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47312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24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海工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二九年二月目 录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1)(一) 淮海工学院概况(1)(二) 总体建设目标(6)二、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析(10)(一) 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10)1呼应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 (10)(1)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10)(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呼应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的积极行动(11)2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13)(1)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13)(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江苏区域经济 进一步协调发展

2、的有效途径(15)3支撑江苏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6)(1)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16)(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及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支撑江苏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17)4推进江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19)(1)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9)(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推进江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20)(二) 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特殊性(21)1区域特殊:战略发展重点与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呼唤研究生教育(21)(1)淮海工学院位于多重战略的集结点(22)(2)淮海工学院处于智力资源的贫瘠地(24)(

3、3)淮海工学院居于人才流入的困难区(26)2学科特殊:淮海工学院具有服务区域经济和沿海开发的独特优势(28)(1)综合框架能够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28)(2)工科主体能够满足苏北经济发展需要(29)(3)海洋特色能够满足江苏沿海开发需要(30) (三) 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适应性(32)1淮海工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适应国家政策导向(32)2淮海工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32)(1)学科专业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33) (2)办学实力适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要求(35)3淮海工学院培养研究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7)(

4、1)研究生就业区域呈现北少南多及本土化趋势(37)(2)淮海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具有“扎根淮海”特点(39)(3)淮海工学院培养研究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0)4连云港市政策支持适应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需求(40)(1)大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办学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41)(2)大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创建大学,申请硕士授权单位(41)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43)(一) 海洋科学学科建设规划(43)(二)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48)(三) 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53)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60)(一)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60)(二)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64)(三

5、) 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67)五、淮海工学院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70)(一) 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分析(70)(二) 建设目标(72)(三) 建设内容(72)六、附 件1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连云港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示(78)2国家20个部委组成来苏进行“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调研新闻报道(79)3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首的“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综合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建议(8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州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关于加快连云港发展的内容(83)5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加快连云港

6、建设和发展专题会议纪要的通知(苏发20074号)(85)6中共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连云港建设与发展的新闻报道(87)7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苏政发200791号)中关于加快发展连云港的内容(89)8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苏政办发200898号)相关内容(91)9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办淮海大学的报告(苏政发1984161号)(93)10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苏发改区域发20071259号)中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容(95)11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苏政发2001159号)中关于加快海洋人才培养的

7、内容(97)12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苏发改区域发20071259号)中关于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相关内容(99)13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苏政发200791号)中关于沿海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容(102)14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苏政发200558号)相关内容(104)15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年淮海大学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指示(106)16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苏发改工业发20081219号 )相关内容(108)17光明日报:为沿海开发提供教育支撑淮海工学院在苏北开发中显身手(110)18连云港产业发展规划(113)19江苏省“十一五”海洋

8、经济发展专项规划(苏发改区域发20071259号)中关于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内容(114)20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淮海工学院扩建项目用地预审意见(连国土资建200721号)(116)21连云港市人事局关于高雪松等109名同志取得2008年度“人才安置房”购房资格的通知(连人2008160号)(118)22连云港日报: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全力支持淮工做大做强(120)淮海工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一、淮海工学院概况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 淮海工学院概况历史沿革:荒滩起家,多校融合,艰苦创业,淮工人奋斗二十余载成绩斐然。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发展苏北、均衡全省高校布局,于

9、1984年在连云港市创办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淮海大学(筹),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担任筹建顾问,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等12所省内著名高校对口援建了12个本科专业。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均有4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学校1993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二十四年建设和发展,淮海工学院已经成为一所有水平、有实力、有特色、有影响的地方高校。学校目前占地面积2246亩,固定资产总值6.5亿多元,校舍面积51.6万平方米。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650

10、0多人,教职工1600多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东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设置了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等52个本科专业。近五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四海”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着力培育办学特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科建设: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已经形成日臻

11、完善。学校所设专业覆盖了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农学、法学、经济学七大学科门类。紧密联系江苏发展沿海经济、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整合力量,凝炼方向,构建了以“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为主干、以“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的相互关联、相互依靠的学科体系。每个学科都形成了若干个主攻方向明确、带头人水平较高的研究方向。其中,“海洋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门类齐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入选国

12、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专业入选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点。获8项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含立项建设)13门。新增设的海洋科学、制药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适应了沿海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队伍现状:强化培养,着力引进,注重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授、博士“双百计划”。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1人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荣获江苏省“教学名师”称号,2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4人被列为江苏省“333新

