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9799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20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年建筑行业风险研究报告报告.docx(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一、行业供需分析及预测(一)建筑业供给平稳快速增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200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019亿元,比上年增加8461亿元,增长20.4%,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二)建筑业需求持续旺盛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全年我国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7239亿元,同比增长25%。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200

2、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802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080亿元,增长19.5%。(三)建筑业供需预测2008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是宏观调控的重点,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已经奠定,投资将成为调控的重点,调控手段除了控制信贷总量之外,估计窗口指导和行政调控力度将大幅加大。但综合来看,存在诸多因素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旧维持高位。首先,建筑业是其他各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全社会50以上的FAI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我国若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较大规模的FAI必不可少,这样也就保障了建筑业的

3、总需求(对FAI增速会否下降的问题随后探讨);其次,GDP增速随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状况会有波动,但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很稳定,对经济形成持续拉动;第三,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将对行业产生恒定驱动。从早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到近几年的房地产投资驱动,再到未来几年铁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与房地产投资的共同驱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由房地产供求突出矛盾导致的房地产建设需求依然强劲等较好地保障了建筑业企业的外延扩张。第四,国家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运用了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收缩过剩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紧缩又基本不影响建筑市场的总需求。因此预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

4、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年度增速有望达到25%以上。而且,这一趋势将在今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维持。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市场的规模,通过模型计算,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或将达到25%左右。二、行业效益分析及预测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继续增强。2007年建筑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470亿元,较06年增长23.2%,建筑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自1998年以后,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逐年提升,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94%(20042006年建筑业企业产值利润率分别为2.48%、2.62%和2.87%)。建筑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三、区域对比分析及预测我国

5、建筑业区域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始终保持建筑业主力地位,中、西部地区建筑业企业产值增长较快。2007年,东部地区建筑业总产值31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0916亿元,增长24.8%,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7986亿元,增长23.6%,增幅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完成产值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62.2%,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9倍和3.9倍。建筑业总产值最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其余则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建筑业总产值在10002000亿元的有湖南、河北、福建、安徽、天津、重庆、陕西七个省

6、市。其他13个省建筑业总产值均低于1000亿元,海南和西藏地区建筑业总产值不足百亿元。2007年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地区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亿元)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增长(%)2007年比重(%)2007年累计比重(%)2006年比重(%)2006年累计比重(%)全国总计50018.6241557.1620.4100100浙 江6790.325655.6120.113.613.613.613.6江 苏6511.735424.85201326.613.126.7山 东3301.632791.8118.36.633.26.733.4广 东3037.252592.5817.26.139.

7、36.239.6北 京2580.132167.92195.244.55.244.8上 海2425.212285.386.14.849.35.550.3辽 宁2099.151774.9918.34.253.54.354.6四 川2092.391753.2319.34.257.74.258.8河 南2077.571530.9335.74.261.93.762.5湖 北2011.85166720.7465.9466.5湖 南1888.261462.8829.13.869.73.570河 北1614.291448.7311.43.272.93.573.5福 建1490.711161.9928.3375

8、.92.876.3安 徽1486.741168.2427.3378.92.879.1陕 西1208.57830.4145.52.481.3281.1天 津1183.92983.9320.32.483.72.483.5重 庆1119.54895.0925.12.285.92.285.7山 西1025.88939.679.22.1882.388黑 龙 江875.51699.8425.11.889.81.789.7江 西778.18668.8916.31.691.41.691.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四、行业风险分析及预测宏观经济形势对建筑业发展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和感应度。一方面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9、重要支柱,国民经济基本建设资源配置和实现的重要环节,建筑业生产的速度、效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率休憩相关。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的好坏,也决定了建筑业市场容量的发展变化,每当国民经济整体形势趋好、发展加速、投资加快时,建筑业就迎来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反每当国民经济增长趋缓、发展减慢、投资降温时,建筑业就会首先由宏观经济趋缓感受到市场紧缩和发展吃紧。因此行业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的风险。建筑工程承包行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并且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政府用于交通、能源、市政、电力、水利、通

