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698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0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职业教育行业分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教育行业分析报告目 录第1章.职业教育行业概况11.1.职业教育行业简介11.1.1.职业教育的定义11.1.2.职业教育的分类11.1.3.职业教育的特点21.1.3.1.适应性21.1.3.2.中介性21.1.3.3.产业性2第2章.宏观环境分析42.1.政策环境42.1.1.国内对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42.1.2.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税收政策52.1.3.国内对职业教育的融资政策62.1.4.民办教育的法律尴尬62.2.社会环境72.2.1.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72.2.2.国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8第3章.职业教育行业的市场分析93.1.市场需求分析93.1.1.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需求9

2、3.1.2.为就业再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93.1.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需求93.1.4.门槛型的职业教育需求103.2.市场规模分析113.3.行业机会分析11第4章.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124.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124.1.1.高职院校举办方类型134.1.2.高职院校规模134.1.3.高职院校招生数134.1.4.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144.1.5.高职院校专业分布154.1.6.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64.2.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164.2.1.中职院校举办方类型164.2.2.中职院校规模174.2.3.中职院校招生数174.2.4.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184.2.5.

3、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194.3.趋势判断20第5章.职业教育模式215.1.国际的职业教育模式215.1.1.德国的“双元制”215.1.2.美国的“技术准备制”215.1.3.英国的“工读交替制”215.1.4.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215.1.5.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225.1.6.印度的IT职业教育模式225.2.国内的职业教育模式235.2.1.学校主导型235.2.1.1.区域协作学校主导,政府推动。235.2.1.2.校企合作学校主导,企业参与245.2.1.3.城乡协作学校主导,政府统筹。245.2.2.政府主导型255.2.2.1.资源整合政府统整,学校自主255.2.2.

4、2.制度创新政府导向,制度规范265.2.3.企业主导型275.2.4.社区主导型27第6章.中国教育行业投资分析296.1.中国教育行业VC/PE 投资统计296.2.中国教育行业M&A 统计336.3.中国教育行业IPO 统计346.4.中国教育行业投资机会366.5.中国教育行业投资风险37参考文献38第1章. 职业教育行业概况1.1. 职业教育行业简介1.1.1. 职业教育的定义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

5、块之一。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1.1.2. 职业教育的分类按广义的分类,除基础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不包含高等教育,根据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部分的包含成人教育。从教育的结果看,职业教育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指通过一定的时间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主体修完一定的学业,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具备某种能力,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非

6、学历教育指教育对象取得某方面的劳动技术和技能,或者某种职业上岗资格,有能力参与就业的教育。从教育的目标看,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3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1年。培养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习年限至少2到3年。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授予高等专科、本科学历证明或高级资格证书。本文的分析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分

7、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部分的成人教育。1.1.3. 职业教育的特点1.1.3.1. 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的能力。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规定性”,是其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

8、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 职业教育、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1.1.3.2. 中介性 所谓中介,就是在发生关系的双方之间起媒介桥梁作用。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

9、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1.1.3.3. 产业性 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市场性。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家统包统管的

10、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机制。第2章. 宏观环境分析2.1. 政策环境2.1.1. 国内对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 年和2005 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

11、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先后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提出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2、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主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全国上下形成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连锁反应。国务院、教育部陆续下发了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

13、指导意见,强调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需协调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社会普遍预计自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扩招将停止,而高职教育将作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各地方政府也推出了各自的规划政策。2007年四川省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意见,要求“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把民办职业教育办好办强,促进四川省由劳动力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而成都市也颁布了成都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创新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调整

14、专业实现与产业衔接零距离。无论从国家亦或地方政府层面,针对职业教育所出台的政策或规划均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预计全国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继续完善。2.1.2. 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税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还规定: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并在终止时依法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15、 财税200439号文件中规定: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学校经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财产所有人将财产赠给学校所立的书据,免征印花税。 在财税20063号文件中还作了补充规定,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按以下规定执行: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是指对列入规定招生计划的在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经有关部门审

16、核批准,按规定标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收营业税;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 可以看出,非盈利性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在国内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有关盈利性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未作明确规

17、定。2.1.3. 国内对职业教育的融资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8 条的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此处“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尚不明确是在学校最初成立之时,不得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还是否包含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成立后,也不得通过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以支持学校的后续发展。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也并未出台相关的法规、规章或其他解释性文件。因此,如果未来对此规定做出比较严格的界定,那么民办职业教育机构要上市融资将面临较大的法律障碍。2.1.4. 民办教育的法律尴尬由于职业教育机构有较大比例属于民办教育,所以有必要列举目前国内

18、对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影响因素。2002 年底中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03 年9 月1 日生效,随后又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实施细则加以细化。民办教育促进法肯定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国家对民办教育执行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并且指出办学者可以获取合理回报。尽管已经获得了立法支持,但法律条例的执行中仍然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首先,民营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和合理回报的尺度之间如何平衡,将使得资本进入该领域存在疑虑。既然被认定为公益事业,那么民办教育机构则应该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其利润分配必然受到制约。而出资人获取何

