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建筑.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60204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大老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武大老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武大老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武大老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武大老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大老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大老建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转关于武大老建筑中国最美的大学,最强的校门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在入选的三所高校建筑群中居于首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是1930年至1936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耗资400万银元。此外还包括部分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建筑。这样浩大的建筑活动,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是

2、罕见的。现在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仍在使用,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处26栋,建筑面积54054.52平方米。 1928年8月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李四光是地质学家、秘书叶雅各是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

3、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李四光和叶雅各推荐开尔斯(F.H.Kales)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来开尔斯。开尔斯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且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遂赞同以罗家山为校址。后闻一多将其改名为“珞珈山”。1929年3月,由于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经学校函请湖北省建设厅,开始修筑连接街道口的专用公路,但因修路迁坟触犯了一些坟主的孝亲观念,他们便联合起来向湖北省政府请愿,要求其出面制止。于是,省政府以武大新校舍占用民地过多为由,要武大停止建设,另寻新校址。同月,代理校长刘树杞因事务繁忙而辞职。于是教育

4、部任命王世杰为武大首任校长。5月上任伊始,他便致力于珞珈山新校址的圈定、勘测、规划以及新校舍的建设工作。与叶雅各先生一道,率数十名民工于一夜之间将所有挡路坟墓全部挖掉,造成了不可变更的既成事实。坟主们虽将此事闹到了中央,但也于事无补,这段宽10米、全长1.5公里的公路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路线完成,于1930年2月通车,命名为大学路。他还特邀省府有关人员亲赴珞珈山现场考察,一致认为此地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在此建校,启发文化,对武汉居民特别有利。与此同时,3月18日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缪恩钊带领助手沈中清及另外4名测工开始新校舍的测量绘图工作,经过5个月艰苦努力,按时完成勘测任务。开

5、尔斯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8月,省政府公布校园红线,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三千余亩。学校用七块银元一亩水田、五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罗姓山主开始不愿舍弃自己的“风水宝地”,时任省政府建设厅厅长的石瑛亲自上门说服动员。当时山上葬有很多祖坟需要迁移,百余名坟主以新校舍破坏风水为由而阻碍新校址的圈定和校舍建设,甚至要纠集乡民跑到王世杰老家挖其祖坟,省教育厅厅长甚至唆使人在工地闹事。王放出一句话:“祖坟你尽可以挖,珞珈校舍一定要建。”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曾昭安按王世杰的示意,组织教授会向教育部

6、力争“像珞珈山这样的好地方,应该建校,无论哪个总统、主席也阻止不了”,结果获准。石瑛也积极支持王世杰,以“建校乃千年大计,不要迷信风水”严厉地驳复了反对迁坟者。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l)和石格斯(R.Sachse)为助手。另聘开尔斯在麻省理工学院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在他严格认真的技术监督下,保证了这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体结构至今仍坚固如初。工程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193

7、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信“质量就是根本”,要求武大工程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进料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即使在他遭到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后,仍坚持主张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1930年5月,六十高龄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病中仍坚持工作。1932年3月7日,王世杰校长在新校舍礼堂里讲演时说:“在这里我们最要感谢的是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为感谢和纪念开尔斯对新校舍建设的贡献,武大授予他名誉工程师称号。沈中清后来也成为武大建筑设计室第

8、一任室主任。1932年5月26日,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最后指出:“本校的工程,尚只完成一半,此后需要中央及地方的指导与帮助正切。我们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建设,还有最大的精神建设,无论在学术建设方面或文化事业方面,我们都在努力。请大家看看我们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路!”同时,王世杰与叶雅各亲自带领师生在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使园林化的校园里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为秀美壮观。1933年,一期工程完工后,曾昭安组织编印了国立武汉大学建筑摄影集,含有41幅精美照片

