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910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全文.doc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2011-09-20前 言编制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纲要根据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总体要求编制,着重阐明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分区域的发展定位、工作重点,是统筹全省人口、经济合理布局,指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地区、行业规划的重要依据。纲要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 第一章 区域

2、划分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面积大,人口少,少数民族比重高,资源富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当前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层次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快青海发展,关键在于大力创新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区域发展格局,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区域划分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与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把

3、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东部地区包括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6县,海南州贵德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共16个县(区),面积3.04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390.7万人,生产总值562.4亿元。柴达木地区包括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和冷湖行委、茫崖行委、大柴旦行委,面积24.22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1.9万人,生产总值255.9亿元。环青海湖地区包括海北州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南县,海西州天峻县,面积8.5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50.2万人,生产

4、总值80.9亿元。三江源地区包括玉树州6县、果洛州6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面积36.3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71.5万人,生产总值62.3亿元。沿黄河发展带指黄河干流沿岸区域,涉及玉树州曲麻莱县,果洛州玛多县、玛沁县、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贵南县、共和县、贵德县,黄南州河南县、泽库县、尖扎县、同仁县和海东地区循化县、化隆县、民和县,共18个县。沿湟水发展带指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区域,涉及西宁市4区3县,海东地区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和海北州海晏县,共12个县(区)。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涉及西宁市4区3县,海

5、东地区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海北州海晏县、刚察县和海西州天峻县、乌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行委,共18个县(市、区、行委)。二、区域特征(一)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差异明显青海地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国土空间大,适宜开发面积小;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大,适宜生活、生产的空间小。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6860米,最低点1650米。年降水量17.6759.8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5.68.1,气温垂直变化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流域和柴达木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上游及祁连山东段等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

6、三江源和环湖地区。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地区,占全省的63%,环青海湖地区占全省的24.7%,东部及柴达木盆地仅占全省的12.3%。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昆仑山、唐古拉山和积石山五大含煤区,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分布在柴北缘、北祁连、鄂拉山、东昆仑等地。环境承载能力,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好,黄河干流水质良好,是我省人居适宜性最好的区域,但湟水干流西宁至民和段水体普遍污染,河湟阶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柴达木地区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格尔木河下游水质呈现类水体,其余河流水质皆优,土地沙化、盐碱化普遍发生。环青海湖

7、地区水草丰美,大气、水环境质量良好,但草地过牧超载,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三江源地区湖泊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生态脆弱,草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逐年下降。(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青海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占全省人口的70%。全省城市仅有3个,数量少,规模小,主要分布在兰青青藏铁路沿线,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距明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配置在城市,农村牧区公共资源匮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青海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柴达

8、木盆地;种植业以粮油作物为主,主要集中在河湟阶地及柴达木绿洲;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和环湖地区;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及其它城镇。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最高海西州62583元,最低果洛州7200元,相差7.7倍;人均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最高海西州4199.3元,最低玉树州164.8元,相差24.5倍。(三)地区间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明显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元,最高海西州13522元,最低海南州10432元,相差3090元;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元,最高西宁市3944元,最低玉树州2177元,相差1767元。全省城镇居

9、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8倍。全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三江源地区,分别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0%和30%以上。第二章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务之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跨越发展;着力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绿色发展;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着力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统筹发展;推动形成“

10、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基本原则坚持尊重自然,优化发展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坚持突出特色,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出高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

11、式;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向优质化、品牌化和规模化转变;大力培育、发展和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构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最直接、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促进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对

12、外开放水平,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区域特色突出,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成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先导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积极承接三江源、环青海湖等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打造中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为全省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把柴达木地区建成全国重

13、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把环青海湖地区建成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

14、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实施轴线开发战略,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成为全省经济、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两带一线”交通、物流、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加强带线之间、上下游之间、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延伸,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带。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敦煌铁路及地方支线铁路建设,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点轴结合,经纬交织,区域联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区域

