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497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完整版PPT资料课件.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优选)药用植物采收加工和质量的管理,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和提高,药用植物采收和加工技术及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不断创新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已成为中药材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药材种类的不同或相同药材因产地不同其加工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势必会影响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因此我国在十五期间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化行动中已加强了中药材的加工技术和方法的科技投入;在业已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中,已明确了中药材采收、初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及质量管理的规范要求,以期加强对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和管理。,第一节 采收,药用植物采收是一项科学性要求较为

2、严格的工作,因为药用植物只有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采收,才能使收获的中药材质量有所保证。中药材质量由许多因素构成,除了生长年限、采收期之外,还与其生态环境、田间管理措施、采收、加工方法、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有关。,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采收的问题,梁代陶弘景曾云:其根物多以二、 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前,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元代的李杲曾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采收时间的确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药用植物采收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多学科角度加以系统地研究,最终完善采收加工制度来指导生产实践。,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多达10 000多种,目前应用的有近千种,其中有500多种常用中药材,至2002年底,200多种道地性很强的品种在各主产区按GAP要求开始规范化种植,还有200多种药材主要是靠野生资源来补充,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执行的采收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破坏了资源。,一、 根和根茎类,根和根茎类的药源植物在品种、数量上较多,各地区均有特色品种,有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之分,这类药材基本上是草本植物,大多数的采收期是在植株停止生长之

4、后或者在枯萎期采收,也可以在春季萌芽前采收 .,在春季萌芽前采收,因为根和根茎是重要的营养器官,贮藏了大量营养物质,活性成分含量相对也高,如人参、 参、黄芪、玉竹、知母等;,有些植物生长期较短,夏季就枯萎了,如元胡、浙贝母、平贝母、半夏、太子参等;,天麻则在初冬时采收,质坚体重,质优;柴胡、关白附等部分品种花蕾期或初花期活性成分含量较高;,有的植物只有在根芽未出土时才有所需要的活性成分,如仙鹤草芽等。,具体方法,采收时用人工或机械挖取均可,除净泥土,根据需要进行修剪,除去无用部分,如残茎、叶、须根等,有的需要趁鲜除皮,如北沙参、桔梗、粉防已等,需要趁鲜加工的要及时加工,否则影响质量,如红参等。

5、,二、 皮类,皮类药材主要来源于木本植物干皮、枝皮和根皮,少数根皮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皮和枝皮,干皮和枝皮主要来源于乔木,可剥皮的乔木树龄一般在10年以上,或者更长,也就是说凡是可剥皮的树木应当是自身发育成熟的,即已经开花结实,活性成分含量较高,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等级也高,枝皮可以看作干皮的附属品,干皮类药材的采收应在春末夏初时节进行,树木处于生长阶段初期,此时树皮内液汁较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质部也容易剥离,皮中活性成分含量也较高,剥离后伤口也易愈合。如杜仲、黄檗、厚朴等。,盛夏不宜剥皮,一是植株生长旺盛,对水、营养物质需求量多,因此内部流通交换加快,活性成分含量低; 二

6、是剥皮后水和营养物质向上供应量减少易造成植株死亡,尤其是全环剥。秋冬皮部和木质部不易剥离,即使剥离也不能形成愈伤组织,极容易造成植株死亡,南方有些树种除外,如川楝皮、肉桂等。,干皮采收的方法,全环状剥皮 半环状剥皮 条剥,剥皮时间,选择多云,无风或小风,或者清晨、傍晚时剥取,使用锋利刀具在欲剥皮的四周将皮割断,深度以割断树皮为准,力争一次完成,以便减少对木质部的损伤,向下剥皮时要减少对形成层的污染和损伤;把剥皮处进行包扎,根部灌水、施肥有利于植株生长和新皮形成。剥下的树皮趁鲜除去老的栓皮,如黄檗、苦楝、杜仲等,根据要求压平,或发汗,或卷成筒状,阴干、晒干或烘干。,根皮的采收,在春秋时节,用工具

7、挖取,除去泥土、须根,趁鲜刮去栓皮或用木棒敲打,使皮部和木部分离,抽去木心,如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五加皮等,然后晒干或阴干。,三、 茎木类,包括乔木的木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全年都可采收,如苏木(心材)、沉香等; 木质藤本植物宜在全株枯萎后采收或者是秋冬至早春前,如忍冬藤、络石藤、槲寄生等,质地好,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草质藤本植物宜在开花前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首乌藤(夜交藤)。茎类采收时用工具砍割,有的需要修剪去无用的部分,如残叶或细嫩枝条,根据要求切块、段或趁鲜切片,晒干或阴干。,四、 叶类,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植物开花前或者果实未完全成熟时采收,色泽、质地均佳,如艾叶、紫苏

