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5228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2004-4-20 20:44:00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是通过公司管理,而且是战略管理实现的。其影响的焦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是通过董事会的监控与战略参与职能,影响公司(战略)管理,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资源的分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理论观点进行了验证。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司绩效 公司管理 战略管理 资源配置 作用机制一、引 言尽管关于企业绩效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呈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永远是企业追求的主题,对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因而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入过程中。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和出现了种种

2、问题,这些问题以及公司治理本身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公司治理对企业经营和绩效的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开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黑霜,揭示两者的关联机制与特征,为改革治理机制、增进公司绩效提供借鉴。二、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追溯关于对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要溯及对企业产生原因(即企业的性质)的探讨。1.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回顾主流契约理论的开创者科斯(1937)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认为市场主要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配置资源,存在的成本是市场价格的成本(交易成本),企业通过长期权威关系来配置资源,表

3、现为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 (管理成本):对企业和市场的选择取决于两种成本之间的平衡。科斯虽然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找到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点,但他只是说明了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差异,但这并不能回答企业就会因此产生。而且就资源配置本身讲,科斯的解释也存在两个不足。由于科斯没有对企业内部契约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他对企业性质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效运行的“黑箱”,因而未能找到企业与市场更为本质的差异。继科斯之后,迈克林和詹森(1976)也对企业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这些契约关系涉及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材料供应者、消费者等,契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

4、,所有契约都存在代理费用和监督问题。迈克林和詹森虽然把科斯的观点推进了一大步,但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解释过于宽泛,难以给出企业与市场的标准或边界。以张五常和杨小凯为代表的间接定价理论,以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并以交易费用作为核心范畴展开了对企业的产生和规模界限的分析。但张五常仅仅从交易的角度分析市场与企业的差别,依然没有脱离科斯的思路,存在片面之处。而且他也未深入研究这组要素契约的构成及如何实施。杨小凯的模型则可理解为张五常理论的所有权理论。威廉姆森的契约理论主要是把契约行为的分析渗透到其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中。他们同样都没能回答企业与市场两种规制结构的内在的本质差别。以上各种理论都

5、试图将企业结构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边界问题作出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限于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没有对其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考察,从而没能对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作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德姆塞茨和阿尔钦从契约角度,对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作了重点研究。他们认为,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个的私有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必须进行合作生产。但他们也没有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市场在资源使用方式上的区别。因此,企业的契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都不能解释企业如何形成特有的能力,从而未能对企业因何产生、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差别何在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与

6、企业契约理论把企业的本质视为一种契约关系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并从社会生产力角度分析了企业的一般性质。从生产方面看,企业只是一种分工协作的生产形式,是有别于市场关系的等级结构:企业的基本功能是组织生产,影响企业效率和发展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产品自身性质、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组织管理以及分工发展程度等(周小亮, 1999)。沿着这种思路,席酉民、吴淑琨(1999)进一步指出:企业与市场均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但企业是市场配置的再配置过程,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在于,市场的功能在于配置资源,而不存在对配置后的资源进行利用,而企业不仅对进入企业的

7、资源进行二次配置(第一次为市场配置),而且还要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交易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生产要素,而且也包括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的转换过程,即财富的创造。可见,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产生经济绩效。这也是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区别,即企业产生的原因。2.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那么,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因素如何分布、又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在关于企业绩效的决定或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内学术界存在的突出观点是产权论与超产权论之争。产权论侧重于产权界定、产权结构优化及由之决定的利益激励机制,探讨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超产权论则认为,企业绩效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两种观点

8、尽管侧重不同,但实质上都是立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着眼于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主张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与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探讨提高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与途径。这种分析思路,与前述企业的契约理论一样,都是立足于生产关系的角度,无法对企业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同样的产权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绩效差异的存在作出有效解释。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对马克思经济学作了发展,从生产力思路、即资源和能力的角度探寻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认为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造成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和长期竞争的关键因素(周小亮,1999)。

