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948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和课题的选择(一)、提出问题二篇文章到底能教给学生些什么?是文学常识,是字词句读,是阅读技巧?是,又都不是。如果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些是高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但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来说,这些不仅不会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反而会因此让他们离语文、离文学越来越远。学生只有从文学作品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思考,甚至读出他们自己,这样的文学阅读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去读。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恰恰与之背道而驰。1、课上的读书声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读音、字形的强化训练。2、课上老师的提问一环扣一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被动的思考,没有自己消化、提

2、问的时间。3、教师的答案越来越标准,就连感悟、思考也有整齐划一的规律。4、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留给学生在书上勾勾画画的时间几乎没有。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书还是干干净净,了无痕迹。针对存在的的这四点问题,笔者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以“体验”为经,以“联想”为纬,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二)、理论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按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语

3、文,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去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知识得到不断地储备,能力得到不断地培养,人格得到不断地提升。语文教学要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就需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一条便捷途径一一体验。当然意识到体验之于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性,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得更贴切,更深刻。“联想生活”是解读体验的最佳途径。由于生活、学习阅历的限制,有些体验同学们是无法感知的,如能调动其联想,使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学生就能借助联想和作者的体验达

4、成共识,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联想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在语文学习走向大阅读、走向生活的大背景下,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三)教材的选择及其案例设计的目标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第二篇课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体味文中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高语言品味能力,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饱含感情、富有哲理是许多抒情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尤为突出。此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段,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受。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了自己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你周围的一切

5、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在第一部分交代和渲染下,第二部分的思乡之情就显得尤为真切,尤为浓烈。“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故乡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打夯不可割舍的珍惜。我心归去的哲理性很强。文章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

6、。只有解读了这些重点语句,才能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品味这篇散文的语言之美。在“联想生活”中“体验情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也是解读文本重难点语句的方法。二、案例描述(一)、反复诵读,把握基调设计目的:本段在一般执教者看来是无足轻重的,很多人往往忽略本段的教学,但本人认为,正确把握首段的朗读,能迅速的把握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学生能尽快的进入2、3、4、段的朗读状态,为更好的理解作者居住法国的感受做了铺垫和蓄势。环节回放:师:谁来读读第一段,看看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读的过程中应该着重突出哪些词语。生1:读(语速很快,语气平淡)师:大家有没有听出他对哪些词语特殊处理了,从他的朗读

7、中你能听出作者写作此文的情感态度吗?生:没有(摇头状)师:那谁再来读?生2:读(感情充沛,重音落在了“雅静”、“蓝海”、“绿公园”上)师:从情感的投入上,我们觉得他读的还不错,“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老师模仿学生的语气再读)借助他的诵读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法国?生:优美的,雅静的,特别让人向往的。师:这篇文章的背景,我们已经了解了,此时作者身在法国,心归故乡,法国的确是美的,但作者是沉醉在美中,享受这份雅静,还是一种别的什么情感?谁再来读,读出此时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生3:读(语气随意,声带感觉很放松,重点词落在了“两”、“六”、“四”、“三”、“蓝”、“绿”上。给人一种不屑一顾的

8、感觉)生:掌声响起师:借助他的声音我们体验到了此时作者身在法国的心理感受,如此雅静、优美的生活环境作者是不屑一顾的。尤其是刚才对段中的数字词的朗读,似重又清,在他的口气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不是在向读者炫耀,而是一种轻飘飘的,全不放在心上的感觉。可见法国在作者眼中毫无分量。原因何在呢,请大家把目光集中在2、3、4自然段,找出造成作者这种心理感受的原因,同样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此环节略)教学效果:学生的表现果不出所料,许多学生对这段文字感受不深,往往按着字面的意思去读,去理解,而没有把文字放在作者创作的大背景下,没把这段文字放在整个文本中去理解。在我的一步步提示、引导下,学生开始留意文字内在的

9、感情色彩,逐渐的读出了感受和体验。借助文章的首段我们就将这篇文的感情主脉把握住了。理论支柱:诵读是体验的基础,是打开作品深层结构的第一步。诵读可以“自得言外之意”。诗文一脉贯之,往往需要一气读之。读,一切妙境深情则尽呈现。诵读,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文学感觉,获得对文学作品言语形式的一种直觉感知力。这种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知力是其他许多方法难以训练出来的。诵读,可以敏化我们的语感;诵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诵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一种情绪状态,感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心灵颤动。(二)、交流评点,深刻体味设计目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作品,读懂作者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借助文本读出个自己。此环节重在

10、引发学生的联想与迁移,能从文本中的思乡之情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使之与读者产生共鸣,借此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与主旨。环节回放: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书上对话栏的位置写得满满的,看来有很多语句大家是喜欢的,就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语句读出来品一品,也可以把文中你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看看老师和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助你解决呢?生品:我特别喜欢第六段的这句话“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作者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借助未归家的小羊和插在地边的犁头这两个细节表现出来,特