8、叶等; 少数的品种需经霜后来收,如桑叶等;有的品种一年当中可采收几次,如枇杷叶、菘蓝叶(大青叶)等。 叶类药材采收时要除去病残叶、枯黄叶,晒干、阴干或炒制。,五、 花类,有使用花的一部分,如番红花(柱头)。 在整朵花中有的是用花蕾,如金银花、辛夷、款冬花、槐花等; 有的是用开放的初花,如菊花、旋复花等,,收获的标准,有的是用开放的初花,如菊花、旋复花等,这些只能根据花期来采收; 有的则需根据色泽变化来采收,如红花; 有些品种还要分批次采收,如红花、金银花; 花粉类中药材的采收,宜早不宜迟,否则花粉脱落,如蒲黄、松花粉等。 花类中药材主要是人工采收或收集,花类药材宜阴干或低温干燥。,六、 全草类

9、,此类药材分为地上全草和全株全草。 地上全草宜在茎、叶生长旺盛期的初花期采收,枝繁叶茂,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质地、色泽均佳,如淡竹叶、龙芽草、紫苏梗、益母草、荆芥等; 全株全草类宜在初花期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蒲公英,辽细辛等; 全株全草类宜在初花期或果熟期之后采收,如蒲公英,辽细辛等; 全草类采收时割取或挖取,大部分需要趁鲜切段,晒干或阴干,带根者要除净泥土。,七、 果实、种子类,在商品中药材中,果实和种子未有进行严格的区分。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植物体中是两种不同的器官,果实中包含种子。 从入药部位来看,有的是果实与种子一起入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马兜玲等;还有用果实的一部分,如陈皮和大腹

10、皮(果皮)、丝瓜络(果皮中维管束)、柿蒂(果实中的宿存萼)。,果实入药,多数是成熟的,有少量的是以幼果或未成熟的果实入药,如枳实。 种子入药时基本上是成熟的,如决明子、白扁豆、王不留行等;也有使用种子的一部分,如龙眼肉(假种皮)、肉豆蔻(种仁)、莲子芯(胚芽);此外还有其制品,如淡豆豉、大麦芽等。 从采收时间上看,以果实或种子成熟期为准则,外果皮易爆裂的种子应随熟随采。果实多是人工采摘,种子类为人工或机械收割,脱粒,除净杂质,稍加晾晒。,菌物类的药材,尽管药用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治疗应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石莼、昆布、灵芝、冬虫夏草、茯苓、松萝等。,树脂类中药,大多数来源于植物体,虽然不属于

11、六大器官,但是却存在于不同的器官中,一般是植物体的自然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血竭(果实中渗出物)、没药(干皮渗出物), 有的是人为或机械损伤后的分泌物,如苏合香。 树脂类的成分较复杂,但疗效显著,应用广泛。采收以凝结成块为准,随时收集。,此外,还有一小部分药用植物需提取其中的某一单体作为药用,如艾片(主要成分为左旋龙脑),有的是植物体的混合物,如芦荟。由于药用植物在种类上,数量上繁多,尽管药用部位大同小异,但是每一种药用部位的采收期都是由自身生长发育特性、活性成分含量和疗效决定的,因此不能一一赘述。,二节 药用植物产地加工,一、 产地加工的概念、目的与任务,(一) 加工的概念药材从采收到病人服用

12、前,中间需经过若干不同的处理,这些处理通常被笼统称为加工或加工炮制。但实际上加工与炮制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目的、任务、措施、时间和地点都有较大的差别。凡在产地对药材的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或初加工。药房、药店、饮片厂、制药厂或病人对药材进行的再处理,则称为炮制。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炮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片、炒、灸等,使之成为直接提供病人服用的饮片。,(二) 产地加工的目的,由于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根据其药材的形、色、气味、质地及其含有的物质不同要求,加工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都应该达到体型完整、含水量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必须经加工变味的例外)、有效

13、物质破坏少的要求,才能确保药材商品的规格和质量。总之,产地加工的目的是要提高药效和活性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便于包装,贮藏和运输。,(三) 产地加工的任务,1. 去除非药用部位、杂质、泥沙等,纯净药材。如根和根茎类药材要除去残留茎基和叶鞘等;全草类药材要除去其它杂草和非入药的根与根茎;花类药材要除去霉烂或不合要求的花类等。2. 按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修制成合格的药材。 3. 保持活性成分,保证疗效。一些含有苷类药材如苦杏仁、白芥子、黄芩等经过初加工后可破坏其含有的酶,从而使活性成分稳定不受破坏,保证疗效。4. 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四