10、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将持续增加,建筑业仍将沿景气上升通道加速上行。2008年建材价格高企,但总体而言对建筑业影响不大。主要是因为建筑行业毛利率受行业竞争程度、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等因素影响:(1)就民用建筑行业而言,因签订合同更多的为开口合同,受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受人工成本和财务成本影响;(2)就铁路建设而言,因合同订价指导标准更多是由政府控制,钢铁等原料价格上升对公司略有影响,但政府部分仍承担原料价格上升,对行业影响不大。总体而言,对建筑行业有影响但不大,不是行业毛利率影响的关键因素。另外建筑业还面临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建筑市场本体的风

11、险,主要由一系列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市场无序行为构成。比如,工程款拖欠;恶性的、低于成本价竞争;以及市场主体之间诚信精神的严重缺乏等。二是相关市场的风险对建筑业的辐射。比如,建筑材料市场的价格大幅变动,造成的施工合同价格缺口;资本市场、包括外汇市场的走势对工程结算价格的影响。三是政策性的。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出台新政策或调整、完善原有政策的工作都会相对较多。五、行业授信建议2007年我国建筑业整体处于景气上升空间,实现增加值与总产值增速较高。建筑企业的利润增长较快。2008年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城镇化的推进,民生政策的实施、基础建设的增长等因素影

12、响下,建筑业景气有望持续。因此总体上建议增加授信。从子行业授信来看,应倾向于铁路建设和建筑装饰业。首先,从2005年开始,铁路建设基本投资迎来巨幅增长,到2020年我国铁路里程由原定的10万公里调整到12万公里以上。这些规划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建筑装饰业虽然并未面临像铁路建设那样的投资巨幅增加的发展机遇,但在中国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北京申奥、上海市博会等具体事件的刺激,再加上国人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使得建筑装饰业在中国现阶段可以被看作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并且因为其弱周期性而面临着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从授信区域来看,授信应向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13、,其次应考虑的是中西部的大城市。从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建筑业企业,对其授信需谨慎。从建筑业企业类型来看,对工程承包类的企业授信需谨慎,可适当向综合类建筑企业倾斜授信。目 录第一章 建筑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1第一节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1一、建筑业的范围及产业链1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2三、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2第二节 建筑业供给分析及预测4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4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5三、20082010年供给预测5第三节 建筑业需求分析及预测8一、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8二、需求结构变化分析9三、20082010年需求预测10第四节 建筑业的海

14、外市场业务拓展13第二章 建筑业规模与效益分析及预测15第一节 建筑业规模分析及预测15一、资产规模变化分析15二、建筑业企业盈利模式改变15第二节 建筑业效益分析及预测16一、建筑业效益分析16二、建筑业企业效益预测16第三章 建筑业竞争分析及预测18第一节 建筑业竞争特点分析及预测18一、建筑业集中度分析18(一)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但从业人数增加18(二)建筑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18二、我国建筑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19三、我国建筑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19第二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及预测21一、建筑业内部竞争激烈21二、建筑业内大企业的竞争优势21三、建筑业外资进入的威胁22第三节 行业企

15、业资产重组分析及预测23一、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3二、建筑业企业的兼并重组23第四节 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分析及预测25一、技术装备水平25二、技术垄断优势25第四章 细分地区分析27第一节 建筑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27一、建筑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及预测27二、建筑业效益指标区域分布分析及预测30三、各地区建筑业合同签订情况31四、各地区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情况31第二节 江苏省建筑业发展分析及预测32一、江苏省建筑业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32二、江苏省建筑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32三、江苏省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34四、江苏省建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5第三节 浙江省建筑业发展分析及预测37一、

16、浙江省建筑业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37二、浙江省建筑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37三、浙江省建筑业的特点37四、浙江省建筑业发展趋势预测38第四节 山东省建筑业发展分析及预测39一、山东省建筑业在行业中的规模及地位变化39二、山东省建筑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39三、山东省建筑业发展趋势预测40第五章 企业分析42第一节 建筑业企业特征分析42一、建筑业特、一级企业基本情况分析42二、不同类型特、一级企业的发展特点43第二节 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对比分析45一、总体排名分析45二、盈利能力对比分析46三、偿债能力对比分析47四、营运能力对比分析48五、发展能力对比分析50第三节 中铁二局分析53一、企业基本状

