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1359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淺談大屯溪中游中和社區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江蔥一、前言:大屯山受到火山地形的影響,由東向西逐漸降低,整體形勢像扇狀,朝向海岸展開,在南北方位呈一山嶺一溪河之連續排列的獨特地形景觀。大屯溪源自於大屯山,由北面的桶湖石階口與南方的湳空底的流水在三板橋匯集而成,自東向西流入海,從上游流經三芝鄉的三板橋、龜子山橋而到淡水鎮中和里、屯山里而注入台灣海峽。它灌溉了流域中的農業產品作物,同時也帶給當地居民豐富的生活與人文資源,(包涵三板橋、龜子山、店子、溪底、草埔尾、小忠寮、番社前、石頭厝、六塊厝等區域)(圖一)。二、傳統聚落:(一)聚落的分佈與佈局依據一般分析研究,將台灣的聚落大略分為集村(compact

2、settlement)和散村(dispersed settlement),李乾朗(民77)並指出北部多散村,南部多集村,還提到水的泉源原始景觀與漢人開墾及防禦,都是影響聚落分佈的因素。台灣的聚落型態分佈非常複雜,特殊情況也很多。草埔尾、小中寮、番社前,這溪些地區在漢人入墾之前,先住民在此就已經有了聚落,可惜這些聚落現在都不存在,在漢人的聚落中,大都著重向陽背風的地勢,水源充沛,附近地形比較能便利於農業耕作。本地區大多數的聚落都是散村和獨立家屋。台灣古代聚落的佈局,大約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以街屋的單位所組成的,很多的街屋都並行排列面臨同一條街道。每一間房屋均具有居住和商業的功能。日後如果條件足

3、夠,將可能就逐漸地發展成為城市。另一種是以合院住宅所組成的聚落,房屋不是面臨一條街道,有的更沒有主要的街道。本地區的聚落是屬於山坡地形的農村住宅,居民也大都以農為業,這種聚落的佈局主要是適應地形而建築。圖二:以亂石砌堆砌的梯田本地區所產的安山岩、沉積岩,早期開墾者都用來堆砌梯田及坡崁或堆建檔土牆、護坡等圖二。同時也以這些石材取用來砌建住宅的材料。圖三:大樹下的土地公廟攝於草埔尾圖四大樹下的土地公廟(五福宮)圖五溪邊的土地公廟本區的聚落都不大,而且分散居住,居民的信仰只有在大屯溪的山邊大樹下圖三、圖四或田邊、溪旁圖五建有數處土地公廟及有應公廟,而沒有大的寺廟,近年來隔壁村落-屯山里番社前建有一座

4、保安堂,這座廟便成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二)中和社區的簡介(圖六)李家製茶、碾米廠中和社區位於大屯溪中游河畔的一處聚落,在草埔尾崙與番仔崙之間的地帶地勢較低而平坦,民居大都建築在平地與向陽坡上座北朝南或座東向西,這樣受到天然屏障阻隔東北季風,並享有充分的日照。(圖七)李家引用大屯溪水利早期居民大多以種植稻田、蕃薯、茶葉為主本地在六、七十年前李姓、潘姓陸續興建兩處製茶工廠並兼輾米工人,舊宅現仍存在(圖六),其主要動力都是引用大屯溪築圳導入之水利(圖七),目前這兩座建築物已廢棄不用。山坡地所種的樹林主要以相思樹為主,相思樹苗種植六、七年之後便賣出給商人砍伐,裁成枕木或燒成木炭(在山邊築有炭窯就地

5、燒成木炭,再往外地販賣)載運往外地販售。近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人口逐漸外流,目前居民約有180戶人家,以李、鄭、林等姓氏家族較多,大多為務農,部分農田也辦理休耕、時植蔬菜為主。三、傳統建築: (圖八)李家祖宅三合院(一)平面類型在傳統民居室內的格局與空間,都顯示出居住的家人,反應他們的生活方式,正表達出家庭倫理尊卑的次序在平面佈局上,房子中央的是代表位尊,離中央遠的房間,就是表示位卑;在屋宇的高度方面,位尊的空間較高也比較寬敞些,在材料施工與裝飾方面,也都比較講究;位卑就比較低矮逐漸而下,這便是主從分明、高矮有別、尊卑有序。在傳統民居的外觀也可顯示出傳統的社會階層型態(圖八)。(二)形式(圖