14、) 加工所需设备,药材加工所需设备因药材而异,主要设备包括工具、机械、熏烟设备、蒸煮烫设备、浸渍设备和干燥设备。,1. 工具。,加工所使用的工具多为手工操作,主要因为机械加工有困难,或者药材产量小。例如,切除非药用部分、刮皮、切削等使用的刀剪,清选分级用的筛,清洗用的刷子、筐、蒌,煎煮时扎孔排气防裂口用的针等。加工数量大的药材,所使用的工具近似机械,但是仍靠手工操作,如黄连、泽泻、姜、姜黄、川芎、浙贝母等去皮、泥土、须根,使药材表面光洁所使用的撞笼、撞兜、木桶等。,2. 机械,药材加工所使用的机械主要用于去皮、切片、清选、分级、包装、脱粒等,如山茱萸去核机,半夏去皮机、牛蒡脱粒机、切片机、谷物

15、脱粒机、碾米机(用于薏苡去壳)、贝母檫皮机等。药材加工机械化,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和药材的加工质量。根据药材的加工特点,应发展一机多能和小型化的加工设备。,3. 蒸煮烫设备。,蒸、煮、烫药材使用的设备,产量小的可以利用生活用的饭锅、蒸笼(蒸屉)。产量大的则有专门的蒸煮设备,如锅炉、附子加工用的大蒸笼、大铁锅等。蒸笼有木制、竹制或铝制,大小不定,多为圆形或正方形。煮烫也可以使用机械。,4. 浸渍、漂洗设备。,浸渍、漂洗药材依具体情况配置设备。一般产量小可以利用生活用具,如缸、盆、桶等进行浸、漂药材。产量大的多建筑专用的大池,大池可用混凝土、石块等建造,并设有排水口。,二、 加工处理方法

16、,(一)清选(二)清洗 (三)去皮 (四)修整 (五)蒸、煮、烫 (六)浸漂 (七)切制一 (八)发汗 (九)揉搓 (十)干燥,(一)清选,1. 挑选。 2. 筛选。 3. 风选。4. 水选。,1. 挑选。,挑选是清除混在药材中的杂质或将药材按大小、粗细分类的净选方法,在挑选过程中要求除去非药用部位。根与根茎类药材,不仅要除去残留茎基、叶鞘及叶柄等,亦要除去混入的其它植物根及根茎。鳞茎类药材,要除去须根和残留茎基;全草类药材,要除去其它杂草和非入药的根与根茎;花类药材,要除去霉烂或不合乎药用要求的花类;茎类药材,要除去细小的茎和叶;果实类药材,要除去霉烂及不合乎药用要求的果实;种子类药材,要除

17、净果皮和不成熟的种子。,2. 筛选。,筛选是根据药材和杂质的体积大小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筛子以筛除药材中的泥沙、地上残茎残叶等。筛选可用手工筛选,也可以用机械筛选,筛孔的大小可根据不同要求进行选择。多用于块茎、球茎、鳞茎、种子类药材的净选除杂。,3. 风选。,风选是利用药材和杂质的比重不同,借助风力将杂质除去的一种方法。一般可用簸箕或风车进行,可除去果皮、果柄、残叶和不成熟的种子等。多用于果实、种子类药材的初加工。,4. 水选。,水选是通过水洗或漂的方法除去杂质。有些药材杂质用风选方法不易除去,可以通过水选方法除去泥土、干瘪之物等。多用于植物种子类的净选。,(二)清洗,清洗是药材与泥土等杂质进

18、行分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一般在药材采收后,趁鲜水洗,再进行加工处理。根据不同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清洗方法,清洗方法有喷淋法、刷洗法、淘洗法等。,(三)去皮,根、地下茎、果实、种子及皮类药材常需去除表皮(或果皮、种皮),使药材光洁,内部水易向外渗透,干燥快。去皮要厚薄一致,以外表光滑无粗糙感,去净表皮为度。去皮的方法有手工去皮,工具去皮、机械去皮和化学去皮。,1. 手工去皮。,一般产量小,无法使用工具或机械去皮的,才采用手工去皮。一些形状极不规则的根、地下茎、树皮和根皮,多采用手工去皮,如桔梗、白芍、山药、杜仲、黄柏、肉桂等。一般手工去皮宜趁鲜时进行,去皮易尽,工效也高。

19、以果皮入药的,趁鲜时剥离果皮,如陈皮、青皮等,也属于手工去皮。,2. 工具去皮。,多应用于药材干燥后或干燥过程中去皮。常用的工具有撞笼、撞兜、木桶、筐、麻袋等。将药材装入以上工具,摇动、推送,使药材相互冲撞摩擦,即可去掉粗皮,使药材外表光洁。,3. 机械去皮。,产量大,药材形状规则的,可采用机械去皮,不仅工效高,成本低,而且避免发生中毒。一般使用小型搅拌机去皮,如半夏、天南星、泽泻等。专一的去皮机械还有浙贝母去皮机等。,4. 化学去皮。,常用的有用石灰水浸渍半夏,可使其表皮易脱落。,(四)修整,用刀、剪等工具去除非药用部位或不利于包装的枝叉,使之整齐,便于捆扎、包装,或为了等级划分之过程。修整