11、别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变得立体了。而且我觉得作者就是那头等待归家的小羊。师:这个细节你抓的很好,大家想想当我们在泛着银光的月色中,听到小羊哗哗的叫声,心头肯定会涌起一股股暖流。生问:第七段中“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师:谁能试着帮他解答呢?生品:因为作者的家乡相对于法国来说是贫瘠的,落后的,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从这一层面来说它是悲的,但它毕竟是生养作者的地方,那里有作者的血、泪、还有汗水,回忆总是美的,所以说这里又是美的。师:理解了吗?生:摇头(大部分)生品:我想,可以这样理解

12、,因为作者热爱自己的故乡,所以当他看到故乡的贫瘠落后时,就更为心痛,越是热爱,越是在意故乡的点点滴滴。生品:当你对一个地方流露真情的时候,你就会对他寄予期望。期望总是美好的,但我们的期望总会以失望告终,所以它又是悲伤的。师:很好,结合自身的感受来说,大家就好理解了。我们总是对我们喜欢的人、事、物寄予期望,希望它最好、更好,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是不可能完美的,所以我们美好的期望总是含着悲伤。生问:“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J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内涵但又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师:谁谈谈自己的理解呢?生:交流生品:这就是爱之深,恨之切的感受吧。对旅

13、泊之地的失望是可以逃离的,但对故乡却不可以,所以这种痛会滴血。生品:我觉得“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对故乡深沉的爱。因为只有对自己在意的东西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而“金麦穗和赶车谣”可能是作者在故乡的土地上奋斗的果实吧。师:我觉得这种感受就象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同样的一个错误如果犯在别人家孩子的身上,你们的父母也许会摇摇头,叹叹气,可要是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他们会心急如焚,甚至会捶胸顿足。但他们会不会放弃对孩子的管教和爱呢,肯定不会,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就是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你们在人生之路上收获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获。生品: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14、”因为故乡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的喜怒哀乐,无论美好还是痛苦,如今回忆起来都是美的,心头都是暖的。因为在那有我奋斗的足迹,有我拼搏的汗水,就像现在我身在平阳,但我很想西湾老家一样,正因为有了在那的付出,才有了我现在的进步。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联想感受,当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文中的一些语句就容易理解了。我们不仅理解了作者的这种表达,而且有所思,有所悟。教学效果:文中的确有很多语句很抽象,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只有参透了这些语句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把赏析和质疑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时候,他们真的关注到了这样的语句。可喜的是,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

15、理解,虽然个别同学的回答稍显稚嫩,但确确实实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且同学之间互问互答将文本的解读推向高潮。理论支柱: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文规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阅读对象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这时,让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使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而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直白的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三、教后反思本节

16、课作为阅读教学的探讨课,我想达的目标是,能借助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亲近语文,把学生从枯燥的应试教育的樊篱下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此,我觉得令自己满意的地方有:1、学生把自己摆进了文本,读出了自己。很多学生的发言都有着这样的关键词,“我觉得、“如果是我”、“我们”,取代以往经常挂在他们口中的“作者”、“他”、“他们”。在这小小的转变中我看到了学生内在的阅读欲望与不可估量的理解潜力。看来只要把主动权还给他们,什么样的奇迹都可能发生。2、本文的教学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一个是“感”o“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提升。两个大问题既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又给他

17、们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读”的指导中我注重的“情感体验”在“感”的品悟中我用的“联想激活法”。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对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多少有些隔阂,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所以对文中这样的语句就要引导学生利用间接或直接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对照体验,从而产生共鸣。四、案例点评经典课文,几经历史淘洗,更显出璀璨的光彩,但如何使之走进学生的生活,发挥其引导作用,则有待于教师的匠心设计。李老师不是就文讲文,停留与故乡与法国的对比上,也不是就故乡说乡情,生硬的将乡土之情强加于学生,而是通过反复吟诵,细细品味,借助生生、师生的交流与探讨,很自然地将乡情引向生活,引向自身。尤

18、其是最后一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品读、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一个学生让另一个学生豁然开朗时,他收获的不仅是同学和老师的认同,更为可贵的是他学习语文的热情由此高涨,他探讨、钻研学问的兴趣就此产生。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李老师未做任何政治说教,通过对首段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了作者写作此文的情感态度,借助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诵读、品味,让学生以互助的形式完成了家国之思这样大的主题的涵咏与体会。教学设计的精粹在于,一方面要落实教材编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要体现教者的创造,本案例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李老师将体味情感和了解家园之思为作为课文的重点,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密切相连,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可谓珠

19、联璧合。200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评选案例评审表(案例类别编号:)类另J:口普高口职高初中口小学口幼教特教口课程口德育口评价其他案例题目: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学科(项目):普高语文学校(全称):平阳十一中姓名:李苑芳联系电话:温州市教研系统案例评比承诺书题目内容读出体验联想生活我心归去教学案例教师姓名李苑芳性别女年龄33职称中一单位全称平阳十一中邮编325400联系电话办公:手机:电子信箱Emai1.:个人诚信承诺1、我郑重承诺(在括号内打“):所写教学案例为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2、主办单位若将我的作品公示、上网、发表、出版,我表示(在括号内打“J”):同意(J)不同意()承诺人签字:李苑芳2009年12月20日单位意见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年月日县市、区教研室意见县(市、区)教研室领导或学科教研员签字: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