19、种比例的回报可以被认为是“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资本对该领域的热情。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第五十一条“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七条中又有进一步的规定如下: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所称办学结余,是指民办学校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年度净收益,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

20、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实施条例中对于获得合理回报的程序有相当繁琐的规定,但最终合理回报的比例仍然没有可执行的依据。其次,民办学校及其教职人员和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平等地位仍然没有保证。一来其法律地位的平等性在就难以保证,二来在行政及其他层面,如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养老等福利待遇,民办学校学历的社会认可程度,就目前来看,很多情况下都不能获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再次,法律中民办学校的资产归属没有明确约定。目前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举办者将出资办学的资产过户到学校,但过户之后资产的所有权是否仍归属于出资人,法律没有明确。民办学校在终止时,其学校财产按法定程序清算

21、、清偿后,剩余资产是否返还或折价返还举办者的投入,法律也不明确。因此,未来对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值得民办教育机构长期关注。2.2. 社会环境2.2.1. 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特别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劳动者的素质;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改善民生,

22、迫切需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减少等现象,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受到较大影响。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决策,要求我国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长远大计,更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教育事业,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

23、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水平,边试点、边试验、边实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2.2

24、. 国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解决作为“三农”主体的农民问题,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多种途径和模式,而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我国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各区域在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转移模式。按照国务院六部门制定的规划,200620l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近亿农民工开展岗位

25、培训。但是,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调查,2003年年底,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1,其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8.9,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只占农村劳动力的2.7;超过70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不到30,其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更小。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第3章. 职业教育行业的市场分析3.1. 市场需求分析3.1.1. 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需求企业是检验职业教育的终端客户,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好坏、方向对错的权威裁判,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才上最具有发言权,企业的变化和需

26、求也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里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时效性越来越短,上世纪60年代学什么干什么知识能用30年,上世纪90年代能用10年,21世纪以后学什么干什么的知识时效性不到3年,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的理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注重学历转向看重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企业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种选人理念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用人反馈到社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利好。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以企业用人导向转变作为原动力的。3.1.2. 为就业再就业的职业教育

27、需求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城市化率将达到57.5。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天然具备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的特点,导致职业教育一直拥有非常高的就业率,已然成为待

28、就业人员的重要选择。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需求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构化”进程中,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受历史背景、社会政策、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较城市居民而言,原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形式拥入城市的农民工,在知识、认知等方面的投入很少,能力相对较低。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

29、成以上。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偏低,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劳动权益受损范围最大,劳动者地位不断下降。要打破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循环,只有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上,而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仅能使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政府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缓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提供现实的帮助。最终形成政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机构三赢的局面。3.1.4. 门槛型的职业教育需求中国经济还将继续迅速发展,而传统教育体系因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多元化与实用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空前重视,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在空前加大,政府部门对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办学政策的放宽等

30、等因素,都为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特别是建设工程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机会,民办教育必将由此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国家将对建设工程行业长期采取资质准入制度,对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各类企业实行资质评审和许可。企业要取得相应资质,承接项目,就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持证人员在岗。而从业人员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并通过考试。参加考前辅导,显然是通过考试的最恰当的方式。可以说,现行法规为建设工程培训机构创造了刚性的市场需求。为适应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建设行业持证上岗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证书考试难度会逐年加大,

31、考生参加培训将更有积极性和自觉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源将更加广泛。3.2. 市场规模分析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估计, 2009-2010 年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已达到 6800亿元, 2012年将达到 9600亿元,职业教育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 3000亿元。其中, IT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 170 亿元,工程建设业与财务金融业培训市场均将达到 100亿元,加工制造业培训市场将达到600亿元。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于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人,2009年至2020年逐年下降。2020年适龄人口规模约为8250万人,年均减少约为2.8%。以制造业发达国家为参照,德国有80

32、%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而在瑞士6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按此比例计算,到2020年,我国应有约48006400余万人需接受职业教育。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测算,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缺口达2000万人。据教育部成教司统计,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2006年招收1100万增长至2010年当年招收1235万人,年均增长约2.1%,在校生人数共计2780万人,其增长潜力远未得到完全释放,与其潜在规模存在较大差距。3.3. 行业机会分析中国教育体系中,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不均的背后深层因素在于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

33、不均体现在多个层面,第一是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分布不均,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第二是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第三是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第四是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均。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分布不均,为民办职业教育留下发展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补充公共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领域。第4章. 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4.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46所,招生310.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61.76万人的47

34、%,在校生966.18万人。目前,全国90%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2010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46所,比1999年的474所增长了1.63倍。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数来看,江苏、山东、广东、湖南、安徽等5省超过60所,四川省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职院校数在40-60所之间,吉林省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40所,另有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院校数少于19所,分别是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如下图所示:图表 4.1 2010年分省高职院校分布图4.1.1. 高职院校举办方类型从举办方类型来看,公办高职院校有921所,占76.3%;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