20、工艺要根据药材的规格、质量要求来制定。剪除芦头、须根、侧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抽头等多在药材干燥之前进行。剪除残根、芽苞,切削不平滑部分等,常在药材干燥后进行。,(五)蒸、煮、烫,将鲜药材在蒸汽或沸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加热处理,均系在药材干燥之前进行。其目的在于驱除药材组织中的空气,破坏氧化酶,阻止氧化,避免药材变色,减少活性成分的损失,保证药材的性味不致发生质的变化;使药材细胞中原生质凝固,产生质壁分离,利于水分蒸发,迅速干燥;使加入的辅料易向药材组织中渗透;通过高温破坏药材中的有毒物质,或使一些酶失去活力而不致分解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或杀死虫卵,或不致剥皮抽心;使淀粉糊化而增强药材的角质样

21、透明状等。如块茎类药材(如天麻、黄精)等的初加工。,蒸是将药材盛于笼屉中置沸水锅上加热,利用蒸汽进行的热处理。蒸的时间长短依目的而定,以利于干燥为目的,蒸至熟透心,蒸汽直透笼顶为度,如菊花、天麻、天冬等;以去除毒性为目的,蒸的时间宜长,如附片需蒸1248 h。,煮和烫是将药材置沸水中煮熟或熟透心的热处理。煮的时间长,药材需煮熟,如天麻。烫的时间很短,以煮至熟透心为止,西南地区习称潦,如川明参、石斛、黄精等,烫后干燥快。判断煮、烫是否熟透心,可以从沸水中取出12支药材,向其吹气,外表迅速干燥的为熟透心;吹气后外表仍是潮湿的,或是干燥很慢,表示尚未熟透心,应继续煮、烫。,(六)浸漂,浸漂是指浸渍和

22、漂洗。浸渍一般时间较长,有的还加入一定辅料。漂洗时间短,换水勤。漂洗的目的是减轻药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如半夏、附子等;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免药材氧化变色,如白芍、山药等。浸漂要注意药材在形、色、味等方面的变化,掌握好时间、水的更换、辅料的用量和添加的时机。漂洗用水要清洁,换水要勤,以免发臭引起药材霉变。,有的则需根据色泽变化来采收,如红花;将药材装入以上工具,摇动、推送,使药材相互冲撞摩擦,即可去掉粗皮,使药材外表光洁。去皮的方法有手工去皮,工具去皮、机械去皮和化学去皮。因此,中药材在完成产地加工后,应当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包装。去皮要厚薄一致,以外表光滑无粗糙感,去净表皮为度。一是植株生长旺盛,

23、对水、营养物质需求量多,因此内部流通交换加快,活性成分含量低;有的应切成一定大小的片块,经过热焖、发汗等过程而后晒干,如杜仲、黄檗等;要求对种质和繁殖材料认真鉴定,确定学名;将鲜药材在蒸汽或沸水中进行不同时间的加热处理,均系在药材干燥之前进行。一般产量小,无法使用工具或机械去皮的,才采用手工去皮。(1) 贮藏环境必须洁净卫生,不能对中药材造成污染。发汗是药材加工常用的独特工艺,它能有效地克服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结壳,使药材内外干燥一致,加快干燥速度;(二) 种质与繁殖材料同时中药材的包装还应当努力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机械化。(1) 贮藏环境必须洁净卫生,不能对中药材造成污染。(一) 根与根茎类药材

24、加工原则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多达10 000多种,目前应用的有近千种,其中有500多种常用中药材,至2002年底,200多种道地性很强的品种在各主产区按GAP要求开始规范化种植,还有200多种药材主要是靠野生资源来补充,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可执行的采收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破坏了资源。北方可利用冬季严寒季节,将药材薄薄摊晾于露天,温度在零下15,经12 h后,一般会冻死各种害虫。,(七)切制,一些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药材,往往要趁鲜时切成片或块状,利于干燥。(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不适宜产地加工,因切制后容易造成活性成分的损失。)切制方法有手工切制法和机械切制法(剁刀式切药机和旋转式切

25、药机)。,(八)发汗,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停止加温,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就向外蒸发,当堆内空气含水气达到饱和,遇堆外低温,水气就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如人出汗,故称这个过程?quot;发汗。发汗是药材加工常用的独特工艺,它能有效地克服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结壳,使药材内外干燥一致,加快干燥速度;使某些挥发油渗出,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药材干燥后更显得油润、光泽,或者香气更浓烈。,1. 普通发汗,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堆积一处,用草席等覆盖任其发热,达到发汗的目的,叫做普通发汗。此法简便,应用最广,如玄参、板蓝根、大黄、黄芪等。此外,采取白天晾晒,夜晚堆积使药材回软,也属于普通发汗,如薄荷等。,

