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6226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8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一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征求意见稿)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课题组二八年四月目 录1 引言11.1工程类型区的含义11.2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缘由21.3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目的31.4工程类型区划分的依据31.5 研究技术路线42 自然因素分析42.1地理位置42.2行政区划52.3地形地貌与土壤52.3气象水文62.4河流与湖泊72.5水系流域92.6 工程水文地质93 工程类型区划分103.1相关区划103.2工程类型区划分原则163.3划分程序与方法173.4类型区命名规则183.5工程类型区分区184 工程模式分析304.1工程模式构建方法304.2工程模式3

2、0附表附表1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及工程组合特征汇总表37附表2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特征汇总表39附图:附图1 山东省地貌图1:1500000附图2山东省地貌分区图1:1500000附图3山东省第四纪地质图1:1500000附图4水质评价图(饮用水评价分区图)1:3000000附图5浅层灌溉用水评价图1: 3000000附图6深层灌溉用水评价图1: 3000000附图7山东省水系流域图附图8山东省地势图附图9 山东省1956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附图10 山东省19562000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附图11 山东省多年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图1 引言1.1工程类型区的含义

3、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其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条件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定义与一般的行政区、地貌类型区或者是相关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分区均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集成了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技术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的特殊区域。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研究组的指导意见,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进行如下定义: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即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目标、工程内容、工程组合地域特征一致性原则,划定的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

4、征的单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它不同于传统的区域划分和类型划分各成体系的做法,而是将两者结合到一个统一框架系统中,并在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的体现,而不是彼此割裂地体现各自的内涵,形成地域特征和类型要素的结合。传统区划(分区)的方法,是以地域特征的地理分布为基础,将单一要素或是具有共性的多项要素的组合为单元,划分出有固定分布范围,有清晰的地理边界,由特定的界线,如行政界线,其他的自然要素方面的温度,雨量、高程等值线,分水岭界线等,构成彼此互不交替、互不重叠,相互衔接的封闭区域。上述区划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等基础领域,以及宏观管理的规划布局、计划统计等方面。我们目前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土地复项目

5、,虽然其建设目标和内容,也明显地受地域条件的制约,但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单纯宏观上区域定性的深度是不满足项目立项选择、项目评估、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必需在微观上提供区域性的类型要素如微地貌特征,区域地质条件,水源类型等为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项目实施等环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撑,包括规范化的方法和标准,重要技术参数的筛选。不同层次的类型区其体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般高层次的类型区划分着重体现区域差异。关键的地域特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种植制度等,侧重于确定项目土地整理的方向和目标;低层次的类型区则侧重于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类

6、型要素,如末级地貌单元,第四纪地质与成土母质,土体构型与土壤理化性状,水源条件与灌排方式等。1.2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缘由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大省,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4,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近年来,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做出了贡献。据初步统计,

7、自2000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共投入资金约118亿元,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总面积49万hm2,增加农用地面积26万hm2,其中新增耕地面积20万hm2,连续七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实践证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能够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合理安排用地,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

8、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制度落实不力。虽然国土资源部下发了相关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项目管理提供了依据,但各相关具体操作规定,如立项审查批复、项目计划与预算审查批复等还没有制订出实施细则,而各地技术力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有限,因此不易操作,造成了制度执行的不彻底。 项目实施管理规范化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目前,项目实施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科学、合理的程序,仍然缺少量化评价标准和处理机制,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个别项目规划设计变更频繁、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以及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说明实施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技术基础工作仍然

9、比较薄弱。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基础资料现实性差,有的脱离实际,致使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能很好地衔接,虽然花了大力气,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至今为止,山东省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不能够满足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总体要求,尽快制定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已势在必行。1.3 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目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不同于某些单一的工程,它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组合和建设标准存在着地域差异,在类似区域又存在着同一性,为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这一特点,便于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分区、分类管理,特进行类型区的划分。工程类型区划分,是在综合了地形地貌分区、气

10、候水文分区、土壤分区、植物分区、行政分区、水资源分区等特性基础上,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工程类型区划分。依据划分的工程类型区,可在以下几方面发挥功能作用。(1)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计算、经费预算编制等工作,提供分区、分类指导。(2)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安排工程总体布局、分区布局提供基础。(3)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工程模式,实施工程建设的配套措施,增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功能作用提供支持。(4)为调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区域农田水利设