17、况53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53三、企业财务数据分析54四、公司发展规划及发展前景预测55第四节 中国中铁分析57一、企业基本状况57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57三、企业财务数据分析60四、公司发展规划及发展前景预测61五、2007年重大发展事项及启示61第六章 行业授信风险分析及提示63第一节 环境风险分析及提示63一、国际环境对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3二、宏观经济对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3三、货币政策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4四、汇率变化对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7五、产业政策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8第二节 上下风险分析及提示69一、上游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69二、下游行业风险分析及提示72第三

18、节 建筑业市场风险分析及提示77一、经济周期波动风险77二、市场供需风险77三、行业竞争风险77四、成本风险提示77五、财务风险78六、工程项目风险78七、技术风险78八、法律风险79九、多元化投资风险79第七章 行业授信机会及建议80一、总体授信机会及授信建议80二、子行业授信机会及建议80三、区域授信机会及建议82四、企业授信机会及建议82附 表表1建筑业行业分类及代码1表21978-2007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2表32007年建筑业企业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5表4建筑业总产值与全社会投资皮尔森相关分析6表5模型分析6表6回归系数分析7表71998-2007全社会及分城乡的固定资产

19、投资9表82001-2006年建筑业退出壁垒分析20表91990-2006年建筑业动力装备率和技术装备率25表102007年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28表11各地区建筑业分布29表122007年3季度各地区建筑业企业效益状况30表13上市公司分析指标及权重45表142007年建筑业上市公司排名45表15上市公司盈利能力47表16上市公司偿债能力48表17上市公司营运能力49表18上市公司发展能力50表1920042007年中铁二局经营状况54表2020042007年中国中铁经营状况60附 图图1建筑业产业链1图22002-2006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3图3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

20、值4图4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4图5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建筑业增加值增速6图6模型拟合图7图7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8图8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图91996-2007年建筑业企业单位数变化18图101991-2007年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19图11中铁二局业务构成及毛利率54图12中国中铁业务构成及毛利率57图132007年12月31日主要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状况66图142005-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图67图15住宅施工面积的变化72图16住宅竣工面积的变化73图17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建筑业总产值比重82第一章 建筑业市场供

21、需分析及预测第一节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一、建筑业的范围及产业链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来看,建筑业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又包括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等五个行业细分。本报告分析的建筑业范围即是按照此标准定义的,具体见下表。表1 建筑业行业分类及代码建筑业 47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471房屋工程建筑472土木工程建筑4721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4722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4723工矿工程建筑4724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4729其他土木工程建筑48建筑安装业 49建筑装饰业 50其他建筑业

22、建筑业的产业链相对复杂,从内涵上来讲,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建筑业来实现,因此建筑业与工业、第三产业都紧密相关。简单来说,建筑业上游行业,主要包括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钢铁制造钢铁制造玻璃制造水泥制造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45房地产业图1 建筑业产业链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经济的“晴雨表”。建筑投资涵盖公共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口、电站等)、产业设施、公共建筑和居民建筑三大市场,建筑与设备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大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产品及提供了供给,又促进了需求。一方面,建筑业生产所

23、提供的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建筑业产品又为需求的增长创造了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行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虽然建筑业增加值在增速上面有所波动,但是整体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1991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5%以上的位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表2 1978-2007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点在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比重达到6.41%,之后比重稳步回落,2000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趋于稳定,2006年和2007年的比重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

24、。从数据上来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增长速度快、对经济增长贡献大。1978年以来,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2006年的5.6%。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名中,建筑业位居4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三、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建筑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建筑

25、业的发展状况对就业和收入影响较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 2002-2006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第二节 建筑业供给分析及预测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建筑业总产值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下同)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019亿元,比上年增加8461亿元,增长20.4%,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3 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1987-1997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波动周期,且波动幅度较大;1998年之后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变动趋于平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当

26、前正处在上升的阶段中,因此可以预计未来两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不会低于2007年的增长水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 1987-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一)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3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31亿平方米,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39.5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4亿平方米,增长16.6%,增幅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新开工房屋面积25.71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7亿平方米,增长11.6%,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二)竣工产值和竣工房屋面积低速增长2007年,建

27、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30845亿元,比上年增加2704亿元,增长9.6%,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3亿平方米,增长3.5%,增幅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表3 2007年建筑业企业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07年2006年增长(%)一、全部建筑业企业企业个数 个5925660166-1.5签订的合同额亿元80274.1867193.9719.5建筑业总产值亿元50018.6241557.1620.4竣工产值亿元30844.8928140.929.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473287.39410154.4115.4 其中:新开工