26、2. 加温发汗。,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加温后密闭堆积使之发汗,叫做加温发汗。例如,厚朴、杜仲用沸水烫淋数遍加热,然后堆积发汗;云南加工茯苓是用柴草烧热后,垫草一层,再相间铺放茯苓和草,最后盖草密闭使之发汗。前者叫发水汗,后者叫发火汗。此外,要切实掌握好发汗时间和次数。一般半干燥和基本干燥的药材,发汗一次即可;鲜药材、含水分较多的肉质根或地下茎,发汗的时间宜稍长,次数可多些。气温高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短,以免发生霉烂变质;气温低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稍长。,(九)揉搓,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易于皮肉分离或空枯,为了使药材不致空枯,达到油润、饱满、柔软的目的,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如山药、 参、麦冬、

27、玉竹等。,(十)干燥,干燥是药材加工的重要环节,除鲜用的药材外,绝大部分要进行干燥。,1. 干燥的目的。干燥的目的是及时除去鲜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活性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的质量,有利于贮藏。 2. 干燥的方法。理想的方法是要求干得快、干得透,干燥的温度不致于破坏药材的活性成分,并能保持原有的色泽。干燥的方法分为自然干燥法和人工加温干燥法。,自然干燥法,利用太阳的辐射、热风、干燥空气达到药材干燥的目的。晒干为常用方法,是利用太阳光直接晒干,一般将药材铺放在晒场或晒架上晾晒,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干燥方法,但含挥发油的药材、晒后易爆裂的药材均不宜采用此法;阴干是将药材放置或悬挂

28、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利用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此法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全草类药材。晾干则将原料悬挂在树上、屋檐下,或晾架上,利用热风、干风进行自然干燥,也叫风干,常用于气候干燥、多风的地区或季节,如大黄、菊花、川明参等。在自然干燥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天气的变化,防止药材受雨、雾、露、霜等浸湿;要常翻动使药材受热一致,以加速干燥。在大部分水分蒸发后,药材干燥程度已达五成以上时,一般应短期堆积回软或发汗,促使水分内扩散,再继续晾或晒干。这样处理不仅加快了干燥速度,而且内外干燥一致。,人工加温干燥法,人工加温可以大大缩短药材的干燥时间,而且不受季节及其它自然因素

29、的影响。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重要的是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根据加热设备不同,人工加热干燥法可分为炕干、烘干、红外干燥等法。现一般多用煤、木炭、蒸汽、电力等热能进行烘烤。具体方法有直火烘烤干燥、火炕烘烤干燥、蒸汽排管干燥设备(利用蒸汽热能干燥)、隧道式干燥设备(利用热风干燥)、火墙式干燥室、电热烘干箱、电热风干燥室、太阳能干燥室、红外与远红外干燥、微波、冷冻干燥设备等。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温度对一般药材的成分没有多大破坏作用,却能很好的抑制酶的活性。对于含维生素较多的多汁果实类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但对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活性的药材,如薄荷、杏仁等,则不宜用本法干燥。,

30、目前,干燥机械设备如红外干燥机、微波加热器等也用于中药材加工,对提高药材质量,降低成本起到有利作用。如红外线加热干燥系利用一种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波长(0.751 000 m)的电磁波,其具强大的能量,能射入生物的组织,可使组织升温;当物体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后,就产生自发的热效应。由于这种热效应产生于物体内部,所以能有效地加热物体,并且加热速度快,干燥效果好,不影响药材的品质。微波加热系利用微波进行加热,微波是指频率大于300 MHz和波长短于1 m的高频交流电;其加热形式主要为感应加热和介质加热。它具有加热时间短,加热均匀,较易自行控制,劳动强度小,并具有灭菌效果好等优点。,3. 干燥的

31、标准。,药材干燥标准虽因各种药材的要求不同而异,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以贮藏期间不发生变质霉变为准。药材的含水量中国药典及有关部省标准均有一定规定,可采用烘干法,甲苯法及减压干燥法等检测。但在实际工作中,药材干燥的经验鉴别亦很重要。,常用的经验鉴别法有:,(1)干燥的药材断面色泽一致,中心与外层无明显的分界线。 (2)干燥的药材相互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 (3)干燥的药材质地硬、脆、牙咬、手折都费力。 (4)果实、种子类药材,用手能轻易插入,感到无阻力,牙咬,或手掐感到较软,都是尚未干透的表现。(5)叶、花、茎或全草类药材,用手折易碎断,叶、花手搓易成粉末,都是干透的标志。,三、 各类药材加