11、施、水土资源利用和问题、耕作制度、灌溉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和数据资料。(5)为制订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奠定基础。1.4工程类型区划分的依据(1) 国土资源部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及其编制要求;(2) 山东省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业区划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关资料;(3) 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开发整理专项规划;(4) 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空间布局及工程设计要求;(5) 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和国家、省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编制、实施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等相关规定

12、和办法。1.5 研究技术路线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编制技术规范要求,全面调查、收集山东省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土地利用结构及特点、耕地后备资源概况等基础资料,在保证类型区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工程模式的一致性前提下,采用两级区划的模式进行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根据全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和耕作制度特点以及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采用图层叠加法,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级类型区;根据全省土壤、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特性,在全省范围内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二级类型区。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的结果基础上,通过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二级

13、类型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特点,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的建设目标,总结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以及农田防护等工程的建设方式、建设特点以及对土地利用的改良方向和优化效果等因素,从田块形式、蓄引水方式、灌溉方式、渠道特征、排水方式、路面材质、防护林类型等几方面归纳总结全省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2 自然因素分析2.1地理位置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地理上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中,北靠渤海,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日本、朝鲜半

14、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北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与河北省为界,西与河南省相邻,南与江苏、安徽两省接壤。境内面积15.6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63%。2.2行政区划山东省行政区现辖17个地级市,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下设31个县级市、47个市辖区、61个县、1978个乡镇。2.3地形地貌与土壤山东省东临海洋,西接华北平原,泰沂山脉横亘中央,地形地貌复杂。在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29%,平原占55%,洼地、湖沼占8%,其他占8%。根据地形特征,可以分为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部分

15、。泰沂山区位于鲁中南地区,西起泰山,东至沂山,自西向东构成一断续的略成弧形的泰沂山脉,成为泰沂山脉南北山地、丘陵的脊背,地势最高,其中泰山岱顶海拔1545m,鲁山顶峰海拔1108m,沂山顶峰海拔1031m,蒙山平卧于泰沂山脉之南,主峰龟蒙顶海拔1150m。地势自山脊向南北两侧倾斜,中部多分布着海拔800m的中山,丘陵坡地一般高程在海拔200500m,并逐渐过渡到海拔40m以下的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势最低,仅海拔23m。各主要山脉之间分布着许多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山丘区土壤以粗屑质褐土和棕壤土复合镶嵌分布,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肥力差;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主要为普通棕壤、潮

16、棕壤复区及潮褐土、淋溶褐土复区,保水保肥能力较好,土层深厚,耕作性能良好,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高产基地。胶莱河谷以东为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多变,自西向东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伟德山等山脉构成一东西向的断续低山区。昆嵛山主峰海拔922m,南部崂山顶海拔1133m,其余各山高程在海拔500800m之间;丘陵地势平坦,高程在海拔200300m之间变化;平原区高程为海拔50m左右,较大的平原有大沽河、胶莱河等河谷平原以及滨海平原;还有莱阳、桃村等局部盆地。这一地带山丘区粗骨棕壤和普通棕壤呈复区分布,粗骨棕壤面积居多,土层较薄;河谷平原以普通沙浆黑土为主并有部分潮土,土壤肥沃;滨海平原,由于

17、受海潮影响,出现部分盐碱土。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主要为黄泛平原,从湖西到胶莱河谷,呈一大弧形环绕在泰沂山区的西北两侧,地势平坦,微地貌多变,地面高程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菏泽、曹县一带地面高程降至50m以下,到黄河三角洲地面高程不到10m,靠近莱州湾一带的地面高程仅34m。内陆以壤土和粉砂壤土为主,滨海以粉砂土为主,还有部分盐碱地。山东省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北陆台和胶辽地盾。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低山丘陵区主要是构造地貌,而且以断裂地貌为主。自中生代起,因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特别是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产生大规模的抬升与凹陷,形成若干断块山和断块盆地等正负地形。鲁西北及鲁西南地区主要是黄河泛滥沉积形

