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999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概述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络腧穴概述,海城镇卫生院 吕伟进,一、经络概述,(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1、十二经脉,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

2、总称。又称为“十二正经”。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和分布规律,有流注次序和交接规律,有表里络属关系。,十二经名称及命名,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

3、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阴经-四肢的内侧面和胸腹,阳经-四肢的外侧面和头面、躯干,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外侧面,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内侧面,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足太阳-后头;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

4、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5、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2、奇经八脉,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特点: 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不直属脏腑 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作用: 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与足

6、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任脉经穴,督脉,(三) 经络生理功能,1、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3、抵御外邪,保卫机体,(四)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1、说明病理变化(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2)脏腑间的病变通过经络相互传变。2、指导辨证归经(1)从部位辨经络病变(2)从经络辨脏腑的病

7、变,3、指导针灸治疗,目的 - 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 刺有深浅: 如梅花针-叩刺皮部; 毫针-刺经脉 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4、指导药物归经 药物归经是指某药能主治某经所属的病症,这是运用经络学说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和归类。 (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 如:临床上治疗头痛,主要以辨证治疗为主。同时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

8、可提高疗效。太阳头痛选用羌活、川芎、蔓荆子;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复习题,1、何谓经络?经络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2、经络系统的组成怎样?3、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交接规律怎样?4、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头面部的体表分布怎样?5、何谓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何特点?,二、腧穴概述,(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是气血会聚点、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二)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

9、穴、经外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其中双穴(十二经)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特点:定位定名定经、主治本经病证。,2、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是腧穴的最早阶段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三)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近治作用,每个穴位都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

10、变。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特殊作用,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机体功能增强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相对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四)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2、自然标志取穴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4、简便取穴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

11、枢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常用的骨度分寸,头部直寸:前发际至后发际之间作12寸胸腹部直寸:脐至胸剑联合作8寸 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作5寸 横寸:两乳头之间作8寸背腰部直寸:以脊柱来定位 横寸:两肩胛骨内侧缘作6寸上肢部直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作12寸下肢部直寸:膝中至外踝高点作16寸 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作13寸,后发际正中,前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眉间,窝腋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两额发角之间:9寸,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

12、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寸,臀横纹至腘横纹,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常用骨度分寸表,2、自然标志取穴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法: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脐旁两寸取天枢穴;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穴;低头第七颈椎棘突取大椎穴

13、。 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自然标志取穴法续,活动标志法: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手指比量法、指寸法),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1、中指同身寸法2、拇指同身寸法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

14、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4、简便取穴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骨横纹,放在另一首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处取合谷穴;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百会穴。,(五)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五输穴,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首见于灵枢九针

15、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 ,由浅深。,、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腑病变。,、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有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俞穴,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16、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治疗六腑病变,、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10、交会穴,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复习题,1、何谓腧穴? 2、腧穴可分为哪几类? 3、腧穴的治疗作用有哪几方面? 4、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5、掌握常用的骨度分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