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煤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煤矿).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东岭 煤矿二一 七 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东岭煤矿(加盖公章)二一 七 年 五 月7东岭煤矿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人员名单序号姓 名单位(部门)职务专业签字1马国庆煤矿矿长采矿2张春恒煤矿总工程师采矿3李景根煤矿生产矿长 采矿4程福安煤矿安全矿长采矿5郭赶超煤矿机电矿长机电6宋新力调度室主任 采矿7王春和生产技术科科长通风安全8任志强机电科科长机电9付战伟安全科科长 采矿10汪丛升通风科科长 通风11郑海响 地质测量 科长地测12131415前 言为贯彻执行煤安监行管20175号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
2、的通知、陕煤局发201718号关于印发和陕安监2017年4月7号关于认真做好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试行)宣贯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以及韩能发2017111号文件通知,为进一步推进本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建设工作。为高质量地搞好安全风险分级和辨识评估工作,我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对矿井上下所有主要作业场所和相关作业范围,进行全面排查和分级,针对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主要灾害和运输系统、构造、大型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致灾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和分级评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对事故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
3、及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分级和评估,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空间分布图,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从而确保安全生产,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东岭煤矿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目 录第一章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情况1第一节 煤矿概况1第二节 煤矿自然安全条件8第三节 煤矿生产系统36第四节 煤矿安全管理38第二章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概述43第一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范围及原则43第二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依据43第三节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工作程序47第三章 煤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75第一节 矿井瓦斯安
4、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75第二节 矿井水害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77第三节 矿井火灾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81第四节 矿井煤尘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82第五节 矿井顶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84第六节 矿井机电及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86第七节 其他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及管控措施89第四章 评估结论92附件:煤矿重大安全风险清单第一章 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情况第一节 煤矿概况一、企业性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交通矿山名称:陕西黄河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岭煤矿地 址:陕西省韩城市王峰乡龙王寺沟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姓名:马国庆企业经营证照:610000200
