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491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docx(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以下简称“CL建筑体系” )由CL墙板、实体剪力墙等组成。该体系具有保温层耐久性长、耐火极限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特点。经过建设部科技成果鉴定,其综合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本规程是在做了大量试验工作和在全国十余省近三千万平方米住宅、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新的结构规范体系和建筑节能要求,在河北省CL结构设计规程DB 13(J)43-2006、CL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 13(J)44-2003及山东省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DBJ 14-043-2007等基础上结合其它省相关规程和图集的执行经验进行了必要

2、的补充和调整。其主要内容是对CL结构材料、设计、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验收等分别作出了系统的规定。本次编制工作由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专家共同承担完成。审查工作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邀请以上各省专家参加共同审定。该规程在颁布前根据我省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本省专家再次进行了审查。本规程所涉及的专利技术须经持有单位授权许可。为提高标准质量,请在执行本标准的过程中,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编制单位,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

3、位: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湖北省建设科技发展中心湖北晶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本规程主要审查人: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3 材料 44 设计5 4.1 一般规定5 4.2 构造规定74.3 节能设计155 构造措施 16 5.1 一般规定 16 5.2 构造要求186 施工质量验收 23 6.1 一般规定 236.2 CL网架板验收分项工程256.3 CL网架板预制部分混凝土分项工程 276.4 CL网架板(CL预制板)

4、安装分项工程 306.5 CL墙体普通钢筋及模板分项工程326.6 CL复合剪力墙现浇混凝土分项工程326.7 CL复合剪力墙喷射混凝土分项工程346.8 工程验收 356.9 消防安全36附录 A CL墙体热工性能 38附录 B CL复合剪力墙构造节点40附录 C 各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49附录 D CL建筑体系复合剪力墙现场浇筑施工工艺方法54附录 E CL建筑体系复合剪力墙现场喷射施工工艺方法62附录F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试块的制作及强度合格判定69本规程用词说明 72本规程引用标准 73附:条文说明 75CONTENTSChapter 1 General 1Chapter

5、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 22.2 Symbols 3Chapter 3 Metarial4Chapter 4 Design54.1 General 54.2 Structure requirement 74.3 Energy-saving design15Chapter 5 Structure details 165.1 General 165.2 Structure details18Chapter 6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23 6.1 General 23 6.2 CL net-frame panel acceptan

6、ce of sub-grid project 25 6.3 CL net-frame panel partial precast concrete of sub-grid project276.4 CL net-frame panel(CL core panel) erection of sub-grid project 306.5 CL wallpanel ordinary steel bar and form of sub-grid project 326.6 CL wallpanel cast-in-situ concrete structure 326.7 CL wallpanel s

7、hotcrete concrete structure 346.8 Project Acceptance 35Appendix A Heat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of CL wall38Appendix B CL composite shearwall structure node 40Appendix C Record for quarlity acceptance of sub-grid project inspection lot 49Appendix D Concreting in site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compsite

8、 light shearwall 54Appendix E Sprayed concrete in site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compsite lightweight shearwall 62Appendix F Production and Conformance Inspection of the Sprayed Concrete Compression Test Cube 69Explan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72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73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

9、ovisions 75901 总 则1.0.1 为了在CL建筑体系的应用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墙体改革和节能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1.0.2 CL建筑体系属于剪力墙结构,是由CL结构墙体、装配整体式或现浇楼(屋)盖、现浇边缘构件组合而成的装配整体或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1.0.3 本规程适用于本省区域内的CL建筑体系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建筑的设计、施工与验收。1.0.4 CL建筑体系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建筑体系 Technical

10、 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hearwall with composite heat insulation welded steel frame(CL building system)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建筑体系(以下简称CL建筑体系)是一种关于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复合剪力墙、填充墙及保温措施、设计理论、构造措施、施工方法的统称。2.1.2 CL墙体 CL wall CL复合剪力墙与自承重CL复合墙体的统称。2.1.3 CL复合剪力墙 CL composite shearwall CL网架板两侧现浇、预制或喷射混凝土后形成的结构墙体。2.1.4 自承重C

