测定细菌总数原生动物数细菌的适应性无机碳浓度,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样品测定 选择对照点进行采样分析;对照点选择的标准是:具有与处理点类似的水力地质条件特征;未污染或不受生物修复系统影响的地带 以生物修复系统开始运行前样品的分析结果为对照,将生物修复过程各个时段采集样品的分析结果与运行前的结果作比较,考察系统运

35、行的动态状况。此方法只适合于工程生物修复系统,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微生物总数第一步:采样,团体基质(土壤和支撑地下水的岩石)及孔隙水第二步:微生物总数分析直接计数法即通过用普通显微镜观察样品进行计数INT活性试验法即通过鉴定电子迁移中的微生物活性;平板计数法即定量计数固定在固体介质(如营养基质)上的微生物,原生动物数原生动物捕食微生物,故其数量增加表明细菌总数的增加因此,原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所伴随的污染物量的减少这一结果可为生物修复提供佐证,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微生物代谢适应性 代谢适应性:污染点的微生物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代谢过程或遗传特性的变化)后,能产生代谢污染物的能力,使原不能够转化的或转化率非常低的污染物被代谢降解 适应性可以导致能够代谢污染物的细菌总数增加,或个体微生物遗传性或生理特征发生改变,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无机碳浓度 在降解污染物过程中产生无机碳,通常为气态CO2、或溶解态CO2或HCO3-;因此,当样品中含有丰富的水和无机碳气体时表明系统存在生物降解活性;气态CO2浓度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样中的CO2可进行无机碳分析,生态修复过程的评价,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