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命的自控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命的自控工程.docx(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的生命自控工程 天津师范大学 辛犁洲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二零零七年一月修改稿本文目录内容提要关键词 第一部分 中华性命学简史及其本义一 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 1 黄帝四经 :三个贡献(1) 万物依“一”道而生(2) “有”乃“阴-阳”结构(3) 万物皆有性命2 道德经 :两个贡献(1) 道:“无-有(太)”镶嵌结构(2) 修道:出生入死,损益有则3 孔子:“性命”即人的生命结构(二)小结:五个要点二 “孟、荀”人性公案(一)“公案”简述(二)孟、荀人性论的共同逻辑起点(三)孟子的人生命观 1 孟子的“性命”说 2 “命” :后天必然 3 人生
2、命的内容与动力 4 对生命的态度:存心养性 5 孟子的两个不成熟 6 孟子“性命”观简式(四)荀子的人生命观 1 荀子的“性伪”说 2 人皆可“伪” :超越“先知先觉” 3 唯“积”而成 4 “性伪”机理:“气生知心义”结构功能 5 荀子的人生命观(五)“孟、荀”人性公案的整合 1 再问“人性善恶”几个为什么 2 区分两个问题:人性界定与人性价值评价 3 荀子论善恶机理与性伪矛盾:“生-知”结构 4道义壮性论与心义统性论:异曲同工 5 性命即“内-外”结构运动 6 荀子的人生命观(六)结语 1 孟、荀的共同基础 2 荀子后起立辨的贡献三 周易大传、黄帝内经和礼记 :框廓蓝图 (一)周易大传三底
3、蕴 1 三极之道乃“阴-阳”一大道 2 “性命”之学:穷理尽性,正性命,通黄中 3 文明以止,化成天下 4 三个框廓作用 (二)黄帝内经两个贡献 1 进一步丰满“人” 2 揭示精髓:“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礼记的两点补充 1 “性命”修行与人的教化本一事 2 “性命”修行具有阶段性四 成熟标志:周易参同契(一) 框定“性命”内涵(二) 性命修行理论体系化 1 性命学的理论根据 2 性命双修的内容 3实践操作的关键诀窍 4 理想境界:“宗祖”而和天 5警戒普遍性偏邪五 性命学本义(一) 性命内涵揭示了人生命三层矛盾 1 “性”乃人生命中先天自组织力 2 “命”乃先天生命力与后天际遇惯性表达 3
4、 性、命的连用与分用 4 “生命”与“性命” 5 人性命(生命)的三层次矛盾运动(二) 性命学的实质贡献(三) 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第二部分 中华性命学的三个理论根基六 根基1: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1 两种内驱力(1) 内驱力1:生存欲求(gene:DNA)(2) 内驱力2:认知探究欲求(meme:?)(3) 内驱力耦合体(meme:?/gene:DNA)2 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及其说明(1) 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2) 示意图的注释(3) 对认知探究内驱力的七点说明(4) 生存内驱力与认知探究内驱力的比较3 小结:人生命内驱力结构运动内容七 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1 人生命动力2 人
5、生命动力体系(1) 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2) 示意图的说明3 人生命动力结构观念的几个要点(1) 动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2) 动力体系:多重虚实结构(3) 动力表征:三流汇换中的行为和精神(4) 人行为的历史方向4 小结:人生命动力结构运动内容八 根基3:精神归根论1 精神本义文献考 (1)黄帝内经 :精神即生命自组织表征性现象 (2)金宝内炼丹诀 :元神、欲神 (3)真诠 :元神、思虑神 (4)清静妙经纂图解注 :元神、识神 (5)脉望 :阴神、阳神 (6)乐育堂语录、脉望 :元神先天,主宰生命2 文献考察小结(1) 诸“神”归位(2) “元精”自性即元神(3) 欲神即“元精”自性的后天
6、展开(4) “元精”自性与欲神的关系(5) 精神的构成3 精神与三我论(1) 段正元的三我论(2) 精神结构、三我论的矛盾运动内容现代描述(3) 示意表的认识要点5 精神归根之路 (1)黄帝内经 :精神内守 (2)易经系辞 :无思无为,感而遂通(3)史蒂芬霍金认为“虚时间”是真实时间:现代科学的归根征兆(4)小结: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 性命运动三规律和应用范例九 性命学三条规律和目标1 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2 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3 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4 目标:实现生命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十 应用范例1 内圣动力学(1)儒家八目(2)礼记礼运 :大同世界(3)礼记大学 :前