9、既然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那么,协调配置和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盘活企业核心能力存量,提高核心能力的利用效率,就成为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可见,在企业的绩效创造过程中,存在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因素和生产力因素。首先,企业所涉各方需要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关系,明确责任和权利 (从资源的角度讲,就是对资源作了继市场配置后的二次配置),这正是公司治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履行契约,协调配置和整合企业现有的资源,盘活企业存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创造经济绩效。这正是公司管理的内容。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契约形式,体现了企业的生产关系,公司管理则体现

10、了企业的生产力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通过绩效的创造得到外在化表现。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价值、产生绩效,这是由企业管理活动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所直接决定的,而理顺经济关系(特别是产权关系)、完善治理机制,能为公司管理活动提供激励机制,从而极大地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其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公司管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更为直接,如何通过改善管理来增进公司绩效,是企业面临的永恒命题,而在特定的转型经济背景下,前者由于面临变更及其不完善性,成为瓶颈问题凸现出来,成为制约公司绩效提高的根本性根源。可见,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即制度),本身是不能

11、创造经济绩效的,需要通过作用于公司管理、来间接贡献于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作用关系因而显得非常重要。三、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 由于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过程,离不开公司管理这个角色,探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联性,就成为不可回避的环节。如前所述,在对公司绩效的作用过程中,公司治理体现了一种契约关系,其作用是为公司管理提供激励机制,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是如何实现联结的呢?K.N.Dayton(1984)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公司治理是董事会利用它来监督管理层的过程、结构和联系,公司管理则是管理

12、人员确定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Dayton进一步认为,一个公司中,优化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但Dayton没有分析这种联系的具体内涵。牛津大学教授、 公司治理杂志的首任主编 R.I.Tricker(1984)在其公司治理一书中,最早明确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其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管理是运营公司,而治理则是确保这种运营处于正确的轨道之上,并对管理行为和治理行为的关系作了一个图式分析。他把公司治理归纳为四种主要行为,其中制定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是与管理行为所共有的。费方域(1996)指出,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

13、闭系统,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从活动导向来看,一言以蔽之,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而管理关心的是“使公司怎样到达那儿”,从结构导向来说,治理是董事会的工作,而管理是执行人员的工作。可见,费方域的研究侧重于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识别出具体的内在联系。席酉民、吴淑琨(1999)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系统化角度出发,提出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公司的战略管理层次:并从企业制度的演变过程,对各阶段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模式、特点以及相互匹配性作了考察,构建了初步系统化模型。因此,现有研究的结论,基本上统一于战略管理这个联结点。公司管理主要是对资源(能力)进行配置的过程,而战略管理也是公司管理的一

14、种特殊形式,即对重要的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因此,从公司绩效这个角度看,公司治理通过战略管理影响公司管理的过程,焦点也应在于资源问题,只不过对于这个“资源”的内涵,我们可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这样,公司绩效的影响链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如图2)。至此,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基本得以揭示。下面将对此作用链分解,进行理论分析。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公司绩效:理论研究1.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焦点:资源如前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绩效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资源问题。公司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决定了其从内部和外部市场获取资源的特征。(1)资金及其来源公司的产权结构,直接影响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

15、在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申请项目资金的途径很有限,尤其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往往要经过多道手续申请批准,不仅程序烦琐,而且资金额度与企业实际需要不一定匹配。时间与资金总额的限制,往往使项目延误时机。随着企业改制的进程,很多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或上市后,资金的来源得到拓宽,使公司的经营活动获得资金保证。Mizruchi & Stearns(1994)对幸福400家企业中22家企业2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的财务代表与公司负债存在相关关系。例如,董事会中存在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会使企业的负债倾向于私人资金而非法人资金,董事会中存在投资银行家,则企业倾向于通过公共来源、而非私人来源借款。董事会中财务代表