11、L复合墙体 non-load bearing CL composite wallCL网架板两侧现浇、预制或喷射混凝土后形成的起围护、填充、保温等作用的非结构性墙体的总称。2.1.5 CL预制板 CL core panel CL网架板预先水平放置,浇筑一侧(一般为较薄一侧)混凝土后形成的半成品复合墙体。2.1.6 CL网架板 CL welded steel frame panel 由两层或两层以上起受力或构造作用的钢筋焊网,中间夹以保温板,用三维斜插钢筋(简称“腹筋”)焊接形成的一种立体板式网架。2.1.7 壁率 ratio of wall 纵向或横向布置CL复合剪力墙与实体剪力墙的截面面积之和

12、占该层楼盖面积的百分比。(CL复合剪力墙截面厚度为墙总厚度减去保温板的厚度,上一层如有通长阳台和室外楼梯时,应加上其1/2投影面积于楼盖面积中)。2.1. 8 构造墙中柱 constructional inner-column 为保证整体协同工作性能,在较长CL复合剪力墙中设置的连接两侧混凝土层的构造柱。2.1.9 边缘构件 fringing memberCL复合剪力墙周边的钢筋混凝土加强构件(暗梁、暗柱等)。2.2 符号2.2.1 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ywCL复合剪力墙内纵(横)向钢筋抗拉

13、(压)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N轴向力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 AwCL复合剪力墙计算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AvwCL复合剪力墙竖向钢筋总截面面积;bCL复合剪力墙总厚度;bwCL复合剪力墙计算混凝土截面厚度或实体剪力墙厚度; la纵向钢筋锚固长度;2.2.4 热工计算系数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3 材 料3.0.1 CL建筑体系可使用普通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CL复合剪力墙现浇部分墙体厚度不大于100mm时,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3.0.2 CL复合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不应高于C50;自承重CL复合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3.0.3 CL墙体的CL网架板主受力侧(较

14、厚侧)钢筋焊接网的材质应符合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的有关规定;构造侧(较薄侧)钢筋焊接网及腹筋可采用类冷拔低碳钢丝并应符合一般用途低碳钢丝YB/T 5294(GB/T 343-1994调整)的有关规定。3.0.4 CL墙体的保温板可采用类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的规定;也可采用X250型挤塑聚苯乙烯板,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2的规定。3.0.5 CL墙体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 12的规定。4 设

15、计4.1 一般规定4.1.1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CL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应按表4.1.1确定,其它抗震设防类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执行。表4.1.1 CL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设防烈度678房屋高度(m)808010024258080100242580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一般部位四三四三二三二加强部位三二三二一二一注:1 建筑场地为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4.1.2 CL建筑体系房屋适用高度应满足以下

16、要求:非抗震设防区、7度及7度以下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100m;8度(0.2g)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80m;8度(0.3g)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70m;当为8度(0.3g)IV类场地时不应大于24m。4.1.3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宜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4.1.4 CL复合剪力墙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外墙、不采暖楼梯间墙、电梯间墙、分户墙等有保温隔热、隔声要求的部位。其余承重墙体可采用普通剪力墙、短肢剪力墙。4.1.5 CL复合剪力墙属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时,计算模型及假定除满足本规程相关规定外,其余均按普通

17、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相关规定执行。4.1.6 CL复合剪力墙进行稳定性计算时,可取墙体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墙体厚度取值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 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但应考虑较薄侧混凝土的刚度增大作用和自重荷载,简称A法。2 取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按等厚实体剪力墙进行计算,简称B法。3 若采用B法,应同时满足以下规定,否则应采用A法。1) CL复合剪力墙中的斜插钢筋应满足本规程5.2.1条相关规定;2) 建筑物的高度不应大于36m,地上部分不应大于12层;3) CL复合剪力墙应同时设置竖向及水平边缘构件,边缘构件截面厚度应与墙体的总厚度同厚,且边缘构件净间距不宜大于4.5m,

18、否则须增设构造墙中柱;4) CL复合剪力墙保温层的厚度不应大于80mm。4.1.7 当CL复合剪力墙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尚应满足以下规定:1 横向的CL复合剪力墙或普通剪力墙的间距不应大于12m;在该间距内可采用L形、T形、十字形小墙肢和短肢剪力墙承重。2 CL复合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不宜大于0.3;二级时不宜大于0.4;三、四级时不宜大于0.5。4.1.8 起外围护、填充、隔断、保温作用的自承重CL复合墙体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要求。自承重CL复合墙体作为围护墙和隔墙时,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