7、提与提纲2 内守保健学(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基本原则(2) 恬淡虚无:前提与任务(3) 真气从之:生命信息流的感受(4) 精神内守:五步入门法(5) 病安从来:绿色保健效应(6) 炼习作业参考文献与注释图表目录图表1-1 道:“无-太”镶嵌结构及对应知识示意图图表2-1 “心义”结构示意图图表2-2 荀子生命观示意图图表5-1 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示意图图表5-2 人生命的核心矛盾运动示意图图表6-1 人生命内驱力结构示意图图表6-2 文化结构表图表7-1 人生命动力体系示意图图表8-1 精神结构和“三我”矛盾运动内容描述表图表10-1 性命修持阶段、重要环节的水平状态及其HR价值简
8、示表图表10-2 “精神内守”体位要穴示意图简式目录 简式2-1 孟子的“性命观”简式 简式2-2 “心义”功能结构简式简式2-3 荀子的“人生命观”简式简式2-4 孟、荀“人生命观”对比简式简式2-5 孟、荀治世主张对比简式简式4-1 舒眉(无心)定睛无息简式简式5-1 “性命”的先、后天结构简式简式5-2 广义与狭义生命对比简式简式7-1 人的一般特征简式简式8-1 精神结构简式人的生命自控工程天津师范大学 辛犁洲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在现代条件下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华传统性命学这个问题,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中华性命学从开创、奠基到成熟的简史。第二部分,性命学的三个理论根基,其中根
9、基1:人生命内驱力矛盾运动;根基2:人生命动力结构体系及其运动;根基3:精神结构论。第三部分,性命运动三规律与性命学范例,三条规律是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和本能结构耦合认知制导律;指出性命学的目标是超越生命局限;提出性命学的三个范例为内圣动力学、内守保健学和潜智开发学,重点介绍了内守保健学。在上述论述中提出以下主要观点:第一,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息科学和技术,它以对生命内在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道为万物母”的古典哲学实践化为生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第二,中华性命学揭示了,人生命内驱力的结构及其
10、矛盾运动的内容,即人的生存欲求与认知探究欲求两种本能的内在耦合矛盾运动,形成本能耦合内驱力,推动生命活动。在本能内驱耦合过程中,要坚持认知制导律。第三,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生命的动力结构体系,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即先天内源、后天外源生命信息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性运动,还包括生命内驱耦合力与环境耦合体之间的结构性运动。其实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三流汇换”,其中生命自组织信息流具有调控物质流、能量流的方向、性质和强度的制导决定作用。第四,中华性命学还揭示了,人的精神,就是人在三流汇换中躯体各功能系统的活动外化于体征的现象,分为元神(阳)和欲神(阴),欲神又有显与隐的区分;精神结构,
11、就是各功能系统及其外化体征现象的内在结构性关联。清末民初大儒之一段正元的三我论中的一我和二我都属于欲神,其一我是显性表达,二我是欲神的隐性存在,即人的先天遗传本能,三我是人的精神之根元神,即生命形成当初和复杂性进化台阶形成之时,由“不知其然而然”的大自然造化的生命信息功能(信息程序)。在实际中,并没有三个“我”,“我”只有一个,但一个“我”的精神结构有三层而已。第五,本文归纳了中华性命学提出的人生命运动的三条规律:其一,以内环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生命信息协调平衡律,即以先天内源信息系统与后天外源信息系统之间信息谐调平衡为基础的内、外环境平衡律即Nmeme:?s/Bgene:DNAH内、外谐