18、成的黄泛平原,微地貌复杂,主要由河滩高地、二坡地、浅平洼地等微地貌组成。根据地貌成因、形态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全省大体可以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山前倾斜地、山前平原、湖沼平原、滨海低地、滩涂、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冲积平原、洼地、现代三角洲等十四种微地貌类型。2.3气象水文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四季界限分明,温差变化大,雨热同期,降雨季节性强。冬季,全省在蒙古高气压冷气团的控制下,多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亚热带太平洋暖气团势力增强,全省盛行东南、西南季风,冷暖气团在全省交绥机会较多,天气炎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天高气爽,春秋两季

19、均干旱少雨。胶东半岛,因受海洋气候影响,春寒延后,夏季气温较内陆气温低且湿润。全省平均气温为1114,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月气温以一月份最低,一般在1 4;最高气温内陆地区出现在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527,东部沿海出现在八月份,月平均气温2426。气温的日温差内陆大于沿海,内陆为1012,沿海为68。无霜期200220天,年日照时数24002800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5%65%。由于受地理纬度、距海远近、天气形势、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水文现象在时空分布上变化较大。据19562000年降水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9.5mm。降水量在地区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其分布趋势是由东南的850m

20、m向西北递减到550mm,由日照、胶南一带的830mm递减到莱州湾地区的650mm。降水量在年内、年际之间变化较大,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在69月,而78月就集中了50%左右。降水量的年际之间变化也比较明显,丰、枯交替出现。1964年为全省的丰水年,年降水量高达1169.3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72.1%;而1981年是枯水年,年降水量仅445.5mm,是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丰、枯之比高达2.62。见附图4 山东省19562000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全省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为450600mm,湖西和鲁东南山前平原地区在600mm以上,胶莱河谷和鲁北平原区为550

21、mm,鲁中山区和崂山山区为450500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001400mm,自西北向东南递减,鲁北西部达1400mm,胶南、日照等沿海一带为1000mm左右。蒸发量的年内变化也比较大,36月份占全年蒸发量的50%左右,蒸发量最大发生在5月份。冬季蒸发量小,112月占年蒸发量的15%左右。据19562000年水文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6.5mm,天然径流量198.3亿m3。山东省河川径流量由降水补给,故其时空变化规律基本与降水一致,由于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在地区分布的变化上比降水量的变化要大。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90%,年径流深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胶东半岛

22、及东部沿海多年平均径流深250260mm左右,鲁东南山丘区为270280mm,而鲁北平原区仅有45mm。2.4河流与湖泊山东省河流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独流入海水系。由于山东半岛三面环海,雨水集中,有利于河系的发育,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 km/km2。境内主要河道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干流长度大于10km的河流,共计1552条,可分为山溪性河流和平原坡水河流两大类。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在鲁中南山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状水系,向南流的有沂、沭河两大水系,经江苏省入海;向北流的主要有潍、弥、白浪

23、河及小清河的主要支流绣江河、孝妇河、淄河等,均注入渤海莱州湾;向西流的主要河流为大汶河,经东平湖注入黄河,其他还有泗河、城漷河、白马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等均流入南四湖;向东流的主要河流有绣针河、巨峰河、付疃河、潮白河、吉利河、白马河等。在胶东半岛地区,由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等构成一个西南东北向的天然分水岭,形成了一个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北流入渤、黄海的有界河、黄水河、大沽夹河、沁水河、辛安河等;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河、五龙河、母猪河、乳山河等。在泰沂山区和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之间的南、北胶莱河分别流入胶州湾和莱州湾。坡水性河流也分两部分,在鲁北平原区海河流域内,除漳卫新河穿过冀鲁边界外

24、,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徒骇河、马颊河均发源于河南省,由西南向东北汇集鲁北平原大部分地表径流,平行流入渤海湾。在湖西平原,主要有洙赵新河、万福河和东鱼河等自西向东流入南四湖。山东省的湖泊主要有淮河流域内的南四湖、黄河流域内的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内的白云湖、青沙湖、马踏湖等。南四湖是山东省境内的最大淡水湖泊,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相连的湖泊组成,湖面面积1266km2。南四湖南北长126km,东西宽525km,南部微山湖、北部独山湖比较开阔,中部昭阳湖狭窄,称为湖腰。1960年在南四湖湖腰处修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上级湖湖面面积602 km2,下级湖湖面面积6