32、工原则,(一) 根与根茎类药材加工原则 (二) 叶、全草类药材加工原则 (三) 花类药材加工原则 (四)果实、种子类药材加工原则,(一) 根与根茎类药材加工原则,采后应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而后根据药材的性质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些药材还应刮去或撞去外皮后晒干如桔梗、黄芩等;有的应切片后晒干,如威灵仙、商陆等;有的在晒前须经蒸煮,如天麻、黄精等;半夏、附子等晒前还应水漂或加入其他药(如甘草或明矾)以去毒性;有的应去芦如人参、黄芪等;有的还应分头、身、尾,如当归、甘草;有的药材还应扎把,如防风、茜草等。,(二) 叶、全草类药材加工原则,一般含挥发油较多,故采后宜阴干,有的在干燥前须扎成小把

33、,有的用线绳把叶片串起来阴干。,(三) 花类药材加工原则,除保证活性成分不致损失外,还应保持花色鲜艳、花朵完整。一般在采收后须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尽量缩短烘晒的时间。,(四)果实、种子类药材加工原则,果实采后须直接晒干。有的须经烘烤或略煮去核如山茱萸;有的为了加速干燥须用沸水微烫,捞出晒干如五味子等。种子一般在采收时多带果壳和茎秆,晒干后应除净,取出种子;有的药材的种子还应去皮、去瓢、去心,如杏仁等;也有的要求留外壳,临用时再敲破取用种子。,(五)皮类药材加工原则,一般在采收后除去内部木心,晒干。有的应切成一定大小的片块,经过热焖、发汗等过程而后晒干,如杜仲、黄檗等;有的还应刮去外表粗皮,如丹

34、皮、厚朴等;对一些含有挥发油的芳香皮类,宜采用阴干,勿曝晒干燥。,四、 中药材产地加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加工场地 (二)防止污染,(一)加工场地,加工场地应就地设置,周围环境应宽敞、洁净、通风良好,并应设置工作棚(防晒、防雨)及除湿设备,并应有防鸟、禽畜、鼠、虫的设施。,(二)防止污染,1. 水制污染。 2. 熏制污染。,第三节包装与贮运,一、 药用植物产品的包装(一) 中药材包装的目的与作用(二) 中药材的包装要求(三) 中药材的包装方法二、 药用植物产品的贮运(一) 影响中药材变质的因素(二) 常用的贮藏方法(三) 贮藏时应注意的问题(四) 药用植物产品的贮运,一、 药用植物产品的

35、包装,(一) 中药材包装的目的与作用,1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中药材首先对中药材数量进行保护,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要经过多次搬运才能被消费者使用,易造成浪费,从而无法保证其应有数量,对其进行包装,使其包装具备牢固性和耐久性,即可保证其数量在整个过程中不易损失。其次对中药材品质进行保护,中药材是用以防治疾病的特殊商品,其品质的好坏关系到疗效的高低及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而中药材本身的性质复杂,在不良环境中极易造成品质的改变,从而使之不能药用,造成浪费。选用适当的材料对其进行包装,即可使其具有密封、隔热、避光之性能,避免中药材霉蛀、泛油、潮解、粘连、变色和散失气味等,从而保证中药材品质。,2方便运输、便于贮藏

36、中药材没有包装是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包装好坏关系到运输转运中的装、卸、搬运等环节,免受再次污染。在贮藏中关系到计量、堆码、出仓、转仓倒垛、盘点等工作,同时包装质量好,做到规格化、标准化,不仅方便运输,有利贮藏,而且能降低商品损耗,节约保管费用,此外,中药材包装还有美化商品,指导消费,取得购销信誉,提高经营效果,促进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中药材在完成产地加工后,应当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包装。,(二) 中药材的包装要求,中药材包装和其他物品包装一样应满足:延长保质期;控制或不带来二次污染;保持原有成分和药效;包装成本要低;增加外观美感;贮藏、搬运方便、安全。同时中药材的包装还应当努力实现标准化、规范

37、化和机械化。要求包装的类型、规格、容量、包装材料、容器的结构造型、承压力以及商品盛放、衬垫、封装方法、检验方法等做到统一规定。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中药材生产的方向,其在内在品质及栽培管理方面比传统中药的要求更为严格。同时无公害中药材的包装除符合上述包装的基本要求外,还须符合以下要求:,1包装材料选择的基本要求,(1) 安全性。 (2) 可降解性。 (3) 可重复利用性。 (4) 稳定性。 (5) 合法性。,2包装技术的选择,选择包装材料以后,在包装过程中也不能对中药材引入污染及对环境造成污染,应做到以下几点。,(1) 包装环境条件良好(2) 包装设备性能安全良好 (3) 包装过程不对人类造成伤害