12、调平衡律。其二,在后天生活条件下先、后天信息功能系统矛盾中,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最容易被阻损,因而保持先天内源信息功能系统畅通第一重要,称为先天信息功能系统畅通律即Bgene:DNAH经络信息系统畅通律;其三,内驱力耦合悟知制导律即人的两种本能协同互补中的认知制导律;中华性命学的目标,是实现生命的自组织,超越生命局限,提高生命境界。关键词 性命学 人生命内驱力 人生命动力结构 人生命运动三规律 内守保健学 人的生命自控工程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中华性命学,是中华人学26中关于人生命矛盾运动的古典生命信息科学技术,是中华人学的精髓。它以对人生命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揭示为根基,把中国“道为万物母”的古典
13、哲学实践化为生命信息科学,并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技术。 第一部分 中华性命学成熟简史及其本义一 性命学前提:黄、老、孔的开创工作(一)道乃“无-太”镶嵌结构,为万物母“性命”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构。生命从何来,又终归何处?这是讨论“性命”问题的前提,黄老以及其后的孔子相继对此作出明确论述,成为中华性命学得以建立的基础性前提。1 黄帝四经:三个贡献 (1)万物依“一”道而生长沙马王堆出土之黄帝四经论述了“道”的特点和功用,并提出万物依“一”即“道”而生的论断。黄帝四经经前道曰:“道有原而无端,用这实,弗用者。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40,69在称中又曰:“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知;其已来也,如
14、之。” 40,76在经法论再曰:“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意曰:循环往复,是天道本性。与道德经所作“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和“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描述相似。可概曰:道有源有应而无端。道有源泉、能因应化生万物,但因其循环不已而无法把握它的开端点。黄帝四经道原又曰:“亙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亙一为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已。万物莫已,古无有刑(形),大迥无名。天弗能复,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蛟蟯。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
15、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不可察,深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蛟行蟯动,戴根之徒,皆取生。” 40,088这段话的大意是:在时间开始的远古当初,“通”和最初的虚空是合一的,没有分别和动变,弥散整个时空,无边际,无始终,无昼夜,充满神奇微妙,精巧安排不拥挤,古无止境。万物无不依赖它,但它从来就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它大得天遮不住,地装不下。它能小到不能比它再小,却又能大到不能比它再大;它能充满四海之内,又能包容四海于其内。它在阴湿处不会腐烂,在阳焰处也不会烧焦,它一直这样不毁不灭,但却能适生于直行和蠕行
16、,因此鸟得到它而能飞行,鱼得到它而能游动,兽得到它而能奔跑。万物得之而生,万事得之而成。人人依赖它,却不知其名称;人人都用它,却都未见过其形态。一,是“上道”的名号;虚空,是它的住所;无,是它的本来品性;和于万物,是它的功用。所以,高远的上道,因其高远而无法察看,其深奥也无法测度,显露时不好给它个具体名称,扩散时也不好描述它的形态,任何谁和东西都不能号令它。天地、阴阳、日月、四时、星辰、大气、虫类、植物,都依赖它获得生命。总之,道的特点是虚无,有源有应而无端,其功用在化生万物。(2)“有”乃“阴-阳”结构黄帝四经提出“有”即万物,乃“阴-阳”结构的论断。在经观中曰:“黄帝曰:为一囷(同今“圈”
17、 )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因以为常,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行法循牝牡,牝牡相求,会刚与柔。刚柔相成,牝牡若刑(形)。下会于地,上会于天。得天之微”40,43-44意思是:天地未出现时是一团混沌,没有昼夜晦明交替,因此也没有阴阳,我也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状态。后来,混沌分化为阴阳两极,进而化为四时,并以此作为常则而因循之,效法日月的光耀公行爵赏,仿照日月亏损薄食隐遁刑杀。阴阳相互匹配,阳刚与阴柔亦相因相成,乃有万物雌雄。阳刚与阴柔在下和会于地,在上和会于天。懂得了隐微不显的天道我们必须注意这种“阴-阳”结构,如经法论曰:“天执一,明【三,定