19、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4.2 构造规定4.2.1 CL复合剪力墙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保温层厚度应根据国家相关规范、湖北省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及本规程相关规定确定,且不应小于50mm;采用A法时边缘构件保温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2 较薄侧混凝土厚度,采用预制及喷射时不应小于40mm,采用现浇时不应小于50mm,且按A法取值时不宜大于较厚侧混凝土厚度的二分之一。3 建筑物高度大于36m的CL复合剪力墙,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度应按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的相关规定执行。4 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m的CL复合剪力墙,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应满足下列要求:1)一、二级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不

20、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宜小于200mm;2)三级抗震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8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2,且不宜小于180mm;3)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时,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3,且不应小于150mm。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计算墙体稳定。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附录执行。墙体厚度按混凝土截面总厚度计算。4.2.2 自承重CL复合墙体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均不应小于40mm;当无加强措施时,墙体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

21、的1/30且不应小于100mm。4.2.3 房屋高度不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CL建筑体系住宅,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计算,但应符合本规程有关要求。其余均应进行抗震计算。 1 承重墙体布置应均匀、对称、减少质量、刚度偏心。 1)横墙:连通内外纵墙的横墙间距不应大于3个开间且不应大于12m,其纵横墙之间连接构造应按构造墙框柱设置。 2)纵墙:当房屋宽度大于9m时,除两道外纵墙外,中部尚应布置一定数量的内纵墙,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外纵墙截面面积总和的1/3。 3)CL复合剪力墙局部尺寸限值应满足表4.2.3-1的要求:表4.2.3-1 CL复合剪力墙局部尺寸限值部 位6度

22、7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m)0.81.0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0.60.82 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应满足表4.2.3-2要求。表4.2.3-2 纵、横向壁率最小限值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墙体方向纵向横向纵向横向壁率(%)1.51.51.51.8注:当房间长宽比接近于1.0时,横向壁率宜与纵向相同。 3 CL复合剪力墙及实体剪力墙墙底轴压比限值分别不应大于0.3和0.5。 4 暗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50mm,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2,箍筋不宜小于6200。 5 门窗洞口处设置连梁高度:6、7度时不应小于250mm,其配筋应不小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的计算配筋,且不应小于414;箍筋面

23、积不应小于6100。连梁上下之CL墙体,应与连梁及两侧墙体可靠连接,洞口上下边设不小于210的加强钢筋。6 门窗洞边应设置不小于100mm宽的混凝土边框,其构造同本规程4.2.6条相应要求。4.2.4 CL复合剪力墙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配筋率应按两侧钢筋截面总面积与两侧混凝土截面总面积的比值计算。4.2.5 自承重CL复合墙体任一侧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10%。4.2.6 CL复合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竖向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4.2.6-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CL复合剪力墙,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

24、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墙体两端和洞口两侧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4.2.6-2的要求(图4.2.6-1)。表4.2.6-1 CL复合剪力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抗震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N/fcAw(轴压比)0.10.20.3注:1 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CL复合剪力墙墙肢底部轴向压力设计值;2 AwCL复合剪力墙计算面积,A法时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面积,B法时取两侧混凝土截面面积之和;3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表4.2.6-2 CL复合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

25、项 目一级(9度)一级(8度)二、三级0.20.20.30.30.4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v0.120.200.120.200.120.20纵向钢筋(取较大值)0.012Ac,8160.012Ac,8160.010Ac,616(三级614)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100mm100mm150mm注:1 CL复合剪力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2 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400

26、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mm;3 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6.3.9的规定执行,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4 hw为CL复合剪力墙墙肢长度;5 为墙肢轴压比;6 Ac为图4.2.6-1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a)暗柱 (b)转角墙(L形墙) (c)有翼墙图4.2.6-1 CL复合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2 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4.2.6-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及建筑物高度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的CL复合剪力墙,墙肢两端和洞口两侧可设

27、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4.2.6-2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4.2.6-3的要求。表4.2.6-3 CL复合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 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1681000.008Ac,6148150二0.008Ac,61481500.006Ac,6128200三0.006Ac,61261500.005Ac,4126200四0.005Ac,41262000.004Ac,41

