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发展史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547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疫苗发展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苗发展史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免疫预防基础知识讲座,1,一、免疫预防发展简史,(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三)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2,(一)免疫预防的经验时期,“疫”:流行性传染病,免疫即免于发生传染病。尽管近代才出现“免疫”这个词,但是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认识了免疫现象。公元前5世纪希借半岛的战史中,描述了在传染病流行时,由患过该病的人来护理病人和埋葬尸体的事例。公元384年,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采用痘痂直

2、接放在健康人鼻子内,或把痂皮先行烘干,研成粉来再吹进鼻内,也有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疤浆的衣服给小儿穿。,4,这种人痘苗,有时苗(生苗)与种苗(熟苗)之分。取其痂为苗是名时苗,专用种痘痘痂为苗是名熟苗,其苗传种愈久,则苗力提拔愈精,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犹存,所万全而无患也。若时苗能连种7次,精加选练,即为熟苗。这种反复地选痘苗的方法,基本符合现代疫苗选育的科学原理。,5,1688年,俄国派人到中国学习种痘技术,以后人痘法传入俄罗斯并采用针刺法。18世纪初,爆发俄土战争,人痘法由俄国传入土耳其。1721年人痘法开始在英国使用。1743年德国推行人痘接种,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使用。17

3、44年人痘法传入日本,1763年传入朝鲜,并传入亚洲其它国家。,6,(二)免疫预防的实验时期,1、爱德华琴纳和牛痘苗的发明2、列文虎克(Anang Van Leeuwen Hotk)和微生物的发现。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7,1、爱德华琴纳和牛痘苗的发明,1796年5月14日,琴纳(英国医学博士)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他把青年挤奶女工手上感染的牛痘浆给1名8岁男孩接种于左臂。接种后孩子感染良好,种痘部位出了牛痘,结痂留下瘢痕。同年7月1日(接种后第七周),他在这个男孩右臂接种天花脓疱液后,未发生天花,从而证实中痘能预防天花。,8,2、列文虎克(Ana

4、ng Van Leeuwen Hotk)和微生物的发现。,对于传染病的病因过去曾有许多的猜测和推理。直到荷兰人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后,传染病的生物病因学说才得到公认。列文虎克(1632-1723)青年时常到邻近的眼镜工匠处学习磨镜技术。1676年,他用自己设计的显微镜,在齿垢、尿、静水和雨水的样品中,发现“极其微小”游动的小生命,从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人.,9,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巴斯德是一位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他证明乳酸和酒精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1878年,他提出了传染病的细菌学说。1877年他发明了鸡霍乱疫苗,1881年,

5、他利用高温培养获得炭疽杆菌减素株,并制成炭疽疫苗。1885年,巴斯德制成狂犬疫苗,巴斯德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来减弱微生物毒力,获得减毒疫苗,为实验免疫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此以后,各种疫苗应运而生。,10,(三)免疫预防的发展时期,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迅速发展,促使更多的免疫预防制品问世,由于有些微生物不易减毒,有的即使毒力消失,往往其免疫原性也随之消失,同时也可能存在着毒力返祖的问题。于是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灭活疫苗的研究,大批灭活疫苗相继问世。,12,1884年,Salmon和Smith用加热灭活的猪霍乱免疫鸽子,证明可保护活菌攻击。1890年,Kitasato

6、和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减弱其毒性,用以注射动物,制成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建立血清疗法,并为制备类毒素打下基础。1892年,Haffkine研制成霍乱活疫苗。,13,1896年,Kolle报告用56lh灭活霍乱菌,制备成霍乱疫苗。1897年,Haffkine采用70lh灭活鼠疫杆菌,制备成鼠疫疫苗。1895-1898年,Pfeiffer、Kolle和Wright几乎同时分别将伤寒疫苗用于人体。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素免疫。1915年,Widal开始使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14,1921年,Calmette和Guerin研制成功

7、卡介苗(BCG)并正式用于人体。1923年,Glenny和Ramon提出用白喉类毒素作人群免疫;同年,Madson首选使用百日咳疫苗。1927年,Ramon和Zoeller将破伤风类毒素(TT)作预防接种。1930年,Theiler成功地将黄热病病毒在鼠脑内传代;1932年,他将强毒通过鸡胚组织培养传代,获得了对猴和对人的弱毒株。1937年制成17D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5,1932年,Sellard和Laigret研制成黄热病疫苗。1933年,Weigl研制成功虱肠斑疹伤寒疫苗。19381940年则采用鸡胚卵黄囊制备。1937年,Salk研制成功最早的流感灭活疫苗。1945年,Theiler

8、制造成黄热病疫苗。1949年后由于组织培养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化学、免疫生物学的发展,更多的疫苗和提纯疫苗开始用于人类。,16,1954年,Salk制成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1956年,Sabin制成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1960年,Enders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MV)。1962年,Weller研制成功风疹减毒活疫苗。1966年Takahashi等研制成功流行性腮腺炎疫苗。,17,1967年,Wiktor研制成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1968年,Gotschlich研制成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1971年又制成A群脑膜炎球菌疫苗。1973年,Takahashi研制成水痘疫苗

9、。1976年,Maupas等研制成乙型肝炎疫苗(HBV)。1978和1980年,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相继问世。,18,二、全球EPI(Eepanded Programmeon Immunization)的进展,19,(一)EPI的简要回顾,儿童问题仍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WHO和UNICEF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000多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4种主要疾病:即腹泻、呼吸道传染病、麻疹和新生儿破伤风。估计每天有8000名儿童死于麻疹、百日咳和破伤风。,有7000名儿童死于腹泻脱水,有6000名儿童死于肺炎。而这些疾病是能够通过注射廉价疫苗和服用简单药