18、】二,建八正”40,28体系中的结构,即是在天执掌一道,显示日月星三光,确定南北、日月、阴阳两极,循之而定八方位和八节令体系中的结构。其中的“二”即“阴-阳” ,它既是“一道”由“无”转化为“三”即有形的日、月、星之后一切实在的概括归纳,又是以其粘连伴随互补关系所确的八方位和八节令时空体系的组构准则;既是“一道”即“无-有”结构运动中“无中生有”的起始,也是“道生一”的“一”即一种结构运动;还是老子所谓“二生三”所依据的“二” ,即这种结构内必由阴阳两种信码扭结而成 。总之,它生于“无” ,而又肇生万物。如经法论再曰:“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位),
19、而【内?】外有处。天【建八正以行七法】。”40,28又为上述意思补充说:显示日月星三光,是为了确定阴阳两极;因此使四个季节和运动方位变化的确定有了根据,而处事内外有则。根据今天的知识,可以把“日月星”理解为“日-地”系统。因此可概言之,所谓阴阳,是以日地宇宙系统里阳之向背、昼夜晦明、月之盈亏,以及四时循环中向背、明晦、生杀两种变化之间粘联伴随互补的直观现象为参照基准,用(-)、()两个符号代表粘联伴随互补的双方,揭示系统事物的最一般信息结构模式。其中(-)、()分别代表阴与阳,是系统中粘联伴随互补的两种信码。所以,阴、阳在事实上是一种信息结构,可以表示成“阴-阳”或“(-)()” 。黄帝四经遵
20、循上述阴阳基本含义,又在称中将其推广于人伦范围曰:“凡论必以阴阳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者阳者(而)屈者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取(娶)妇姓(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于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黑(默)阴。予阳受阴。诸阳者法天诸阴者法地”40,82-83这种取象比类式的推广,更加明确地表示和肯定:“阴-阳”只有在作为信息结构的情况下,才具有这样广泛适用的品质。(3)万物皆有性命黄帝四经经法论:“极而【反】者,天之生(性)也;必者,天之命
21、也;者,天之所以为物命也。”40,28其意为:极而反循是天道自然本性,而“命”则指万物后天之必然;(天道自然决定后天必然),所以天为物之命。人生命中既有性即先天自然因素,又有后天必然因素,两者关联成一体。2 道德经 :两个贡献(1)“道”是“无-有(太)”镶嵌结构道德经提出“道”是“无-有”或“无-太”镶嵌结构的论断。第一章曰:“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二章曰:“故有无相生。”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13-14、9 第四十二章描述这种镶嵌结构及其生万物运动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2、冲气以为和。”11,20意思说:“道生一” ,是指“无-有”结构即“道”中镶嵌着一种“阴-阳”结构,或谓“无-有”含太极;“一生二” ,是指这种太极结构中扭结着阴阳两种信息元码,可谓一含二;“二生三” ,是指阴阳和合必有新生成物,可谓二合而必生三;“三生万物” ,是指如此生生无穷成就万物,可谓三即生生不息,创天地,成万物。总起来是:道包含着一种太极结构,这种结构中扭结着两种信息元码,两者和而必有新生,生生不息乃致无穷。吸收已有相关科学常识,作图表1-1“道:无-太镶嵌结构及对应知识示意图”如下:附对该图作如下补充说明:其一,图中“A B C D E”代表“有”的运动中,事物复杂性从“物质能量粒
23、子、信息事件(A)”经过“化学事件(B)” 、“基因组事件(C)” 、“人的气生知心义结构运动(D)” 和“器物社会运动(E)”不断增强且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进化方向。其二,“示意图”描述“道”是“无-有(太)”信息镶嵌结构。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无-有”结构中的“无”和“有”本来就是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概念,是涵盖一切实在的符号,是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其次,“有”展开后的“阴-阳”也是涵盖一切“有”范畴内实在的符号,更直接地表现为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而“阴-阳”结构又涵容着对应的多种形态的粘连伴随互补关联统一体。正因为“阴-阳”结构对应于物质、能量运动形态具有普适性,显示出它的信息属性
24、,我们才也把它看作一种信息结构。就是说,它不是一个阴加上一个阳;而是双方在“粘连伴随,循环消长,和合而生”变化着的信息序列,即用“两仪、四象、八卦、八重卦”的“象”形态所描述的信息序列。总之,“阴-阳”结构也是信息结构。再次因为,“无-有”中套嵌着“阴-阳” ,而“阴-阳”中许多具体的“粘连伴随,循环消长,和合而生”变化着的信息序列。故概括说,“道”是“无-有(太)”信息镶嵌结构。它显然具备当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宇宙一般实在”应具备的条件,至少可成为这种实在的理论雏形。其三,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所谓的信息,是指具有意义的阈值信号体系;而意义,就是由凝结为阈值信号体系所组控但尚未展开的物质、能量、
