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22984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20,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偽學,辨伪学的内容是研究考辨古书真伪的方法和问题。辨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辨伪仅指关于书籍本身包括名称、作者以及成书年代等方面真伪的考辨;广义辨伪除此之外,也包括对书籍内容真伪的考辨。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辨伪是一项鉴别史料的基础工作,对于整理古籍和研究古代学术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首要的环节。,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梁启超论辨伪之必要性,甲、史迹方面: 一、进化系统紊乱。 二、社会背景混淆。 三、事实是非倒置。 四、由事实影响于道德政治。乙、思想方面: 一、时代思想紊乱。 二、学术源流混淆。 三、个人主

2、张矛盾。 四、学者枉费精神。丙、文学方面: 一、时代思想紊乱、进化源流混淆。 二、个人价值矛盾,学者枉费精神。,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作伪的原因或动机,甲、有意作伪 1、托古 2、邀赏 3、争胜 4、炫名 5、诬善 6、掠美 7、宣传乙、非有意作伪 1、盲目信从 2、以讹传讹,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胡应麟辨伪八法,凡覈伪书之道:覈之七略以观其源,覈之群志以观其绪,覈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覈之文以观其体,覈之事以观其时,覈之撰者以观其托,覈之传者以观其人。覈兹八者,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四部正讹,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甲)就传授统绪上辨别: (一)从旧志不

3、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二)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三)从今本与旧志所说之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四)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所题姓名为伪。 (五)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为伪书而信其说。 (六)后人谓某书出现于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可断其为伪。 (七)书初出现时已生问题,或有人证明为伪造,则不能信其真。 (八)从书之来历暧昧不明而定其伪。,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乙)从文义内容上辨别: (一)从字句罅漏处辨别: (子)人之称谓: (1)书中引述某人语,则必非某人作;若书是某人作,必无某某曰之词。 (2)书中称谥者,出于作者之后,可知是书非作者自著

4、。 (3)甲朝人之书却避乙朝之帝讳,可知是乙朝人作。 (丑)用后代之人名地名朝代名。 (寅)用后代之事实或法制。 (1)用后代之事实:一、事实显然在后;二、预言将来之事显露伪迹;三、伪造事实。 (2)用后代之法制。 (二)从抄袭旧文处辨别: (子)由古书聚敛而成: (1)全篇抄自他书; (2)一部分抄自他书。 (丑)剽窃前文。 (寅)抄袭晚出之书。,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三)从佚文上辨别: (子)前已为佚文,现反有全书,可知是伪。 (丑)在甲书未佚之前,乙书有引用,而甲书今本却无乙书所引之文,可知今文为伪。(四)从文章上辨别:(子)名词;(丑)文体; (寅)文法;(卯)音

5、韵。(五)从思想上辨别: (子)从思想系统及传授家法辨别; (丑)从思想系统与时代的关系辨别; (寅)从专门术语与思想的关系辨别; (卯)从袭用后代学说辨别。,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孔子之“无徵不信”。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孟子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韩非之参验事实。韩非子显学:“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

6、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司马迁之考辨史料。史记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7、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刘向之考辨群书。晏子叙录:“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列子叙录:“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一家之书。”王充之疑经辨伪。论衡对作篇:“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刘知几之辨伪。所著史通有疑古、惑经篇。新唐书本传载:“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柳宗元之辨诸子书。柳河东集卷四有辩列子、辩文子、论语辩、辩鬼

8、谷子、辩晏子春秋、辩亢仓子、辩鶡冠子。,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宋代疑辨风大兴。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中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刘敞七经小传;王安石诗义、书义、周礼义。欧阳修易童子问,辨易之系辞、文言以下非孔子所作。诗本义自创新解,求诗本义,对毛传、郑笺有所批驳。认为周礼并非周代旧籍。苏轼、苏辙不信周礼;李觏

