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847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一.艾炷灸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一)着肤灸法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因其灸后皮肤不溃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o其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2,安放艾

2、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镶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二)隔物灸法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rn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

3、,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O.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二.艾条灸(一)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

4、医者可将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以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灼伤。(二)回旋灸:将燃着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均匀地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灸。(三)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一般每处灸约5分钟,有温阳起陷作用。三.雷火针和太乙针灸在施灸部位铺上棉布57层,将雷火针或太乙针的一端点燃,对正穴位,紧按在棉布上,使药气温热透入深部。如病者觉太烫,将“针”略提起,待热减再灸。若火灭了,就重新点燃再进行施灸。如有条件,可同时置备二枝,当一枝在熨灸时,另一枝可准备燃点,待一枝冷却,即能迅速换上另一枝,这样使药力随热力不断渗入肌肤,能够加强治疗效果。此外,现代有人采用特制的黄铜或紫铜管作为套管内装太乙针或雷火针直接安放在选定的穴位上施灸。四.温灸器灸(一)温筒灸:将温筒内装艾绒或药物,点燃后,置于施灸的穴位上来回温熨,以局部发热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二)温盒灸:把温灸盒置于所选的部位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封盖(盖用于调节温度)。每次每穴灸1530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三)温管灸:将半个花生米大的一撮细艾绒,放在灸器的半个鸭嘴处,用线香点燃后,用胶布封闭温灸管的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道内有温热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