25、生命程序。或者说,信息是组控尚未展开的物质、能量、生命程序的阈值信号体系。比如电脑上的键盘或桌面、菜单上的符号,你点击它之前它作某种信息符码存在,当点击之后就展现为电能驱动下一系列由阈值信号控制释放的或文字或图象或其它形式的序列,即程序。因此,在这里信息具有虚、隐、控制的特性,相对信息的物质和能量则具有实、显、被控制的特性。其四,“有-无” 结构的终极动力,是宇宙自组织活力;其现实动力,是“阴-阳”太极机制,即“阴-阳”之“粘连伴随,循环消长,和而生生”运动。其五,来自三个方面的事情使我们又增加理由相信,中华传统文化把宇宙包括生命在内的万物起源和终结归于信息结构“道” ,是人类智者中最富深邃智
26、者的洞见。首先,2003年8月以色列人文科学院院士、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Jacob D.Bekenstein在美国科学人发表题为世界是一张全息图说:“如果问别人物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他很可能告诉你是物质和能量。但只要我们学过一点工程、生物和物理的话,就知道信息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说:“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的进展告诉我们,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相关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宇宙也许并不是一个我们所认为的三维空间,它很有可能是某种写在二维表面上的全息图形。”因为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家Lee Smolin同样提出:“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场,甚至不是时空,而应该
27、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48,46-53其次,物理学面对“物质终极存在”困惑,即“标准模型”并不够标准、弦论 “版本太多”的难题、“夸克禁闭”无法解决和“暗”存在至今“黑暗”诸多困难纠缠不休的局面,不少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科学家支招儿:早在上个世纪末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针对“夸克禁闭”现象,提出“复合时空”理论,又于2005年出版专著量子力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时空结构52。其后,于2002年中国浙江资深学者王介南先生根据自己对“阴-阳”结构研究的心得,著文“洛书”矩阵将推动超弦理论第四次革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讲座讲演稿)指出:“笔者发现这一理论(超弦)的数学框架10维空间转动对称群SO(1
28、0)=1010=14554的实质,就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洛书和河图,为洛书之数1-9九个自然数的相加之和45;与河图之数1-10十个自然数相加之和55。而10045=55个对称组合中,有一个合变成它自己,所以方程式为SO(10)=1010=14554。”而我们“根据粒子/反粒子彼此碰撞互相湮灭化为光子的原理:55个粒子与45个反粒子互相碰撞结果,只剩下10个粒子,90的粒子成了暗物质。说明暗物质一定存在,而且占宇宙物质总量的90。这是我们从洛书、河图两个不对称但相容的数学模式推导而出的论断。”因此“深信洛书和八卦有巨大的数学创造力。”能够帮助物理学度过“物质终极存在”困惑。49,189-216 几
29、乎与王介南先生同时,天津理工大学王洪吉副教授在研究了八元数代数运用于物理学的若干问题,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的同时意外发现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与数学物理中若干内容具有对应性,他八卦数学物理原理的著述中说:“阴和阳爻的符号就是数学中的虚数单位和实数单位1的符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就是实数域、复数域、四元数体和八元数代数。生就是数学中的扩张和超越扩张。太极图是用来说明八元数的性质的示意图。太极图的两条鱼是人的半圈着的两只手,一左一右,鱼头是手与手腕相连的部分,鱼尾是手的指尖部分。两只鱼眼是手的大拇指的指向,黑色和白色相当于物理学中的符号和,表示左