10、物加以预防和治疗的。,20,据WHO统计,7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每年约出生8000万儿童,能够接受免疫服务的儿童不到10%。因此,每年有500万儿童死于脊灰、麻疹、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用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21,在全球消灭天花和经济发达国家成功地控制儿童传染病的经验启示下,1974年第27届WHO要求各成员国“发展和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监督计划,防制天花,白喉、脊灰、百日咳、破伤风、结核病等传染病,开始正式提出EPI”。,22,(二)全球EPI活动的进展,23,自从7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EPI以来,尽管遇到了很大困难,但在WHO、UNICEF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

11、力下,EPI活动在全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公共卫生的一项重大胜利,1990年全球在各成员国政府首脑的承诺和支持下,实现了所有儿童都能接种BCG、OPV、DPT、NV的接种率分别为87%、89%、80%、78%。由于接种率的提高,EPI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均明显下降。,24,中国的EPI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80、90年代计免达到了辉煌的程度。“四苗”覆盖率达85%以上,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90年代中期后,计划免疫工作开始滑坡,主要问题有:,25,中国EPI存在的问题,1、发展不平衡,有地区和城乡差别。2、流动人口接种

12、率无法保证。3、计免相关政策未完全落实。4、政府投入太少。,26,(三)EPI活动的主要策略,27,1、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及群众参与。2、培训社区卫生人员。3、保持和提高免疫接种率。4、对免疫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5、采用新的或改良型疫苗,扩大接种疫苗种类。6、研究与发展。,28,三、计划免疫,(一)计划免疫概念(二)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三)免疫预防的免疫学基础(四)预防接种的种类(五)生物制品的种类(六)预防接种的途径,29,(一)计划免疫概念,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机体。使机体产生对相应疾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

13、防制相应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从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30,计划免疫具备的3个基本要素,目的性强,即以控制乃至消灭针对疾病为目的。要有科学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建立有效的监测、评价和疾病控制系统。,31,3、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的关系:预防接种于计划免疫是免疫预防的两个发展阶段,虽然两者通过人工免疫的手段来预防和控制针对的传染病,但计划免疫的范畴远远超过预防接种。长期的实践,即使疫苗免疫效果十分肯定的传染病,如仅靠免疫,还不能达到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若要消灭某

14、种传染病,必须指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策略。,32,提高接种质量,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暴发、流行的。因此计划免疫所包括的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明确。预防接种则是计划免疫的被级阶段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计划免疫则是预防接种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比较,还具有接种对象明确、科学性和计划性强、节省疫苗、管理要求高等特点,是经预防接种投资更少、效益更高的一项工作。,33,(二)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性,34,1、计划免疫在控制和消灭某些传染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保护易感人群在某些传染病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甲肝、乙肝、麻疹、天花、脊灰等。2、计划免疫可建立起有效的

15、免疫屏障。3、计划免疫在合理、有效使用卫生资源。,35,(三)免疫预防的免疫学基础,36,1、免疫的含义免疫(Immune)是从拉丁文衍化而来,原意是指免除“赋税”。在微生物学或医学中是指对瘟疫的抵抗力。即对传染病的不感染状态。2、免疫机能:(1)防御作用;(2)自身稳定;(3)免疫监督。,37,3、免疫的分类:(1)按其产生方式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2)按其作用机理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从临床角度分为正常免疫和异常免疫(免疫病理)。(4)从针对抗原性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8,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1)屏障结构的机械阻挡作用,如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16、2)细胞吞噬作用。(3)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如: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39,天然自动免疫:患传染病隐性感染 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特异性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 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40,4、抗原和抗体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每件事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1)抗原的性质:A、异物性:是指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或化学结构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的物质。B、大分子胶体,分子量大,表面抗原决定簇多,化学结核稳定。C、特异性,具有与相应抗体发生抗原物质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因,叫抗原决定簇。,41

17、,(2)医学上的重要抗原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但与免疫预防最密切的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抗原。(3)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或改变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佐剂。如氢氧化铝。,42,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体。主要是丙种球蛋白,也有些抗体属于甲种球蛋白或乙种球蛋白,1964年,WHO将具有抗体活性和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均称为免疫球蛋白(Ig)。,43,(四)预防接种的种类,44,1、人工自动免疫: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18、,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称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人体,使人体获得免疫的方法称人工被动免疫。3、被动自动免疫,先进行被动免疫再进行主动免疫。,45,(五)生物制品的种类,46,1、疫苗:用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或类毒素制成的生物制品。 过去还将其分为疫苗和菌苗。2、免疫血清,是将抗原物质免疫或其它动物而取得。其中含大量抗体,是抗毒素、抗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3、诊断用品。如,白喉外毒素(锡克氏试验试剂),结核菌素、布氏菌素。用以检查人体是否受感染。4、血液制品,用健康人血或产妇胎盘血提取的球蛋白或人体丙种球蛋白。,47,(1)按性质划分:灭活疫苗、活疫苗,重组基因

19、疫苗。(2)按剂型划分:液体疫苗(DPT)冻干疫苗(冻干BCG)。(3)按成分划分:普通疫苗,提纯疫苗。(4)按品种划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5)按含吸附剂划分:吸附疫苗(吸附DPT),非吸附疫苗(MV)。 (6)接使用方法划分:注射、划痕、口服、喷雾用。,疫苗的分类,48,疫苗发展史上的三次革命,(1)巴斯德以及后来许多学者开创的灭活和减毒活疫苗。(2)第二次是由微生物的天然成份及其产物,或将有免疫作用的成分重组而产生的疫苗。(3)基因疫苗。,49,(六)预防接种的途径,50,(1)口服法;(2)喷雾吸入法;(3)皮上划痕法;(4)皮内法;(5)皮下法;(6)肌肉注射等。,51,谢 谢!,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