5、004517采矿许可证:C6100002010041120063166安全生产许可证:正在技术改造矿长安全资格证:煤410526196910016410营业执照:610000200004517地理位置:韩城市东岭煤矿位于下峪口井田内,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韩城市龙门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01103216,北纬:353735353859。东岭煤矿位于韩城市东北25公里处,距西(安)-侯(马)铁路线下峪口车站仅几百米,向西南可接咸(阳)铜(川)线与陇海铁路相连,向北可达太原、北京。南距西安287km,东距山西侯马85km。矿井煤炭主要用户之一的韩城二电亦有专用线与西候线下峪口站连接。矿
6、井公路运输也很畅通,北京昆明高速及108国道均从井田东侧通过,北过黄河公路大桥可达山西侯马、太原;向南可达渭南、西安等地。西安到禹门口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年底通车,2007年与山西的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相通,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见图1-1交通位置图)。图1-1 交通位置图地形地貌:井田内地形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岩性、地表水及风化剥蚀等因素控制,在韩城大断层的西北侧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在井田东南侧,则属山前倾斜冲积洪积平原,在丘陵内,基岩广泛裸露于沟谷之中,山顶均为广泛的黄土覆盖,由于剥蚀及地表水长期的冲刷切割,形成纵横交错的沟谷和蜿蜒曲折的梁峁,沟谷多呈“V”字型,两侧地形陡峭。在厚层黄土
7、区冲沟极为发育,形成黄土崖、黄土柱、黄土漏斗等地貌景观。井田内地形较为复杂,高程变化的幅度甚大,沟底与山顶的比高大者可达300m以上,一般均在100200m左右。地形高程以黄河水面为最低(+380m),属最低侵蚀基准面,煤矿中北部为最高点(+903.8m),一般在700m左右。总的趋势是西北高,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2、 井田、拐点坐标、面积韩城市东岭煤矿分南北两个采区,北采区原有2号、3号、11号三个煤层,2号、3号已基本采完,而11号煤层则因含硫高达3.6%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不许开采,故北采区现有资源已枯竭。因此,东岭煤矿现有工作在南采区进行,南采区矿区范围由11个拐点圈定(见表1-1),矿
8、区长约3.15Km,宽约2.59Km,矿区面积5.5218Km2(采用80西安坐标系)。现经过技术改造后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东岭煤矿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 拐点编号纵坐标(X)横坐标(Y)拐点编号纵坐标(X)横坐标(Y)1394438037457245739469703745555023944681374557648394633037456995339448493745559693945135374580454394473837455484103944928374578105394485037454940113944715374580606394680037454910韩城市东岭
9、煤矿位于渭北煤田韩城矿区下峪口井田东南部,西与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南与燎原煤矿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01103216,北纬:353735353859(见图12矿权设置图)。三、矿井开采现状及相邻矿井生产情况1、矿井开采现状韩城市东岭煤矿老井(北采区)始建于1993年8月,1994年6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批准开采煤层为2号、3号、11号煤层,2号、3号已基本采完,11煤层未开采动用。东岭煤矿新井(南采区)2003年开始建井,批准开采煤层为1号煤层。本区含可采煤层三层,分别是1#、2#、3#、煤层,东岭煤矿批准开采1#煤层,可采储量396.6万吨。陕西黄河矿业(集
10、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岭煤矿属于机械化改造矿井,建设规模30万吨/年,工期23.7个月。本矿于2014年1月7日经备案(陕煤局函20142号)后开始正式进行建设。按规定2015年12月完工。采矿许可证(证号C6100002010041120063166),有效期:2014年1月27日至2017年4月27日, 采矿证范围由11个拐点圈定。目前处于开采1号煤层阶段,1号煤层一般埋深365580m,底板标高+290m+620m。矿井开拓:矿井主斜井开拓,斜井通风。采用伪俯斜长壁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支护方式为单体液压支柱配铰接顶梁支护,放炮落煤,自制溜槽运输,通过溜煤漏斗到运输顺槽后,用皮带