9、。一期工程耗资150万银元(因通货膨胀,实际耗资170万),中央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各支持75万,李宗仁拨款20万资助;二期工程,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又各支持75万。余下部分,由委员们通过各种渠道筹得,如中英庚款、汉口市政府、湖南省政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捐资等,总计400万银元。一期工程(1930年3月-1932年1月):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 二期工程(1932年2月-1937年7月):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

10、项; 未完成工程: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因经费不到位未建。 西迁乐山时期1937年12月,蒋介石在武大阅兵1938年3、4月间,武汉被日寇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珞珈山校园便成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直至武汉沦陷。珞珈山凿有既深且大的防空洞,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每次日机的航路都要经过珞珈山上空却从未进行过轰炸。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学体育馆和图书馆召开(开幕典礼在重庆举行)3,会上制定了著名的抗战建国纲领,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称蒋介石为“总裁”即从这时开始)、汪精卫为副总裁,确立领袖制度。蒋介石、周恩来和郭沫若都居

11、住在武大,领导军民抗日,会见外国友人,向全世界传达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蒋介石还在珞珈山设立了高级军官训练团,并亲任团长,检阅军官,不顾个人安危,在珞珈山上亲自观看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激烈空战。1938年8月2日,由周恩来牵头,召集国共两党主要领导在学生食堂成立了“第九战区总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武汉全民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撤退,为抗战保存了许多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寇“3个月消灭中国”的妄想。日据时期发行的明信片如郭沫若在洪波曲中揣测的,珞珈山之所以未遭轰炸,是因为日军“想完整地保留下来让自己来享福”。1938年10月26日,武昌弃守,日军果然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本亲善之旨”“以资保全原

12、貌”。司令部驻扎在图书馆里,并在图书馆楼顶四角修了四个了望塔。理学院中还修有关押抗日人士的地牢。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成为野战医院和军官俱乐部,男生寄宿舍成为住院部。文、理、工学院由大批文职人员使用,十八栋则由高级官员居住。附中成为车辆调度场,原邮局附近则成为一片马厩。未建的大礼堂后面(现人文馆后的小苗圃)成为军马场,日军为喂养军马而从日本引种水花草。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日军于1939年从日本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抗战期间,珞珈山校舍虽整体保存了下来,但其内部还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抗战结束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院系调整时期1952年,李

13、达出任武大校长,学校专门修建了一个小园子,即李达故居。1954年12月,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农学院大楼也随之分出作为办公楼。1950年代后期,在大礼堂原址的两侧兴建了物理大楼和生物大楼。桂园和梅园的一些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宿舍楼也是这一时期修建的。编辑 文革时期这一时期,早期建筑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口号,如图书馆上立有“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作为行政楼使用的工学院主楼上立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八个大字。在老斋舍、文法学院楼外墙上刷有“三忠于四无限”等标语,老斋舍各出入口两侧则刷有毛泽东诗词作为对联,甚至在一处墙上还用墨笔写有“打倒刘少奇”的口号,这些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产物,至

14、今仍依稀可见。位于理学院和生物大楼之间的生物标本楼也在这一时期建成,但却破坏了早期建筑的协调性。编辑 建筑现状武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公布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武汉市保留的历史优秀建筑。校园充分利用其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点与自然景致相得益彰。武汉市在2000年7月划定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范围为建筑物周围20米至48米,建设控制地带为武汉大学珞珈山主校区。近年来,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保护措施和维修方案,坚持适用于保护并举和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但实际上,武汉大学校园内新建的部分建筑与校园内的早期建筑之间以及其内部不同的建筑之

15、间没有很好的保持协调一致的风格。早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未能真正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部分建筑的局部被风蚀或由于人为原因毁坏严重,需要良好的维护和修缮。比如理学院的修复不仅没有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还有长在屋顶上的树木,时刻危胁着文物的寿命。再如维修樱园四舍时,只是敲去不牢固的墙皮,然后敷上一层新石灰,极不协调。编辑 建筑介绍国立武汉大学设计图纸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

16、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校园中心区

17、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

18、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冬季阳光充足,夏季南风吹拂,并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编辑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最早的老牌楼现在武大正门处的这座新牌楼,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