28、面积万平方米257092.16230346.7711.6 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万平方米395327.74338918.9416.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185965.9179672.963.5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 万人3649.913153.0415.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三、20082010年供给预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市场的规模,近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也保持在20%左右。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 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建筑业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本建设投资60%70%是由建筑

29、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基本决定了建筑业的市场规模,因此建筑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表4 建筑业总产值与全社会投资皮尔森相关分析建筑业总产值全社会投资建筑业总产值相关系数 1.0000 0.9955P 值0.0000全社会投资相关系数 0.9955 1.0000P 值0.0000 * 显著性检验为双尾检验 * 整行排除缺失值 有效样本数N=2我们应用1991-2007年的数据对建筑业总产值和全社会投资作相关性分析,得到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达到0.9955。由于建筑业总产值与投资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做简单的回归方程,来预测未来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我们得到的回归方程如

30、下:建筑业总产值 = 1499.625913+0.3632*全社会投资表5 模型分析RR 平方修正的R 平方估计的标准误 0.9955 0.9909 0.9898 1385.2336表6 回归系数分析回归系数标准误标准化的betat显著性常数项 1499.6259 892.8729 1.6796 0.1316全社会投资 0.3632 0.0123 0.9955 29.59480.0000 图6 模型拟合图模型较好的通过了检验。我们首先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因此,由模型可以得到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62809亿元,较2007年增长25.6%。第三节 建筑业需求分析及预测一、需求

31、总量及速率分析建筑业的发展规模和需求基本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决定的,因此对于建筑业的分析有必要首先考察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增长情况。固定资产投资按照构成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三类,其中由建筑业所承担的建筑安装工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长期稳定在60%以上。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政府用于交通、能源、市政、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将持续增加。特别是在爆发性增长的铁路建设等细分领域,更使建筑行业迎来最好发展时机。旺盛的行业需求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建筑业的业绩高速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7 1998-

32、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2003至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4%以上。2007年数据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速再创新高,达2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8 1998-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另外,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802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080亿元,增长19.5%,增幅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上年结转合

33、同额为29306亿元,比上年增加4878亿元,增长20%,增幅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本年新签合同额为50968亿元,比上年增加8202亿元,增长19.2%,增幅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二、需求结构变化分析1998年至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始终以城镇投资为主,城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且农村投资的增速明显落后于城市。这种建筑业需求集中于城镇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表7 1998-2007全社会及分城乡的固定资产投资三、20082010年需求预测(一)建筑业需求的影响因素我国建筑行业景气持续景气。2008年,除“十一五”规划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的

34、明确预期外,出口减少条件下政府拉动内需的措施、政府换届效应以及我国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将持续地推动建筑行业持续景气。1、出口减少,内需拉动事实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过分依赖出口的危险性。自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连续4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来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大型基础设施是通过投资拉动内需的绝好渠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高速公路建设,而把铁路排除在外。本次由“次贷危机”所启动的内需需求,铁路将是大规模投入的领域。2、地方政府换届的投资加速效应2008年3月,我国各地政府主要领导换届完成。从

35、目前的考核机制主要偏重于经济智能的角度来看,本届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再所难免。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土地等资源,且能调动国有银行的投资,为上项目和搞建设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届新班子上台,即会出现一次投资增长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换届的3个年份(1993、1998和2003)均为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增长高峰年。从全社会投资看,1989-1993年间,换届前4年投资平均增速为15.9%,换届的1993年猛增为55.4%。1994-1998年间,前4年投资平均增速与1998年平均增速相近,主要原因一是1993年过高的投资增速使1994年延续了较高的投资增长,从而提高了1994-1997

36、年间的平均增速;二是尽管1998年下半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投资增速放慢。即使如此,如果去掉1994年,1998年换届年的投资增速仍高于1995-1997年的投资平均增速。1999-2003年间,前4年投资增长平均为13.3%,而2003年达到29.1%。换届年投资高速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再次考察国有投资增长,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3个换届年(1993、1998和2003)前4年,国有投资平均增速分别为22.4%(1989-1992)、33.6%(1995-1997)和11.3%(1999-2002),而紧随其后的3个换届年的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2.1%(1