13、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其中1人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8人获得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9人被列为江苏省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9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目前,学校共有教授103人,博士142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授、博士“双百计划”。最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在光明日报发布招聘人才信息,推出了共享共用人才的新举措,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双重选择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双方共赢进行了有益探索。办学条件:加大投入,保证重点,协调发展,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力增强。

14、近两年扩征发展用地近400亩,校舍建筑面积达5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9亿元,十万元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126台套,共建海洋考察船1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列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运动场所11万平方米,2005年10月全国“十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在学校主校区体育馆成功举办,并冠名“淮海工学院杯”。图书馆纸质藏书总量128万册,电子文献资源日益丰富,拥有万方、清华镜像站、Elsevier、Springer link、VIP、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电子期刊上万种,建成了江苏省唯一的高等教育海洋与核能文献中心。数字化校园初具规模

15、。人才培养:服务地方,面向基层,适应一线,“上手快、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学校根据教学型应用性本科大学的定位,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本领。2007年4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结论为优秀,由于新建专业数较多,虽经教育厅等多方努力,最终评估等级为良好。近五年,学生中共有469人次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2008年,学生作品在江苏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铜奖。2003年以来,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一半以上毕业生在苏北就业创业。据统

16、计,已有8000余名淮海工学院校友投身当地海洋管理、港口建设、海洋渔业等涉海领域,为江苏“海上苏东”战略的实施和“海上连云港”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连云港地区录取的学生占学校年招生计划不到1/10,但本地每年新增本科人才中有1/6来自淮海工学院。2003年至今,有225名应届毕业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在西部山川和苏北平原奉献青春,1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近几年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2008年达到287人,占毕业生人数的8.56%,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保持领先。科学研究:创建平台,促进合作,拓展空间,学科水平和

17、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学校刚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公示)。重大平台建设每年都有进展,2004年投入1000万元建起了江苏省第一个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2005年“海洋生物学”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与江苏省海事局联合共建了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2007年总投资2亿元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落户淮海工学院,已获得省政府科技经费资助1200多万元,并与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等合作建立多个科研平台。2008年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共建了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此外还于2007年牵头组建了省内第一家市级高校社会科学联合会。重大课题申报取得明显进展,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获

18、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各1个;“863”项目子课题2个、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子课题1个。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17个,省级项目137个,在研经费总量达3381万元。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共6项,其中第一主持单位5项;获其他科技奖26项,其中第一主持单位25项。近五年共发表论文5291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480篇,CSSCI收录165篇;2篇论文分别在世界权威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会誌和英国皇家学会杂志材料化学上发表。近五年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另有30项进入实审公开阶段。社会服务:校企合作,校乡联手,校地交流,社会服务全面推开硕果累累。学校积极参与连云港市

19、“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1名教授被评为科技贡献一等奖,获得“十年感动港城十佳人物”荣誉称号,连续八年的扶贫工作得到省扶贫办的高度评价。每年都与连云港市政府共同举办校企合作会议,共同出资250万元成立“校企合作基金”,推动地方产业技术进步,推动技术合作和转让。“基于3S技术的城市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成果,为连云港城市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成果在江苏沿海大面积推广,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广泛开展技术、人才培训,与市科技局合作,共建“连云港市CAD中心”等多个新技术推广中心;与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共建连云港电信大学

20、,至今累计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5200余人次;作为全省干部培训创新举措,2008年与连云港市委组织部联合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基地。高级工程师陈忆凤以3万元起步,投资创办江苏天福莱饲料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不添加任何抗生素和化学粘结剂的鱼虾蟹系列安全生态水产饲料,在国内领先构建“鲜活水产品绿色供应链”,公司2008年产值达到1.5亿元。2008年她被评为江苏全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办学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特色优势,助推学校办学层次跃迁提升。学校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连接点,处于陇海兰新经济带东起点,居于江苏沿海、沿东陇海线交叉点。党的十七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

21、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连云港地理区位有优势,要好好发展。2007年元旦期间,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时指出,连云港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建设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2007年3月1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决定,举全省之力,使连云港成为振兴苏北的龙头、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同年4月,江苏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决定,沿海开发重中之重是连云港,连云港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之间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连云港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为学校创造了在全省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淮海工学院海洋科学等5个主干学科多年依托专业建设而生长形成,和地方产业发展具

22、有高度的契合性。面对江苏海洋经济提速发展和连云港战略地位提升的历史机遇,学校实施“四海”战略,强力打造海洋品牌。海洋特色创建获得省、市政府和教育厅、科技厅、海洋局、江苏海事局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海洋生物技术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等重大海洋科研平台落户我院。拥有了海洋调查考察船、海洋重要生物资源基因图谱、海洋生物标本库、海洋藻类活体库等基础条件。新设了海洋管理、海洋技术等8个涉海专业,海洋人才培养已具规模。与全国地方海洋类高校相比,淮海工学院的教师队伍