19、,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另外,位于南湖校区的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校门口亦为仿制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现存的老牌楼原位于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侧的象征学校大门的老牌楼,历史上曾两次修建。第一次是四柱琉璃飞檐木结构,结构古朴、描金彩绘、漆彩画甚是别致,目前尚未见到有确切记载的建造年代(可能是1931年)。而从武大历届毕业纪念册上的照片分析,木牌楼应该在1934年6月前竣工。可惜次年毁于龙卷风。因此难以弄清牌楼上的字系谁人所书(可能是王世杰)。第二次修建时间据历史照片分析,估计建于1937年夏,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

20、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前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尚不能确认由谁所书(可能是数学系教授萧君绛),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则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文革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被“武汉大学”四字所取代。这四字取自1951年5月,毛泽东回给武汉大学农学院学生陈文新的私信信封上(现在武大校名以及当成校徽使用的百年校庆标志上的字体均为“陈毛体”新书体)。到1983年校庆之际,又代之以书法家曹立庵所写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目前仍位于街道口,但已经破败不堪。编辑 六一纪念亭参见六一惨案为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于19

21、47年11月。六角飞檐,碧瓦熠y熠,六根朱红圆柱支撑,都蕴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绿草。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注成。亭中立有一块石制纪念碑,碑身高1.46米,宽约0.58米。编辑 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黎元洪(字宋卿)病逝于天津后,原想迁葬于珞珈山南麓(当年的珞珈山尚无茂林,天气晴好时,放眼望去,可以在山体上清晰地看见九条龙脊,被誉为九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校方没有答应。后由黎元洪的两个儿子黎绍基和黎绍业将黎元洪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十万大洋(中兴煤矿股票)转捐给武大而建造的。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

22、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开尔斯原本想要在馆前建一个游泳池,未被采用。同时拟在馆内建辛亥革命首义纪念馆,由于抗战爆发而未果。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1947年,武大六一惨案追悼地在这里举行。编辑 男生寄宿舍宿舍、食堂、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1931年9月竣工。当时的造价55万元。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建筑主体以花岗

23、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单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

24、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民国19年落成碑”传为燕树棠书。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老斋舍上的三排台阶都是九十五级,却被称为“百步梯”?你可曾知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斋的命名来历?你可曾知道为纪念“六一惨案”中牺牲的三位武大学生,老斋舍三拱门依次名为如丰门,至德门,鸣岗门?你可曾知道那里至今仍残留着一片漆成的“血迹”,以示纪念?

25、广场的东面耸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的顶端雕有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碑身上刻着一首诗:“北冥深广,鲲翼垂大,云搏九万,水击三千。”鲲鹏广场便得名于此。碑是 老校友们捐建的,把碑建于此,也恰显示了他们对小广场的厚爱。鲲鹏广场北靠教二楼。楼房依山而筑,坐北朝南掩映在密林中,象一幢风景。冶人的别墅。广场的前面是民国时兴建的体育馆,古香古色,雅气十足。广场位于桂园、樱园、梅园 三个学生住宅区之间,又连教一、教二、教三、教四四幢教学楼,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地,“客流量很大,正由于此,使得它成为校园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26、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编辑 图书馆图书馆大厅位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图书馆工程施工中,由于墙体砌砖方法不对,承重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缪恩钊要求施工方采取补强措施,在大阅览室四角增加四对钢筋混凝土柱子才达到承重要求,这一补强措施使施工单位增加造价2万元。又因为施工方将屋角做成了南方式的上挑形而非北方式的平缓形而被要求返工重建。1935年8月竣工。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个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上立七环宝鼎,兼有排气之功用。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

27、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在大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正面5楹(间)、中间3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副楼,后两角处各有一书库楼。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能藏书近200万册。该馆的设计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内廊的四隅切角处设有半圆弧形楼梯。南面的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瓦作、施斗拱,皆参照清代建筑样式,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勾阑,形成高大的

