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5611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人民政府李名发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已进入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尖锐。为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步发展的全新机制,我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太和镇的花贺村、谢埠村、胡进村、邱山村、新城村、柯畈村、新建村、子坛村部分农户家中,就目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太和镇资源、产权现状(一)太和镇基本概况太和镇现有国土面积8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160亩(其中水田面积33450亩,旱地面积7710亩),占全区耕地面

2、积的22.2%,山场面积4.2万亩;全镇下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有170个自然湾、256个村民小组,11453户,总人口54460人(其中城镇人口8500多人,农业人口45960人),外出流动人口1.5万多人,人口密度为600多人/平方公里,占全区总人口的29.6%。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336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1元。(二)资源、产权现状及流转形式1、资源。太和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红薯,经济作物有苗木花卉、水果、莲籽,有猪、鸡、牛、鱼、鸭等畜牧养殖业;目前已形成苗木花卉、蔬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四大产业基地。矿产资源有:澎润土、珍珠岩等,是湖

3、北省重要的非金属矿基地。2、产权现状。我调查的8个村14个村民小组都开展完善了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自2004年至今签订家庭承包经营合同586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86份,发放林权证176份。3、流转形式。一是自发式流转。部分农民通过相互协商,将少种或不种的粮田无偿或以少量补偿给种田大户。二是租赁式流转。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土地以低价格长期租赁给规模经营业主。三是“归大堆”式流转。农民将整片荒山、荒地、荒田归成一大堆,一口价转让给承包户。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一是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太和镇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特色突出的花贺村有苗木花卉种植基地4000亩,谢埠村有杂交稻种子种植基地16

4、00亩,柯畈村有蔬菜种植基地1200亩,新建村有莲籽种植基地300亩,新城村有精养鱼池基地500亩等专业生产区。土地效益是流转前的36倍。二是涌现了一些种养大户。这8个村有莲籽种植大户,养鸡、养猪专业户,水稻种植大户,养鱼专业大户一三家。这些种养大户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起到了典型引导作用。三是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把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花贺村,据统计,近几年青壮年外出打工收入每年以一五%的速度递增,2008年实现打工收入520万元。近几年,花贺村修建造价在30万元小别墅楼房有56幢,村民捐资一五0多万元修建村级水泥路2600米、改造当家塘12口。四是摸索出

5、了产业化模式。花贺村的浙湖互爱彩叶花木场、柯畈村的伟业蔬菜园、谢埠村的杂交稻种子基地都是与农户采用“公司承包+反雇农民”参与生产模式。让农民接受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制度化管理方法,按照市场信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实施标准化生产。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流转土地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更能从企业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如花贺村,没流转前农民种一亩田一年纯收入不过400元,流转后每亩流转地年平均租金360元。除此之外,花贺村一名5070岁的农民还可以从花木场务工中得到一笔收入。一天劳动8小时,一月收入1000多元,一年至少3000元5000元。据统计,2011年该场

6、为花贺村在该场打工人员发放工资近800余万元。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认识上有偏差。一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认识不高,支持、引导、服务不够。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应由农户和业主自由协商;同时也担心引起新的矛盾,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如子坛村7组,自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至今,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导致小组修路、挖塘等民生工程难以实施。二是农民观念陈旧,顾虑多,风险意识差。在现行的政策下,农民进行无代价生产经营的同时,还可享受国家的惠民补贴,导致农民固守家园、温饱即满思想比较浓厚,怕土地流转出去,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不愿流转。2、毁田建房现象严重。占用农田、耕地

7、建房泛滥,很多住户直接将自己承包农田填平建房。同时,原有宅基地长期闲置,“空心村”比比皆是,出现了一户多宅基现象。如新建村大部分村民回原居住地建房和进集镇购房后,荒废宅基地达500多亩;邱山村80%的农户在集镇都已购房,但仍占用老宅基地,让其荒芜。3、卖田分钱顾眼前。新城村是一个城中村,由于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耕地被征用;而征地补偿款全部分发给农户,集体没有提留,已出现了村庄无田、村民无业、子孙无耕的现状。4、产权机制不规范。一是流转程序不完善。土地流转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流转程序,缺乏科学管理。二是产权制度不健全。在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