9、、司马光怀疑孟子;苏轼怀疑尚书;晁说之诗序论怀疑小序。,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南宋吴棫著书稗传辨古文尚书之伪。郑樵著诗辨妄攻击诗序,驳斥毛传、郑笺。朱熹著诗集传,直接去序言诗,并怀疑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之发展,元末明初宋濂著诸子辨,辨诸子之伪。明梅鷟撰尚书考异,辨古文尚书之伪。胡应麟著四部正讹辨四部书之伪。清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正,考定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之伪。胡渭著易图明辨,考辨宋儒易学伪说以及伪图。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群书。崔述考信录辨古史。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论古文经均为伪经。,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

10、版,1941年古史辨第七册问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册):“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古史辨,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

11、疑古时代?,1992年,李学勤在一次小型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题为走出疑古时代的发言,后来作为导论收入他的同名文集。李学勤在文章中强调:古史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学术史要重新写;把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结合起来,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价。,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从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基本上是进步的,从思想来说是冲决网罗,有很大进步意义,是要肯定的。因为它把当时古史上的偶像一脚全都踢翻了,经书也没有权威性了,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当然很好。可是它也有副作用,在今天不能不平心而论,它对古书搞了很多冤假错案”。并认为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是由于分门户产生

12、的,汉宋、西汉东汉的今古之争,“越分越小,眼界越来越狭窄,看的书越来越少。这个分门户的办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辨伪。这个讲门户实在要不得。我觉得我们写学术史,一定不要这样。”,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古代的东西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与我们都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必须通过信息才可以越过。古代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古书,除了这个没有第二条路。可是考古学的东西不是这样,那是另外一条途径。古书是历代传下来的东西,它是曾被歪曲和变化的。不管有意无意,总会有些歪曲,而考古获得的东西就不一样,我们是直接看见了古代的遗存。现在我们有了机会,可以直接看到古代的书,这就没有辨伪的问题。”,第六讲国学

13、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饶宗颐古史重建与地域扩张问题 :“有些未来主义者,着眼于将来,热情去追求他所虚构的理想。其实,如果对过去没有充分清楚的认识,所得到的,徒然是空中楼阁。未来必须建筑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否则所有的虚拟假设,其目标与方向,往往是不正确的误导。反思过去史学界,从洋务运动以后,屡次出现这种过失,不免患了幼稚病。所有新旧之争,伪经疑古之争,本土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都是走了许多冤枉路。回头是岸,现在应该是纳入正轨的时候了。现在古史辨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再接受那些误导的理论;对待历史,如何去溯源、决疑,不能够再凭主观去臆断,不必再留恋那种动辄怀疑的成见,应该去重新估定。”,第六讲

14、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现在,我们的视野扩大了,不再像以前之跼促在本国的门阈内,作同室操戈式的无谓争论;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仅停滞在几本古书和纸上文献翻筋斗式地去任意作先后的安排,来武断事物出现的层次;或者只赤手空拳打几套玄学式的历史学的猜拳游戏。须知,地下层出不穷、浪翻鲸掣似地出现古物,正要求我们须更审慎地、冷静地去借重它们以比勘古书上种种记录,归纳出符合古书记载原意的合理解释,而寻绎出有规律的历史条理。”,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廖明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 :“否定尧舜禹,引发对中国历史的怀疑,动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这正是侵略者想做而难以做成的事,具有强烈爱国主

15、义感情的古史辨学者却替侵略者做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只是提醒人们:即使从政治层面上来评价古史辨运动,我们也不能只对它作正面的肯定(案,指胡绳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中对疑古精神的反封建意义的肯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外国霸权的欺凌和压迫,这种欺凌和压迫的最大后果莫过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打击。在这这一问题上,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江林昌在“六经”的内容、流传与古代文明研究(孔子研究2006年第四期)中说:“六经中确实保存了有关五帝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之所以珍贵,一是因为其内容丰富全面,二是因为其