23、整体水平和科研实力毫不逊色。这些工作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将来培养应用性研究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二) 总体建设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局,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发展重点和目标,坚持“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发展战略,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基本方向,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物质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思想文化建设为灵魂,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以扩大交流合作为动力,提高办学质量,跃升办学层次,凝炼办学特色,锻造办学品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2.发展

24、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应用结合,学术水平和道德境界双馨的人才队伍。搭建一批学科融合、特色鲜明的开放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承担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掌握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培养一批扎根苏北,甘于奉献,技术水平切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能引领地方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发展内涵,打造特色,强化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到2011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的授权学科全部通过验收。3.主要指标到2011年,建设发展的

25、主要指标达到如下标准:(1)学科、专业 本科专业数55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8000人; 省级以上品牌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10个;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争取省级重点学科1个(均为二级学科); 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省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 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2个; 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 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2)科学研究三年内: 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计划项目80项; 获省部级及以上奖10项; SCI、EI、ISTP收录300篇以上; 专著30部; 发明专利有明显增长; 科研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效益实现倍增。(3)师资队伍 总量目标:依据学校整体发展规模

26、,稳步提高师资队伍数量。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60左右,生师比171左右; 结构目标:实现教师队伍职务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均衡化、学历结构高层化、学缘结构多元化;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0%左右,其中教授150人左右,副教授400人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其中,博士200人以上。 学术梯队建设目标:在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平台,引进和培养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7名,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40名,带动我院一批重点建设学科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重点培育和建设46个高水平学术团队。培

27、养和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学者群体,培育和加强特色学科,促进学科发展。(4)教科仪器设备实验室设置及分布合理,实验设备能满足学科和专业建设及发展要求。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量达2亿元。(5)基础设施在基本办学条件方面,完成苍梧校区北部征地工作,完成墟沟校区置换工作,学校占地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苍梧校区达1800亩,校舍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2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达到140万册。二、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特殊性和适应性分析(一) 淮海工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必要性1.呼应连云港进入国家

28、战略层面的需要(1) 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连云港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脐部、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在我国经济地理上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连云港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连云港,因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引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其发展已经进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党的十七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连云港的位置重要,是涉及全局的问题。连云港的建设不仅要看到周围几个省,中亚国家也关注欧亚大陆桥。”2007年初,温家宝总理亲临连云港

29、视察时强调:“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是连接南北、沟通中西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附件1)。 为落实中央领导讲话精神,2008年8月,由国家20个部委组成的“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调研组来江苏调研。调研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说:“推进江苏沿海开发不是战术行动,也不是战役行动,而是战略行动,连云港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附件2)。此前,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首的“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综合开发战略研究”课题组,对连云港的开发建设也给予高度重视。课题组建议,通过连云港的快速发展,在上海和青岛之间崛起

30、一座特大型海港中心城市,从而更好地服务苏北、服务沿东陇海线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附件3)。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州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连云港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北翼地位及其在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的重要作用在意见中得到确认(附件4)。近两年,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连云港的发展。2007年3月1日,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快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会议决定,要举全省之力,使连云港成为振兴苏北的龙头、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附件5)。在这次会议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

31、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要抓住连云港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历史性机遇,把连云港建设成为现代化东方大港、国际性海滨城市、临港新型工业基地。时任江苏省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指出,加快连云港发展,事关苏北的振兴,事关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附件6)。同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快连云港建设(附件7)。一年多来,省级机关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定,采取多项措施支持连云港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推动连云港发展的整体合力。从总体上看,继当年被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后,连云港的发展又一次进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层面,一个目光聚焦、政策聚集、力量聚合的

32、新局面正在形成,连云港正在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呼应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积极行动人才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为经济学家所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开始确立人力资本的观念。20 世纪50 年代以后,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建立起了人力资本理论。纵观二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物质资源的短缺,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落后向发达的跃进;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储量不足,则虽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崛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在为越

33、来越多国家或地区成功发展经验所证实。面对这一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都在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的同时,优先抢占人才的制高点。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连云港,正处于产业升级、经济提速和城市崛起的重要关口。随着各项利好政策效应的放大,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强,资本等发展要素正加速向这一地区集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内外产业正加速向这一地区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并重,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启示连云港,要推动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好连接南北、沟通中西的区域经济纽带作用,必须推动实现“三大转变”,即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