11、运输机运出工作面。辅助运输采用人力推车,由主井提升至地面。斜井和其它煤岩巷采用锚喷支护方式,石门、硐室、支护方式不变,加大喷浆厚度。全负压抽出式通风,照明采用隔爆荧光灯和矿灯。2、邻近矿井及小煤窑生产情况东岭煤矿位于韩城矿区下峪口井田东南部浅部边缘。该井田处于韩城矿区大断裂带F1、F2构造的南部。因受F1大断层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煤层埋藏较浅。据记载,自唐朝以来韩城一带已有小窑开采,尤其上世纪末,沿煤层露头线附近,曾涌现有大量小窑。开采对象主要为2号、3号、6号、7号及11号煤层,开拓方式多为竖井、斜井。停产的小窑对边浅部煤层的破坏甚为严重,并有一定面积的采空区分布,不过其开采范围及深度不大
12、,且互不沟通。应当强调的是,边浅部小窑由于开发年代久远,无文字记录,其调查访问的可靠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虽有旧窑遗迹但访问不清,加之,控制老窑采空区范围的钻孔数量有限。因此,所圈定的老窑采空区边界有一定的摆动范围,在今后生产中要十分重视老窑积水,以防水患。矿井西部的生产矿井为下峪口煤矿,下峪口煤矿于1970年3月开始筹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1975年12月矿井正式投产,至今已投产35年。1987年矿井开始实施扩大延伸工程,2002年6月完工,矿井生产能力扩大为150万吨/年,近三年矿井产煤量:2007年112.26万吨,2008年72.14万吨,2009年86.76万吨。矿井为
13、平峒暗斜井多水平开拓,共分为+437、+300与+160三个水平开采2号、3号及11号三层煤。下峪口煤矿投产30多年来,主要开采2号、3号煤层, 11号煤层开采时间很短,采掘生产过程中出水点主要来自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和老空区积水、小窑积水等。下峪口煤矿1992年以来发生的52次充水事件中仅仅有10次属于煤层顶板砂岩(灰岩)含水层的裂隙水造成的出水,况且涌水量也很小,其余42次矿井出水均为老空区积水引起的出水事件,占总矿井出水次数的81。其中突水事件仅仅发生过1次。矿井南部的生产矿井为燎原煤矿。陕西燎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韩城矿务局燎原煤矿的基础上,于2002年重新组建的股份制公司。燎原矿井始
14、建于1958年,原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后核定生产能力为25万吨/年。采用平硐暗斜井片盘开拓方式,开采井田范围的2、3煤层。2、3号煤层2008年底回采完毕。陕西燎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此于2005年3月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对11号煤层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可行性评价,委托韩城矿务局设计院对矿井水平延伸开采11号煤层进行设计。11号煤层的开采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开采方式布置工作面。开采方式选用高档普采。燎原井田11号煤层底板赋存标高为+250+360m,由浅入深逐渐展开的方法进行11号煤层的开采,首采工作面的开采标高选为+360m。我矿于2014年5月,因井下原采空区着火而封闭了三个井筒,
15、停止了机械化改造施工,开始实施隔绝灭火措施。于2015年12月恢复通风。2016年3月上报申请进行矿井维修和机械化改造延期申请,由于受本地区2016年7.18事故影响,我矿至今仍在停产停建整改中。2017年5月3日,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批复我矿机械化改造顺延12个月。 二、矿井各生产系统建设情况 本矿井采用主、副斜井进风和回风斜井回风)斜井开拓方式,单水平开采,目前三条斜井及采区下山和采煤工作面已形成。 采用中央并列通风方式。主、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矿井总进风量1780m3/min。矿井通风设施完好。矿井使用双回路供电。电源来自韩城市西铁水泥厂11KV变电站6KV电源和韩城矿务局
16、下峪口矿回风立井35KV变电站6KV电源。中央变电所安装KBSG-630变压器2台。矿井主要运输采用皮带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JK2.0*1.5-20绞车提升。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爆破落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后退式回采。掘进方式采用炮掘。矿井现有采煤工作面1个:2101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1个:为半煤巷。第二节 煤矿自然安全条件一、井田地质情况(一)、地层下峪口井田位于韩城矿区的南部,地表大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基岩仅在沟谷处出露。根据地层出露结合矿井开采揭露情况及钻孔资料,井田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