35、,占23.7%。如下表所示:图表 4.2 2010年高职院校举办方类型办学性质院校数量比例公办省级人民政府36730.4%地市级人民政府39933.1%行业、企业15512.8%民办28623.7%4.1.2. 高职院校规模高职教育的全国校均规模约59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有361所,占30%;3000-5000人的有318所,占26%;5000-8000人的有348所,占29%;8000-10000人及10000人以上的均为90所,各占7.5%。如下表所示:图表 4.3 2010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院校数量比例3000人以下36130%3000-5000人31826%5000

36、-8000人34829%8000-10000人907.5%10000人以上907.5%4.1.3. 高职院校招生数到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310.5万人,比2009年减少2.89万人,下降幅度为0.92%;比2005年增加42.41万人,增长15.82%。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高职所占比重为46.92%,比2009年下降2.09个百分点,比2005年下降6.22个百分点。 图表 4.4 2005-2010年高职院校招生数曲线 图表 4.5 2005-2010年高职院校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数比例4.1.4. 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2

37、010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达到966.18万人。从在校生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5%、39%和16%。如下表所示:图表 4.4 2010年高职院校分区域在校生人数区域在校生数量所占比例东部地区397280045%中部地区346370039%西部地区136350016%从产业布局来看,第一产业的专业在校数生人数最少,仅占1.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5.8%和52.4%。如下表所示:图表 4.5 2010年高职院校分产业在校生人数产业在校生数比例第一产业1552501.8%第二产业402965045.8%第

38、三产业461510052.4%4.1.5. 高职院校专业分布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了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有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0%,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0%;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0%,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如下表所示:图表 4.6 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备案专业统计表 专业(点)数产业类型专业数专业点数

39、数量比例数量比例第一产业9012.0%375810.4%第二产业15020.0%545015.0%第三产业51068.0%2708974.6%总计750362974.1.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04年的初次就业率为42%,2008年达到68%,5年来每年以5个百分点的增幅持续提高。高职毕业生求职意愿强,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还能增长1015个百分点以上。2010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比初次就业率68%增长了16个百分点,显示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提升的后劲比较大。 2010年就业率与2009年同期持平,且初次就业率达70%,比2009年提高2个百分点,表

40、明我国高职教育抵抗住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抗风险能力强。4.2.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10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共有13872 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70.42 万人,比2001 年增加了412 多万人;在校生达到2238 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规划目标。4.2.1. 中职院校举办方类型图表 4.7 2010年中职院校举办方类型办学性质院校数量比例总计13872100%公办中央部门670.6%教育部门614852.4%非教育部门229519.5%民办312327.5

41、%4.2.2. 中职院校规模图表 4.8 2006年-2010年中职院校的校均规模年度院校数量校均规模(人)2006146931232200714832134020081484714062009144011524201013872164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加大布局调整、资源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有所减少,校均规模逐年增加。校均规模的提高,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率在提高,学校数量的减少,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整合度在提高。4.2.3. 中职院校招生数 6年以来,中职院校的招生总数稳步增长,在2010年增长趋缓,但与2009年首次招生数量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招生比例突破高中阶段

42、总招生数的50%。 2010年,中职院校圆满完成了830万人的招生任务,招生数达到870.42万,比2009年略有增长;比2005年增加214.76万人,增长32.75%。图表 4.9 2005-2010年中职院校招生曲线图表 4.10 2005-2010年中职院校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比例4.2.4. 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图表 4.11 2006-2010年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 图表 4.12 2005-2010年中职院校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比例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有所增加。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为2238.5万人,比2009年增加43.33万人,增长1.97%;比2005年增加63

43、8.46万人,增长39.9%。4.2.5. 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37.72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19.7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65%;技工学校毕业生数为121.34万人,就业学生数为116.7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20。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显示,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是: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05.18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7.96%;合法

44、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数为66.75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2.84%;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数为47.7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19%。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是: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33.3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42%;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18.7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42.09%;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67.5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51.49%。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是: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40.5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5.53%;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77.7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4.20%;到境外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40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0.27%。 就业

45、渠道情况是: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11.91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9.26%;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9.1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53%;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8.6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21%。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是:2010年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交通运输类,就业率高达99.19%;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为97.82%;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以上;旅游服务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其他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从毕业生数量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最多,为144.9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6.96%;其次是信息技术

46、类,毕业生数为112.5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93%;毕业生数最少的是休闲保健类专业,毕业生数为2.01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7%。4.3. 趋势判断根据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趋势判断;1、 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加,增长幅度大于高职教育;2、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均达到千万人,未来具备产业规模化的基础;3、 职业教育虽然每年的招生人数在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趋缓;4、 职业教育的高就业率持续多年,说明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还未饱和,仍有较广泛的发展空间。第5章. 职业教育模式5.1. 国际的职业教育模式5.1.1. 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实施高职高专教育中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的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学校教学由学校主管。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