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3548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儿童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湖南省儿童医院 马媚媚,课程目录,小儿传染病总论,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明确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4、感染后有免疫性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施和劳动环境。,小儿传染病总论,四、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临床起病至症状明显表现的时期。多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症状明显期(pe

2、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综合病征(包括症状、体征与各种功能异常表现)都充分地表达的时期。紧接在前驱期后,经过本期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临床表现逐步消退体内病理生理过程与组织损伤正在调整、修复,最终回复正常。,小儿传染病总论,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明确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4、感染后有免疫性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

3、施和劳动环境。,小儿传染病总论,1、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 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一般卫生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护理管理:1、建立预诊制度2、疫情报告3、隔离制度4、消毒制度5、病情观察6、日常生活护理7、对症护理:皮疹的观察和护理。生命体征及神志的观察及处理。8、心理护理9、卫生宣教,小儿传染病总论,麻疹,麻疹,一、病原学1、副黏病毒科,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儿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2、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而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尤其好发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4、流行特征: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以冬、春两季为主。,麻疹,三、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由飞沫侵入易感者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进入血液,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进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因病毒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1、典型麻疹:(1)潜伏期:约6-18天,平均10天左右。(2)前驱期:一般为3-4天。首发症状为发

5、热,上呼吸道症状,麻疹粘膜斑(出疹后逐渐消失)。,麻疹,(3)出疹期:多发生在发热3-4天后,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时出现。出疹顺序为发际耳后颈部面部上肢躯干手 掌、足底。,麻疹,麻疹,(4)恢复期:出疹达高峰后1-2天,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依次消退,皮疹消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1-2周后消失。此期持续3-4天,体温下降,全身症状逐渐消失。2、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2)重型麻疹(3)异性麻疹,麻疹,五、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病原抗原检查3、血清学检查4、核酸检测5、多核巨细胞检查,麻疹,六、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2

6、、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麻疹病毒感染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4、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麻疹,七、预期目标1、患儿体温在透疹后逐渐下降。2、患儿皮肤无抓伤发生,未出现继发感染。3、患儿营养状况改善。4、患儿不发生继发感染。5、患儿不发生潜在并发症。6、患儿家长能配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麻疹,八、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室内空气要新鲜,每日通风2次。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定期监测体温,并注意观察热性,出疹的顺序、部位、颜色、密集程度及形状。,麻疹,3、对症护理: (1)降温:一般不宜用药

7、物及物理方法及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止冷敷及酒精擦浴,如体温超过40摄氏度,可遵医嘱给予小剂量退热剂或温水擦浴,以免引起惊厥。,麻疹,(2)皮肤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口腔、眼、鼻护理;臀部护理;及时评估透疹情况;,麻疹,(3)预防感染的传播:隔离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切断传播途径:每日病室空气消毒,限制探视。医护人员注意自身消毒。保护易感人群: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麻疹,八、护理措施4、药物护理:遵医嘱用抗病毒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5、健康教育:向家属介绍本病的流行特点、病程、及隔离时间、早期症状、并

8、发症及预防措施;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皮肤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水痘,水痘,一、病原学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2、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人是唯一宿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水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3、人群易感性:2-6岁儿童多见。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三、发病机制 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侵入人体,在巨部繁殖,2-3天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如患儿的免疫力不能清除病毒,则病毒可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各器官的病变。病

9、变主要损害皮肤和黏膜,偶可累及内脏。因病毒间歇侵入,故皮疹分批出现。,水痘,水痘,四、临床表现1、典型水痘(1)潜伏期:10-21天,平均14天。(2)前驱期:婴幼儿常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年长儿有低热、头痛、咽痛等症状,持续1-2天后出疹。(3)出疹期: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发展成疱疹。露珠样疹,疱液有透明变混浊,结痂,红晕消失。皮疹向心性分布,主要分布于躯干,不留瘢痕。 部分患儿在粘膜、生殖器处发生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典型水痘疱疹,水痘结痂疱疹,水痘,四、临床表现2、重型水痘:(1)播散性水痘:多见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如肿瘤、白血 病,皮疹融合成大疱。(2)出血性水痘,合并内脏出血