37、993)、63.1%(1998)和30.2%(2003),分别比换届之前的平均水平高出21.7、51.8和18.9个百分点。3、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等其他因素从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看,存在一个“S”形发展规律:城市化率达到30以前,城市化进程较缓慢;超过30而未达60的时期,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化进程又会慢下来,进入平稳推进期。我国城镇化率1995年以前在30%以下,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约0.65个百分点;1996年达到30%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1.25个百分点左右。200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5,处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需要进行大规模

38、的投资。中科院2005年发布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计算了中国城市化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未来50年中国城市化所需的社会总成本将达15-16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支付约3000-3500亿元。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房屋建设规模也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2002年底共计为388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31.8亿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为519亿平方米,其中城市171亿平方米;估算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86亿平方米,其中城市为261亿平方米。2007年第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3%,其中

39、,商品房施工2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41。随着我国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家通过采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方式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建筑建筑市场仍会保持平稳增加,这对基建类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较好的机会。以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化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居住,直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建设部提出了“大农村”的设想,直接推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4、雪灾对建筑业的影响雪灾成为2008年二季度我国建筑投资需求加速的一个重要诱因。本次雪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是短暂的,但是,本次雪灾凸显了我国交通运输和

40、电力供应方面的严重瓶颈。长期来看,雪灾促使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在铁路、公路、机场、发电厂以及输电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更大规模建设行将上演。其次,从短期来看,由于雪灾造成了一些电力、自来水、燃气、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损坏,而灾后重建和重建中抗灾标准的提高势必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投资规模,因此成为第二季度扩大投资新增需求的因素。5、震灾对建筑业的影响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汶川约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约三分之一的房屋严重受损,重庆、甘肃、陕西、云南等临近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本次地震损毁的房屋数量众多,房屋建筑施工上市企业如国栋建设(或龙元建设、宏润建设、*ST广

41、厦)等房屋类上市公司将可能在未来灾后的城市住房建设中占有份额。震区的其他基础设施等如公路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水利水电设施损坏严重,四川路桥、中铁二局、重庆路桥、葛洲坝等将可能受益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加固、翻修以及新建工程。(二)2008-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08-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维持高位和基建投资持续高涨。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已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从紧”的基调已经奠定,投资将成为调控的重点,调控手段除了控制信贷总量之外,估计窗口指导和行政调控力度将大幅加大。但综合来看,存在诸多因素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旧维持高位: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2007

4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达55.65%,从历史上看自1997年该比例一直呈上升态势。实际上,在现阶段投资的波动决定中国经济的波动,在消费仍未有效启动和外围经济下滑所导致的出口可能下降,投资对GDP拉动作用了决定着在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将保持稳定。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年度增速有望达到25%以上。而且,这一趋势将在今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维持。第四节 建筑业的海外市场业务拓展尽管目前国内的建筑产品需求形势仍旧旺盛,但由于建筑行业特有的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建筑企业提供的产能是相对过剩的,相比较而言,建筑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有利于目前企业

43、盈利能力的提高,从长远看来更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毕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是必然的趋势。自统计的2002年以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一直维持在20%-40%的增长速度上,新签合同额也以15%的速度增长,而这种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在2006年得到爆发。2006年新签合同额达到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并且交通运输业新签合同金额首次超过房屋建筑业跃居第一。同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大型化趋势也日益显著,2006年新签合同金额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由中国铁建下属的中土公司中标的尼日利亚现代化铁路项目总投资83亿美元,成为至今为止中国公司在境外中

44、标的最大工程项目,标志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已经迈入可以承揽大型工程项目的新发展阶段。在海外工程市场,建筑企业面临着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竞争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不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才是工程公司承揽大型工程项目的必备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在国际市场工程承包招投标过程中,承包商垫付资金占整个项目规划融资的多少往往成为业主决策的重要依据,总承包完全可以在获得项目后通过分包给相关具有施工能力的建筑商来完成,而国外大型建筑企业不仅依靠其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还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或再融资能力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和一揽子的项目建设解决方案,创造价值并获取超过仅局限在施工环节的高利润。而纵览国内建筑企业,因为普通建筑领域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缓慢,缺乏相关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经验,虽然在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但在综合服务能力相比国外竞争对手相差甚远,仅仅局限在工程施工分包环节只能享受到微薄利润。对比国内和国外建筑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但即使在差距存在的现实情况下,仍然看到国内一些建筑上市公司具备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的能力,并且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