6、九)李宅水車堵裝飾本區域內的傳統民居,形式承繼台灣北部的民居傳統建築,因為材料與匠派的影響,更是形塑了自己不同的風格。從材料以及構造上看,像是觀音山石和大屯山地區的安山石。多利用做為牆基或圍牆。由於石材充沛,本區大多使用用本地產的石料。(圖十)潘宅水車堵裝飾本地區多雨潮溼,民居屋簷多善用所謂火庫起的出簷構造。從牆上逐層以磚頭砌出牆面,呈階梯狀,像線腳裝飾。這種火庫之作法,能有效防止雨水滲入屋簷,台北地區的民居廣為使用。它亦成為本地區之明顯的風格之一。正面屋簷之下砌火庫,並且以磚頭砌出水車堵(圖九、十),水車堵是一種包括上下線腳與裝飾帶的構造。基於台北地區磚匠之傳統技巧,水車堵的砌法也逐漸匯成一

7、種相近的風格,即以磚塊作花式砌,或作成通氣窗,使屋簷之下能有一道明顯的裝飾帶,並兼有防水與通風之作用。(圖十一)潘宅七間轉角門窗的位置恰在人眼睛之高度,適度的引入光線,並使得厚重的外牆,有一開口,平衡一下厚實的牆面。正身左右五間,通常逐漸降低高度,正身中央三間有如頭部,兩側五間或七間,則如肩膀,而伸出正面的護龍就像是兩手。護室的高度要低於正身即五間,因而連接時,依照次序逐漸下降,屋頂的高低次序自然形成。在這個轉角又同時降低屋頂的部分,有數種做法,除了解決交角之排水以外,也應表現出屋頂組合的美,本區李家祖宅為五間轉角(如圖八),潘宅為七間轉角(圖十一)。屋頂的方向不同,而產生的幾何合形體組合趣味

8、,是聰明的匠師用心著墨的地方。護龍如果長過三間以上,也作成下降的屋頂。高低不同的屋頂相接,低的屋脊自高的山牆往下伸出,它有一種延續與呵護的象徵。宅內高度也不致於過低,這種內外兼顧,平和中見力道的造形處理,這樣的建築設計除了美觀,同時也兼顧實用。(三)臺基(圖十二)李家古宅臺基臺基是建築物的底座,它可以使房舍穩固,在房屋的高度的變化,更代表空間地位的尊卑,臺基的功能是在防止雨水浸入室內,並且還襯托房屋各間的地方,通常是遵守中間的高、兩旁的低後面高、前面低的原則。這就是正身三間高度最大,稍間降低(圖十二),護龍再降,屋脊高度的走勢也是隨著臺基的高度而成正比變化。本區的傳統民居都以牆體為主要承重,牆

9、基的施工非常重要,牆基大都以石塊疊砌。在深度和牆體厚度成正比,這和地質有關,如果地質堅硬或土層表面有巨大石塊,可淺挖鋪排一層石頭或直接疊砌牆體。臺基大於建築物的部分周圍砌石收邊。本區所見到的李宗貴住宅(李永祺里長祖宅)與潘先生的住屋具富傳統民居的特色,表現出臺基與牆體平齊(潘宅),另有在正立面突出的牆體(李宅)。(四)牆体1.土埆牆(圖十四)亂石砌以石平砌收邊 (圖十三)土埆牆土埆磚是農村建築中一種最經濟的建築材料,其材料來源容易,並能由人民自己製作。它最主要的成分是黏土,為增強結合力,一般多參入稻桿、稻殼及少數的水一起混和,以牛隻或人腳踩踏,如此重覆數次,直到黏度增強,再將叨搗過之黏土放入木

10、模中成形,然後置於日光下曝曬35日而成。通常製作土埆磚宜在秋收後於稻田中直接製作,因田地已被雨水濕潤。而夏天陽光過強、易使曝曬中的土埆產生龜裂現象,故較不適合。堆疊時採丁順砌法,故墻厚約32公分,使用泥漿接著,並避上下二層豎縫對齊。為防止雨水沖刷,在土塊的表面粉刷一層摻有稻殼之黏土後,再抹上一層石灰,此法區內還可見。一般土埆墻(圖十三)為防止崩塌或水份由墻基往上爬升,多在底部砌石檻墻,以藉此增加底部之重量並加強穩定整幢建築物。檻墻之砌法有人字砌、平砌及亂石砌等,亂石砌或人字砌在頂部以磚或石平砌收邊(圖十四)。2.石牆本區民居所使用的石材多數取自大屯山火群地帶的安山岩或玄武岩,石墻厚度約35公分

