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382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悬灸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常用悬灸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施术后处理、禁忌和职业防护。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和指导有关医师、护理人员和从事养生保健人员正确应用悬灸中医护理的技术操作规范。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GB/T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

2、语和定义适应于本文件。3. 1悬灸suspendedmoxibustion采用点燃的艾卷悬于选定的穴位或病痛部位之上,利用艾的燃烧热量刺激穴位或病痛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4操作步骤与要求4. 1施术前准备4. 1.1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施灸方法及穴位4. 1.2物品艾条、治疗盘、打火机、酒精灯、弯盘、小口瓶、纱布、计时器、必要时备浴巾及屏风。4. 1.3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GB/T12346-2021的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4. 1.4体位以患者舒适,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4. 1.5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温湿度适宜的环境。操作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戴口罩。4. 2施术

3、方法4.2. 1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4.2.2点燃艾条,用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手法进行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及常用温灸器详见附录B、附录C4.2.3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4.2.4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4.2.5施炎结束,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4.2.6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4.2.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感受。4.2.8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酌情开窗通风,注意保暧,避免吹对流风。4.2.9悬灸后用物,按医用垃圾做好分类处理,应符合WS/T367-2012的规定。4.2.10洗手,

4、摘口罩,记录操作时间、操作部位皮肤情况及操作者。具体操作流程及常见疾病的悬灸护理技术详见附录A、附录E。4. 3施术后处理4.3. 1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4. 3.2灸后如对表皮基底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灼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水泡直径ICnI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液,用无菌纱布覆盖,或遵医嘱处理。灸泡皮肤可以在5d8d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5注意事项5. 1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便患者逐渐适应。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艾灸具体灸量、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参

5、见附录B。5. 2施灸前,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舒适能持久,而且能曝露施灸部位;施灸者的体位要求稳定能精确操作。5.3施灸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防止晕灸,如发生晕灸,立即停灸,按晕针处理。一般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宜艾灸,以防晕灸。如发生晕灸的现象,处理办法参见附录B。5.4注意防止艾火脱落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严守观察,以免发生烫伤。5. 5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插入小瓶或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艾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密闭空间需要配备排风系统。6. 6注意饮食宜忌,忌生冷,忌辛辣,忌

6、烈酒,忌煎炸,忌饥饱失常。7. 禁忌7.1 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舐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不宜施灸。6. 3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忌用悬炎技术。7. 4中风闭证、阴虚阳亢、热毒炽盛、中暑高热等忌用悬灸技术。7职业防护7.1 操作者有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等,建议远离过敏源。8. 2施灸烟雾过大时,使用排风系统,操作者可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附录A(规范性性附录)图1.悬灸技术操作流程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懵用灸法8.1 温和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的腌穴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IOnIin15min

7、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者或小儿等,操作者可将中、示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通过操作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以防止烫伤。见图2。图2.温和灸TF意图8.2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施灸,由上而下移动速度较慢,接近皮肤适当距离时短暂停留,在患者感觉灼痛之前迅速提起,如此反复操作。一般每穴5minIOnlin,至皮肤红晕为度。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烫伤。见图3。图3.省啄灸示意图8.3 回旋灸施炎时,艾卷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高处反复旋转移动进行灸治

8、,使皮肤感觉温热而不灼痛,一般每处灸IOmin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见图4。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温灸器C.1灸架一种特制的圆桶形塑料制灸具,四面镂空,顶部中间有一置放和固定艾条的圆孔,灸架内中下部距底边3cm4cm安装铁窗一块。灸架俩边有一低样,另有一根橡皮带和一灭火管。施灸时将艾条点燃后插入孔中,以可上下自由移动为度,再将艾架固定在某穴位上,用橡皮带套在艾架两边的低棒上,即可固定二部脱落;升降艾条调节距离,以微而不疼痛为适中,灸治完毕后,将剩余艾条插之灭火管中。C.2灸简由内筒和外筒两部分分相套而成,均用2cm5cm厚的铁片或铜片制成。内筒和外筒的地、壁均有孔,外筒上用一活动顶盖扣