17、系下统山西组(P1s)及下石盒子组(P1sh)、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h)、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第四系(Q)。1、奥陶系峰峰组(O2f),厚度一般60121m不等,一般厚度90m;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厚度09.00m不等;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厚度35103m不等,一般厚度65m;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厚度3497m不等;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sh),厚度2870m不等;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h),厚度275366m不等; 7、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厚度170240m不等;8、三叠系下统刘
18、家沟组(T1l), 厚度150220m不等;9、第四系(Q),厚度056m不等。(二)、构造韩城矿区位于陕西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东部边缘。渭北煤田的大地构造位置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随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化而改变。古生代,渭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中生代,渭北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新生代以来,渭北煤田位于汾渭地堑系北缘。因此,自石炭-二叠纪煤系沉积以来,渭北煤田经历了多次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动。目前其北为鄂尔多斯地块主体部分,南邻渭河地堑系并与秦岭近东西向褶皱带相接,东经北东-北北东向汾河地堑系与近南北向延展的吕梁褶皱带相连,其西为近南北向延伸的贺兰山褶皱带与北西向延伸的六盘山褶皱
19、带的接合部位。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东南缘渭北隆起东段的韩城矿区,其构造格架也主要受周边这些大型构造带的控制,总体上循周边构造成生、展布和发展。尤其与东部和南部区域构造的关系更为密切。下峪口井田位于韩城矿区的南部,构造形态基本上为走向NESW,倾向NW的单斜构造,倾角710度左右,构造较简单,有褶皱和小型断裂发育。中深部基本上为一倾向北西、倾角平缓的单斜构造,除沿走向和倾向有一定起伏外,还出现一些幅度不大的短轴背、向斜。边浅部大型构造走向以北北东为主,中深部构造以走向北北东 、北西、北东向小型构造为主,断层构造以正断层为主。(三)、岩浆岩矿区未发岩浆岩活动。二、矿井地质(一)、地层东岭煤矿位于韩城矿
20、区下峪口井田东南部边缘,地表大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仅在沟谷处有岩层出露,出露地层为山西组。根据地层出露结合本矿井开采揭露情况以及钻孔资料,地层层序与下峪口井田基本一致,矿井地层由老至新有中奥陶统峰峰组(O2f)、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sh)、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h)、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第四系(Q)。现将各地层岩性主要特征分述如下:1、奥陶系峰峰组(O2f)上部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分布不普遍,隐晶微晶结构,质地较均,致密、坚硬、性脆,局部显豹斑构造。溶裂较发育,裂隙被方解石、黄铁矿充填,溶孔及溶洞多被泥砂岩充填;下部
21、为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互层,中薄层状,褐灰深灰色,局部呈玫瑰红色,质地不均,多夹炭质、铝质泥岩薄层,含黄铁矿团块及同生角砾,显花斑状,裂隙较发育,均为方解石及泥质充填,并见有充填型小溶洞及溶孔,一般厚度60m121m,平均90m。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与下伏连续沉积,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一般厚度58.96m87.50m,平均69.25m。本组中下部含煤号7层(6、7、8、9、10、11、11之下),其中在东岭煤矿内可采煤层有1号、2号、3号、11号煤层,其余均为极部稳定的不可采煤层。本组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岩、煤层及石英砂岩等组成。其旋迴构造十分明显,充