11、,以石塊砌內外兩層,中間再填碎石或黏土,內外二層的砌法不盡相同;而外墻之砌法會比內牆整齊而講究,匠師會在外牆內砌土牆。(圖十五)李家牆身平砌 (1)平砌法 依砌法之不同分為四種,第一種使用較大之細琢石單層砌疊而成。無丁面出現,石材色澤較淡,表面也琢成斜紋狀或點狀,灰縫較整齊。另一種亦是平砌但每層約34塊平砌有一丁砌塊,此種砌法多砌內外二層,使用較小之粗或細琢石。通常第一層砌較大之石塊增加穩定性。第三種則是每一皮皆順丁砌,屬傳統之砌法,如李家祖宅(圖十五)。(2)人字砌人字砌是一種技巧性高,強度也較高的砌法,灰縫45度不斷的交錯著呈現一種秩序美,主要使用長方形的粗或細琢石砌成的,在砌第一塊位於廳

12、堂後墻中心的五角形基石,匠師稱之為三胎石時,尚須擇日施工。最底層先砌較大型五角石塊,匠師稱為起石嘴,頂部再以三角形的齒尾來收平,每砌一塊石時在三個轉角處分別墊碎石,並且用瓦刀敲實。遇開口或轉角處之收平的五角形石塊則稱控頭有時再以平砌收邊。如果正身墻面為人字砌時,則在左右次間採對稱形式而在明間大門之上砌人字砌或平砌收尾。並且每隔一段距離須砌一勾丁石腹內鉋以拉繫內外牆體。如李家祖宅右護龍的部分(圖十四)。(3)亂石砌法這種砌法可以說是比較經濟的石材砌法,多使用粗石,可節省一筆修鑿費用,也因為不經琢磨,大小不等而有原始粗獷之美感,在門窗及轉角處平砌大型方整石塊,可減低撞擊時所產生之毀損。砌疊時應置於

13、二塊石材之間藉以固定。並在孔隙中填入碎石及黏土,可增大受壓面積,防止滑動及避免冬季北風由孔隙進入,保持室內溫度。一般多用於室內隔間牆及側背立面,但灰縫無人字砌灰縫左右依次斜砌的秩序感,而轉角處也轉為平砌(圖十四)。3.磚牆磚牆在傳統建築中屬於較正式作法。早期本園區內的磚都是由外地運來,造價比石作昂貴,數量亦較少。若磚石混合,多出現在廳堂的正立面,表達堂屋之尊;或出現在門窗、水車堵及疊澀,利用石與磚配色的對比突顯,獲得裝飾效果。(五)裝飾(圖十六)潘宅凹壽作法本區民居大都是以磚、石或土埆為主要建材的承重牆體構造。局限於經濟、交通不便及取材不易等因素,除土埆牆不適於加工處理外,當地匠師往往利用與結

14、構體相同的材料如石、磚等,以異於牆體的砌法或組砌圖案或磚石混砌等方式,在牆面上做出豐富的線條及陰影變化,以軟化立面,減輕承重牆體所帶來的厚重感。牆面上如墀頭、水車堵、次間檻牆、採凹壽作法(圖十六)的明間檻牆、門窗上的門額及正廳內牆等,都為牆面裝飾的重點所在。同一部位的裝飾作法及材料,就傳統民宅而言,大體上並不因各地區匠師不同而有差異。只有細部處理手法有別,匠師們往往絞盡腦汁,排列各式砌法,圖案上採稜形、角形、花形等,以求與眾不同。(圖十七)潘家牆身Tile本區域內傳統民宅的牆面上,如檻、牆、門額、正廳兩旁內牆台度等位置。其它如日本花磚(Tile) (圖十七)、馬賽克(mosic)等面磚,匠師們