1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构建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区6园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1区4园为主体,沿湟水发展带1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工业化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建设东部农业区麦类、豆类、油菜、马铃薯、果蔬产业带,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小麦、蔬菜、沙生植物(沙棘、枸杞等)产业带,环青海湖地区油菜、青稞产业带。稳步发展三江源地区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环青海湖地区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东部农区畜牧业。构建以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西宁、格尔木为

16、枢纽,呈放射状、覆盖四区的交通网、物流网、电力网、通讯信息网,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型服务业。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2016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接近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5%,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分布渐趋合理。构建“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轴,以轴线上的主要城镇为支撑点,推进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以格尔木为重心的柴达木城镇化地区,以结古、大武等州府所在地城镇组成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大通、乐都、贵德城

17、镇化步伐,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城市,使其成为全省人口和经济的主要空间载体。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东部地区为48%,柴达木地区为72%;全省总人口588万人,东部地区42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8%,柴达木地区4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8%。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2%,东部地区为53%,柴达木地区为77%;全省总人口610万人,东部地区为44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6%,柴达木地区为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4%。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人口规模相匹配,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基

18、本生活条件差距逐步缩小。到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增长9%,接近或达到西部省区平均水平;2016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9%,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3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小康目标,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差距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构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地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

19、“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生态补偿、资源补偿等政策机制基本建立。到2015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沙漠化、草原退化面积减少,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6.28%,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5%-10%。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黄河、长江干流水质达到类以上,湟水流域好于类以上的水体达到47%;到2020年,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第三章 东部地区一、发展基础东部地区东接西北重镇兰州,西通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腹地,兰青、青藏铁路和109国道横穿全区,西宁空港初具规模,航

20、空运输通往国内主要城市,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好;集聚了全省大多数经济、人口和社会事业资源,水能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在占全省4.2%的土地上,聚集了全省70%的人口,产出了60%的生产总值、69%的粮油;建成了全省小麦、油料、蔬菜等大宗农作物主产区和冶金、化工、电力、建材、机械、毛纺、皮革、食品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和服务业在全省四区中优势最为突出,综合发展条件较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支柱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城镇体系和功能不完善,综合发展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发展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

21、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电基地、黑色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及光伏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中藏药研发生产基地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推进形成环西宁1小时经济圈、物流圈、旅游圈,强化西宁市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加速西宁海东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和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区。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化率达到48%;20162020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2、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化率达到53%。四、重点任务(一)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西宁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水电资源开发基地,黑色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及光伏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中藏药研发生产基地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水电资源开发,稳步推进火电、热电建设。以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和镁合金压铸件项目为重点,推动黑色有色金属工业由初级产品向生产合金新材料转型。加快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及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逐步形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等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使太阳能光

23、伏产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大型专用及数控机床成套设备、石油机械制造、环卫设备、量具刃具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扩大中藏药种植规模,提高研发水平,积极发展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发展新型建材工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促进纺织、藏毯、皮革、粮油、包装、印刷等产业向高档次、精加工、多品种方向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和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535亿元,年均增长12%,占地区生产总值4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化学需

24、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86万吨和11.62万吨以内;2016-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到2020年达到9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8年下降2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8.01万吨和13.45万吨以内。专栏120092015年东部地区工业建设项目1、续建项目黄河公司青海鑫业水电铝型材联营项目:年产51.4万吨,投资74.47亿元,2010年建成。平安高精铝板带项目:年产制罐料、PS板材、中厚板20万吨,投资26亿元,2010年建成。桥头铝电公司精铝项目:年产精铝2万吨,投资3.58亿元,2010年建成。青海佳合公司铝型材项目

25、:一期年产3万吨,二期2万吨,投资6亿元,2009年建成。黄河公司绿色循环再生铝基合金工程:年产50万吨,投资58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达利公司铝合金汽车轮毂项目:年产100万只铝合金汽车轮毂,投资1.36亿元,2010年建成。青海瑞合高性能中高压化成箔项目:年产2400万平方米,投资12.28亿元,2012年建成。青海电子材料公司电解铜箔工程:年产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投资7.53亿元,2009年建成。西部矿业电锌氧压浸出新技术工程:年产10万吨电锌,投资4.97亿元,2010年建成。青海金广公司镍铬合金项目:年产20万吨镍铬合金,投资8.44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赛德钛业公司海绵钛项