25、64 km2。南四湖承接鲁、苏、豫、皖四省31700 km2的来水。南四湖下级湖蓄水位32.5m(废黄河高程)时,相应库容7.78亿m3;上级湖蓄水位34.2m时,相应库容9.24亿m3。东平湖是山东省境内的第二大淡水湖泊,位于东平、梁山、汶上三县交界处,西靠梁济运河,北临黄河,东有大汶河流入,是接纳和处理黄河下游及大汶河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调蓄水库,库区总面积627 km2,是1958年兴建的位山水利枢纽的一部分。水库由二级湖堤分隔为老湖区和新湖区两部分,老湖区现状主要接纳大汶河入流和调蓄黄河的中小洪水,常年有水,面积209 km2,防洪最高蓄水位46.0m(大沽高程),相应库容11.94亿m

26、3;新湖区面积418 km2,防洪蓄水位44.0m,争取44.5m。2.5水系流域山东省国土总面积15.67万km2。全省流域分区包括3个一级区,4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3个一级区:淮河区、海河区和黄河区(面积分别为11.21、3.10、1.36万km2)。4个二级区:淮河区分为沂沭泗河区、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2个二级区;黄河区为花园口以下区;海河区为徒骇马颊河区。13个三级区:沂沭泗河区分为湖东区、湖西区、中运河区、沂沭河区、日赣区5个三级区,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分为小清河区、潍弥白浪区、胶莱大沽区、胶东半岛区、东南沿海区5个三级区;黄河花园口以下区分为大汶河区、花园口以下干流区2个三级区;海

27、河区为徒骇马颊河区1个三级区。山东省水系流域分区图详见附图7,山东省流域分区情况详见下表21。表21 山东省流域分区情况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名称面积(万km2)淮河流域沂沭泗河区湖东区1.158湖西区 1.55中运河区0.414沂沭河区1.719日赣区 0.265小 计5.105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小清河区1.512潍弥白浪区1.28胶莱大沽区1.024胶东半岛区2.011独流入海区0.279小 计6.105合计11.21黄河流域花园口以下区大汶河区1.142花园口以下干流区0.221合 计1.363海河流域徒骇马颊河区徒骇马颊河区3.095全省合计15.672.6 工程水文地质见 附图3:山东

28、省第四纪地质图; 附图4 水质评价图-饮用水评价分区图; 附图5 浅层灌溉用水评价图; 附图6 深层灌溉用水评价图; 附图11:山东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分区图。3工程类型区划分3.1相关区划3.1.1地貌区划根据山东省地貌类型的区域分异特征,在综合分析和充分运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山东省地貌划分为3个一级地貌区,即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在一级地貌区的基础上进而划分为8个二级地貌区(见图31)。3.1.1.1鲁西-北平原区鲁西-北平原区呈弧形半绕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西及北部。其内侧大致以小清河、黄河、鲁西湖带为界;外侧与江苏、安徽、河南及河北四省接壤。东北临渤海。

29、该区在构造上属华北断坳及鲁西断隆中的相对缓降的部分。平原几乎全由黄河泛滥堆积物构成,仅在梁山、嘉祥一带有少量石灰岩剥蚀低丘分布。平原上地势坦荡,西南高,东北低,绝大部分地面高程在50m之下。以黄河为平原的地貌分界线,将鲁西-北平原分为鲁北平原与鲁西平原2个二级地貌区。(1)鲁北平原区鲁北平原区位于黄河与小清河以北,西及北侧与河南、河北省接壤,东临渤海,全区略呈北东走向的长方形。总体上,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由40m下降到0m,地面坡降为1/50001/10000。平原上历史时期黄河多次改道、泛淤,形成了岗、坡、洼交错分布的地形。除黄河三角洲以外,地表起伏表现为南、北两侧高,中间凹下呈槽状分