30、旋性和右旋性。”51,又经过苦心研究,终于他得到一个简单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并称道:“关于宏观和微观以及粒子性和波动性规律的力学、电磁学、引力和量子力学的理论都可以由这个方程来描述。”还富有信心地说:“它不仅统一了力学、电磁学、引力和量子力学,自动满足狭义相对论协变性的要求,而且还解决了物理理论中一系列重要的基本问题,如:经典电磁场理论中的规范任意性、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关系、单光子干涉的解释、量子力学中的非定域问题、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超导体中的费米子配对机制、左旋性与右旋性问题、磁荷问题多刚体力学理论的简化问题等它是把引力、电磁、强和弱相互作用等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的基础。”51,、于是,
31、以专著八卦数学物理原理为题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还在1994年秋,当时担任高等学校数学物理方法研究会主任的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梁昆淼评价说:“物理规律的八元数表述是王洪吉老师的独创,适当定义八元数的规则,就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用统一的形式表达出来。此种表达形式简单,运算简便,且能够满足狭义相对论的协变要求,是很有意义的。” 51,笔者的好友、著名的“标准的欧弥伽微积分学”亦或“标准的无穷小微积分”数学家、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黄乘规先生认为:王洪吉努力作出的结果,是可以和一次诺贝尔奖等观的贡献。笔者又一好友、著名的传统文化与古天文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定理先生则评价说:“崔
32、君达和王洪吉二位先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最终可能会殊途而同归”共同作出贡献。54再次,有更干脆的学者如美国河洛易理念书院创办人、美籍华裔焦蔚芳博士,为精力集中于周易文化的研究,竟毅然决然约提前了10年时间退休而投入他自青年时代就潜心关注的易周之中,焦先生对这使他拿到的退休金只有正常退休者的一半都不到,而后靠出租自己一半住房补贴日常生活费用的结果竟全然不顾;不仅如此,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了周易研究的需要,又毅然决定自费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此间专门拜访了世界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博士。他依据河图、洛书原理,分别于1995、2001年出版了专著周易宇宙代数学51和周
33、易宇宙物理学,在后一本著述中提出“太极基本粒子”和“宇宙太极统一场”学说50,65-95。最后,在结束补充说明时不能不指出:上述崔君达、王洪吉、焦蔚芳三位先生是在从事物理或与物理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达到适当深度时,可能由于凝结在他们心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养育的灵感,使他们走向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大道,即“无-有-阴-阳”镶嵌信息结构理论学说,再反观当代物理学前沿困惑而有了新发现;而以色列和加拿大科学家Jacob D.Bekenstein和Lee Smolin是在当代物理学前沿困惑问题上,至少我们现在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激活了他们的“信息灵感” ,作出了物理学的“最终理论考虑的不是场,甚至不是时空,而应
34、该是物理过程之间的信息交换”的科学判断,而这种判断恰恰与中国大道即“无-有-阴-阳”镶嵌信息结构理论学说暗道相通。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圣们发现并描述的包括宇宙起源和归宿的终极原理,直到今天我们才贴近和开始理解,难道不是人类智者中最富深邃智者的洞见吗?其六,“人的科学”对人生命结构的描述发展到今天,如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说:一切现实问题都使我们知道,“中心问题是一个关于人的政策问题;但是没有关于人的理论就没有关于人的政策,而现在我们还没有关于人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称为“新科学” ,认为“新科学,或者说大自然的普遍科学,应该建立在物理和生命之间、熵和负熵之间、微观物理的复杂性(波粒二象的模糊