38、(4) 包装人员必须了解无公害中药材的包装原则,有较强责任心。 (5) 包装前应再次检查、清除劣质品及异物, (6) 易破碎的中药材应装在坚固的盒箱内,剧毒、珍贵中药材应特殊包装,并贴上鲜明标志,加封。,(三) 中药材的包装方法,中药材的包装应根据中药材性质的区别,选择不同的包装方法,产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袋装 2筐装或篓装 3箱装 4桶装,5打包,手工打包和机械打包。 (1) 打包材料。外层多用粗布、麻布、薄席、草席、塑料编织布做覆盖物,以竹片作垫料,用铁丝、麻绳做捆器。(2) 打包要求。一是,打包压力不低于15吨,并扣牢固,回松的包件保持扁平,缝捆严密。二是,打包的中药材应有标准,

39、如包装材料符合规格要求,中药材符合质量标准等。,(2) 打包要求。一是,打包压力不低于15吨,并扣牢固,回松的包件保持扁平,缝捆严密。二是,打包的中药材应有标准,如包装材料符合规格要求,中药材符合质量标准等。 (3) 捆扎的要求:商品装料必须两头平齐,四周踩紧,两边填实,中间紧松持平,分层均匀平放。捆扎的绳索一般不少于四道,机械打包包件大小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标准件尺寸。缝口严密两端包布应缝牢,标记事先应填完整。,(4) 打包捆扎分为全包、夹包。全包:即全包、全缝、全捆的货包,外用竹夹或粗布,其密度,因品种而定。夹包:上下两面用粗布、竹夹,只限于桑白皮等的包装。,二、 药用植物产

40、品的贮运,包装后的中药材,需要一段时间的贮藏,在此过程中,因受周围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中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其应有品质。,(一) 影响中药材变质的因素,1外界因素 2内在因素,1外界因素,指空气、温度、湿度、日光、微生物、昆虫等。中药材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常发生一些变质现象。如贮藏药材的温度过高、贮藏时间过长或受日光照晒过长,与空气接触会引起药材走油;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会被微生物污染而生霉;通常温度在16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药材中含水量在11以上,会发生虫蛀;在空气、湿度、日光等因素的作用下会

41、发生变色等。,2内在因素,指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中药材的成分不稳定,有的易被氧化或还原,如还原型蒽醌易被氧化;有的有挥发性,在高温条件下易被挥发而降低含量;有的在光照条件下易异构化,而失去生物活性,如木脂素类;有的富含糖类及蛋白质,是昆虫和鼠类的良好食物;有的在适宜的条件下,由于酶的存在而易水解,如苷类;有的含吸湿性成分,致使药材吸湿后发生霉变等。因此在贮藏药材时,一定要根据药材及中药材所含成分的性质,结合外界因素,选用适当贮藏方法才能保证中药材的品质。,(二) 常用的贮藏方法,贮藏时间短时,只需选择地势高、干燥、凉爽、通风良好的室内,将中药材堆放好,或用塑料薄膜、苇席、竹席等防潮即可。

42、,1冷藏法是防治害虫及霉菌比较理想的办法,但须制冷设备。北方可利用冬季严寒季节,将药材薄薄摊晾于露天,温度在零下15,经12 h后,一般会冻死各种害虫。2干砂贮藏法干燥的砂子不易吸潮,又无营养,不仅能防虫,而且霉菌也无法蔓延。一般将砂铺在水泥晒场上,经地面温度40左右曝晒至充分干燥,装入缸或木箱中,再将中药材埋于其中。根及根茎类中药材适于此法。3防潮贮藏法将石灰等吸水材料置于贮藏中药材的室内,并不断更换吸水材料,使室内保持干燥。此法适于吸湿性强的中药材。,4气调贮藏法密封仓库,充氮降氧,使库房内充满98的氮气,害虫就窒息而死,而且库内中药材不会发霉变质、变色。是一种科学而又经济的贮藏方法。5密

43、封防潮贮藏法地面铺木板,板上铺油毛毡和草席,再铺上大块塑料薄膜,中药材堆放于薄膜上,用薄膜包装密封,并将接缝粘接起来。,(三) 贮藏时应注意的问题,1. 对药材水分含量应经常抽检,以免产生霉变等不良后果。2. 堆放要整齐,要留有通道、间隔和墙距,以利抽检及空气流动。3. 不同种类药材应分别堆放,特别是吸湿性强的药材更应分别堆放,以免引起其他药材受潮。各种药材应挂上标签,并在上面注明植物学名、产地、数量、加工方法及等级等。4. 易碎药材,不能重叠堆放。,(四) 药用植物产品的贮运,中药材的贮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药材流通的重要环节,只要药材不是直接从生产领域进入到消费者手中