26、目:一期年产5000吨海绵钛,投资12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聚能钛业公司钛及钛合金熔铸加工项目:年产5000吨,投资2.5亿元,2009年建成。民和工业园电石、铁合金整合项目:年产50万吨铁合金、30万吨电石,投资45亿元,2015年建成。黄河公司多晶硅项目:年产多晶硅1250吨,投资15.3亿元,2009年建成。三江源药业冬虫夏草工厂化培育项目:年产鲜活虫草500万瓶、虫草冻干品150吨、虫草菌粉胶囊200万瓶,投资0.5亿元,2010年建成。晶珠藏药芎香通脉滴丸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50.4吨芎香通脉滴丸,投资0.36亿元,2010年建成。青海明胶扩建项目:年增产明胶1500吨,投资0

27、.53亿元,2009年建成。明诺公司硬胶囊生产线项目:年新增硬胶囊60亿粒,投资0.5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金圆水泥公司熟料生产线项目: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投资3.9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新型建材公司特种水泥生产线: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投资1.83亿元,2009年建成。青海云天化公司复合肥项目:年产24万吨磷铵、40万吨复合肥,投资18亿元,2009年建成。2、新开工项目青海西北铝业公司铝加工项目:年产15万吨铝板、27万吨铝带、5万吨铝箔、3万吨管棒锻件型材,投资77亿元,2009年开工。中铝青海分公司大电流电解实验项目:600kVA大电流电解实验,投资18亿元,2009年开

28、工。西部水电公司铝基合金大板锭项目:年产40万吨,投资50亿元,2009年开工。德尔尼铜矿尾矿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年产40万吨硫酸、20万吨铁焙砂,投资5.88亿元,2009年开工。德尔尼铜矿尾矿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年处理尾矿60万吨,产硫酸90万吨、铁精矿烧渣60万吨,金属铜0.15万吨,金属钴250吨,投资20亿元,2011年开工。亚洲硅业二期项目:年产多晶硅1000吨,投资6.7亿元,2009年开工。黄河公司多晶硅项目:年产多晶硅5000吨,投资50亿元,2009年开工。百通高纯材料开发公司硅系列材料项目:年产10万吨硅系列材料,投资5亿元,2010年开工。青海康泰锻造公司铸件锻钢生产线:年

29、产15万吨铸件、5万吨锻钢,投资6亿元,2009年开工。华鼎实业公司高精齿轮及液力换档变速箱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军用高精齿轮4000件、军用液力换档变速箱1800台,投资0.47亿元,2009年开工。夏都医药公司葡萄糖注射液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阿魏酸钠葡萄糖注射液2000万袋,投资0.46亿元,2009年开工。春天生物科技公司冬虫夏草超微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冬虫夏草含片1315万片,胶囊1315万粒,投资1.94亿元,2009年开工。央宗药业公司高纯度地黄生产线项目:年产梓醇10吨,投资0.2亿元,2009年开工。晶珠藏药公司藏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胶囊4亿粒,滴丸0.5亿丸,口服

30、液750万支,投资0.53亿元,2009年开工。金籽生物科技公司亚麻胶综合利用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亚麻胶和附产物生产线,投资0.95亿元,2009年开工。青海云天化公司磷复肥项目二期:年产40万吨三元复合肥,投资9.2亿元,2009年开工。3、前期项目青海省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12020年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青海省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12020年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青海华硅能源公司光伏材料生产线项目:年产3000吨太阳能级单晶硅、1000吨多晶硅铸锭。亚洲硅业多晶硅项目:年产4000吨多晶硅。高纯碳酸锂、氢氧化锂项目:年产4000吨高纯碳酸锂、5000吨氢氧化