30、布的特征。(2)鲁西平原区位于黄河以南、鲁西湖带以西,介于现今黄河与1855年前明清故道之间。区域轮廓似簸箕状,簸箕口指向鲁西湖带,南、北、西三面为高地。西部最高海拔73m(东明县于楼),向东宽展微倾,至湖带所在的微山县最低海拔仅30m。图31 山东省地貌分区图3.1.1.2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该区西侧被鲁西-北平原包围,东侧以潍河-沭河谷地与鲁东丘陵为界,北临莱州湾,南与江苏省接壤。该区北部地势高,以近东西向展布的泰鲁沂山地构成分水脊轴。水系以鲁山为中心,向南、北、西呈放射状分布。河谷平原宽大并深入山区内部,将鲁中南山地丘陵分隔为各不相连的地貌单元。区内地貌类型齐全,全省山地的3/4集于本区,此

31、外还有丘陵、盆地、山间平原和山前平原等类型。据地貌组合,可将鲁中南山地丘陵划分为3个二级地貌区。(1)鲁中山地丘陵区该区位于本省中部,区域轮廓略成三角形。西北以黄河-东平湖为界,东以潍河-沭河谷地为界。北侧沿泰鲁沂山地北麓50m等高线与平原为界;南侧自东平经大汶口,接蒙山南麓。本区山地集中,是全省中低山的集中分布区。除崂山外,全省海拔千m以上的中山都集中本区内。地势对比强烈,如泰山与其南麓的汶河谷地,在很短水平距离内高差达1300m左右。中山一般相对高度为600700m,低山一般相对高度300m左右,构成山地与河谷平原强烈对比的地貌景观。(2)鲁南丘陵平原区该区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南部。北界

32、自东平经大汶口接蒙山山地南麓,东侧以沭河谷地为界,西至东平湖-南四湖东缘,南与江苏接壤。其主要地貌特征为:地势起伏较和缓,山前平原地貌占较大比重。区内除枣庄北部部分低山丘陵外,海拔多介于30300m之间。(3)泰鲁沂山北平原区该区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北部。大致以泰鲁沂山地的北缘50m等高线为南界,以小清河和潍河谷地分别为其西界和东界,北临莱州湾。该区为鲁西断隆的北缘与华北断坳的过渡地带,是在山麓剥蚀面的基础上,由山地河流冲积形成的宽广的山前倾斜平原。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m以下。地势向北倾斜,由南向北的地貌类型依次为:洪积冲积平原和冲积扇平原、扇缘湖沼低地、河海积平原与海积平原。3.1.1.

33、3鲁东丘陵区该区位于潍河谷地与沭河谷地一线以东的鲁东地区。北、东、南三面临海,西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相接。区域构造基础为胶辽台隆的胶北隆起、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三部分。在地貌上总的表现为经长期剥蚀的低缓山地丘陵与平原相间的景观。除个别山地外,极大部分地面海拔在300m以下。北部与南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低下。三面环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海岬和岛屿。依据地貌组合的区域差异,鲁东丘陵可分为3个二级地貌区。(1)胶北低山丘陵区该区位于鲁东丘陵区北部,其范围为由掖县沙河口,经平度、莱西夏格庄,至丁字湾顶一线以北的地区,为一近东西向的山地丘陵带。其地貌特征为:(1)地处鲁东丘陵北部分水位置,有“胶东屋脊”之称

34、。区内自西向东,由大泽山、罗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伟德山构成向北略突的分水岭脊,并以此形成胶东地区南北分流的不对称水系。(2)山地和水系分布格局,明显受北北东、北东向平行断裂构造控制。 (3)丘陵面积广大,剥蚀准平原景观显著。(4)三面临海,海岸地貌广为发育,沿岸岛屿众多。(2)胶南低山丘陵区该区位于鲁东丘陵的南部,统称胶南低山丘陵。除崂山山地外,该区位于胶莱平原和胶州湾之南、沭河谷地以东,故又称沭东丘陵。该区在构造上属胶南隆起。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地丘陵的分布受北东向构造明显控制,山脊线作北东-南西走向,成为鲁东南河流的分水岭。(3)胶莱平原区胶莱平原位于鲁东的中部、胶莱河流域,北达莱州湾