15、常使用在水車堵、屋脊、檻牆挑簷桁等部位,使得立面材質及色彩更為豐富和多樣性。近年來,有些屋主在牆面裝飾的圖案間的灰縫上塗有靛青藍或紅色油漆,也有在圖案旁的石塊塗刷顏色,使得組砌的花形或幾何形圖案為突顯,另有一股拙趣。1.墀頭及水車堵山牆或廊牆靠近屋簷口的部分稱為墀頭,而水車堵及檐牆,最頂端與屋簷銜接的水平線角部分。在傳統的寺廟或大型民宅中,墀頭與水車堵同是富於裝飾的地方。就墀頭而言,傳統作法是以磚塊層層出挑,並以灰泥塑上花草雲紋等裝飾。亦有安置跤趾陶或擺小石獅以避邪。水車堵中亦可置泥塑、剪黏或跤趾陶等民俗藝品。而本區域內的民宅作法,墀頭以磚曾出挑以支承簷口如李家祖厝,攀家在表面並加以裝飾。水車

16、堵亦以石或磚變化砌成花窗,或無通風效果的盲窗(外表看來向窗,實際上並沒有窗的通透性),或以其他材料如磁磚、水泥磚等加以裝飾,並配合兩旁的墀頭亦做漸層外挑,至與墀頭齊,共同支承屋簷。(圖十八)潘宅花窗(氣窗)以磚為牆體的主材,在水車堵及墀頭部位,磚改變砌法,也層層出挑,但是內磚牆面則維持不變。因磚身為單層,砌法比較容易控制,所以水車堵上所砌的花窗,有些具有氣窗之功能。即由室內可見花窗(氣窗)(圖十八)。一般而言,墀頭及水車堵的高度及裝飾性,傳統民宅中都受到各房間的尊卑順序而調整。以及明間的裝飾度最高(如果明間採凹壽作法,則以兩側次間的水車堵為裝飾重點)。到了末間或護龍,有些指出一皮磚或以望磚挑住

17、屋簷。墀頭及水車堵一般都用磚材,或磚石混用。一來因磚之規格較小而固定,易於控制施工。早期磚材因運輸不便,反而較珍貴,故往往只用在立面上可見的裝飾部分,如水車堵、墀頭等。紅磚及灰色石材兩種不同質感與色調的材料互相搭配,使立面更形豐富。2.挑簷衍平面採凹壽作法者,明間不設水車堵而以木或水泥的挑簷衍,兩端架在墀頭上,挑住屋簷口。(圖十九)潘宅門額3.門額房屋落成後,常替它取個名字,如仁德堂以表明屋主之願望;或提上堂號、標明自家的姓氏及原籍,如江夏(黃)、隴西(李)等。較細緻的,邊上還提有建造落成的年代、季節,如本區域潘宅的門額所題的是榮陽家昭和己卯年(民國28年)圖十九,或者不設門額,或先在壁上砌出

18、外框而未提上內容。最普遍的作法是以磚砌出額框,框底較牆面突出或最外框與牆齊,內框凹進,整個額面往前傾斜,最上端突出牆面,以配合人們抬頭往上看的仰視角度。額中字體大都是用藍或褐、黑等深色且略具弧度的玻璃片併貼而成。也有使用高彩度的紅色磁片者,有的以顏料塗寫。兩旁的小字都以顏料塗寫,或先將字鑿好再上色。額內之句,通常由右至左。(圖二十)屋頂正脊裝飾剪黏框的處理方式有上彩繪、貼小口磁磚、或磨石子等方式。彩繪的題材不外花、鳥、卷草、走獸及花瓶等,或在四個角落畫四隻蝴蝶,取賜福之意。用色自由而鮮豔。除一般的矩形框外,也有在框的兩側做出冊頁形狀者,冊頁上再繪上花草及深色邊框。本區潘宅屋頂正脊,以剪黏裝飾極為優美,富有獨特藝術文化之美(圖二十)。大屯溪中游的中和社區在民居建築有其獨特的匠師巧作,社區中仍有極多的傳統建築之資料史蹟,可再踏訪、補述,本篇文章承蒙李里長永祺、李宗貴先生、潘先生熱心提供豐富的資訊並陪同實地訪查才得以完稿,非常感謝。日後願能撥空繼續進一步探究,補述不足之部分,尤盼有趣之士能投入研究,也寄望本文能提供社區的學童對自己社區環境多一份瞭解、關懷鄉里的民情、生活,在鄉土學習過程中能有助益。參考資料:李乾朗(民77)。陽明山國家公園傳統聚落暨建築調查研究。台北舜程印刷。淡水鎮中和里李永祺里長口述淡水鎮中和里李宗貴先生口述淡水鎮中和里潘錦和口述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