31、锂。锂动力电池功能材料项目:年产5000吨磷酸铁锂。载货汽车(整车):重卡、轻卡各2.5万辆。电动汽车:轿车10万辆、客车3000辆。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3000套(50万千瓦)。机织藏毯纱生产项目:装机3万锭,年产机织藏毯纱7500吨。玻璃项目:年产1000万重量箱玻璃。(二)发展特色农牧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建立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农牧业生产投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传统型向特色型转变,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种养型向产供销型转变。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在农牧业的各个环节植入绿色生态的理念和要素,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

32、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力争在绿色生态农牧产品品牌培育上实现一个大的突破,努力实现农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双赢。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加快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做大马铃薯,做强油菜,做优中藏药材,做精鲜切花,扩大饲草料种植,加快发展制种业。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冷水养殖业和林下产业。创新经营模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一批农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粮油加工、马铃薯淀粉加工、牛羊肉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和乳制品加工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体制创新,进一步健

33、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加大土地草场流转力度,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水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打牢农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树立大市场理念,切实搞好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和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立完善高原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农畜产品“农超”对接;建立和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鼓励支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规模开展农牧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加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6%,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2016-2020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到2020年达到98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

34、5%。专栏220092015年东部地区特色农牧业建设项目1、续建项目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油菜、马铃薯基地各100万亩,蚕豆出口基地46万亩,投资3亿元,2015年建成。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麦类4万亩,脱毒马铃薯10万亩,杂交油菜2万亩,蚕豆4万亩,蔬菜1万亩,投资6000万元,2015年建成。花卉生产基地建设:鲜切花3000亩,投资3600万元,2015年建成。设施农牧业:日光节能温室7万栋,畜棚2万栋,投资1.25亿元,2015年建成。畜禽良种工程:种公羊3万只,种牦牛8000头,改良母牛5000头,良种奶牛8000头,投资1.1亿元,2015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生猪、肉羊、

35、奶牛、肉牛、家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00个,投资1亿元,2015年建成。“大通牦牛”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年培育种牦牛2200头,生产细管冻精10万支,投资0.3亿元,2009年建成。植保工程:县级生物预警中心7000平方米,仪器3万台(套),投资3000万元,2015年建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畜产品检测实验室6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万台(套),投资4200万元,2015年建成。2、新开工项目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园:建设乐都、互助、循化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投资9.4亿元,2009年开工。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万亩,杂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投资5

36、.25亿元,2010年开工。特色农牧业:建设百里蔬菜、果品、奶牛、肉牛、生猪、肉羊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带,投资17.7亿元,2009年开工。旱作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全膜覆盖等技术,投资1.62亿元,2009年开工。青薯9号马铃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原原种1050吨,年产原种14000吨,投资0.3亿元,2009年开工。互助八眉猪繁育推广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育肥仔猪25万头,投资0.3亿元,2009年开工。金(银)露梅容器苗快繁产业化项目:年产金(银)露梅容器苗2000万株,投资0.3亿元,2009年开工。3、前期项目优良饲草种籽基地建设规划:规模5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规划:规模50万亩。

37、西宁沙棘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加工5万吨沙棘系列产品。海东优质胡萝卜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加工浓缩汁2万吨。青海藏毯生产加工项目:年产360万平方米机织地毯。西宁城南皮革厂项目:年产80万张牛皮、200万张羊皮革。(三)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为目标,以特色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商务服务为重点的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西宁朝阳物流园区、海东临港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全省现代化综合物流基地。丰富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房地产和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各种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证券、保险、法律、咨询、会展等新

38、型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打造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和物流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5亿元,年均增长1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8%,比2008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85亿元,年均增长1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1%,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专栏320092015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建设项目一、旅游业1、续建项目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工程:建筑规模1.1万平方米,投资3270万元,2010年建成。互助北山、同仁