35、,南抵胶州湾。其南、北、东三侧大致以海拔50m等高线与山地丘陵区为界,西侧大致以潍河东岸狭长地带与泰鲁沂山前倾斜平原为界。行政区属昌邑、平度、高密、胶县、即墨及莱西各县市。胶莱平原由剥蚀准平原,冲积平原与河湖积平原组成。剥蚀准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1/3以上,分布在即墨北部,大沽河东侧,胶县、高密之间,昌邑东南部,以及平度西北部。河流冲积平原,分布于胶莱河北侧,主要由大沽河与大泽山西及南麓诸河冲积而成,组成胶莱平原北斜面。河湖积平原分布于胶莱河沿岸地势低洼处,为全新世古湖泊淤积而成。3.1.2水资源区划按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山东省分属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3个一级区,并分属海河流域的徒骇、

36、马颊河区,黄河流域的黄河下游区,淮河流域的沂沭泗区和山东沿海诸河区4个二级区(见图32)。在全国统一分区的基础上,山东省按水系和河流划分成鲁北平原区、黄汶区、湖西区、湖东区、中运河区、沂沭区、小清河区、潍弥白浪区、胶莱大沽区、胶东半岛区、东南沿海区等11个三级区。(1)海河流域黄河以北的鲁北平原诸河,属海河流域。在省内由卫运河、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等组成,均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流域面积为29713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4。图2 山东省水资源分区图(2)黄河流域黄河自西南而东北贯穿全省,黄河水系,除山东境内的干流段外,主要支流有金堤河、大汶河、浪溪河、玉带河、北沙河、南沙河及

37、玉符河等,流域面积为18300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3)淮河流域黄河以南的河流除大汶河、玉符河等黄河支流外,均划属淮河流域片。包括南四湖水系、沂沭河水系、中运河水系、鲁东南滨海诸河、鲁中诸河及胶东半岛诸河。流域面积为109199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1.6。在鲁中南地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辐射状水系。南流的主要有沂河、沭河,均流经江苏省入黄海,组成沂沭河水系;北流的有潍河、弥河、白浪河等汇入莱州湾,加上黄河与泰沂山脉之间自西向东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支脉河等,组合成鲁中诸河;向西流的除大汶河经东平湖入黄河属黄河水系外,还有府河、泗河、白马河、十字河等,均入南四湖,与鲁西平原注入南

38、四湖的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组成南四湖水系;南四湖出口的韩庄运河、伊家河以及陶沟河、邳苍分洪道、西河等属于中运河水系;鲁东南滨海地区主要有付疃河、两城河、绣针河、白马河、吉利河等流入黄海。在胶东半岛以大泽山、艾山、昆嵛山、伟德山构成一个西南一东北向的分水岭,形成南北分流及黄、渤海的诸河,主要有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等。3.1.3土地利用分区以全省区域综合开发布局为基础,结合综合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等,通过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条件相同的县市区划在同一区域内。全省共划分为五大土地利用区,各区域的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向如下:(1)鲁东丘陵农林牧

39、渔土地利用区本区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市的31个县市区,总面积为3421740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79。该区域三面环海,以山地丘陵为主,受海洋气候影响明显,年均温度12左右,年降水量650900mm,林木覆盖率达19以上。土壤以棕壤为主,白浆化棕壤占一定比例,平原区有大面积无石灰性潮土,洼地有砂姜黑土,滨海地区有少量滨海盐土及风沙土。依据土地利用特点,该区又分为胶东和沭东两个亚区。本区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工农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较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为山东省粮油渔果重要基地。但能源、水资源较缺乏。土地利用方向是:稳定耕地,强化农业。在增加粮食、油料产量的基础上,围

40、绕发展创汇农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着力发展水产、果品、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种植,建成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扩展占用耕地,搞好山丘地区综合治理。(2)鲁中山地丘陵林农牧土地利用区该区包括泰安、济宁、枣庄、潍坊、淄博等市地的15个县市区,总面积221003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07。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势高,为全省岭脊。该区域为沂、沭、泗、弥、胶河的发源地,气候为半湿润季风类型,年均温度为11.9,年降水量758mm,林木覆盖率为19.1。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和褐土,自然景观垂直分界明显。适宜农、林、牧、副各业发展。本区土地利用