8、屋所有权中,有很多产权没有进行确权登记,更没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市场体制。三是“还权赋能”功效不明显。表现在受益主体不明,流转面积不实,承包费没有考虑物价变化因素等方面,导致农村的产权要素资本化没有充分实现。5、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外出务工农民尽管居住在城镇,但“根”还在农村,对广大农民来说,“外出务工是出路,回家种地是退路”,由于担心土地给别人种了以后收不回来,多数农民“宁可不要租金把地交给亲戚朋友代种甚至抛荒,也不愿与种田户签订转包合同”,影响农民对土地投入。6、土地集中难连片。由于在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田地不断零分细划,

9、特别是有的农户在心里上存在与承包大户对立等原因,导致流转不连片,给规模经营户的防虫治病、机械操作等社会化服务带来不便,以致规模经营达不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影响农户接包流转土地的积极性。7、种养大户偏少。农村缺少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致富带头人。真正懂经营、善管理、有带动作用的带头人少。也有的承包人受资金、技术等限制,扩大经营规模贷款难,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缺资金,现代的生产技术掌握不多,制度机制管理、科学管理也跟不上,限制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8、集体资产难以盘活。村级集体尚有一部分资产,如矿山、闲置校舍、提留地、水塘、林场等。目前,主要是采用低价租赁经营或闲置,未能发挥集体资产的应有作用

10、,更没有进行资源开发、资本积累、资产增值,村级集体经济成了难以长高的“小矮人”。 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疑虑、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明晰产权归属。确权颁证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对农村承包地,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性质和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以二轮延包合同为基础,做好补证换证工作。在工作中,严格做好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并将调查摸底结果办证程序、确权办证情况等及时在村内上墙公示,及时发证到户,切实做到有据可查、有证可依,确保做到公正、公开。3、

11、做好“三费”分配。对被征用土地“三费”中的青苗费发放到农户,而应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全部由集体统管,在城区购置商业门面,由集体按月收取门面租金,主要用于对失地村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和年底分红。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实行公司化运作。组建物业管理公司,安排失地农民就业。4、搭建产权交易平台。产权流转交易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市场自由交易,应从建设有形的流转平台入手,建立市、区、镇三级联网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负责流转交易信息搜集、发布、上报、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手续办理等业务。5、建立流转补偿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

12、升,部分人已经跨出乡村融入到城镇生活之中。按照部分人已经或者将要放弃农村的某些产权的需要,建立对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鼓励和补偿机制;建立对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的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用地指标入股换收入、换就业等合作机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多层面多渠道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6、推进“两股一建”工作。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方面,可在在股权设置上,主要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在股权收益上,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剩余按股分红。二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方面,采取土地股份制的形式让农民增收。在股权运作上,按照土

13、地等级折股。在股权收益上,按入股土地等级保底分红,剩余收益滚存,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和公司扩大规模。三是在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方面,可探索土地信用合作杜(在坚持土地承包政策、土地用途和农民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以集体土地和资产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种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业务的模式)、土地银行(农民将承包地存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土地质量和期限长短,每年获取相应的补偿金即“利息)、土地托管(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将分散的单个农户组织起来,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市民农园(城市居民在农村主要是城郊农村,付一点租金租种少量土地,在休闲之余种上各种各

14、样自己喜爱的农作物,锻炼身体,充实生活)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7、抓好耕地占补平衡。围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的目标,建立土地等别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宅基地按现有房屋进行核实确权,废弃宅基空土,全部由集体收回复垦;通过开发荒山荒坡荒滩、复垦废弃矿山用地、复垦灾毁耕地、整理农用地等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确保土地占补平衡,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8、做好迁村腾地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边远山区、湖区、库区的空壳村,向城镇和新社区迁移;既有利于城镇建设的扩张,又有利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2.22.202200:3500:35:5222.12.2212时35分12时35分52秒12月. 22, 2222 十二月 202212:35:52 上午00:35:522022年12月22日星期四00:35: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