9、住,内筒安置一定的架位,是内筒与外筒间的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有一手柄便于把持。点燃放在内筒的艾绒,将内筒放回外筒。盖上顶盖,即可使用。C.3灸盒一种特制的木质长方形的盒形灸具。灸盒下面无底,上面有一可随时取下的与灸盒外径大小相同的盒盖,灸盒内中下部距底边4cm6cm安装铁窗纱一块。施灸时把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将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置于铁纱上,盖上盒盖即可。附录D(资料性附录)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量灸的处理方法D.1艾灸艾灸量是运用艾灸治疗时所用艾灸量以及局部达到温热程度,不同的灸量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艾炷灸的灸量一般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计算,炷小、壮数少则量小,炷大、壮数多则量大;艾条温和灸

10、、温灸器灸则以时间计算,艾条实按炎时以熨灸的次数计算。艾灸部位如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灸量可大。病情如属沉塞痼、阳气欲脱者,灸量宜大;若属外感。则应掌握适量,以艾灸小为宜。凡体质强壮者,可灸量大;久病、体质多弱、老年和小儿患者,灸量宜小。D.2艾灸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次施灸时间IOnlin40min,依病症辨证确定。5次15次可为一个疗程。瘢痕灸一次间隔6d10d.D.3量灸的处理方法若发生晕灸后应立即停止艾灸,使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休息片刻,或饮温开水即可恢复;重者可掐按人中、内关、足三里即可恢复;严重时按晕厥处理。附录

11、E(资料性附录)常见疾病的悬灸护理技术E.1胃腕痛(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E.1.1定义胃院痛以上腹胃院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多由情志不畅、肝失疏泄、饮食失宜、寒邪犯胃等原因,致使胃气不和或脾胃虚弱而引起。临床表现以上腹胃腕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疼痛规律和特点以及不同的兼证,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技术多适用于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E.1.2治则和胃止痛E.1.3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E.1.4操作取穴:中脱、胃俞、脾俞、足三里等。一中脱、胃俞、脾俞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灸足三

12、里可沿胃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中皖穴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每次取23个穴位,每天一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后间休息2d5d,共3个疗程。E.2痛经(原发性痛经)E.2.1定义痛经为从月经初潮开始,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经色紫暗、夹有瘀块,伴腰酸或其它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等,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多由寒凝胞中、气滞血瘀所致,可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E.2.2治则活血通经E.2.3方法回旋灸、温和灸。E.2.4操作 取穴:关元或归来、次醪、三阴交等。 关元或归来

13、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mi-5min,再用温和灸;灸次修可在两侧次醪穴往返移动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灸三阴交可沿脾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关元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 每次在下腹部、舐部、下肢部各取1个穴位个穴位,每天12次,止痛为止。E.3亚健康调理E.3.1定义亚健康状态多由长期疲劳、精神紧张、不良情绪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常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易于疲乏;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烦躁易怒、心烦意乱,惶惶无措,悲观失望;不易入睡,夜寐不安,梦幻纷纭,醒来仍觉疲乏:食欲下降,胃口

14、不佳;自汗、经常感冒等等。E.3.2治则调和阴阳。E.3.3方法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E.3.4操作取穴:体力不支,易于疲乏者取关元、足三里;情绪低落、心情沉重者取脾俞、神堂;记忆力减退,容易忘事者取百会、心俞;烦躁易怒、心烦意乱者取肝俞、心俞;不易入睡,夜寐不安者取百会、神堂;食欲下降,胃口不佳者取中脱、脾俞、足三里;自汗、盗汗、经常感冒者取大椎、膏肓、关元。一腹部、背部的穴位先用旋转移动的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灸足三里可沿胃经往返移动回旋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灸百会穴先用雀啄灸3min5min,再用温和灸;任脉、督脉的穴位用单点灸,其余穴位用双点灸。都要灸至局部皮肤起红晕为止。每次取23个穴位,每天一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后间休息2d5d,共23疗程。弁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汇编.2015-12-3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的通知.2015-12-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