28、台座。两库间的联接体作如下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璃窗,第二层的“围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该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矿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编辑 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在饭厅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

29、巴下的铜钱。蔡元培、胡适、张伯苓、张君劢、周恩来、董必武、陈独秀、蒋介石、汪精卫、陈立夫、李宗仁、陶德曼、司徒雷登等中外要人曾在此演讲。编辑 文、法学院位于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文学院竣工于1931年9月,这里曾是国立武大历任校长办公的地方。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

30、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编辑 理学院理学院近景位于在图书馆级东(左)侧,整体建筑分两期建造。主楼和前排配楼为第一期工程,1931年11月竣工;后排配楼为第二期工程,于1936年竣工。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

31、式,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1948年10月10日,华中区科学团体联合会在此召开。编辑 工学院1936年1月竣工。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4栋群楼为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和矿冶系以及研究所、实验室等系、所办公用地,均为矩形平面,有内廊,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

32、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与外围的四座中国传统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是典型的中西融合式建筑。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独具匠心。编辑 半山庐位于珞珈山腰西北,高达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据说半山庐的建筑与选址

33、是武大一位研究易经的教授所设计。虽依山而建,但庭前却异常开阔平坦。本是单身教工宿舍,家眷不在武汉的教授大多住在这里。1937年-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宋美龄曾寓居与此。编辑 十八栋周恩来与邓颖超在武大郭沫若旧居前合影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日军侵占武汉后,将有些别墅的内构造改成日式的。周恩来旧居与郭沫若旧居即在其中(分别为一区19栋27号、12栋20号)。周恩来旧居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红瓦青砖,地基开阔,庭前屋后被参天大树环绕,通往山下的是几条石阶小径。别墅由两个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栋分开,楼栋之间有一精致花园

34、,种有一棵大芭蕉树。武汉会战时期,因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安置周恩来与邓颖超下榻与此,两人时常到东湖边散步。邓颖超在世时,有人建议把这里建成一个纪念馆,被她否定了。与周恩来旧居相邻的是同为政治部副部长的黄琪翔旧居。郭沫若1961年曾故地重游,在其旧居前留影,在其抗战回忆录洪波曲中也提到了这段经历,称“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此外还有苏雪林故居,隐现于一条盘树而上悬于半空的老藤与古树的臂弯之间。杨端六、熊国藻、葛扬焕、刘博平、桂质廷等都曾居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授们大多被迫搬出,改由讲师、助教合住。文革开始后,老教授们又被赶回,只能挤着合住,不少人即冤死

35、其间。而章蕴胎和程千帆更是栖居在九区“三户不成村”的地方。文革结束后,老教授们大多主动搬出,现还有部分建筑内有人居住。武汉大学 现在名称:武汉大学;用途:学校(原),学校(现);地址:武昌珞珈山;设计:美国建筑师凯尔斯;施工: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结构:钢筋混凝土;层数:2、4、6层;建成时间:1930-1935年。 武汉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3年的自强学堂(后改为方言学堂、武昌高师、武昌师范大学、武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原校址在武昌东厂口。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迁珞珈山建新校舍,李四光任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缪恩创为校方总体建设监督

36、工程师,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分别承建。1929年3月破土,1935年多数项目陆续建成。校园濒东湖西南岸,占地200多公顷,主要建筑项目有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和体育包、饭厅、学生宿舍、教职工住宅等建筑,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耗资300多万银元。这样浩大的建筑活动,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校园规划依山就势,巧于因借。教学中心区两大组建筑群,三面环山布置。第一组以图书馆为体,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图书馆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正面5楹(间)、中间3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

