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58538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2、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3、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

3、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1、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斯大林的个人品性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在个人品性中有优良的一面,如坚定性、政治敏锐性、刚强而有毅力;但也有嫉贤妒能、粗暴任性、主观片面等缺陷。)2、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农民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国内)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国际环境)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1、社会主义工业化(1)目的

4、: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过程:1)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3)三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3)结果(成就):1937年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4)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

5、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5)特点: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指令性计划(政府主导)。追求高积累。比例失调,粗放经营。(6)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以落后的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出现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的决策(政策的转变: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斯大林大力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及其战争的威胁,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外因;急于解决国内复

6、杂的社会矛盾,克服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发展粮食生产,缓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危机,是迫使斯大林推进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直接原因。(2)过程: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1929年转变。开展和完成:逐步集体化全盘集体化(1937)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1932年宣布 ,1937年 。(3)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有强迫命令现象,违背了农民自愿和逐步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4)

7、特点:全盘集体化机械化强制性追求高积累。(5)实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消灭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消灭农民土地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6)评价:农业集体化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生活处境,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农业集体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初步缓解了粮食征购危机;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7)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深刻教训:忽视了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

8、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估计,国家通过集体农庄义务交售制、农庄向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等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粮食的征购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材料二: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牲畜、家禽等强行收归农庄,这类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

9、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结合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对农业全盘集体化有哪些认识?完成了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任务,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农民屠宰牲畜和要求退出集体农庄的现象说明,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启示: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按比例协调发展。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主。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

10、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就是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其形成的两条基本途径。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表现:(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表现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高度集权 表现在: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手中;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统一 表现在: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六、评价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1、:丘吉尔曾在一次议会演说中说“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材料二:斯大林传的作者尤里茹可夫说:“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亚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工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

12、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材料四:在沙皇时代,四个人中就有三个文盲。经过多年努力,到1939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87%。城市普及了七年知道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问题七: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斯大林模式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历史功绩:(1)基本上适合苏联当时国情,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也起了重大作用。(

13、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国民素质得到提高;(4)在当时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5)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如摆脱经济危机)(6)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2、弊端:经济上,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上,思想文化上

14、的高度统一,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集体化、农业税很重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资本主义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调拨、计划供应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工资制(平均主义)基础训练(一)填空题1、从 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

15、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从 起,苏联开始实施优先发展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主要为了 ,没有促进 的发展。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始了 的斗争。(二)选择题4、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C、在进行“一五计

16、划”建设 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7、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第几个五年计划完成后A、“一五” B、 “二五” C、 “三五” D、“四五”8、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不包括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B、实现国家农业集体化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合理9、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完成 C、新经济政策的废除 D、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10、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11、

17、对苏联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12、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D、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13、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轻

18、工业发展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能力拓展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回答:(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

19、这种途径有何必要性?(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1940年苏联经济发展情况表 产 品单 位191319281940生 铁百万吨4233150钢百万吨4243183煤 炭百万吨29.1355166石 油百万吨9211731电 力十亿千瓦时2548谷 物百万吨808273955毛织物百万米9587120皮 鞋百万双283670注: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材料二: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及世界所占地位19131928193

20、2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产总值55322l机械制造业442121汽 车127553电 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2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联1922年1928年,1928年1940年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向,并简述政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发展的状况,这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联经济在1928年以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6、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 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基础训练参考答案1、1926年;1928年;重工

21、业2、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3、工业化;农业生产力本身;消灭富农阶级4、B; 5、A; 6、C; 7、B; 8、D; 9、D; 10、A; 11、B; 12、D; 13、B。 能力拓展14、(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2)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因为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首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协调发

22、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5、(1)1922年1928年,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原因:实行新经济政策。1928年1940年间,则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原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2)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政策取得伟大成就。(3)存在问题:基础工业与重工业发展快,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证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的落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16、(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原因:苏俄国内战争爆发面临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核心内容 :实施余粮收集制,把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

23、家手中。结果:保证了城市工人和红军最低 限度的供应,对于战胜困难、赢得战争、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原因:连年战争经济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核心内容:征收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结果:促成农民经营的兴趣,使农业生产迅速高涨起来。(3)农业集体化主要原因:个体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分散小农户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小农庄。结果: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问题解答说一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答案提示: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