16、的类型直接影响企业所使用财务机制的类型。(2)人才及其来源公司治理模式也影响了公司人力资源的特征。日本的公司治理偏重内部控制,外部市场体系相对不发达,因此日本企业往往倾向于从内部选拔和培养所需人才,经理人员一般由经过管理培训的工程师担任。英美企业正好相反,由于股权高度分散,难以实行有效的内部治理,而发达的外部市场体系使企业得以运用市场治理机制,经理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启用和成熟化,使企业能够获得经过正规培养的MBA和专业人才。这两种不同的人才来源,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同后果。前者的优势是对企业业务熟悉,文化认同感强,劣势是容易囿于既定的思路,难以萌发创新火花。后者正相反,人才市场资源丰富,企业可根据

17、项目的特定需要,及时招聘所需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容易激发创新灵感,但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如前者强,容易出现与所有者相违背的机会主义行为。(3)经理的自主权公司治理模式影响经理人员的自主权限。不同的所有者结构,经理拥有的自主权限也会出现差别。而公司经理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主权,对经营战略有直接影响。一般地,股权集中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如日本),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是集权型的,紧密而直接,经理拥有的权限较小,项目的审批程序相对复杂。而以外部市场治理机制为主的模式(如美国),则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有较高的分权,经理相应就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也是导致盎格鲁一撒克逊体系的公司对新技术机会反应迅速的原

18、因之一。(4)信息及其来源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董事会是企业减少环境不确定:性的一种机制,董事的不同来源,使得它能在企业中扮演缓冲器和边界协调的角色,将组织与环境中的重要资源以及存在于董事互锁(interlock)网络中的有价值的信息联结起来(Price,1963,Zald,1969:Pfeifer, 1972)。董事的互锁是指在此公司担任CEO者同时在彼公司担任董事,而彼公司的CEO同时在此公司担任董事,从而形成互锁,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导致出现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互锁网络。董事互锁对获取信息的影响利弊兼之,利在于能将互锁网络范围内的信息有效联结利用,弊在于容易使企业的信息交流限制在互锁网络之内。(5)

19、关系资源关系是现代社会中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本,即“关系资本” (guanxi capital)。董事会通过营造与利益相关者的友善关系,获得关系价值,使公司便于获取来自供应商、销售商、顾客、政府、社会团体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现金流,最终;推动经济绩效提升(Sandra Waddock & Neil Smith, 2000)。2.公司治理影响资源分配的途径:公司管理那么,对公司治理而言,它到底如何通过公司管理而作用于资源分配呢?基本的途径包括如下两条。(1)公司治理影响资源分配的间接途径;监控经理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委托理问题,包括:努力问题(Effort

20、Problem)、期限问题 (Horizon Problem)、不同风险偏好问题(Diffential Risk Preference Problem)以及资产使用问题(Asset Use Problem)。一般地看,和委托人期望相比,代理人(经营者)努力程度偏低、偏好短期投资项目、风险规避倾向较高、存在滥用委托人资产的倾向;不愿意对长期性R&D项目冒险投资,因为这种投资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失败率(Holmsffom,1989),从而经营者必须面对所带来的职业风险(Alchian & Demsetz, 1972)。此外,经营者也会考虑避免作出这类决策所需付出的个人成本,包括付出额外努力去掌握新的技

21、术或管理新的风险(Wright et al,1996)。在我国国企,代理问题体现为经营者享受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R&D投资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长期绩效。为此,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才能保证经理人员的战略方向,改进公司绩效。(2)公司治理影响资源分配的直接途径:战略参与随着董事会战略参与职能日益受到重视,董事会作为超级TMT (即高层管理团队)的角色得到加强,对重要战略、尤其是重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了直接的关注。在我国,由于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高度交叉,董事会对重大的技术创新活动一直就有高度的直接参与(见后面实证研究部分)。通过董事会对重大战略的直接参与和领导

22、,公司治理直接影响了公司资源的分配。总结以上分析,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焦点在于影响公司的资源分配方式,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公司 (战略)管理实现的,主要存在如下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董事会监控和激励体系,影响经理人员的管理战略,从而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二是通过战略决策体系,董事会直接参与重大战略的制订,从而直接影响资源配置。作用的发生涉及整个公司治理体系,包括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通过董事会职能(包括监督控制、战略参与及关系价值的创造)的行使得以实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管理资源的组织途径也相应确定(如图3)。五、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下面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进行检验。