16、真实可靠。我们发现,六经原是五帝至夏、商、西周以来华夏各族祖先自己记录的历史文化典籍,又经大学问家、思想家孔子的整理修订,因而显得更加完善有条理。”,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裘锡圭在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说:“我们走出疑古时代,是为了在学术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千万不能走回到轻率信古的老路上去。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包括古书辨伪在内的古典学各方面的已有成果,从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继续前进。只有这样,古典学的第二次重建才能正常地顺利地进行下去。”,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关于禹的传说:顾颉刚认为“周代人心目中最古

17、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时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还提出了禹在传说中本来是“上帝派下来的神”,禹和夏本来并无关系。裘锡圭利用保利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 公盨,其中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指出“可见在较早的传说中,禹确实是受天,即上帝之命来平治下界的水土的。顾颉刚的有关意见完全正确。在这样的传说里,根本不可能有作为禹之君的人间帝王尧舜的地位,顾氏认为尧舜传说较禹的传说后起,禹跟尧舜本来并无关系的说法,当然也是正确的。”,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关于各族同源的古帝王世系:顾颉刚认为我国古代各族都出自黄帝的大一统帝王世系是战国以来各族不断融合、各国逐

18、渐趋于统一的大形势的产物。裘锡圭利用上博竹简子羔篇的内容指出,子羔的写作时代当属战国早期或中期,至少在战国早期,契和后稷皆为帝喾之子、禹为颛顼之孙鲧之子的说法尚未兴起。这些说法应该是在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才兴起的,大一统帝王世系的最后形成当然更晚,大概不会早于战国晚期,顾颉刚关于大一统帝王世系的见解,应该是接近事实的。,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古史辨第七册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文末所附云:“以前中国的上古史材料只限于书本的记载,记得我在幼时就把马驌的绎史看作上古史的全部,恐怕那时存这心理的不止我一个人吧。我开始辨古史在民国十年,那时中国的考古工作只有地质调查所做了一点,社会上还不曾

19、理会到这种事,当然不知道史料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那时唯物史观也尚未流传到中国来,谁想到研究历史是应当分析社会的!,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我以为各人有各人的道路可走,而我所走的路是审查书本上的史料,别方面的成绩我也应略略知道,以备研究时的参考,我决不愿阻挡别人的走路。我自视只是全部古史工作中的某一部分的一员,并不曾想夺取别人的领导权而指挥全部的工作。我的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应有的一部分,决没有废弃的道理;如果这一部分废弃了,无论是研究考古学或唯物史观的,也必然感到不便。若以为工作既异,便应相打,心眼儿如此窄隘,只配去三家村里做小手工业,那可到大都市办大工厂!所以除非说考证古文籍的工作

20、是不该做的,才可使顾颉刚的工作根本失其存在的理由;倘使不这样说,那么这项工作就决没有推翻的可能,至多只有在某一考证问题上应当驳正,某一考证材料上应当订补而已。我深信,在考证中国古文籍方面不知尚有多少工作可做,尽我们的一生也不过开了一个头而决不能终其事。,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走出疑古时代?,童书业在疑古、考古与释古一文中指出:“所谓疑古其真正的精神并不限于疑古,凡是不合常情,不合理性的事情,都可以用疑古的精神去怀疑。疑古与考古还都是建设真古史的初步工作,真正的建设真古史,还需要经过一个释古的阶段。释古是根据疑古与考古的成绩,对古史作一种近情理的解释工作。疑古、考古与释古乃是研究古史的三个阶段,

21、是一件工作的三方面,并不是三个学派。疑古、考古、释古三种人所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求真便是科学的治史方法。”,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偽律,不可別有目的。不可存成見。不可以一斑概全體。書之價值為另一問題。書中所述志真偽為另一問題。不可因其偽而遽削之。,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充分继承前人的辨伪成果。坚持王国维提出之“二重证据法”,在掌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考古发现,实事求是的考察出古籍以及古史的真伪面貌。,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意义,或者说其目的,从字面上来讲就是求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辨伪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来说,辨伪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清晰真切的认识传统文化。,2022/12/20,第六讲国学方法之辨伪,演讲完毕,谢谢听讲!,再见,see you again,3r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