22、分显示了海陆交互相的特点。由下而上可分三个旋迴,现分别叙述如下:第旋迴即太原组下部:由河床相开始,依次过渡为河漫相、湖泊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至泻湖海湾相结束。岩性依次为石英砂岩(或砾岩),粉砂岩、粘土泥岩、煤层、泥灰岩(灰岩)或钙质泥岩,粉砂岩等组成,11号煤层即位于该旋回偏顶部。底部为灰至灰白色石英砂岩,厚层状夹砂质泥岩或粉砂岩透镜体。煤层顶板为泻相湖海湾相钙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或泥灰岩、石灰岩。色深、薄层状,含海相动物化石和生物碎屑(已钙化)甚多,有硫化氢嗅味,是对比11号煤层的辅助标志,有时还相变为泻湖海湾波浪带相的石英砂岩、石英质粉砂岩。第旋迴即太原组中部:由泻湖海湾波浪带相开
23、始,向上过渡为浅海相。岩性依次为石英砂岩(或石英质粉砂岩)、黑色泥岩、间夹煤层和粘土泥岩、黑色石灰岩(岩性特殊,层位稳定,含丰富的动物化石,一般13层,层面含炭质,分叉合并现象普遍)、石灰岩之下为9、10号煤层,石灰岩中夹7、8号煤层,与11号煤层间距较稳定,一般7.99m左右,是对比煤层的重要标志层(K2)。第旋迴即太原组下部:由湖沼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组成。岩性为灰黑色砂质、粘土泥岩、煤层等组成。5号煤层位于该旋廻偏顶部,6号煤层位于该旋廻偏底部。在相当范围内,该旋廻顶部湖泊相泥岩被古河床冲刷,使河床相砂岩(即山西组底部砂岩)与5号煤层呈冲刷接触。5号煤层之下一套10多米厚的黑色
24、砂质泥岩,普遍含菱铁矿结核(或薄层)及黄铁矿结核,系标准的湖沼相沉积,是对比5号煤层的良好标志(K3)。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本组为纯陆相沉积,为井田主要含煤岩系,一般厚度66.97m110.94m,平均96.81m。岩性主要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其次为粘土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下部夹2、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其旋迴结构明显,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旋迴,每个旋迴皆由河床相开始,依次为河漫相、湖泊、沼泽相、泥炭沼泽相至湖泊相结束。本组底部为石英砂岩,中厚厚层状,中细粒结构为主(局部有粗粒),灰色,主要成份由石英、燧石组成,其次为长石,并含大量的泥质和炭质物岩屑,它们多为条带状或不规则状
25、(常形成层理),含大量的白云母和黄铁矿结核。胶结物多为泥质,亦有钙质,该层常具明显的直线型斜层理及泥岩包体,为典型的河床砂岩。砂岩分别为2、3号煤层的顶板,一般为灰色,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及石英岩屑,其次含较多的炭质和泥质物岩屑,暗色矿物少量,层面含大量的白云母,胶结物多为泥质胶结,亦有钙质胶结,该层具有明显的斜层理,亦有断续水平层理。在上述砂岩之间所夹粉砂岩,一般颜色较深,成份复杂,由石英、岩屑组成,含炭质,具缓波状及水平层理,沿层面有大量植物碎屑分布。粘土岩多为煤层底板,层理不显,团块状,含植物根化石,煤层顶板多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含大量植物叶化石。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sh)本组为
26、陆相沉积,一般厚度45.86171.78m,平均130.53m,发育两个旋迴,依次为河床相、河漫相、湖泊相。岩性为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或泥岩,含铁质鲕粒。两个旋迴底部为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常具明显的河床相斜层理。砂岩较山西组砂岩复杂,重矿物增多,砂粒滚园度较差,为钙质或泥质胶结。粉砂岩主要为粉砂质之石英或硅质碎屑组成,其次为粘土质,它们主要为胶结物,常为条带状分布,构成岩石的层状构造,具斜波状、波状、水平层理,为河漫相沉积或与细砂岩互层为湖泊相沉积。5、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h)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岩相变化大,残存厚度42.93212.33m,一般厚162.28m。岩性
27、由一套陆相杂色碎屑岩组成,说明当时气候已明显趋于干燥,其中岩性主要以灰绿(地面为黄绿色)、紫斑色粗、细粉砂岩,砂质泥岩夹泥岩和黄绿、灰绿色中、细粒砂岩。顶部夹深灰及黑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底部为一厚层状浅灰、灰白色,风化呈褐灰、灰色中、粗粒砂岩,含砾石机粉砂岩包体,并夹巨粒砂岩及细砾岩薄层(K5),与下石盒子组分界。K5标志层为河床相沉积,多阶性韵律明显,粒度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变细,沉积普遍,厚度变化较大,厚12.033.0m,平均厚度19.75m(统计东岭煤矿钻孔资料)。5、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一般厚度0159.80m。岩层主要为灰白色或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砂
