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3981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质量工程一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成果说明机电一体化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2010年到2012年近两年建设期内,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和系部领导的支持下,在项目组成员的集体努力下,按照项目计划和要求,真抓实干,按期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年6月特色专业建设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央财支助专业建设的契机,2012年六月,我校召开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研讨会,会上邀请了淮南市知名企业的高层领导和高级工程师,校长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以及机电系主要领导和专业教师全部到会。会上主体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

2、两个议题。综合企业领导、专家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吸取国家示范院校的经验,修改完善了2010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2012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级和12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今年秋学期全部按新的培养方案实施教学。(附件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高职院校技能型高端人才培养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实践性教学的质和量。培养方案可操作性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旧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遵循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的原则,沿着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要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相匹配,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为三个方面: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围绕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机械机构与零件、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等课程;围绕培养学生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电气设备维修能力,开设电工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围绕培养学生通用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能力,开设了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压

4、传动、机电设备故障分析和维修技术等课程。2、按照高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建立课程结构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结构分为:1、素质教育课程,2、职业基础课程,3、专业技术技能课程,4、技能实践课程四个层次,1)素质教育课程。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设置包括德育、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2)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是以职业生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相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实用性,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上快速接受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学习,可拓宽学生知识、技能的覆盖面,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

5、3)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和方法,以提高职业能力。4)技能实践课程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技能实践课程。通常一个专业对应若干个职业岗位,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要求设置专门化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并涵盖相应的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开发应以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规范、工作内容和性质确定工作项目、任务。(二)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教学改革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机

6、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使用、维护和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职业能力培养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按照高端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建立课程结构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素质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四个层次。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设置的德育、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程是以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将来就业、转岗学习新技术和终身学习服务;专业技术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

7、能和方法,以提高职业能力、就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技能实践课程是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技能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与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与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接轨。紧紧抓住核心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确立五门课程一一工程制图、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和数控技术为核心课程,沿着模块化、项目化或任务驱动模式,以教研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目前已经获得校级教研项目立项的有五项(附件2):1)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研究与实践(JYBlI03洪滨,2011年立项);2)

8、数控技术课程的分段渐进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YCl201杨庆红,2012年立项);3)基于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法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应用研究(JYCl202吕庆洲,2012年立项);4)机械制图及CAD多维教学法(JYCI203王益民,2012年立项);5)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许广彬,2012年立项)。目前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有一项(附件3):1)电子技术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徐梅,2012年立项)。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有二项:1)电工技术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许广彬,2012年申报);2)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吕庆洲,2012年申报)。撰写教学研究论

9、文1篇:1)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2010年12月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四期(吕庆洲)。(附件4)(三)师资队伍建设在二年建设期间,引进了1名有长期在外企工作经验、硕士学位的工程师(王磊);有计划地安排5名教师参加双师培训(李晟铭、贾全义、李娟、王益民、孙晓东)(附件5),安排2名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王磊、吕庆洲);申报2名校级专业带头人(杨庆宏、吕庆洲);1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许广彬),申报1名教师晋升教授职称(徐梅)。目前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240%,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80%,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四)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立项以来,项目

10、组成员已参编教材3部一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和液压与气压传动,均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确立核心课程以后,要求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正在开始,目前根据课改进程已经初步列出校本教材的目录和大纲。教学设施建设是立项后的重要建设项目。目前投资50万新建了液压与气压试验室,同时可用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室,2012年6月已经投入教学使用,可用于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专业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和实验实训;投资20万扩建了高级电工实训室中心,可用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可用于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使用,可用于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和考核;扩建了电机与控制实训室,完善了实训设备,可用作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可为电机

11、与控制技术教学实训服务;投资400万建立了数控加工中心,能够满足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专业的实训,目前正在装机调速阶段;扩建了P1.e实训室,可单独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和实训,也可用于电机的P1.C控制实验和实训教学。(附件6)本项目立项以来,与淮南2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淮南市唐兴液压机械公司、淮南市长安机电公司),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液压传动、机械加工、电气控制等教学实训、实习项目服务,目前正在与这两家企业协商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准备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专业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工作有待完善,还有许多项目没有显现成果。在今后的三年建设期内,务必脚踢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所有项目计划,同时有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