10、,病情极其严重。(3)坏疽型水痘,因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皮肤大片坏死,败血 症。(4)新生儿水痘,妊娠前4个月感染水痘病毒(宫内感 染),或接近预产期感染。,五、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2、疱疹刮片检查3、血清学检查4、病原学检查,水痘,水痘,六、护理诊断1、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水痘病毒、继发细菌感染有关。2、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呼吸道及疱液排出病毒有关。七、预期目标1、患儿皮肤损伤愈合,痒感减轻。2、患儿体温维持正常。3、患儿家长能配合消毒隔离制度,患儿住院期间不发生继发感染。5、患儿无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发生。,水痘,八、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环

11、境和休息(2)饮食2、病情观察3、对症护理(1)降温:禁用酒精擦浴。(2)皮肤护理:避免抓破皮肤,如有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3)预防感染4、药物护理5、健康教育,水痘,八、护理措施(3)预防感染管理传染源:水痘患儿应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为止。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护易感人群: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对高危人群如使用大剂量激素者、免疫功能受损、恶性病患儿以及孕妇,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5天内尽早应用。4、药物护理(1)阿昔洛韦(2)炉甘石洗剂,也可用氯锌油。5、健康教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组,B组。常见为A组16型

12、(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病毒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日常接触传播、水源传播、 医源性传播。3、易感人群: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人群普遍易感。4、流行特点: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5、6、7月常呈爆发流行。,手足口病,三、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无明显症状,但可以分离病毒,有传染性。病毒经血液循环侵入不同脏器,继续增殖后第二次入学,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手足口病,四、临床表现1、发热。2、皮疹: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不

13、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3、并发症: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炎等。,五、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2、病原学检查:临床抽血和咽试子较常见。3、心肌酶谱4、其他:心电图、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五、护理诊断1、口腔黏膜改变 与口腔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肠病毒引起的皮疹及继发细菌感染有关。3、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继发感染有关。4、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肠道及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5、潜在并发症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六、预期目标1、患儿口腔黏膜不发生破溃或顺利康复。2、患儿皮肤病损顺利康复。3、患儿体温维持正常。4、患

14、儿营养状况改善。5、患儿家长能配合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6、患儿不发生并发症或发生后能得到及时处理。,手足口病,七、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环境和休息;饮食护理。2、病情观察:精神状态差、呕吐、肢体抖动、惊跳、高热不退提示病情危重。3、对症护理(1)口腔、皮肤护理(2)降温(3)预防感染的传播4、药物护理5、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一、病原学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及腮腺区肿痛,可累及多种腺体及器官。以15岁以下小儿多见,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主要是飞

15、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强。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犯儿童,感染后可获得 终身免疫。,流行性腮腺炎,三、临床表现1、腮腺肿大为首发体征,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可累及颌下腺和舌下腺。伴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2、并发症: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其他如心肌炎、肾炎等。,四、辅助检查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多。90%的患儿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五、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2、疼痛 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 与病毒排出有关。4、潜在并发症

16、 脑膜脑炎、睾丸炎和卵巢炎、胰腺炎。5、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呼吸道排出病毒有关。六、预期目标1、患儿体温维持正常。2、患儿疼痛减轻。3、患儿住院期间不发生继发感染和传染给他人。4、患儿无脑膜脑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七、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环境和休息;饮食。2、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并发症的表现。3、对症护理(1)缓解疼痛(2)降温(3)预防感染的传播:隔离至腮腺肿大消退后3天。易感儿 接触后隔离观察3周。4、药物护理5、健康教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病因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简称乙脑,是有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17、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10岁以下小儿多见。临床以高热、抽搐、意识障碍为特征,病死率高,可留有严重后遗症。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4、流行特征,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发病机制 乙脑病毒经感染的蚊虫叮咬而进入人体内。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当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强时,病毒很快被清除,临床呈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如被感染者机体免疫力弱,而感染的病毒数量大且毒力强时,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病变。,四、临床表现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临床表现分为四期: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8、1、轻型:体温不超过39,神志清楚或有轻度嗜睡,无抽搐,头痛及呕吐严重,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约一周可恢复。2、普通型:体温39-40,昏睡或浅昏迷。可有抽搐,头痛及呕吐严重,脑膜刺激征明显,病理征阳性。病程7-14天。3、重型:体温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病程14天以上,多留有后遗症。4、极重型:体温41以上,深昏迷,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常出现呼吸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存活着有明显的后遗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五、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2、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关3、潜在并发症 惊厥、呼吸衰竭4、焦虑 与预后差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六、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环境和休息;饮食。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及意识 障碍有无加重,观察惊厥发作先兆、部位、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3、对症护理; 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4、药物护理; 冬眠疗法 20甘露醇5、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宣教和康复护理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