28、岩与紫红色或紫杂色泥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组成。砂岩成份以石英为主,含长石和白云母,长石多经风化后成高岭土,分选不好,并具棱角,胶结物多为泥质或硅泥质,具直线型斜层理或交错层理。紫杂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等较细粒的碎屑岩,均呈薄层状,泥质胶结,不致密,风化后成碎片状。顶部为一层厚约2040m的紫红色或猪肝色的泥岩,呈薄层状结构,含有钙质结核和石膏,具有水平层理。6、第四系(Q)更新统黄土在区内广泛分布,与下伏不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砂土、亚砂土、亚粘土组成,俗称“黄土”。广泛发育于山梁及低凹地带;全新统为近代冲积和坡积物,多分布于沟谷及两侧地段,一般厚度2m46.27m,平均21.38m。三、含煤
29、性与煤层(一)、含煤性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由石炭系的太原组和二叠系的山西组组成,厚度变化在96.59175.20m之间,平均厚131m,一般厚100140m,共含煤13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1号上、1号、2号上、2号、3号、3号下、5号、6号、7号、8号、9号、11号、12号。煤层总厚平均15.12m,总含煤系数11.54%,其中,可采煤层为 2号、3号及11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为1号煤层,平均厚10.76m,可采含煤系数8.21%。(二)、可采煤层矿区内先可采煤层共有4层,现由上到下分别叙述。、1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第三旋回的上部,为东岭煤矿新井采矿证批准开采煤层,埋深580365m,煤层底板标
30、高+290+422m。结构简单,多无夹矸,或偶含夹矸一层,夹矸厚度最大为0.35米。煤层厚度由02.50米不等,平均厚度1.03米。煤层分布较普遍,在东岭煤矿采矿权范围大部可采,本煤层下距2号煤层530米,可采区内一般7米左右,为不稳定煤层。、2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第二旋回上部,可采厚度0。750.92米,平均厚度为0.89米,该煤层厚度较稳定,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偶含夹矸者仅有一层,下距3号煤层428米,一般14米左右。2号煤层埋深320280米,煤层底板标高+499+575米。 、3号煤层埋深345300米,煤层底板标高+478+560米,3号煤层位于山西组第一旋回的上部,上距2号煤层30
31、米左右,下距11号煤层60米左右。3号煤层可采厚度3.728.80米,平均厚度5.57米,该煤层厚度大且较稳定,结构简单,无夹矸。、11号煤层一般埋深420480米,煤层底板标高+415m+472米;11号煤层位于太原组第三旋回的上部。可采厚度1.36 m2.01米,平均厚度1.66米,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结构较简单,无夹矸或含1层夹矸。四、构造(一)、区域构造背景图3-1 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图按照地质力学观点,下峪口矿井所在的韩城矿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并处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东部,秦岭、阴山两个大型纬向构造带之间。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观点,矿区北部紧接鄂尔多斯地块,南邻渭河地堑系
32、并与秦岭近东西向褶皱带相接,东经NENNE 向汾河地堑系与近南北向延展的吕梁褶皱带相连,其西为近南北向延伸的贺兰山褶皱带与北西向延伸的六盘山褶皱带的接合部位(图3-1)。区域构造格架决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即NE 向、NNE 向、近EW 向和NW 向为区内构造主要展布方位。(二)、矿区构造特点在区域构造控制下,韩城矿区地层总体呈一走向北东,东南翘起,向北西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地质构造的总体特点是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边浅部复杂,中深部简单,南北分区性明显,即北区挤压构造形迹发育较多,南区拉伸构造形迹占据主导,主要构造变形带集中在矿区东南边缘地带。按矿区构造发育方向主要有两组,即NNENE 向构
33、造组和NEE 向构造组。前者包括2个构造带“矿区东南边浅部隆起断裂构造带”和“乱麻梁马家湾断裂带”;后者包括3个构造带,自南而北依次为:“龙亭构造带”、“东泽村构造带”和“龙骨岭构造带”(图3-2)。(三)、矿区构造下峪口井田位于韩城矿区中部偏北(东岭煤矿位于下峪口井田之内),阳山庄隐伏背斜的西北翼,边浅部受断层F1、F2的影响,岩层直立倒转。杨山庄扇形背斜,北山子轴倾向斜,南岔沟轴倾背斜等构造,呈北东方向展布,长约2-3Km,井田基本为一宽缓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SW,倾向NW,倾角2-14,现将本井田的断裂与褶曲分述如下:、断层:A、韩城大断层(F1):为韩城矿区之最大正断层。在韩城矿