23、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改制对资源产生的影响;二是选取典型战略技术创新战略,调查公司治理通过战略管理对公司资源分配的影响。调查方式以对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为主,以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调查为补充。问卷调查的产业分布情况,如表1。表1问卷调查的产业分布情况行业总计比例传统产业钢铁27、纺织32、纸业9、造船3、酒业77633.6一般产业化工50、服装8、贸易13、建筑17231.9高技术产业药业31、电子电器30、生物工程8、通讯97834.5总计226100回收问卷51份,回收率为22.6,有效问卷48份。涉及的产业分布情况为:传统产业16家,占33.33(包括酒业3家、钢铁3家、纸业5家、

24、纺织4家、造船1家),一般产业15家,占31.25(包括化327家、贸易5家、酒店2家、建筑1家),高技术产业17家,占35.42(包括电子电器8家、通讯4家、生物3家、药业2家)。回收的问卷分布相当分散(涉及13个行业),且各行业的回收比例相当,可以认为是比较好的随机分布,因此尽管样本量不大,但说明力很强,可以据此一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面貌。1.公司改制的影响对48家上市公司的调查证实,公司改制对公司的资源配置产生如下影响。第一,通过改变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的来源。第二,产权结构的调整,利于政企分开,增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自主权在广义上也可视为一种资源)。第三,董事会的组建或成员的调整,增

25、加了企业决策所需信息、专长的来源和质量,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第四,新的激励政策的实行,利于增强企业吸引力,增加技术人才的供给。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如图4 (其中1表示程度低,5表示程度高,下同)。上述调查证明,公司治理对公司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某些资源上(如资金)作用非常突出。2.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基于技术创新战略活动的统计分析技术创新战略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典型地反映一般战略管理活动的特征。下面我们通过考察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来验证公司治理对公司(战略)管理的作用。在公司战略决策活动中,可能参与的主要人员或机构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研发

26、(技术)副总裁、技术主管、营销副总裁、财务主管以及董事会。根据我们的调查,上述几类人员或机构在参与公司层次的技术战略决策的程度如下图5、图6。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决策权集中度较高,主要领导人物,即董事长和总经理主导企业大多数决策,包括公司层次的技术战略决策。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职能部门经理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参与程度明显偏低。比如,研发主管与营销副总的作用值连一般(3分)都未到,也就是属于较低程度。这种情况与日本、欧洲、北美等地形成明显对比(图7)。可见,在国际上,一些相关的职能部门经理在公司层的技术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技术副总裁和研发主管。相比之下,我国职能部门经理在其主管领域

27、的战略决策中的作用远未得到有效发挥,也未得到应有重视。董事会(主要是董事长和总经理)几乎主导了各项战略决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技术战略以及其他重要战略的有效性。这正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尽人意的一个制度根源。六、结 论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得到的结论是,公司治理是企业的根本性制度,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及经济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将极大地制约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我国企业只有在认识公司治理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将其变革纳入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才能推动各方面的创新,最终提高整体绩效。参考文献:Shoukry D.Saleh and Clement

28、K.Wang, 1993,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40, No. 1, Feb.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Vishney,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LII, No2, June.Sydney Finkelstein, Dona

29、ld Hambrick, 1996,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govemance. Strategic Leadership: Top Executives and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s.Edward B.Roberts, 1993,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nology: Global Benchmarking, Dec.6.Stephen Prowse,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

30、Survey of Corporate Control Mechanisms Among largefirms in the U.S., U.K., Japan and Germany. New York University Salomon Center.A.Delios and P.W.Beamish, 1999, Ownership Strategy of Japanese Finns. Transactional, institutional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 Oct.Y.Amihud and

31、 B.Lev, 1999, Does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ffect its Strategy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Nov.P.Garroll, 1994, Big Blues. The unmaking of IBM. Crown Trade Paperbacks, New York.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华锦阳:“论公司治理的功能体系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来源:经济管理2003年第18期 作者:华锦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