28、26250 注:1 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 2 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 3 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图4.2.6-2 CL复合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3 建筑物高度不大于24m的四级抗震等级的CL复合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墙体两端和洞口两侧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其他部位墙体两端可设置构造墙框柱,洞口两侧可设置加强边框。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和配筋同上款,构造墙框柱及加强边框的范围可按图4.2.6-3采用。构造墙框柱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当位于房屋四角时,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4,其它部位

29、不应小于412,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加强边框竖向钢筋不应小于210,水平方向应设不小于350的U形钢筋焊网或6200的U形箍筋。当建筑物不超过3层且高度不超过12m时,可只在房屋四个大角设置构造墙框柱,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图4.2.6-3 CL复合剪力墙的构造墙框柱范围4 CL复合剪力墙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时,构造墙中柱截面如图4.2.5-5。柱内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2,箍筋不应小于6200。图4.2.5-5 CL复合剪力墙的构造墙中柱范围4.2.7 扶壁柱及暗柱当CL复合剪力墙墙肢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或屋面

30、梁连接时,为控制CL复合剪力墙平面外的弯矩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个措施,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1 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的CL复合剪力墙或普通剪力墙,抵抗该墙肢平面外弯矩;墙体相交处按本规程规定设置相应的竖向边缘构件。2 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CL复合剪力墙或普通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范围应按图4.2.7-1采用,扶壁柱宜按计算确定截面及配筋,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7%,箍筋直径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150mm。外侧混凝土墙板应设拉筋与扶壁柱锚拉,直径不小于8,间距不大于500mm。图4.2.7-1 CL复合剪力墙的扶壁柱范围3 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

31、梁相交处设置暗柱,并宜按计算确定配筋,暗柱范围可按图4.2.7-2采用。图4.2.7-2 CL复合剪力墙的暗柱范围4.2.8 暗梁及连梁采用B法进行承载力计算以及墙体两端和洞口两侧设置构造墙框柱及加强边框的CL复合剪力墙,在楼面及屋面处水平方向均应设置暗梁,范围可按图4.2.8-1采用,暗梁内的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14,箍筋不应小于6200。图4.2.8-1 CL复合剪力墙的暗梁范围CL复合剪力墙连梁的宽度可按图4.2.8-2采用,其余均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相关规定执行。图4.2.8-2 CL复合剪力墙的连梁宽度范围4.3 节能设计4.3.1 CL墙体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相

32、关规定外,尚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湖北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301及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42/T559等相关规定。4.3.2 CL建筑体系住宅的外墙、不采暖楼梯间墙、阳台栏板应采用CL墙体,电梯间墙、分户墙宜采用CL墙体。CL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应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当不能满足该限值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判定。4.3.3 外墙CL墙体与楼板交接处,若其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则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温处理。图7.0.3-1 CL墙体楼板处节

33、点构造1-保温砂浆4.3.4 CL墙体热工设计时考虑斜插钢筋及保温板压缩的影响,保温板导热系数应乘以修正系数,应按表4.3.4采用。CL墙体作为外围护墙体时的热工性能可参见附录A。表4.3.4 保温板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斜插筋直径(mm)34数量(个/m2)10020050100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1.201.421.151.305 构造措施5.1 一般规定5.1.1 CL复合剪力墙钢筋焊接网的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满足表5.1.1的要求;自承重CL复合墙体钢筋焊接网的保护层最小厚度不应小于20mm。表5.1.1 CL复合剪力墙钢筋焊接网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焊网钢丝直径环境类别一二a二b425

34、30355、62025308152025注: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的数值应增加5mm。5.1.2 CL复合剪力墙钢筋焊接网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冷轧带肋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及冷拔光面钢筋焊接网,当在锚固长度范围内有不少于两根横向钢筋且较近一根横向钢筋至计算截面的距离大于50mm时,锚固长度应按图5.1.2采用;当锚固长度内无横向钢筋或横向钢筋至计算截面的距离小于50mm时,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应符合表5.1.2的规定。图5.1.2 钢筋焊接网的锚固表5.1.2 CL复合剪力墙钢筋焊接网最小锚固长度la(mm)钢筋焊接网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25C30C35C4