34、区内延伸长度达30公里。在本井田外东南侧通过,出露在上峪口至杨山庄一带,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南东,倾角6070度,下盘为寒武、奥陶系古老地层,上盘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断距约600米以上。B、上峪口逆断层(F2):位于本井田浅部上峪口杨山庄以南一带,长约10公里。在上峪口、郝家浩、龙王寺沟、华子山等处均有出露。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在东岭村以北为北东东南西西,在东岭村以南为北北东南南西,倾向南东,呈波状起伏,倾角3570度,断距各处不一。在郝家浩中下奥陶统石灰岩逆于太原组之上,造成本溪组全部地层及太原组下部地层的缺失。因而11号煤层露头不曾出露。在华子山下寒武统及中上寒武统地层分别逆于中下奥陶
35、统石灰岩之上。一般皆断于中下奥陶统石灰岩之中。C、龙王寺逆断层(F21):位于本井田边部东岭村至龙王寺沟一带,断层走向北东东南西西,延伸至龙王寺沟附近与上峪口逆断层相交,长约2公里。断层倾向南东,呈波状起伏,倾角60度。断层上盘为中下奥陶统石灰岩逆冲于太原组上部地层,造成含煤地层缺失,断距不详。上述断层均发育寒武、奥陶系地层之中,位于本井田边缘,对含煤地层的影响甚小,对矿井开采无影响。、褶曲:A、杨山庄扇形背斜:位于本井田东南边部上峪口至杨山庄一带,背斜轴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其核部岩层为桑干系花岗片麻岩、寒武系石灰岩等古老地层。此背斜由于后期韩城大断层(F1)的发生而遭受破坏,目前仅保
36、存其西北翼,即今日所见的在本井田的边缘浅部含煤系地层之倒转褶曲部分。含煤地层在本井田浅部边缘岩层倾角甚陡,近于直立甚至微倒转,但沿2号煤层倾向约100米左右,地层倾角速变缓在15度以下。B、北山子轴倾向斜:轴向为北东南西,位于上峪口至四州庙一带,翘起端在上峪口附近,倾角5度左右,成为波状起伏。C、南岔沟轴倾背斜:位于南岔沟,轴向为北西南东,在丁家坡附近消失,两翼岩层的倾角为515度。上述呈北东方向展布的各种断裂与褶曲,它们均因受到来自北西南东方向的压应力所致,是地壳水平运动的产物。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的应力场一致。从现存的构造形迹展布分析,它们都有一定的生成联系。均受来自北西南东向的压应
37、力所致,由于煤系地层与下伏地层在岩石成分、岩相、成因上均有很大差别。前者以碎屑岩和砂泥岩、泥岩为主,具有较好的塑性流动性;后者以石灰岩为主,塑性流动性较差,因而在受压应力后,各自表现的应变岩层首先表现为塑性形变而产生褶曲,杨山庄扇形背斜才得以首先产生,当应变岩层所受之压应力超过其屈服关之后,塑性流动岩层所产生的褶曲在轴部压应力集中的地区必为断裂应变所替代,因而产生井田浅部的逆断层,其展布方向均北东南西向。彼此间大体平行排列。韩城大断层的形成是在褶曲的基础上,先产生与褶曲轴走向一致的褶性裂隙带,后来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张性断裂陷落而成,故其走向仍与上述逆断层平行,形成时期晚于逆断层。至于井田
38、内的轴倾向,背斜的产生,是由于前弧东翼弯转过程中,在内外侧的对北东南西扭力作用下形成的,属低序次构造部分。(四)、矿井构造东岭煤矿位于渭北煤田韩城矿区下峪口井田内。总体构造形态与下峪口井田基本一致,下峪口井田构造形态基本上为一向北东北东东向,总体是一倾向北西的宽缓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地层倾角一般710左右。其特点是波幅小的短轴褶曲较发育,断层发育: 断层:经下峪口井田一系列的勘探工作中,在东岭煤矿范围内共发现和查明逆断层两条,各断层走向均为北东东南西西,倾向南东,断距较大。分别为上峪口逆断层(F2)和龙王寺逆断层(F21),位于东部边界附近。以上断层在矿区构造中已叙述,已不在论述。(五)、
39、煤层构造本井田东部边界为2号、3号、11号煤层露头,受大、中型构造的控制和影响,井田外边、浅部地层倾角较陡,达3060,直至发生微倒转现象。但由煤层露头线倾斜延伸不远,煤岩层倾角急剧变缓在15以下。位于现边界范围的煤层整体为一沿走向有一定起伏的宽缓单斜构造,一般710左右。大中型构造不很发育,主要以中小型褶皱、断层构造为主。五、岩浆岩 矿井内未迄今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110图3-2 韩城矿区构造纲要图2.2 地球物理特征矿井以往进行了这方面的地质工作,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研究分析,在勘探报告中已形成了结论。3、 水文地质(一 ) 煤矿边界及其水力性质东岭煤矿位于渭北煤田韩城矿区下峪口井田东南部
40、边缘,其西与下峪口煤矿、南与韩城市燎原煤矿相邻,东部边界以煤层出露为界,边浅部露头部分,有煤系基岩及奥陶系石灰岩等含水层裸露,可产生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但尚未发现含水层之间有明显的水力联系。矿井东浅部边界存在废弃小煤窑,经过近几年的探放水工作,发现几乎无水。地下水总体由北西流向南东。(二)、 含水层特征矿井主要含水层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中的砂岩含水层及煤系基底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由于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存在,形成多层结构的复合承压含水体。煤系及其上覆地层中的砂岩和灰岩含水层的富水性与透水性不好,水力联系差,加上地形复杂,地表径流条件好,渗透有限,补充量不足等,其含水量都不大;同时