35、性、测不准原理)和生物科学的复杂性之间的联系。他还应该建立在生物和人类、负熵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联系,因为人类是典型的负熵存在。” 55,189、188但是,他在寻找这种“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来把握对象的认识方法的时候,我总是自然地感到与中国的注重联系、变动和转化的思想相沟通。”他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贴切的“道” ,他说:“我引用了道德经中称呼道所用的谷神一词以宣扬道的吸纳百川的精神,这难道纯属偶然吗?当我从旨在把分离的东西联系起来的复杂性原则出发来定义方法一词时,我讲到在西方语言中该词的最初含义意味着行进,同时我又一次提及东方的道具有道路的意思并是统一阴和阳的原则,这难道纯属偶然吗?” 55
36、,2 、1很显然,今天西方思想家想建立横跨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领域的“普遍科学”即“人的理论”时,苦于寻找合适的方法而现在才走近“道” 。与Jacob D.Bekenstein和Lee Smolin一样,只不过埃德加莫兰是从当代哲学探索的前沿上也走向“道” 。我们这个“示意图”明白地标出在距今约两千年中华性命学初步成熟的时候,中国的古代圣人早就从“道”出发框画出了“人”的生命观范畴。其内容,本文在后面的“中国古典生命科学的生命观”中将作出笔者理解基础上的具体描述。难道这对我们没有鼓舞吗?(2)修道:出生入死,损益有则道德经还提出合于道的修行原则:出生入死,损益有则。曰:“出生入死善摄生(而)无
37、死地”又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概而言之,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欲不欲,学不学” 。还提出一些具体方法如:“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和“知雄守雌” 、“抱一守中” 、“知白守黑” 、“致虚极,守静笃” 、“专气致柔能婴儿”11,22、27、28、24、15、9、7等。3 孔子:“性命”即人的生命结构孔子在继承黄老道为万物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生命的结构即“性命”问题。如他坚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848、853在此基础上,针对人生
38、命同源于“道”但后天行为表现却迥然有别的普遍现象解释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863这里的“性”即指人先天本性,非后天人为而人人相近的天赋本能;“习”显然指人在后天生命活动中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必然训养成的行为习惯,也就是人本有个性差别的先天本能对后天不同环境适应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万花筒般相去甚远的生命现象。 这个“习”字中,含有两种意义,一是必然: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躯体身心及其出生条件如父母、家庭、社会、时代等,自己的出生是人类“父母人为链”的自然而然结果,就是说人生命体自身及其后天环境际遇两个方面都有必然性;前者表现为人生命体的本能(生存欲求与认知探究欲求),后者即
39、生命体出生后的环境际遇。二是主体的选择:这是指每个人成熟为具有自主选择能力的社会分子后,后天生命活动中如何选择自己的活动原则、方向、方式和强度的自主意愿;这种意愿的原始动力出自人的先天本能必然,但其变成后天现实生命活动力量,是经过本能与后天环境条件之间反反复复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变化不定。孔子针对生命中这种必然中的自主选择矛盾,提出的解决原则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1,866就是说,不懂生命中的必然性和可自主选择度就没有成为君子的可能,要成为君子必须把“礼”作为选择的原则,否则就失去自立为人的根据,还必须善于分辨别人的说的话,否则就不能理解而不能
40、与人相处。“习”就是学礼习言,学会自主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因习的内容、机会和态度不同,人“命”的现象别而“远矣。”其中必然与自主选择的矛盾运动,就是人生命中的“性命”结构问题。(二)小结:五个要点归纳黄、老、孔的论述,要点如下:第一,万物道为母。万物中包括四时、日月、星辰等非生命物;也包括蛟行蟯动,戴根之徒,鸟鱼兽和人等生命物,从而道是人生命的来源和归宿;第二,描述了道演万物的程序是:以浑沦为基(混沌、恍惚),而气、而形、而质,即经过太易(无)太初(气)太始(形)太素(质)四个阶段。从虚无中生气,气化而生形、生质。第三,“道” 乃贯通万物的信息。贯穿万物其中的通用性的东西是可以名号为“一”的“迥