24、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谈一谈从当时形势和长远情况两方面,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答案提示:这种经济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它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到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当时的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从长远看,它极易滋生个人崇拜,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5、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自我测评1学完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内容后,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试一试。答案提示:以上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做出了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评价又不够全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

26、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小私有权的剥夺,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苏联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2学了本课内容后,你对斯大林模式有什么认识?说一说你的看法。答案提示:斯大林模式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

27、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首先,这一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像的。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

28、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但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阅读与思考仔细阅读下表,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历史信息,然后

29、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略)(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有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答案提示:(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2)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30、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铁路和棉织品等轻工业发展较慢,几乎停滞不前。(3)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附: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工业化方措施、成就和问题;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2)理解以下问题: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2、

31、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本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所提供的相关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通过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2、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32、。2、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汲取。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有关知识,体会“斯大林模式”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进而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的成就及原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面对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国情,以及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国际环境,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

33、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三、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以下材料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来

34、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教师提问 这是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解说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新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 斯大

35、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列宁时代“具有相当的弹性”的新经济政策,以强硬的手段确立起“钢”性十足的斯大林模式。那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这是一条怎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呢?展示课题: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教授新课步骤之一、展示本课知识结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工业化的必要性工业化的主要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表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步骤之二、授课进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1、工业化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

36、林的工业化之路”一目的第一自然段。)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材料三 斯大林说:“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问题一:你认为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在学生浏览教材和阅读材料回答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问题。)(1)由苏

37、联的国情所决定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20世纪20年代,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了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实现工业化。(2)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 苏联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之中。要维护民族独立,不至于落后挨打,必须加强国防力量,因此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显得尤为迫切。2、工业化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一目,了解工业化的主要措施。)(1)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展示以下材料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燃料、金属、军

38、事工业等重工业。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问题二: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基础;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吸取中国落后挨打的教训。3、工业化的成就和问题(1)工业化的成就(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一目第四自然段,归纳工业化成就。)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表现在:苏联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了

39、大跨越。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到“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了。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见教材P152)材料二 1935年9月2日,苏联真理报报道:“中伊尔敏诺的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同志为庆祝国际青年节21周年,创造了风镐劳动的全苏新纪录。在六小时一班的工作时间里,斯达汉诺夫开采了102吨煤,这是矿井一昼夜开采量的10%,挣了200卢布工资。”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开采量,因为它超过了普通定额的13倍!此后,斯达汉诺夫不再是一名普通矿工的名字,他成为一面旗帜,引领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一场轰轰烈

40、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根据以上材料,学生讨论探究: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制订并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二五”计划。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并且在工业化建设中踊跃开展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爱国热情与技术革新相结合的典范。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经济危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打击。(2)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教师阐述 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状况,忽视轻工业生产,损害农业的发展,从而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

41、构给以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教师过渡 十月革命后,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在苏俄农村中占主导地位。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是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的必然要求。新经济政策虽然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的矛盾,但并没有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斯大林是如何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呢?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引导学生浏览教材“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第一自然段,提问。)问题三:苏联为什么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十月革命后,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社

42、会主义道路?成为苏联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集体化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以在广大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落后的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危机。为了配合的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缺乏外部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把开展农业集体化作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重要途径。2、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浏览教材“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第二自然段,了解农业集体化过程。)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材料二 1929

43、年11月,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一文中指出:“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问题四:以上材料表明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政策变化:由农业逐步集体化转变为农业全盘集体化。变化原因: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政府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教师讲述 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还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到1932 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93%。(见P15

44、3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3、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 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估计,国家通过集体农庄义务交售制、农庄向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等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总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粮食的征购数量逐年增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材料二 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牲畜、家禽等强行收归农庄,这类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结合农

45、业集体化的过程,从以上两则材料中,你对农业全盘集体化有哪些认识?(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整理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完成了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任务,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资金。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农民屠宰牲畜和要求退出集体农庄的现象说明,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苏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教师过渡 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教师阐述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