41、受隔水层阻隔,各含水层之间多无水力联系。煤系基底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含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根据勘探及矿井生产资料,综合分析地层及其含水性,根据含水层岩性、结构及其富水性的变化,由新至老将本区含水层划分为以下四组11个层(表5-1及表5-2)。(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Hl)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更新统和全新统砂砾石层、河流冲积层中。1、全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Hl-1):位于第四系地层的上部,为褐黄色粗细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黄土孔隙、亚砂土及细砂层中。由于区内地层沉积厚度小,因此含水性弱。单位涌水量q=1.83 L/sm,渗透系数K11.78/。水质类型:HCO3-SO4
42、-C-M型或HCO3-C-M型,矿化度M=0.834/L。2、更新统砂砾石层孔隙含水层(Hl-2):该含水层在区内近东西向的几条山间河谷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中呈现不连续的分布,其分布范围不大,含水层总厚度一般不大于10,一般在出山口处砂砾石分布较为连续。钻孔抽水试验结果为3.0610.68 L/,渗透系数K7.209.24/。含水性较强。水质为HCO3-SO4-Na-Ca型,矿化度M在1.30L左右。(2) 二叠系砂岩层裂隙承压弱、弱中等含水层组(H2)二叠系地层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与各种不同粒度的砂岩相间组成。由于含水砂岩层次较多,并与粉砂岩、泥岩等隔水层相互重叠,构成复合含水岩层。地下水具
43、有承压性,主要埋藏于中粗粒砂岩裂隙中,细粒砂岩次之,泥岩、粉砂岩裂隙发育较差,并为方解石所充填,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的为山西组、东岭煤矿含水层划分表 表5-1 含水层组划分代号含水层组名称含水层个数代号含水层名称第一含水层组Hl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2Hl-1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Hl-2全新统砂砾石层孔隙含水层第二含水层组H2二叠系砂岩层裂隙承压弱含水层组3H2-1上石盒子组底部K5砂岩裂隙含水层H2-2下石盒子组底部K中砂岩裂隙含水层H2-3山西组底部K4砂岩裂隙含水层第三含水层组H3石炭系砂岩(灰岩)裂隙承压极弱含水层组3H3-1太原组顶部K3砂岩裂隙含水层H3-2太
44、原组K2灰岩裂隙含水层H3-3太原组底部砂砾岩裂隙含水层第四含水层组H4奥陶系石灰岩溶隙溶洞承压强含水层组3H4-1上马家沟组三段岩溶裂隙弱含水层H4-2上马家沟组二段岩溶裂隙强含水层H4-3下马家沟组二段岩溶裂隙强含水层下石盒子组含水层。由于岩性及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这些岩组含水性变化大。总体含水量并不丰富,且以静储量为主,尤其是煤系地层,水量相对更弱,故属于裂隙承压弱、弱中等含水岩组。据井田内开拓、回采的实践表明,坑道系统在不同程度揭露二叠系砂岩地层后,多数巷道无水,所遇裂隙和小断层的出水点不多,单个出水点的流量很小,且有先大后小的规律,地下水消耗快,易于疏导。含水岩组中的水主要接受大气降
45、水沿露头岩层的渗透补给,渗入后,一部分以泉的形式排放出地表,另一部分沿岩层间裂隙向深部渗透。由于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排列,而且产生于砂、泥岩中的断层导水性差,故在自然状态下,各承压含水层互不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无密切联系,越向深部,渗透数越小,循环条件越差,水质相应变劣。虽然该含水层组属弱、极弱含水层,但其富水性有不均一特点,故不排除在有的区域还会对生产造成影响。对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组,由上至下细分为三层:1、上石盒子砂岩裂隙含水层(H2-1)(井田东部地层缺失)上石盒子组下段K5砂岩含水层(H2-1):石炭二叠与奥陶系含水层水理性质统计表 表5-2 项目下石盒子组含水岩组山西组含水岩组太原组含水岩组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岩组砂岩(灰岩)层平均厚度(m)19.7535.018.5220含水层埋深(m)209.88281.27300.1477.1静水位高度(m)647.22575.83557380单位涌水量(L/s.m)0.000840.820.0000320.3870.0000520.00290.41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