41、(即现代的通或道)” ,它究竟是什么?依道原经的描述,它只能是今天所说的信息。大家知道,信息载体及其运作手段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横断面看,都是三种方式:一是自身性即以物质、能量自身形态标示的,二是信号性即以生命基因携带的生命信息密码标示的,三是符号性即以直义、复合、数码三级符号标示的。但必须清楚,物质、能量自身、基因密码和各级符号本身都不是信息,而只是信息的载体,这些载体所传递的含义才是信息。而含义则是传、受双方事前的约定,有的存在于双方的脑和神经里,有的存在于双方相互联系中默契的阈值中,它虚幻、飘渺,但的确是真实的存在。可以这样描述信息:它是对一切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信号和表征。“一”即“迥
42、”或“道”即虚幻飘渺但能贯通万物,它只能是信息。第四,生命乃“道”的自组织产物。从非生命如何演变成生命?从我们现有资料看,古代典籍论述不足。而是常常用一个“变”或“化”字概括了结。“变”或“化” ,在这里的意思是突然出来,如古人所说:在混沦、恍惚、混沌中,“不知其然而然”地生出模糊不定的象,因为有气而凝结成各种物,具有了各自的品性。是一种至今说不清楚其过程和原因而谓之的“自然”功能及其结果,与现代科学里的“自组织”相似。因为所谓“自组织” ,就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指令情况下,靠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默契而自动协调一致,保持自身有序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三流
43、汇换中自组织活动过程。生命是“道”的自组织产物。第五,“性命”矛盾是生命的内在结构运动。这是孔子继承黄、老道学思想,对黄帝四经提出的性命问题和道德经提出的“出生入死善摄生(而)无死地”深入研究,用“性相近,习相远”表达的认识,是对黄、老生命观的发展性阐述,是“孟、荀”人性公案的前导。二 “孟、荀”人性公案:性命学奠基礼(一)“公案”简述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一桩孟子与荀子之间对于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在这里姑且简称为“孟荀人性公案” 。其实,史籍中并没有记载孟子(约公元前385-304年)与荀子(约公元前335年左右-238年之后)聚首相辩的事实。而是荀子在他的性恶中对孟子提出批评之后引起的。他说:
44、“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甚至连“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也不同意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也。”1,110、111其时孟子是否还在世和是否知道了荀子的批评,已无法考证,但在史籍中查不出孟子的答辩。后人据此归结为一桩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上“孟荀人性之辩”的所谓“公案” :究竟人本性是善还是恶?仿佛是一个双方各执一端的“婆说公说都有理”的难缠问题,至今仍众说纷纭。例如当代学者有这样说:“孟子人性善主张只有善这样一种可能性因而便有荀子出来主张人之性恶,即只有恶这样一种可能性,而与孟子相对待,从而影响了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人性善恶的论争。”41,2又如说:“先秦时代的人性论,主
45、要集中在对人本性的价值判断上。表现为单维性的肯定与否定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与无善无恶等。”42,7根据我们的研读,认为对这桩公案上述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解读,忽略了对孟、荀人性理论逻辑结构的分析对比,没能发现和重视作为他们立论根据的孟、荀各自的人生命结构学说即人生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治世方针的差异,而正是由于对这些差异的辩论才推动中华人生命结构学说走向成熟,成为中华古典生命科学的奠基理论;同样是由此辩论的奠基作用,使以厚仁重教辅惩为特色的中华管理科学思想走向成熟。这种普遍忽略的结果,延滞了对传统文化中人的科学精髓的弘发,至今仍是误导传统文化在人的科学和管理科学上完成现代转型的原因之一。我们认为,应该还“孟、荀人性公案”的历史贡献本貌:它是中华人的科学生命观与管理思想的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荀子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本文将从他们共同的逻辑起点分析入手,通过比较他们人的生命观,阐明他们特别是荀子对中华人的科学生命观和厚仁辅惩为特色的管理思想的贡献。(二) 孟、荀人性论的共同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一种逻辑体系假设公理,即无须证明就认为其正确的认识,因此又称之为认识(或认知)起点。孟、荀理论的共同逻辑起点是:性是人生命中天赋自然因素,是天生之质。这是他们理论的公理性和规定性前提。孟子认为:人之“性”是“天之降才”。3,890在这里,“才”与“性”通用,这种用法在孟子中还有多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