39、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筑规模2.1万平方米,投资6400万元,2010年建成。湟源明清老街保护性改造工程:建筑规模2.3万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2009年建成。2、新开工项目坎布拉、同仁热贡、贵德、循化骆驼泉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投资3亿元,2010年开工。互助北山、循化孟达景区自然保护设施建设:建筑规模3.3万平方米,投资1亿元,2010年开工。青藏线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筑规模1.8万平方米,投资0.55亿元,2010年开工。3、前期项目贵德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循化景区主要节点详细规划。二、物流项目1、续建项目西宁朝阳物流园区:占地1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0、132万平方米,投资20亿元,2012年建成。2、新开工项目粮食现代物流发展项目: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投资3亿元,2010年开工。海东临港物流园区:占地1.3万平方米,投资3亿元,2011年开工。(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普及高中和职业教育。到2015年,东部地区普及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利用青海大学进入“211”工程的契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

41、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地)、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专栏420092015年东部地区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续建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建设校舍4.71万平方米,投资7999万元,2009年建成。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建设校舍1万平方米,投资1400万元,2009年建成。农

42、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规模1.4万平方米,投资2816万元,2010年建成。省州级民族医院设施建设:建筑规模2.4万平方米,投资4800万元,2010年建成。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乡镇计生服务站24个,投资850万元,2010年建成。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规模1.5万平方米,投资3840万元,2010年建成。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一阶段中波台建设;建筑规模7312平方米,投资1828万元,2010年建成。儿童福利院及社区建设:建筑规模5000平方米,投资1008万元,2009年建成。2、新开工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建设校舍2.4万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2009年开工。农

43、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建设校舍5.2万平方米,投资8234万元,2009年开工。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建设校舍2.6万平方米,投资4220万元,2009年开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教学、实验设施,投资2亿元,2009年开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筑规模8万平方米,投资16000万元,2009年开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建筑规模1.7万平方米,投资4400万元,2009年开工。州级综合医院业务用房建设:建筑规模0.6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2010年开工。省州级精神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筑规模0.4万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2009年开工。全省计生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建筑

44、规模4500平方米,投资2800万元,2010年开工。广播电视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二阶段建设:建筑规模2.9万平方米,投资5820万元,2009年开工。州地市综合文化设施建设:建筑规模3.2万平方米,投资8100万元,2010年开工。重点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总建筑规模2万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2010年开工。救灾物资仓库建设、社区建设及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设施1.9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2009年开工。3、前期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建设规划。高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等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省、州、县、乡四级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县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文化、广电州县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救

45、灾应急系统建设规划。殡仪设施建设规划。(五)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集中财力、捆绑使用资金,加大整村推进力度,继续实施好基本农田、小型水利、乡村道路等以工代赈建设和易地搬迁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贫困农牧民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培育发展一批藏毯、粮油、肉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增加农牧民就业和非农收入。继续开展省内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国家组织的对口扶贫,集中帮扶海东地区脱贫致富。到2015年,东部地区贫困农牧民全部脱贫,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到2020年,与全省

46、同步达到小康。专栏520092015年东部地区扶贫开发项目1、续建项目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整村推进扶贫755个村,投资9.8亿元,2011年建成。易地扶贫项目:易地扶贫搬迁1.7万人,投资1.02亿元,2010年建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年投入以工代赈资金8700万元,2010年建成。产业化扶贫项目: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特色农牧业和优势产业,投资8亿元,2010年建成。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牧民19万人次,投资2.85亿元,2010年完成。2、新开工项目易地扶贫项目:易地扶贫搬迁6.5万人,投资3.9亿元,2011年开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年投入以工代赈资金87

47、00万元,2011年开工。贫困农户危房改造项目:贫困农户危房改建4.1万户185万平方米,投资20亿元,2009年开工。产业化扶贫项目: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特色农牧业和优势产业,投资10亿元,2011年开工。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培训贫困农牧民20万人次,投资3亿元,2011年开工。3、前期项目全省扶贫开发规划:提出20112015年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提出20112015年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完成可研。特殊贫困类型地区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可研。(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实施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和河湟沿岸水土保持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强湟水流域污染治理,改善水质,提高空气质量。逐步形成以祁连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