34、变,资源依托向科技依托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而要完成“三大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强力支撑和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御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产业转移经济空心化现象,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历史经验表明,区域发展地位的每一次提升,都需要通过发展相应层次的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1984年国家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确立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随即启动了这些城市的大学建设。当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连云港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因是为了主动呼应连云港作为

35、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求。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发展,14个沿海开放城市同期兴办的高等学校,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人才贡献,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校随着本地城市地位的崛起,较早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8座城市的高校已经获得了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4座城市的高校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只有连云港和北海两市在研究生培养布点上为空白。淮海工学院作为连云港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为本地及周边城市发展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本科层次人才,对连云港的改革开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连云港发展再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国家和江苏很有必要把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问题摆到和当年

36、创办淮海大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将淮海工学院立项规划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通过提升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层次,为当地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2.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1)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自1994年我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2001年苏北区域发展座谈会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包括加强南北合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在内的一系列促进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缩小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发

37、生深刻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北差距开始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数据表明,最近几年,苏北5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个南北协调发展的迹象开始在江苏出现。2003年7月24日,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宏伟构想和崭新目标,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交给江苏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江苏新世纪初发展的总定位、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虽然最近几年江苏南北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由于苏北地区过去基础薄弱、基数较小,人均经济指标在追赶全

38、国平均水平和江苏平均水平、进而在全国进入率先行列,仍然面临巨大压力。这正是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没有苏北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江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苏北地区发展,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2008年9月27日,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召开了第六次会议。随后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提出了包括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重点开发区平台建设、支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土地利用优惠政策、降低出口退税负担比例、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帮助改善民生、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实行全面小康推进奖励等十项

39、政策措施(附件8)。意见突出了支持苏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苏北地区开发区平台建设、特别是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推进。这将使苏北产业集聚和工业化进程提速,为苏北振兴增添新的动力。意见提出,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苏北新型工业化,将苏北列为全省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重点地区,对符合新能源产业要的项目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全额补贴或适当补助。这些新政策将有助于促使苏北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后发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振兴之路。随着这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一个加快苏北振兴的建设发展新高潮很快就要到来。(2)在淮海

40、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促进江苏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苏北的教育特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不久,省委省政府就针对已经开始出现的江苏南北发展差距,采取积极措施,力图通过加快发展苏北高等教育来促进苏北发展。1984年决定在苏北的连云港创办淮海大学,组织省内12所著名大学对口援建淮海大学,培养苏北急需的本科层次人才,这才有了今天的淮海工学院(附件9)。从那以后,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坚持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包括苏北地区在内的全省本科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化。世纪之交,盐城、淮阴、徐州三市具有多年专科教育的高校陆续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1999年前宿迁

41、市是全省唯一没有高校的地级市。2002年6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教育厅的具体推动下,在兄弟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宿迁学院成功创办。学校坚持走“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合作办学、公办民营”的特色办学之路,办学仅仅三年,就成为一所万人大学。这些说明,只要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先导作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超常规发展,也一定能在推动本地区跨越发展、超常规发展,促进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不负重托,大有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江苏“两个率先”战略向纵深推进,苏北进一步发展振兴问题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也预示着苏北高等教

42、育将要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年苏北第一所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淮海工学院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以加快振兴苏北为己任,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兴校育人,向苏北和全省各个领域输送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在苏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为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在促进宏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都有加快发展的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进一步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欠发达地区瞄准战略定位要有更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要有更高技术,这就必然要

43、求本地区发展高等教育要有更高层次。当年在连云港创办淮海大学的正确决策和随后带来的积极成效说明,在区域发展形势更紧迫、发展任务更艰巨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通过提升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层次,发展研究生教育,使其在促进江苏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3.支撑江苏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潜力巨大江苏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在全国位居第四。199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战略以来,沿海市县发挥区位优势,切实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态势良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97.84亿元增到2007年的12

44、10亿元,增长了12.36倍,年均增长22.42%,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地区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11.57%。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比例从1996年的71:18:11调整到2005年的29:54:17,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迅速,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海洋产业初步形成。海洋产业对沿海市县经济发展贡献率高达15.21%,远远高出同期全国海洋产业对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回归分析表明,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将推动全省GDP增长7.3%,江苏省海洋产业每增长1%,全省GDP将增长59.75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

45、为区域经济名副其实的重要增长极。随着2007年4月江苏省沿海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再一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11月印发的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7%以上,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左右,跨入海洋经济强省的行列。预计到202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12%”(附件10)。可以预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推动未来江苏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在淮海工学院发展研究生教育及在此基础上创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支撑江苏海洋经济快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