41、的方向是:强化农业,稳定耕地,保证粮棉油稳定增长。依托丰富的山丘区资源,着力发展林木、名优特新果品、蔬菜和畜牧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连片开发为重点,规模经营为方向,搞好山丘区经济立体开发,多层增值,全面提高山丘区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搞好水土保持和山区绿化,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优质耕地,积极开发复垦采煤塌陷地。(3)山前环状平原农林牧土地利用区本区大致成环状,绕于鲁中南山地的外侧,包括我省黄河以南,运河以东、胶莱河以西泰沂山区和沂蒙山区的全部山前平原及河谷盆地,共辖44个县市区,总面积4221004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88。地貌以山前沉积倾斜平原为主,近

42、山带有部分低山残丘分布。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年均温度为1214,年降水量650900mm。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棕壤土、潮土、潮褐土、砂姜黑土次之,水稻土、盐土亦有分布。依据土地利用特点,该区又分为环状平原北部和西南部两个亚区。本区经济发达,是全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交通方便,城市集中,土地开发利用水平较高,土地质量好。土地利用方向是:本区是全省粮、棉、油、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土地生产力,充分利用各类土地,保护耕地。合理规划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适当增加林果用地,发展饲养型畜牧业。(4)鲁西平原农林牧土地利用区本区包括德州、聊城、菏泽、滨州4个市

43、地及淄博、济南、济宁等市的39个县市区,总面积4193686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70。该区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214,年降水量580700mm。土壤类型以潮土类为主,还有部分碱土、碱化土、风沙土、湿潮土、水稻土等。依据土地利用特点,该区又分为鲁西南和鲁西北两个亚区。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高,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土地利用方向是:充分发挥耕地多、农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建立各种类型的农场、牧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耕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林业用地,扩大农田林网与农林间作面积,在黄河故道

44、沙区及少部分低产田建立用材林、经济林基地。逐步建成全省大型高效粮棉油生产基地和畜牧基地。(5)鲁北滨海平原农牧渔土地利用区本区位于山东省北部,包括东营、滨州、潍坊等市地的10个县市区,总面积 1658561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56;黄泛平原是该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淡水资源缺乏。大陆性气候比较显著,年均温度1212.5,年均降水量570670mm。土壤类型主要有滨海潮土、盐化潮土及潮土等。土壤盐渍化为本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本区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地比例较高,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因海水浸渍严重,淡水资源不足,土地开发难度较大。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45、,牧渔、盐业发展较快。本区土地利用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棉、畜产品、水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农牧渔业基地。3.2工程类型区划分原则工程类型区是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制订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建立的全面性和制订标准的针对性、实用性。结合山东省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土资源利用问题,在调查研究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自然条件一致性原则。自然条件是土地潜力发挥的基础条件,决定了土地的开发利用特点,影响到土地开发

46、整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条件及实施效益。因此,工程类型区内地形地貌、土壤、光温、降水、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要求基本一致,以确保工程措施在类型区内具有统一性和针对性。(2) 经济社会条件一致性原则。鉴于全省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必须结合当地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划分工程类型区,制定工程模式,促使工程类型区内部社会经济条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确保工程模式的统一以及工程措施的有效实施。(3) 农业限制因素一致性原则。农业限制因素是指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甚至制约作用的因素,具体包括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壤、自然条件、水利设施以及人为污染等因素。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目的

47、旨在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减弱限制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因此,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必须遵循区内限制因素基本一致的原则,从而确保工程模式和工程措施具有针对性。(4)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一致性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应该在充分研究区域特性的前提下,结合工程内容、工程实施条件以及工程目标,明确不同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内容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从而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设计的统一性和实施的有效性。(5) 水资源的区域差异性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应较好体现水资源量分布的区域性和差异性。3.3划分程序与方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是以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特性为基础,按照全省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科学划分的具有一定相似性和统一性的空间区域。类型区划分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保证类型区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工程模式的一致性,采用两级区划的模式进行工程类型区的划分。首先根据全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空间布局、农业区划和耕作制度特点以及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