37、副楼(2层),后两角处各有1书库楼。图书馆外形为中国古典形式,顶部塔楼是个等边八角形,单檐双歇山;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文、法学院为一对姐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4层,宫殿式屋顶。学生宿舍一字形排列,前面3-4层,后面1层,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宿舍共有4个单元,共有300多间房。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阶梯(95级)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教学区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梯上圆拱孔道,顶部亭楼突出宿舍顶,单檐歇山。宿舍屋前沿眉檐与这组建筑楼均盖绿琉璃瓦。 第二组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运动场位于山谷低处,东、南、北三面为峡谷山坡,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

38、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4栋群楼为学院办公用,均为矩形平面,内廊式,单檐歇山,绿琉璃瓦。理学院在图书馆级东(左)侧,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钢筋混凝土穹窿屋顶屋盖。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楼高4层,单檐歇山,绿琉璃瓦。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

39、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并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武汉大学行政楼开尔斯在这里将主楼设计为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在珞珈山这面天然的“屏风”上形成一幅镶嵌画,使原本平缓的山体陡增钟灵秀气。工学院大楼的屋顶设计别出心裁,下檐采用孔雀蓝琉璃瓦,顶层则用透光玻璃作屋面,再用四个反扣的桔红色陶缶叠成宝塔状,形成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收束;方圆结合,红、白、蓝三色相间,形成中外少有的屋顶形式。在工学院大楼双重屋顶的四角上,共有8处“仙人骑马”的造型雕饰,其4个下檐上每个骑马的“仙人”背后,都跟着8个“脊兽”(上檐上则为6 装饰个),其数量比校

40、园内其它几处同样拥有这一装饰的建筑,如老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等屋顶上的还要多。工学院主楼高5层,主体平面呈正方形,顶部全部用重檐四坡玻璃盖顶,中央为一个集中采光的封闭天井,形成一个通高5层的共享式大厅,四周绕以回廊,作为楼层水平联系的通道,亦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展示大厅,利用主楼前高台设地下通道,可由楼前道路直接进出大厅。由于采用钢梁屋架和透光玻璃作屋顶,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形成了一个明亮的“玻璃中庭”,使人充分感受到光影效果和空间变化所造成的情趣。从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到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武汉大学工学院大楼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在

41、国外建筑界,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共享空间”和“玻璃中庭”的设计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流行的。工学院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将外墙墙面四角削斜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同时,为了整体协调,斜角上方的石刻栏杆采用独特的圆角过渡工学院主楼的细部处理也极为讲究,集美观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例如墙面上方配有多个中国传统建筑中罕见的狮面兽装饰,独具匠心;而在屋顶的四角飞檐下,还装有4个圆盘形水斗,称为“盛露盘”,形似吊灯,实则是屋面的排水口,既承

42、接双层大屋面雨水的集中排放,不致损害墙脚,同时又美化了飞檐翼角。 工学院主楼的四角上各有一个配楼,面向主楼对称布局,四隅相望。这四座配楼分别是当时工学院的土木、机械、电机、矿冶四系以及研究所、实验室等的办公用房,均为矩形平面,有内廊,单檐歇山式屋顶,并覆有孔雀绿琉璃瓦。主楼高大的墙体被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和削斜式恻角所美化,四角由绿色琉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护持,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阿兰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是当代法国一个非凡的人物。他曾经先后毕业于法国著名的高等师范学院和国家行政管理学院,他曾8次出任政府部长,先后当过新闻、政府改革与计划、文化与环境、司法等部长

43、,是法国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部长。他从1969年起连续当选为法国的国民议会议员,后来又当选为参议院议员,是个深得选民信任的政治家。佩雷菲特先生不仅是个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个成功的学者。他在从政的同时一直在学术上孜孜不倦地耕耘,他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法兰西之病和当中国觉醒时刚一出版就引起轰动,之后不断再版,印数高达几百万册。由于他突出的学术贡献,他先后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和道德及政治科学院院士。在法国,得到一个院士的头衔已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权威”,佩雷菲特先生一人独占两个头衔,其学术地位可见一斑。然而,他仍不满足。步入晚年之后,他又开始研究经济学。他研究了大量古典经济学的著作