44、或进入制药企业,那么它就必然要经过贮运这一环节,因此中药材的贮运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确保中药材无损害、无污染,完好地到达企业或到达消费者手中。,1中药材的运输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1) 中药材的运输,必须根据产品的类别、特点、包装性能、储藏要求、运输距离及季节不同等采用不同的运输手段。 (2) 中药材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搬运工具必须洁净卫生,无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对中药材引入污染。3) 运载工具应具较好的通气性,以保持干燥。在阴雨天,应严密防雨、防潮。 (4) 在运输过程中,合格中药材不能与不合格中药材混堆,一起运输。 (5) 可作食品用的中药材不能和其他中药材,特别是有毒的中药材混堆,一起运输。,

45、2中药材的贮藏,(1) 贮藏环境必须洁净卫生,不能对中药材造成污染。(2) 贮藏环境应通风、干燥、避光,最好有空调及除湿设备,地面为混凝土或可冲洗的地面,并具有防鼠、防虫措施,但应避免污染中药材。(3) 中药材包装应存放在货架上,与墙壁保持足够距离,并定期抽查,防止虫蛀、霉变、腐烂、泛油等现象。(4) 在贮藏中,合格中药材不能和不合格中药材混堆贮存。(5) 可作食物的中药材、有毒中药材和其他中药材须分开贮藏。,(6) 选择的贮藏方法不能使中药材的品质发生变化。化学贮藏法中选用的化学物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或药品的有关标准或使用准则。 (7) 在应用传统贮藏方法的同时,应注意吸收现代贮藏方法新技术、

46、新设备。如冷冻气调、辐照法及国家食品、粮食仓贮法中允许的药剂消毒。若用药剂熏蒸,应经药品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质量管理,中医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是中药,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对疾病治疗起重要作用,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中药药效,因此,确保中医治疗疾病疗效,中药必须具备稳定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我们必须探索出影响中药材质量各个环节的决定性因素,制订控制这些因素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即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简称SOP),确保生产的中药材质量稳定、有效、安全、可控。,一、 衡量中药材质量的标准,衡量中药材质量的标准应对其外在和内在因素进行评价。外在因素包括

47、中药材基原鉴定、外观要求和杂质含量等;内在因素包括活性成分组成和含量、重金属(As、Hg、Pb、Cr、Cd、Sn、Sb和Cu等八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农药残留(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等)、卫生指标等。,(一) 中药材基原的鉴定,中药材基原鉴定技术是经历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是本草考证和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和理化来鉴别正伪品。目前,除采用传统鉴别技术外,还采用电镜、HPLC、MS、毛细管电泳、光谱、色谱、NMR、聚合链酶(PCR)、指纹图谱、以及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使中药材的基原鉴定由单一指标成分发展到多组分整体分析DNA分子鉴别。,(二) 外观要

48、求和杂质含量,中药材外观和杂质含量是判断其质量优劣的指标之一。杂质是指所有非药用部分的物质。当前国家药典对不同中药所具有的外观规定要求是中药材生产的主要依据。,(三) 活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中医处方对中药要求是基于君、臣、佐、使的不同作用地位,强调的是处方整体作用理论,即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整体作用,其作用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虽其机理尚不明确,但单一成分的含量测定,很难完全反映中医用药所体现的整体疗效。因此,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活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对处方整体作用产生根本的影响,这就是强调中药活性成分组成和含量作为评价质量标准指标的重要性。显然,强调中药中某一种活性成分含量高低,作为判断中药优劣的

49、标准不符合中医处方整体作用理论。,(四) 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卫生指标,我国中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因细菌、真菌、螨等污染而使中药出口受阻,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因重金属污染中药出口遇到很大阻力,至今仍困扰出口。有鉴于此,对重金属、农药残留和卫生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制定能获得国际认可的限量标准已刻不容缓。大力提倡绿色中药栽培,鼓励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推广优良生态环境种植药用植物,使用高效、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并加强研究中药材去污处理方法,如水洗、熏蒸、微生物分解等。,二、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以植物药材为例,生态环境、种质与繁殖材料、栽培技术、采收与加工、

50、包装与运输和贮藏等,以及以上过程所有参与人员的素质等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中药材质量。因此,对影响质量的每个环节必须制订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将中药材质量管理贯穿于中药材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才有保证。,(一) 产地生态环境,应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选定产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重视传统意义上的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和地道药材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地,即地方特色,后者强调的是道,即行政管辖区域,两者的形成均是以中医中药在长期生产及临床实践中所总结的珍贵经验为基础,因而如何使用现代多学科的方法、手段来阐明道地药材的科学原理,探讨道地药材形成的自然规律,建立和发展道地药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