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454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2-5-30.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提升工业基础实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实施方案框架通用版为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本市工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紧跟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技、模式、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基础能力协同共进。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重点突破、整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配套为支撑,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开展重点领域的“补短板”、强链补链“一条龙”“立柱架梁”等专项行动,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标杆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彰显优秀工业文化,以产业链

2、集成提升产业集聚辐射力,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推动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二)基本原则一一面向需求,问题导向。围绕本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逐个分析产业链条,梳理对应的工业基础薄弱环节,针对共性瓶颈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强化工业基础供给。一一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工业“强基”工作的核心位置,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变抓单一产品、抓单个材料、抓单独工艺的做法,加强工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对于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

3、业产品和技术,集中优势资源,点式打穿,率先突破Q一一整机牵引,基础配套。瞄准整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整机与工业企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工业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Q(三)主要目标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战略和本市高端制造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突破关键环节。 培育单项冠军。 提高质量水平。二、主要任务(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遴选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专栏1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补短板”行动二、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

4、车领域“补短板”行动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补短板”行动四、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补短板”行动五、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补短板”行动六、航空航天领域“补短板”行动七、电力装备领域“补短板”行动(二)推动整机企业与企业协同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目标,强化产业链协作,形成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打造命运共同体。发挥大型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整机产品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企业参与。鼓励中小企业围绕整机需求,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国际竞

5、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高端“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实施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重点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同步研制,配套工艺同步升级、产业技术基础同步支撑,促进整机与工业协同发展。专栏2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一、围绕关键部件、基础材料“强链补链”行动二、围绕高端整机装备强链补链”行动(三)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专栏3产业技术基础“立柱架梁”行动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计量测试等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基础服务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Q聚焦知识产权、标准、转移转化等重点环节,打造第三方专业性服务平

6、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围绕重点领域,统筹建立一批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加快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向行业开放;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布局一批功能型平台,促进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四)加快领域产品质量提升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坚持走质量为先、以质取胜的“精工制造”发展道路,重点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支持企业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

7、量水平。进一步完善领域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团体(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三、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坚持目录引导(三)加强财政支持设立市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的研发,推动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加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四)搞好应用推广(五)促进开放发展(六)强化人才保障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提高职业培训能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大国工匠”。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面向企业在职员工,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支持企业引进一批重点发展领域急需的顶尖技能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