44、,认为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信心”。于是,他着手研究这一问题,写出了一部500多页的经济学著作信任社会,阐述了信心这一非物质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检验他的观点,他把这本书当作国家博士论文来答辩,让法国最著名的那些经济学家当评委来评判他的研究成果。那些经济学界的权威们认为,他的这本著作是对经济学界的重大贡献,因为他在“传统的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给人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佩雷菲特先生被法国新闻界喻为一生有两大癖好:戴高乐将军与中国。他从政后一直跟随在戴高尔将军左右,后来又成为法国“戴派政党”的领导人之一。晚年,他写了许多有关戴高乐将军的回忆录。另外,从70年代初第一次访问中国起,他一直对中

45、国情有独钟,多次访问中国,先后写了4本有关中国的书,其中当中国觉醒之时和中国已经觉醒都属于法国最畅销的书。佩雷菲特在谈论中国时,一方面非常重视历史史料,另一方面非常重视中国人自己的看法。他的可贵之处是从不人云亦云,不像许多西方舆论界的评论家那样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事,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中国人想。在中国最困难时,他始终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的前途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佩雷菲特去世后,法国政坛左右翼领导人都对他表示哀悼,连他的政敌也都对他的人格深表敬意。希拉克总统在悼词中盛赞这位“伟大的记者、教育家、天才的作家、杰出的部长、严格的政治家”,称赞他为国家、思想、当代历史与历史的反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6、佩雷菲特为促进法中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法国舆论界评论这些著作“永远是未来几代人了解中国的宝贵指南”。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提议为他塑像,得到了佩雷菲特家属的支持。法国女雕刻家安娜玛丽吉尼翁莫雷蒂应邀塑造了身着法兰西学院院士服的佩雷菲特半身铜像。2002年10月,佩雷菲特半身铜像正式竖立在中国的武汉大学校园内。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园内。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以武汉大学为中心的学潮成为这次学运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日凌晨3时,武汉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1000余人突然闯人武汉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宿舍,

47、开枪打死手无寸铁的王志德、黄鸡岗、陈如丰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同年8月,武汉大学进步师生在校内体育馆侧修建“六一”惨案纪念亭。亭坐北朝南,边高6.5米,六角地尖顶,翠瓦飞檐,有6根朱漆圆柱支柱。亭内立纪念碑,碑为麻石基座,高1.9米,碑面刻“六?一”纪念碑记,碑阴刻有“死难三学生传”。六一惨案是民国时期的1947年学运中,发生在国立武汉大学校园内的一起震惊全国的军警屠杀镇压爱国师生的事件,这也是武大历史上第二个“六一惨案”。事件背景与发端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展开,随着内战的升级和加剧,“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1947年5月20日

48、,京沪苏杭学生6000余人在南京高举“京沪苏杭十六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的旗帜,举行联合示威游行,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提出增加伙食费及全国教育经费等五项要求,遭国民党军警残暴镇压,重伤31人,轻伤90余人,被捕20余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二零惨案。5月22日,由国立武汉大学发起,武昌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示威游行,声援南京学生,抗议南京当局暴行。当天清早,武大1700余名学生,列队前往武昌,准备会合各兄弟院校学生渡江到汉口游行并赴武汉行辕请愿。但省政府已下令封闭了所有渡口,于是游行队伍被迫返回到彭刘杨路向省政府请愿。请愿队伍冲进省政府后,占领了除财政厅外其余各厅局办公室。下午4点,游行队伍返回学校。这引起了武汉当局的极大恐慌。5月28日至31日晚,武大举行反内战、争温饱的时事座谈会和文艺晚会,金克木等知名教师慨然前往讲演,学生也演出了茶馆小调、凯旋等节目,以巧妙的方式强烈谴责政府发动内战、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行径。会上约定,响应华北学联提出的定于6月2日举行的全国各大城市学生大游行。编辑本段事件经过5月31日晚,武汉大学举行“争取和平文艺晚会”,强烈控诉内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