35、0CRB550级钢筋焊接网锚固长度内无横筋40d35d30d28d25d锚固长度内有横筋30d26d23d21d20dHRB400级钢筋焊接网锚固长度内无横筋45d40d35d32d30d锚固长度内有横筋35d31d28d25d23d冷拔光面钢筋焊接网35d30d27d25d23d注:1 当锚固区内无横筋、焊接网的纵向钢筋净距不小于5d(d为纵向钢筋直径)且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d时,表中钢筋的锚固长度可乘以0.8的修正系数,但不应小于本表注2规定的最小锚固长度值;2 在任何情况下。锚固区内有横向钢筋的焊接网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0mm;锚固区内无横向钢筋时焊接网钢筋的锚固长度,对冷轧带肋

36、钢筋不应小于200mm,对热轧带肋钢筋不应小于250mm;3 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mm)。2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锚固长度laE除应符合上述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规定:一、二级抗震等级laE = 1.15 la (5.1.2-1)三级抗震等级laE = 1.05 la (5.1.2-2)四级抗震等级laE =la (5.1.2-3)5.1.3 CL复合剪力墙钢筋焊网的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两片焊接网末端之间钢筋搭接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程第5.1.2条规定的最小锚固长度la的1.3倍且不应小于200mm;在搭接区内每张焊接网片的横向钢筋不得少于一根、两网片最外一根横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不

37、应小于50mm。 2 当搭接区内两张网片中有一片无横向钢筋或采用附加钢筋搭接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本规程第5.1.2条中关于锚固区内无横筋时规定的la值的1.3倍,且不应小于300mm。 3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抗震搭接长度llE取1.3倍laE。5.1.4 当采用CRB550或HRB400级钢筋作为CL网架板搭接、锚固的附加绑扎钢筋时,其最小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程第5.1.2条中关于锚固长度内无横筋的有关规定;其搭接长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相关规定。5.1.5 CL复合剪力墙中的CL网架板竖向宜在边缘构件处连接,水平向应在楼面或屋面处连接,否则钢筋焊接网的搭接接头应设置在受力较小

38、处。5.1.6 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参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现浇剪力墙结构规定执行。5.2 构造要求5.2.1 CL墙体应满足以下构造要求:1 斜插钢筋应满足以下要求:1)穿过保温板的部分应进行防腐处理,且防腐层伸入混凝土的长度不宜小于5mm;2)与任一方向的夹角不得小于15;3)直径不应小于保温板厚度的1/60且不应小于3mm;4)数量不应小于50个/ m2;5)分布均匀。2 墙身具体构造措施应按表5.2.1采用。表5.2.1 CL墙体墙身构造 CL墙体型号I 型II 型III 型IV 型V 型适用范围非承重部位建筑物高度不大于36m建筑物高度大于36m墙体竖向剖面图 规格尺

39、寸混凝土a(mm)50(现浇)或40(喷射或预制)保温层b(mm)根据节能标准及CL墙板传热系数计算确定混凝土c(mm)40100c120140c160160钢筋焊接网cp350钢筋焊接网cp350cp4506100cp51006/8100/150/200腹筋cp3,100个/cp3,200个/ 注1cp3,100个/cp3,100个/,cp4,50个/或cp3,100个/cp3,100个/水平拉筋由设计确定CL网架板钢筋在工厂焊接成网架,钢筋在现场绑扎并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注1:当采用A法计算时,斜插筋可采用cp3,100个/。5.2.2 CL墙体焊接网在墙体端部水平构造措施应按附录B执行并

40、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墙体端部无边缘构件时,可用现场绑扎的“U”形附加钢筋或钢筋焊接网连接。附加钢筋直径及间距可按等强度设计原则确定,附加钢筋焊接网的间距宜与钢筋焊接网水平钢筋的间距相同,见图5.2.2(a)、(b),附加钢筋或钢筋焊接网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最小锚固长度。2 当墙体端部设有边缘构件时,墙体水平钢筋可直接锚入边缘构件,见图5.2.2-(c);亦可采取另设附加带肋钢筋或附加搭接网片与边缘构件连接,见图5.2.2(d)、(e)、(f),其锚入边缘构件的锚固长度及与焊网搭接长度应满足本规程5.1.2、5.1.3的相关规定。(a) (b)(c) (d) (e) (f)图5.2.2 CL墙体端部水平构造当边缘构件截面尺寸小于附加钢筋最小锚固长度时,附加钢筋应做弯钩。当弯后直段长度不小于20d及80mm时,其弯前段长度可为30d,但不应小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